推薦序
基督徒為什麼要聽無神論者談苦難?
許德謙(精神分析師、牧師/心靈教育導師)
榮格曾寫道,我致力面對的一群對象是那些經驗到光明消逝、奧祕褪色和上帝已死的人(CW 11, para. 148)。那一群人正是傳統西方宗教(特別是基督宗教)漸漸失去的信眾。相信這群人在華人基督宗教群體裡為數不少:他們可能在靜修營尋求靈性導引(spiritual direction),也可能是近年神學院熱門的靈修課程的進修者———學習不同的默觀祈禱、靈性分辨和明白神的心意,或是在輔導室裡述說他們的困惑、當中也有轉向新興宗教尋求解脫的人。他們很多已經過了皈依初期的熱忱、生活遭遇困頓,但上帝沒有及時解救,於是基礎信仰框框開始動搖;也有些是信主多年,中年遇上離婚、婚外情、事業失敗、重病等,整個人生觀都崩潰了,上帝好像退場了……這些原先有信仰的人,在這個階段,除非他們繼續用物欲去麻痺心靈,否則若他們肯安靜下來,其實都發覺內心的渴求———需要尋索繼續活下去的生命意義和價值,不然就只能行屍走肉、表裡不一致地活。當然也有人乾脆離就開信仰。
苦難是什麼?簡言之,苦難就是擊碎「日常」、帶你進入另一個「無常」時空的重大打擊,那裡,素常以為世界應有的運作原則(諸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多運動=健康」、「不抽煙=不會有肺癌」、「多勞多得」等),完全失效。
「用錢可以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面對頑疾或絕症的有錢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如果名利富貴都不能解救,還有什麼可以支撐一個人於逆境中堅持活下去而不尋死?苦難考驗一個人的人格至深處,把你藏在最心底的價值觀都掀出來,挑戰你的人格韌性和視野。如果上帝好像祂對待約伯那樣,讓苦難來探訪你,你最好準備一些存貨,免得苦難的風暴襲來,將你的家當翻箱倒櫃(籠),發現你的精神價值倉庫竟一無所有。
認識一些基督徒,在家裡遭遇危難時,沒有向教會求助。細問之下方曉得:因為想避免聽到基督徒用一些陳腔濫調(滾瓜爛熟但已失去意義的聖經金句)或公式化的關懷語(我為你祈禱、要對上帝有信心),或太過熱心將隱私公諸於世,造成額外的壓力。
面對苦難有什麼不同的想像呢?這位無神論作者科貝特博士帶你走過不同的宗教(不止是基督宗教),穿越不同宗教建制和神職人員代表的信仰外殼,直指榮格提出的「心靈的宗教功能」(religious function of the psyche)*,也就是普世人類靈性追求的終極關懷,其透過神哲學和心理治療對苦難的論述,開闊讀者的視野和思維。
* 榮格相信,心靈具有內在的宗教功能,會產生具超越性的意象(CW 12,par. 14),這些都是宗教及教義的原始材料,是人類有宗教經驗的基礎。這些意象雖不是神聖/上帝本身,但科貝特相信它們是來自心靈超越現實的象徵性表達,所以靈性(spirituality)早已深深植根於我們的心靈結構中。(參:Lionel Corbett, The Sacred Cauldron: Psychotherapy as a Spiritual Practice. Chiron Publications, 2011。第四章談論的形象的發展和自性〔Self〕的象徵。)
新約聖經中的約翰和保羅都有基督徒活「在基督裡」(In Christ)的神祕主義論述,也可說是支持「神聖內住」的神學思想。縱使科貝特不是有神論者,但也無法阻止基督徒解讀其作品時,依然相信人有宗教經驗,是因為神聖(或聖靈)的內住。
華人教會的神職人員面對苦難,有很多經年累月沒有更新的條件反射式反應。有些基督徒諮商輔導員因缺乏神學訓練,沒有把握和來訪者談靈性課題;但苦難和靈性卻關係密切。既然苦難是基督宗教神職人員和諮商輔導員不能避免的課題,科貝特在此有助於跳出框框思考;除了祈禱求神跡奇事,還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個人認為,第二章講論「痛苦的形式」和第六章談及「與基本教義主義者進行心理治療」,對臨床陪伴工作者(特別是醫院的院牧)饒有參考價值。
日常工作大部份時間為病人開藥的基督徒精神科醫生,相信會有内心掙扎:明明知道人有靈性,可是精神科藥物生產商背後的基本信念就是確信藥物可以控制症狀,精神科醫生也無意中支持主流文化「症狀消退了就是治好了」的迷思。(聲明:我不反對轉介病人看精神科醫師、舒緩他們的症狀)科貝特於書中的神哲學反思,加上結合精神分析及榮格心理學的個案剖析,相信會讓醫師更立體地看人性和精神疾病,對受苦的病患有更深的尊重。
作者父親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他自己是急性白血病的的生還者,可說是和死亡擦身而過,且他的心理治療對象遍及許多癌症病患和不同宗教的信徒,因此他對苦難的反省是以許多人的經驗為基礎的;無形中,作者也是以苦難為主題,作跨文化的宗教對話。
作者自己雖不從屬任何的宗教團體,然而,當我讀到書中這段有關陪伴苦難者的態度,卻彷彿看到耶穌基督「道成肉身」(theology of the cross incarnated)的身影:
直面他人的痛苦是對心理治療師始終不變的要求。與痛苦的人進行治療時,我們必須做好準備,有意識地參與到他們的痛苦中,視彼此的痛苦為人類共同苦難的一部分。這是心理治療中靈性實務的一部分,心理治療師在聽到帶有強烈痛苦情感的故事時,絕對不能迴避或抵抗他或她所感受到的痛苦,這樣才會有效。允許自己感受他人的痛苦,是心理治療師有意識的犧牲,很可能是療癒的關鍵。(出自第一章導論)
恕我直率,這豈不是已故的天主教耶穌會神學家拉內(Karl Rahner)所講的「無名的基督徒」(anonymous christian)化身嗎?
本人在教會打滾多年,見了不少宗教騙子;千帆過盡,那些快捷亮麗的應許,再吸引不了我。筆者遇過不少信主多年的基督徒,整個信仰軟件都沒有更新(停留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的信仰),要不是只剩下一些老掉牙的金句來苟延靈命,就是陷於靈性黑夜而不自知,苦無出路。你若感到信仰停滯又願意尋索,就迎向科貝特的挑戰吧!你不須要完全認同他的觀點,但經過這位智者的沖刷,與迴避他相比,相信可以幫助你的信仰,去蕪存菁,站立更穩。筆者並不認為在亞洲和非洲的基督宗教與當代人的經驗脫節,相反,基督徒越能迎向時代的挑戰、回答無神論者的詰問,未來基督宗教將更加有生命力,回應時代的需要。
譯者序
人類的痛苦永無停歇,好在,有人看見
楊娟
歷經四年,這本書終於有機會得以面世。最初我接手這本書時,對榮格學派還知之甚少。現在想來,也是“初生牛犢不畏虎”。翻譯的過程中,我常常被科貝特博士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洞察所折服,也逐漸被榮格學派所吸引。如果說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考古學,那榮格學派則更像一本百科全書,它貫古通今,並常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跳躍。
但這本書,我想也不應被學派所限制,讀者們也不用被某些名詞所嚇到,這本書探查的是人類最深刻的情感。如果你是心理專業工作者,應該要瞭解此書,它會幫助你思考,增加你的洞識,也許你會向我一樣,被文中精妙的見解所吸引、常常驚歎這些一針見血的評述可謂恰到好處。如果你非心理專業人員,也不用擔心,我想你會對人類的某些情感、某些狀態感到好奇才會拿起此書,又或者,你正陷入某些痛苦,想要找到一點依靠,我相信你也會在此書中得到回答、得到慰藉。
我曾經學習過一些不同的心理學理論與流派,有時候也不經自問,心理治療究竟是在做什麼?這數十種的心理治療方法究竟有何不同?在這本書裡,我找到了答案。心理治療的根本,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理解、是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靠近。人類的痛苦有兩種主要的類型,一種是由人類無法掌控的外在所帶來的痛苦,如疾病、死亡、戰爭等等,一種是由我們的內在衍生出的痛苦,如孤獨、嫉妒等各種情緒所致的痛苦。當然,人類的痛苦無法以這樣二分化的形式進行區分,真實的痛苦往往是複雜與多面的。當一個人因為痛苦走進治療室時,他最需要獲得的是什麼?患者們常常會說:我想要解決問題。但問題真的能夠被解決嗎?作為治療師的我們,常常和患者一樣無力,我們也沒有答案,或者即使我們有,那是對患者來說最好的答案嗎?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是陪伴、是見證與理解。我們無法幫助患者改變他的現實,我們能做的,是作為另一個人的同在,陪著他、熬過那段難捱的時間。那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又有何區別?我想,那是不同的通往心靈的路。有人喜歡寬敞的柏油馬路,有人喜歡小街小巷,有人喜歡林中野路。如果最終都能到達目的地,那這些路的區別,倒也不那麼重要了。但有一點,作為治療師,當你選擇某條路的時候,除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是相當重要的。某個流派的哲學背景為何、它對於人性基於什麼樣的假設又它與你的個人特質是如何匹配的?無論治療師與患者,我們都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路。
能夠翻譯此書,首先要感謝王浩威老師的鼓勵與認可,浩威老師持續在華語世界引入如此多的好書,這需要足夠的能量與胸懷,同時也要感謝心靈工坊的嘉俊總編輯以及美君編輯,你們的耐心等待以及細緻工作,這本書才得以面世。也要感謝本書的審閱蔡怡佳老師。怡佳老師的修正為本書增彩許多。
感謝成顥與魏冉,你們不僅是生活中的好夥伴,也是事業上的好搭檔,同時也是專業且優秀的譯者。在此書的翻譯過程中給了許多重要且深刻的意見與建議。感謝我的搭檔海濤,我們常常相互督促、相互校正,在每一個困難時刻,也多虧你的激勵。感謝我的先生和可愛的女兒,有你們的支持,我才能全心投入翻譯與治療的工作。
最後也想向臺灣的讀者先說一聲抱歉,我生長在南京,雖然我們同處華語世界,但是在某些遣詞造句和語法表達上,也許總有不同。當你讀到某些句子,好像知道它在講什麼,但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不用擔心,那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作者寫的不好,也許正是那些微的文化差異在作祟。就像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文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流,那些細枝末節,就讓它隨風去吧。
人類的痛苦永無停歇,好在,有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