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活習慣,改善膝蓋問題
楊榮森 臺大醫院骨科部主任
隨著人口老化、生活型式改變、飲食選項增加、運動量減少,令諸多慢性病如三高症候群和肥胖病患增多,而退化性關節炎病患數目,更成為骨科門診診療的大宗,其中膝部退化性關節炎尤為常見,病患數與日俱增。膝部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會出現膝部腫脹、積水、疼痛和關節運動範圍受限,持續進展者會出現關節外觀變形,導致病患行動不便,寸步難行。
膝部退化性關節炎是一個多成因疾病,評估膝部退化性關節炎的病因時,應多層面評估,如年紀、創傷、荷重、與感染等,許多其他關節疾病最後都會破壞關節軟骨和結構,形成膝部退化性關節炎,例如半月板受傷,十字韌帶斷裂,骨折脫位,發炎性關節炎等,都會造成病患的疼痛和功能障礙,對臨床負擔很大。
雖然退化性關節炎是導致功能障礙的重大病因,但當前的醫療並未能治癒退化性關節炎,面對此種從年輕起,長年以來,持續活動、勞動和運動所承受的負荷和累積傷害,導致年老時出現的嚴重關節變形和發炎,都隨著年紀增大而越來越多,病患也常常同時發生許多部位的關節炎,包括脊椎、膝部、髖部、手指、足踝等部位,因此在治療上應面對的是病患的整體情況,而不是針對單一的膝部。
治療目標在於控制病患的症狀和疼痛,緩解病情,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品質。可是許多關節炎病患會成為慢性病況,同時引起許多相關問題,因此治療上絕對不是單純治療膝部疼痛而已。
此外,針對早期病患的治療首選,乃是非手術治療,包括改變生活習慣,調整飲食、減輕體重、減輕工作負荷,必要時應服藥,如口服止痛藥,注射型止痛藥和局部使用型的噴劑、藥膏和貼布等,但要注意副作用。另外,也可施行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式,可直接注射類固醇到關節內,以改善症狀,增進功能與減少疼痛(不過最近較少使用),或者注射局部麻醉藥,但可能會發生軟骨傷害,不建議常規使用。
而接受物理治療復健、肌力訓練、使用輔具保護,都是膝蓋保健的重點,運動處方則需依病患的情況選用合適的運動,以維持身體功能。目前另有使用葡萄糖胺,生物製品療法關節內注射,如玻尿酸,含高濃度血小板的血漿(PRP),幹細胞等方式來改善膝蓋問題(不過這些正在發展中,尚未得到一致共識)。手術方則包括關節鏡手術,或高位脛骨截骨矯正術等,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依病情而定。
前述種種,難以一一陳述,欣聞城邦原水文化出版社最近出版一本日文翻譯書,書名是《擁有好膝力!逆轉退化性關節炎》,該書由日本骨科醫師磐田振一郎所著,主要介紹退化性關節炎等膝蓋疼痛問題的保健與改善,透過此書,精要介紹膝部退化性關節炎的種種知識,內容完整,說理清晰,可以讓大家快速瞭解膝蓋保健問題。故樂為之序。
「膝」望工程 – 膝關節的保健DIY
李炫昇教授 曾任中華民國關節重建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骨科部主任及關節重建科主任
城邦原水文化出版社翻譯日本骨科醫師磐田振一郎所著《擁有好膝力!逆轉退化性關節炎》一書,介紹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常識,希望可以讓民眾更了解膝蓋保健問題,對民眾經常困惑的問題也提出了實證或個人經驗加以解說,例如要不要吃葡萄糖胺?打玻尿酸、類固醇、PRP有效嗎?微創手術關節鏡清創有效嗎?幹細胞治療有效嗎?這也是筆者在臨床工作中常常被問到的問題,磐田醫師是骨科專業,透過淺顯易懂的說明讓這本書值得一讀。
台灣在2017年超過65歲的人口比例已達14%,至2025年預估會超過20%成為超高齡社會,關節炎在高齡化社會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關節疼痛與功能退化不只會影響生活品質,也會造成醫療資源的耗用,目前台灣每年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置換的病人已高達2萬7千人以上,研究顯示台灣超過50歲的成人有關節炎的比例約為37%。
膝關節就像是汽車的輪胎與轉向系統,想要蹲坐自如、輕鬆轉身、靈活奔跑、上山下海需要的就是一雙穩定有力的膝關節,但是如果沒有正確使用與保健膝關節,非常容易發生運動傷害或退化,車子的輪胎平常要打氣充足才會跑的輕盈,關節軟骨也要適當打氣讓軟骨中的基質能充分的吸收水分、軟骨細胞得到關節液的滋養才會QQ彈彈,就像踏在綿密青翠茹茵的綠草上;由於軟骨是很特殊的組織,裡面沒有血管與神經,所以即使已經開始磨損也不一定會有症狀,要一直到引起滑液膜發炎、刺激到骨膜或韌帶才會開始疼痛腫脹;膝關節的韌帶結構也很精密複雜,最重要的有前後十字韌帶與內外側韌帶,這四條韌帶就像是椅子的四個腳,當其中一條以上發生障礙或斷裂時,椅子就會站不穩,因此就不容易上下坡或在運動時做出閃人切入等高難度的動作。
膝關節又稱做膝蓋,因為髕骨蓋在大腿骨的前方,如果肌少無力(股四頭肌)、或長時期蹲踞跪姿工作,也容易造成髕骨軟骨軟化及脫位,年輕人在爬樓梯時總說上山很喘下山很容易,為什麼諺語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其實我們有時候看到老人家要用倒退嚕下樓梯就是因為膝關節出問題了、沒有辦法提供穩定的支撐,所以說膝關節的保健真的是一個「膝」望工程。
如果您要問我如何保健DIY,最重要的就是要運動,但是有十六字箴言須記住: 避免受傷、正確使用、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運動前要暖身拉筋,運動中要量力而為,運動質量要循序漸進,要記得補充水分電解質,運動後要緩和鬆筋,俗諺說雙腿是第二個心臟,希望讀者們都能練好雙腿、健康長壽活到超過一百歲。
推薦序1 好書搭配正確就醫習慣,治療效果加倍!
新竹台大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蘇盈豪
「脊椎狹窄」是指脊椎管腔的內徑逐漸變小,壓迫脊椎管內的神經,進而產生麻、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有下肢無力,或是影響大小便功能的情形。脊椎狹窄的成因多半是腰椎退化、外傷、或長期姿勢不當所導致。此一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惡化,病人可能因此不願意出門或運動,影響生活品質,由於長期不活動亦有可能引發肌少症、骨質疏鬆、或因缺乏活動所造成的血壓和血糖的異常。
本書是來自日本的脊椎外科權威們,分享治療脊椎狹窄之建議與心得,這些內容,也是在門診中病友們最關心的議題。文中簡明的介紹了脊椎狹窄的症狀及危險因子。在脊椎狹窄的初期,該如何調整姿勢及工作習慣,讓多數人的症狀能夠緩和並與此和平共存。然而,少部分的人若病情較嚴重,如:無力、嚴重的跛行,或是已有影響大小便之情形等需要手術之病友,也可以透過此書了解手術治療後的效果、相關手術的方式及不同手術的優缺點等資訊。
最後,脊椎狹窄的病因及治療有著一定的複雜性,在門診,有極少數的脊椎狹窄,其原因可能來自於腫瘤或感染。誠如本書內諸位教授的建議,好的書,亦要搭配正確的就醫習慣與觀念,才會有最佳的效果。
推薦序2 全方位了解脊椎狹窄,就更有信心戰勝它!
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 呂岳修
人類經過長久的演化,成為現今腰桿可以挺直、雙腿可以站立行走的脊椎動物,也由於直立行走的方式,進而空出了雙手,讓我們可以利用兩隻手去使用工具、進行更多精細的動作,更是構成了人類可以成為演化金字塔的頂層生物的原因之一。不過正所謂有得必有失,在享受便利的同時,我們的脊椎也因為持續直立負重而導致退化狹窄,這卻成為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遇到的問題,反覆發作或是持續發作的症狀甚至是有些人揮之不去的夢魘。
在我的門診裡也常常遇到脊椎退化狹窄的患者,患者的問題總是五花八門、亦或是如出一轍,包括「醫師,為什麼我的脊椎會狹窄?」、「那麼年輕脊椎也會狹窄嗎?」「脊椎狹窄長骨刺了需要開刀嗎?」、「除了開刀沒有其他治療方式嗎?」、「醫師,可以教我日常保健的方式嗎?」等。在不厭其煩地回答這些問題的同時,心中仍不免有些感慨,縱然在這個醫療知識爆炸的時代,若沒有一套有系統且有信服力的整理,患者在搜尋相關訊息之後,依舊會覺得無助與徬徨,甚至可能被某些不適當的錯誤資訊所誤導。
這本書《消除疼痛!脊椎狹窄症多科會診最強治療法》以問答方式來呈現,總共150個問題,問題的部分包括脊椎狹窄的疾病介紹、症狀、檢查與診斷、藥物治療、相關保守治療、手術治療、自我保健、與預防疾病發生;回答的部分則集結了專家意見,沒有艱澀難懂的文字,言簡意賅而淺顯易懂,惟此書屬於日文翻譯而來的作品,日本與台灣的醫療體系本就存在許多差異性。看到這本書的同時,彷彿一位活生生的患者正在與我對話,我也藉由專家學者們的回答來重新檢視我的所學與我要傳達給患者的資訊。
能夠在琳瑯滿目的醫療保健相關書籍中,發現一本全方位的著作,實屬難得,甚至內心不由得輕嘆:「要是患者都先看過這本書,那該有多好!」更甚者,本書也很適合一般民眾或醫療相關從業人員閱讀。也祝福脊椎狹窄的患們,在讀完本書後,更了解這個疾病,也更有信心與您的醫師一起並肩合作來戰勝它!
能幫助病人從病痛中恢復的全人醫療!
台北國泰綜合醫院 麻醉科主任 汪志雄 醫師
自2005年底參與遠絡醫學的學習與臨床應用已近10年了,從學習到了解遠絡醫學,真的改變了我行醫的原有習慣及方式,從柯尚志醫師身上學習到「行醫要燃燒自己,產生能量,然後去治療病人」;設定自己的終點目標:把病人的病治好;幫助病人設定終點目標:病痛一定可以消除。
遠絡醫學的精髓就是全人醫療,也是我們目前醫學一直強調的。我們是治療一個整體的病人,並不是表象的症狀治療與暫時的緩解,而是要找到真正的病因,知道病人整個生命過程中所發生之任何病痛,才能了解其發病原因與其和生活習慣、環境……等對病人之影響,也才能真正了解病人與疾病發生之關係,如此才能真正幫助病人從病痛中恢復健康。所以標準遠絡診療,第一重要的就是病史詢問、身體檢查,再做一些必要的檢查去確診或排除類似之疾病。在確診後,與病人討論發病之原因及治療計畫,所花時間至少要30分鐘,若加上治療則往往超過1小時,所以都會告知候診的病人要耐心等候,每診次病人大約也在5人以內。
以前我疼痛門診常常接受其他科轉來不少病人,如: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脊椎手術後神經痛、複雜區域性神經痛、三叉神經痛、下背痛等。當病人來到門診,我們最後是開了許多藥物,若使用嗎啡類藥,甚至還要填寫一大堆的表格,相當麻煩,而由於健保制度的關係,醫院也常常要我們注意使用的藥費,有時會超過健保給付的範圍。但在為了讓病人免於慢性疼痛之病痛,使得我時常面臨兩難的問題,雖然有些介入性的治療也可以使用,但有些病人也因為費用問題或是因為害怕這些方法,而且有時效果也不一定可以完全好。自從我從學習遠絡醫學及利用遠絡治療來看診後,我更加瞭解了遠絡醫學,並用在我臨床的病人身上。之後,開立口服止痛藥物的比例,降至原來以前的10%左右,已不必再擔心健保藥費的問題。遠絡治療的效果一次一次從病人的回饋得到了印證,目前我門診的病人大約90%都成功地使用遠絡治療解決病人的病痛。
這次柯尚志醫師發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一般民眾都能簡易的使用遠絡治療方法來親身體驗,立即緩解疼痛的效果,也讓民眾能學習自我保養與治療一些常見之疼痛,不但方便,也能節約醫療資源之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