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暢銷紀念新版)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暢銷紀念新版)

Unfair: The New Science of Criminal Injustice

  • 定價:480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人類與生俱來的限制,如何阻礙司法實現真正的正義?
完整討論受害者、嫌疑人、法官、檢察官、證人、專家、群眾……
刑事判決中各個行動者的視角如何受限,藉助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直探人性誤區,提出解決之道!

──繁體中文版銷售逾萬冊,暢銷紀念新版──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
★Audible.com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好讀》(Goodreads)每月選書
★2016正義社會媒體獎(Media for a Just Society Awards)決選名單
★2015《更大的善》(Greater Good)年度選書
★2015 綠袋子典型法律寫作獎(Green Bag Exemplary Legal Writing)獲獎書
★20th 美好人生年度書獎(Annual 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s)決選名單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周偉航(人渣文本)|專欄作家
紀岳君|《徐自強的練習題》紀錄片導演
蔡崇隆|《九槍》紀錄片導演
賴芳玉|律師
羅秉成|行政院政務委員/臺灣冤獄平反協會創會理事長

──正義推薦


| 編輯觀點
本書就像精彩的犯罪推理短篇小說集——但書中情節卻都是真人真事。針對司法體制,作者提出了我們最在乎的問題:「正義究竟該如何達成?」當書中討論受害者標籤、法官角色定位、不同背景的大眾對同一案件的歧異立場時,令人立即想起的是臺灣社會每每發生重大刑案後,輿論熱議甚至社會對立究竟所為何來、該如何解套;藉著對證人記憶、犯罪心理等的深入剖析,作者也揭露了人類心與腦的運作實際上如何恆常地偏離認知的常軌,而我們又可根據最新科學進展,如何有效修正偏失的司法準星。

除了討論司法正義,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也積極探討:面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犯罪,什麼樣的心態和做法,才能真正促進未來的安全?有限的資源該如何分配,才能使社會安全最大化?當新聞上出現慘絕人寰的刑案,我們恨不得能立即斬奸除惡,平復社會秩序;那麼,這本書中的深刻思索和洞見,便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找到臺灣社會迫切需要的解答。

| 獨立思辨,深化理解
書末〈讀者指南〉收錄十八個專為本書設計的討論主題,可於讀書會及課堂討論中使用,強化閱讀深度,激發對話火花。


「我們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混亂,和法律中的不公平相差無幾。」──《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性侵被害者來到警局,準備從眼前的五個人當中指認出犯人。在這五人裡,她明明看見真正攻擊她的人,卻指認出無辜的懷特。她對自己指認結果的確信,讓懷特平白坐了二十八年的冤牢,還錯放真正的凶手繼續犯案。其實,根據上千件針對記憶的研究和真實案例,平均每三位遭到指認的嫌犯裡,就有一人是無辜的——人類的記憶原本就有盲點,而司法制度又使得盲點的後果更加嚴重。

湯普森遭控謀殺,死刑定讞。他幾度命懸一線,直到律師在湯普森同時期的另一件搶劫案中找出塵封多年的血液證據,證明了他的無罪。九年來,搶劫案的檢察官刻意隱瞞了這項證據,可是,這不是因為檢察官顢頇殘酷,反而是因為他一心伸張正義,希望能不辱使命地制裁犯罪,而制度的缺失也給了他知情不報的機會。

當一個損害造成時,我們想要找到罪犯,並且藉著處罰來重整道德秩序,這種欲望有時候違背了我們對於公平的承諾。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本能,讓這一切不平等的審判得以發生?

總是有我們漏掉的通道,通往不正義

我們以為事實昭然若揭,卻不知道自己只看得見自己相信的事。
我們以為義憤填膺是在守護最重要的價值,
但立意善良的好人,卻可能促成令人遺憾的不正義。
人的大腦與心理究竟有哪些運作機制,刑事程序又出了什麼問題,
使得整個司法體制不但無法主持正義,反而危及了社會中最弱勢的那群人?

在這本擲地有聲的著作中,
法學教授亞當‧班福拉多從刑事判決中各種參與者的角度出發,
運用眾多歷史判例、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及大量法庭實際案件,
完整揭露人類認知與心理上的特質是如何與充滿漏洞的法律制度互相加乘,
從而產生各種不公不義的後果。
同時,他也針對司法制度的實際操作層面,提出諸多務實可行的修正,
以期透過關鍵處的改革,避免不正義的發生,
使我們終能達成法律之前的真正平等。

|本書特色

1.作者專為臺灣讀者撰寫序言。
2.作者具有豐富律師實務及司法研究經驗,每章皆聚焦司法判決中的於一種行動者,涵蓋法庭眾生相,不偏於特定角色,讀者可透過本書關照司法審判全局。
3.引用大量最新科學研究,專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立論,闡明錯誤判決背後的運作機制,並提出務實的改革之道。
4.本書篇章皆以生動的實際案例作為開端,針對審判不公的形成原因層層推敲、抽絲剝繭,使法律知識猶如小說般易讀易懂。作者能深入淺出地論述抽象理論或概念,並能針對專業名詞做簡明易懂的解說,傳遞知識的同時,處處啟發讀者深度思考。
5.書末特別收錄作者對談,幫助讀者清楚掌握全書要旨;並收錄十八道精心為本書撰寫的討論題目,幫助讀書會或課堂討論的帶領人,針對相關議題進行更深入的意見交流。

★國內推薦★

▼紀岳君|《徐自強的練習題》紀錄片導演 
拍攝「徐自強的練習題」紀錄片時曾一度因製作困難,而轉向與臺灣實境遊戲設計師合作,想要套用日本「逆轉裁判」的遊戲概念構思臺灣版的「法庭實境遊戲」。我們希望讓觀眾透過角色扮演參與審判,讓觀眾扮演律師、檢察官、法官、陪審團等角色,在遊戲過程中體會冤案故事。雖然計畫尚未實踐,但沒想到本書作者更前衛地提出要以「虛擬審判」方式改善現代法庭審判的弊病,這引起我強烈的好奇心一路把書看完。

▼羅秉成|臺灣冤獄平反協會理事長 
本書從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跨域視野,經由多宗確鑿的冤案分析,批判司法錯誤所造成的判決不正義,質疑「我們的司法制度有足夠的彈性可以回應神經科學的新發展嗎?」這不單是美國司法要面對的問題,凡是以「人」為主體參與法庭活動的司法制度,都無可迴避「人性與心理」的共通問題。作者巧思以心理學、神經科學、法學的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為「經」,再以受害人、嫌疑人、證人、專家、律師、檢警、法官各種訴訟程序中的角色為「緯」,穿梭交織成一幅冤案地圖,照見隱藏於案件卷宗的錯誤因子,使之無所遁形,深具啟示意義。

★海外好評★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優質評論
班福拉多在這本極具重要性、研究也極深入的出道作品中,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切入,讓我們看到警察、陪審員和法官在作判斷時,通常都是受到直覺的引導(而不是客觀的事實)……這個嶄新的研究挑戰了現行法律制度中絕大部分核心內容的基本假設,例如證人的記憶、陪審團的審議、警察程序,以及懲罰。……這是一個獨創而帶來爭議的理論,它顛覆了我們向來珍視的信仰——在法律之前,人人都可公平地獲得正義。

▼《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評論
(班福拉多)在本書中認為,刑事司法最大的錯誤源於制度並沒有考慮到人類認知、記憶和決策上的缺陷……每一位法律專業人員都應該閱讀此書,我們其他人也是如此,因為我們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混亂,也和法律中的不公平相差無幾。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 《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作者
亞當•班福拉多寫的這本書會讓你重新思考對於犯罪和懲罰的一切信念。他同時運用了科學和故事,恰如其分而有力地指出,在法庭中,其實我們並沒有考慮到人類心理,所以造成了極度的偏頗。……它可能是你今年看過最重要的一本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亞當.班福拉多Adam Benforado
亞當.班福拉多(Adam Benforado)是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的法律系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他畢業於耶魯學院(Yale College)和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並曾擔任過聯邦上訴法院的法官助理,和Jenner & Block法律事務所的律師。著有《一場小革命》(A Minor Revolution,中文書名暫譯),並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和《法制時報》(Legal Times)等各類出版品上發表過專欄和許多學術文章。他與太太、女兒住在費城。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職為英/日文翻譯,譯有《橫渡孟加拉灣》、《被誤解的犯罪學》、《探險家們的寫生簿》(以上由臉譜出版),以及《審判的人性弱點》、《平等的暴政》、《法庭上的偽科學》、《無國籍》等書。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54148
  • 叢書系列:臉譜書房
  • 規格:平裝 / 400頁 / 21 x 14.8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二章 危險的自白 偵查人員(節錄)
 
辯護律師舉了許多事實說明陪審團所認定的事實非常值得懷疑。有大量犯罪現場的證據──血跡、指紋、頭髮和精液──經法醫鑒定後,都證明不是胡安的。不只於此,還有通話紀錄和胡安所戴的電子腳鐐的資料(他稍前曾被控偷竊汽車的立體音響,保釋條件便是要配戴電子腳鐐),都可以證實他父母聲稱的:在案發的那晚,胡安在家裡和他的母親(當時人在波多黎各)通電話。不過,雖然有胡安的不在場證明,也沒有其他目擊者的證詞或是身體上的證據,檢察官依然認為他有罪,因為有一個極具破壞性的證據,足以讓審判中的其他因素看起來都無關緊要:那就是經本人簽署的一份三頁的自白書。
 
霍莉的姐妹在事後也說:「為什麼你會自白呢?如果我被控謀殺,我一定不會承認一件我沒有做的事,我可以說明整個晚上我在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要做──如果我真的沒有殺人。」無辜的人就不會自白。的確,受人尊敬的證據法之父──約翰.亨利.威格莫爾(John Henry Wigmore)──便曾說:不實的自白是「不可想像的」。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加深了我們的懷疑,就算有可以證明無罪的證據,或是有跡象顯示自白是受到警察的脅迫。
 
我們認為人應該是前後一致的;如果某人簽署了自白書,我們便相信他的確是這麼想的。有一個著名的研究便想證明這個現象。研究者要求受試者評量一些關於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的文章。雖然受試者已被告知,這些文章的作者都被指派了各自的立場──贊成或是反對,但是受試者還是會過度地相信:如果文章的內容贊成卡斯楚,作者本身的立場就是贊成卡斯楚。他們太過於相信外在的行為會反映出內在的信仰,並且低估了情勢有形塑行為的力量。他們預期──不論有沒有受到指派──一個人對於卡斯楚的觀點始終就是一致的:永保忠誠(semper fidelis)。

會員評鑑

3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0
|
2024/04/20
我看的版本是舊版,但似乎新版沒什麼差異性?本書試著用(社會)心理學暨行為財務學等新興領域討論了法律體系中存在的多種偏見,而且精心挑選特殊個案及證據來支持作者本身的說法。可稱之為自我確認偏誤的證據選擇偏見。因此也造成想深入研究的人士追溯末尾的參考書目中去檢視任何主張的難度並不低!

本書主要談一些傳聞hearsay案例,但沒有提供太多的統計資料(嚴格說起來,就是作者本身並沒有真的下去做學術研究,而是找類似的心理實驗數據來輔證他的分析依據),來幫助評估當前美國法律體系的有效性。這種方法更能吸引讀者對(司法制度先天)不公的情感,而不是引發理性思辨?(尤其在台灣本土環境中,歷史差異性跟文化發展更大)

觀點偏向自由派的作者難免滲透到書中大部分的文字,我認為這種比較有意識形態的濾鏡式風格分散了對嚴重問題的討論,使作者本人在猛力譴責法律體系存在偏見時,顯得特別有己(偏)見。依照作者價值觀選向,勢必去弱化罪責歸於不幸童年的罪犯,而將一切歸罪於社會不公,以致於呼籲將犯罪視為公衛延伸問題,也就是罪犯實際上無法控制導致他犯罪的遺傳和環境因素(例如精神疾病、遭受虐待等)。這基本上意味著,當兇手犯罪時,是因為存在某種潛在的神經系統或者心理異常,罪犯本身也是某種社會現象的「受害者」,這本書或許為了平衡觀點,只有一小段專門介紹罪行的‘’真實‘’受害者!

從以上種種細節不難想像,本書末尾延展談到人類意識先天或後天決定論等議題上的立場,但成書約十年前,卻對這個深刻話題的討論偏向浮光掠影地膚淺。恰好在去年出版對自由意志立場針鋒相對的“Free agents”跟”Determined”,甚至是”Debunking determinism”紛紛問世,也希望能經過這樣不斷地辯論人性歸責,並逐步完善各國的法律責任規定,讓這世界真正邁向(審判)更公平的環境!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