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親臨現場展現文學力量
廖鴻基
世界太大且繽紛多元,而我們的一輩子太短。一輩子能走的、能認識的領域其實相當有限。個人所見所聞通常也是浮面居多、難得深入。一篇好的報導文學作品,透過作者幫我們理好的脈絡,彷若抽絲剝繭、通過捷徑,吸引我們隨文章節奏一步步進入特定事件的層理,引發進一步探索的興趣,讓讀者留下對此真實事件的深思和感想。
我們認為,一篇成功的報導文學作品,因其文類特性必要具備四大基本條件─社會性、文學感、臨場感以及專業性。
報導文學有其社會關懷的基本功能,若能選擇引發關注或影響層面較廣、較深且富衝擊性的時代議題為題材,是站穩報導文學基礎的第一步。
文學以文字美學為本質,不管任何文類,文學作品具備的藝術美感和感性,讓作品具有引人入勝的吸引力,也才有機會引發讀者深入議題的興趣,發揮報導文章的實質影響力。
與現代自然寫作類似,報導文學不能關起門來只憑想像或整理現成資料,不能走馬看花,不能隔岸觀海,作者必要一步一腳印、一波一浪痕的親臨現場,並以敏銳的感官閱讀事件並發掘事件真相。親臨現場才能發揮報導文學偉大的在場力量。
專業性,也就是作者必要對事件相關領域精準的知識與豐富的情懷。作者必要以專業建構自己的主觀,是帶領者、不是旁觀者,不只是分享個人感受,作者還得目的性極強的以主題專業視角與能力切入及緊緊扣抓議題。
二○二三第十三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獎項,投稿作品共十八件,入圍決審作品共五件。分別為黑熊生態保育議題、登山意外事件、馬來西亞先住民文化、國際難民議題和越南罷工事件。
綜觀這五件入圍決審的作品,範圍包括台灣國內以及國際議題,題材相當寬廣。作者的文學造詣和為文手法各有風格,總是二至三萬字規模的作品,主題事件是否更具社會關懷意義,文章布局和架構是否層次分明,文詞表達是否條理清晰,情節鋪陳是否引人入勝等等,皆是評選的重要關鍵。
報導文學隨時間流轉、隨時代發展,也出現了創作背景的時代差異。除了交通發達、地球村的形成造成的社會議題流通性,再來就是資訊發達、資料取得便利所形成的「秀才不出門」現象,有好有壞,但也造成整理資料來創作報導文學的不安。幸好究竟是文學作品,文章是否誠懇,是否真實,還是不難從作品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參與此屆報導文學決審過程是美好的經驗,經由作品閱讀,開闊了視野,也讓我們藉此深入了解世界某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