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為什麼是臺灣?:中國領土完整的地緣戰略理由

為什麼是臺灣?:中國領土完整的地緣戰略理由

Why Taiwan?: Geostrategic Rationales for China’s Territorial Integrity

  • 定價:520
  • 優惠價:946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4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為什麼只有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為什麼只有臺灣值得中國終須一戰?
  為什麼只有臺灣對中國至關重要?

  從大清王朝、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在中國近代數百年來政權的地位經常隨著種種因素而變動,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國與外部強權的關係,並始終觸發中國領導人「必須控制臺灣才能保障中國大陸安全」的焦慮。

  作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臺灣納入「想像地理」的一部分,且決心併入臺灣的理路並非出自意識型態,而是根植於視臺灣為中國安全保障之樞紐的確信。本書運用多種史料,包括歷史檔案、政府宣言,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分析員和西方學者的各方論著,以追溯中國對臺灣考量的演變過程。首要目標為解釋北京方面何以認為臺灣值得一戰,次要目標是要把中國的軍事化戰略置入歷史脈絡中。第三個重要特點,則是若不考量地緣政治及1949年以前歷史的效應,就無法正確認知臺海紛爭的當前階段。

  ★ 美國戴維森學院東亞政治學教授 任雪麗(Shelley Rigger)|專文導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華安瀾(Alan Wachman, 1958-2012)

  哈佛大學博士,曾任南京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SAIS)美方主任、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主任、塔夫茲大學佛萊契法律與外交關係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 at Tufts University)國際政治學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外交關係、中美關係、臺灣研究及臺海關係,並連結外交史及當代國際安全。著有Taiw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tization、Why Taiwan?: Geostrategic Rationales for China's Territorial Integrity,及相關期刊論文。

譯者簡介

蔡耀緯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譯有《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1921穿越福爾摩沙》、《大歷史:從宇宙大霹靂到今天的人類世界》、《棉花、絲綢、牛仔褲》、《暗渡文明》、《間諜、虐待狂與巫士》、《平凡的美德》等書。
 
 

目錄

導讀/任雪麗
致謝

第一章 緒論
問題:為什麼是臺灣?
由硬到軟:北京改變對臺戰略
軟硬兼施:北京再次改變對臺戰略
解放軍增強軍力:硬的更硬
本書架構與主旨

第二章 重述臺海紛爭:臺灣的地理與戰略重要性
表述:臺灣對北京為何重要?
把臺灣之地位帶回討論
臺灣:緩衝或橋頭堡?
領土重要性
地理、地緣政治與戰略優勢

第三章 大清人民共和國?
歷史考量:不倫不類
描繪中國的「認知地圖」
從邊疆到福建省:清朝征服臺灣
施琅與臺灣的地緣戰略重要性
日本侵吞清朝領土疆域
小結

第四章 重要性轉移(一):國民黨從漠不關心到地緣戰略必要
國民黨對臺灣漠不關心
臺灣與開羅熔爐
蔣介石《中國之命運》與臺灣的戰略重要性

第五章 重要性轉移(二):中共從漠不關心到工具性憤怒
中國共產黨對臺灣漠不關心
毛澤東對臺灣的最初看法
1942,有些意義的一年
小結

第六章 重要性轉移(三):從內戰到冷戰
內戰與對於臺灣的戰略關注
中美對立中的臺灣

第七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想像地理」中的臺灣
「想像地理」
從海權到超級強權
臺灣:想像的海權門戶
海上交通線、潛艇與戰略
地緣戰略辯證與臺灣的重要性

第八章 為什麼是臺灣?大匯流
可能影響

徵引書目
索引


 
 

導讀(摘錄)

任雪麗(Shelley Rigger,美國戴維森學院東亞政治學教授)


  華安瀾(Alan Wachman)的著作《為什麼是臺灣?中國領土完整的地緣戰略理由》英文版在2007年發行,當時他提出一個美國學者和決策者都在迫切爭辯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何以為了掌控臺灣,不惜危及中國領導人自該國建國以來所達成的一切成就?

  這個問題如今對於美國外交政策和臺海兩岸關係仍至關重要。本書問世已有十六年,華安瀾不幸以53歲之齡早逝也過了十一年,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和臺灣之間仍持續劍拔弩張。臺灣海峽如今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至少與華安瀾在陳水扁總統第二任期中段完成本書時不相上下。

  安瀾對這個重大問題的答案並不令人安心,因此也就格外重要。許多學者和政策專家認為北京的對臺政策出自意識型態。倘若政策是意識型態性質,就意味著它與特定政治體制相關而有可能改變。華安瀾則主張,北京決心將臺灣併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理路並不出自意識型態,而是根植於數百年來中國領導人將臺灣視為中國安全保障之樞紐的確信。倘若北京的政策植根於對該島在軍事上重大意義的現實主義盤算,就更難想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能同意足以強化臺灣身為自治實體之地位的任何安排。此一視角也讓臺海兩岸今後的和平變得更難想像。

  儘管華安瀾接受其他因素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策發揮作用,但他確信這些因素在對於臺灣問題的多數論述中都被高估了。他決心聚焦於北京政策驅動力所在的地緣戰略考量,因為他要「對臺灣問題的觀點提出修正,這些觀點來自於以下想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反映出他們始終不變且直接了當地有意矯正歷史的不公正、滿足大眾的民族主義志向、確保政權正當性、提供中國領土完整不被分裂的屏障,或宣示決心……阻止內蒙古、新疆和西藏的獨立運動」。相對於這些視角,華安瀾舉證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領袖一如清朝及中華民國等前任統治者,同樣受到大陸上的中華國家必須控制臺灣才能保障中國大陸安全的信念所驅動。

  本書運用多種史料,包括歷史檔案、政府宣言,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分析員和西方學者的論著。華安瀾揭示,「臺灣是地緣戰略資產抑或威脅,取決於中國能否加以掌控」的想法,在中國國內的智識界和政策圈中並無爭議。唯有在中國境外,上一段所列舉的考量才得到最多關注。這項發現為他的論點增添急迫性。

  華安瀾需要讀者理解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會輕易被說服、不會放任臺灣自行其是。北京的政策並非中國共產黨意識型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政治的產物;如果只是中共及其國家的產物,它就不會由十七世紀起相繼執政的中華國家表現出來。他反倒主張,臺灣自清朝以來始終是中國領導人「認知地圖」的一部分。大多時候,臺灣受到外人掌控的想法都觸發中國領導人對於國家安全的焦慮。

  華安瀾留意到自身論點可能面臨的挑戰。他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多次將歷史上屬於中國的土地拱手讓人,藉以解決與鄰國的領土糾紛,由此揭示民族主義與領土完整皆不足以完整解釋相繼執政的中華國家何以一心一意堅持對臺灣行使主權。他也揭示出中國大陸政治人物對於臺灣重要性的看法與時俱變。唯有中華國家鞏固華安瀾所謂「中國文明『核心』或『內地』」時,他們才會將注意力轉向保衛此一核心。他們一旦如此,就會認為臺灣既是防禦外來威脅的緩衝,又是外來競爭者和敵人可用以威脅中國的潛在橋頭堡。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7833
  • 叢書系列:臺灣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緒論(摘錄)

問題:為什麼是臺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之間的持久敵對(enduring rivalry),一直與此問題緊密連結:對臺灣行使主權的是哪個政治實體?這個爭議事關對於領土的合法控制。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其他領土爭議都能經由談判(而不訴諸暴力)達成解決方案,臺灣地位的爭奪卻從一開始就充斥著軍力的威嚇與動用。

強調以和平手段解決海峽兩岸紛爭數十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90年代初開始更強力地揚言有意採取軍事手段。從那時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持續提升自身以武力影響臺灣相關爭議的能力,某些論者得出結論,此一發展乃是「因應中央領導開展軍事選項的要求」。至於領導階層會不會決定動用軍事手段,以及程度如何,則是講理的分析者各自意見分歧的問題。儘管有應變計畫,但無人能確切知道,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階層不太可能在動武之前花太久時間做出明確且無法挽回的決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一項促進更廣泛軍事手段發展的計畫,也不應被理解為暗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90年代以來,持續堅決地以好戰姿態與臺灣往來。事實上,北京的外交姿態一直是多樣的,顯然取決於對當時臺灣地位被認定的近期明顯轉折或新興趨勢之長期影響的評估。北京在某些時候看似對海峽彼岸怒目相視,其他時候則顯得有意約束自己的情感,努力展現耐心、自信、寬大的表象。其舉止顯然反映出政治領導階層之間一種集體(甚至全體一致)的預判,藉以探知由現狀延伸的趨勢線中,北京對臺目標的前景好壞。

儘管北京對待臺灣的外交姿態多變,某些觀察者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卻指出一套固定戰略顯現的跡證:「組成一支戰力,在與臺灣的短期衝突中取勝,並發揮反介入(anti-access)戰力的功能,以阻止美國干預,或延遲(奉命協防臺灣的)美軍抵達。」誠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某些方面上)強化革新轉型的時代擴充軍力,用意是應對諸多安全顧慮,而非僅受到暴力衝突爭奪臺灣的預期所驅使。儘管如此,近期為臺灣開戰的可能性看來仍主導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改革、現代化、採購與訓練」,對人民解放軍的選擇發揮了首要影響力。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立即評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