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神經科學家帶你深入你的腦袋,解開它的設計與運作之謎

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神經科學家帶你深入你的腦袋,解開它的設計與運作之謎

The Neuroscience of You: How Every Brain Is Different and How to Understand Yours

  • 定價:480
  • 優惠價:943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你的大腦,為什麼這樣設計?
這不只是一本講大腦的書,而是一本「你的大腦」使用說明書!
跟著神經學家一步步拆解每個人大腦獨有的特性,更深刻地理解自我和他人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ey)精選圖書——
——華盛頓州圖書獎(Washington State Book Awards)提名作品——
——《紐約時報》暢銷書《逆思維》、《多巴胺國度》作者齊聲推薦——

🗯「慣用左腦」的人在乎細節,「慣用右腦」的人看重整體?你的大腦更偏向哪一邊?
🗯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遇到意外驚喜更容易感到快樂,但也更難抗拒誘惑? 
🗯你是依靠正面的「紅蘿蔔」還是負面的「鞭子」機制來學習?
🗯你天生的好奇心有多強?好奇心太重的人,又會付出什麼危險的代價?
🗯你有多會察言觀色,越過不同大腦之間的溝壑,讀取別人的想法?


  每個人的大腦都是與眾不同的,因此造就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方式。神經科學家香蒂爾.帕特(Chantel Prat)相信,神經科學普遍使用的「一體適用」模式——藉由關注群體的平均值,探究「典型」大腦的模樣——雖然有利於了解我們的共同之處,卻也阻礙了我們理解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地方。

  在這本深入探究「你的大腦」的書中,我們將跟著帕特的腳步,一步步解密大腦設計的奇妙之處,更會透過「逆向工程」的方式,透過各式各樣的測驗,帶你測試自己的大腦可能有哪些偏好的運作方式,找出屬於你自己的大腦設計藍圖。

  這是一趟通往你頭殼裡那團粉紅色物體的精采旅程,你將會——

🧠認識你的「腦內雞尾酒」
  「欲望之王」多巴胺、「欲望抑制器」血清素、「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人際關係黏著劑」催產素……

  你的大腦無時無刻都泡在由神經傳遞物質組成的「雞尾酒」中,就如同調酒有著百搭多變的配方,每個人的腦內雞尾酒成分也不一樣!每種神經傳遞物質會怎樣影響你的大腦運作?不同人基礎水準的多寡又會如何塑造我們思考、感受和行為的方式?本書將介紹其中幾種最關鍵的成分,帶你認識這些腦內的神奇物質是如何驅動你的身體。

🧠測繪你大腦的設計藍圖
  書中涵括了簡單而嚴謹的測驗,不需要在頭上連接複雜的儀器,也不需要躺平被推進嗡嗡作響的機器裡,只要安坐家中,簡單拿起紙筆(甚至有些連紙筆都不用!),你就能測繪出自己的大腦藍圖,以及了解它究竟有多獨特。

  ——|搶先體驗!|——
  好奇心量表:你天生的好奇心有多強?

  看看以下各項陳述形容你有多貼切,並給它們一個介於-3(非常不貼切)至+3(非常貼切)之間的分數,再得出各項目的平均數,就能知道以下指標的分數,分數越大代表你的好奇心越強烈:

  一、新點子會激發我的想像力。
  二、我喜歡把東西拆開來,看看它們是怎麼運作的。
  三、我喜歡學習不熟悉的新知識。
  四、我現在覺得有問題想問。
  五、我會特別注意新的情境。
  六、如果有個新想法會帶到更多新想法,我會覺得興奮。
  七、我在打量此時正在發生什麼事。
  八、我樂於思考互相矛盾的想法。
  九、我喜歡知道複雜的機械是怎麼運作的。
  十、我覺得全心投入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十一、我喜歡解謎。
  十二、我喜歡針對我不懂的事情提問。

  你對於新知識的好奇心:將一、三、六、八的分數加起來再除以4
  你透過感官獲得新體驗的欲望:將二、五、九、十一的分數加起來再除以4
  你當下的好奇狀態:將四、七、十的分數加起來再除以3

🧠從認識「你的大腦」到理解「別人的大腦」
  我們帶著自己的大腦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說實在的,大腦與大腦之間的距離有如天塹,要完全理解他人幾近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不過,人類的大腦先天就有同理他人的寶貴能力,在讀完這本書後,當你對自己的大腦設計和運作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許你也可以試著在別人的頭腦裡走上一哩路,學會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也許覺得某個人的行為很白癡,但這會不會只是因為驅動他的那顆大腦,是被不同的先天和後天因素塑造出來的呢?只要一窺我們生而為人的「存在」可能有哪些生理上的差異,就有可能打開另一個未曾探索的新世界。

這本書的作用不是讓你「脫穎而出」,而是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道路」!

白明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汪漢澄/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蔡任圃/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中生物科教師
謝伯讓/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蘇絢慧/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專業推薦
(依姓名筆畫數排序)


★專家好評★

白明奇/國立成功大學神經學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儘管百年來科技進步神速,人際關係轉而複雜,實際與虛擬社會網路更是交織綿密,人類大腦的基本結構與運作機轉一如亙古以前的祖先大腦,相似性十分高。深度地去了解大腦的基本功能,有助於了解自己的過去與未來,進而緩解煩惱、增進心靈健康,這本書是很好的開始。

汪漢澄/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臺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醫療不思議》、《大腦不思議》、《醫療史偵辦錄》作者
  大腦就是自我。人本能地想要了解自我,想知道自己的喜怒哀樂從何而來,行為表現受誰指揮。腦科學是門迷人的學問,因為了解大腦就能了解自我,但大腦又是那麼的複雜,種種科學原理與專業術語無不構成望而生畏的障礙。帕特的這本書,卻很好地為讀者大眾搭起了一座跨越障礙的橋樑。它站在「自己」的角度,從每個人都有的切身體驗,舉凡個性與特徵、快樂與壓力、注意力與控制、適應力與可塑性、認知與好奇心等等面向出發,將大腦的運作向讀者娓娓道來。平易風趣的文筆,加上堅實的科學證據,讓讀者能在輕鬆閱讀之中,一窺大腦的奧祕,學習科學的同時,也更了解自己。


★國外推薦★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ey)

  帕特想要幫讀者了解他們的大腦……她以親切近人的口吻敘述,讓複雜的大腦變得容易理解。這是一本極具可讀性、娛樂性和權威性的書,推薦給所有對大腦運作感興趣的讀者。

《科克斯書評》(Kirkus)
  許多直言不諱的註腳,讓本書充滿了幽默,想要了解大腦如何產生思維、情感和決策模式,但又感到有些卻步的讀者,會相當喜愛。帕特為我們揭示了大腦如何從內而外、以及從外而內地運作。這是一場寫給普羅大眾、簡明易讀的神經科學之旅。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帕特在這部生動而內容充實的著作中概述了大腦的本質……書中有許多有趣的註腳和前沿的研究,如線蟲神經系統等。本書淺顯易懂的語調,使本書主題既易於理解又令人愉悅。這部科普作品自成一派。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紐約時報》暢銷書《逆思維》(Think Again)作者
  一場令人眼花撩亂的「內太空」之旅——讓外太空也相形失色。帕特擁有一種難得而卓越的天賦,可以讓神經元起舞、讓樹突歌唱。這是我讀過有關大腦最聰明、清晰和有趣的書

亞瑟.C.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耶魯大學教授、暢銷書《愛你的敵人》(Love Your Enemies)作者
  在《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中,帕特完成了一項幾乎不可能的壯舉,寫出了一本兼具學術性和個人特色、精采而迷人的書。她提出了一項深刻的論點:了解大腦運作的變化,是奇妙而美麗的事。她教導我們不應因這些差異而引致分歧,而是應該啟發好奇、欣賞和祝福。

安娜.蘭布克(Anna Lembke)/《紐約時報》暢銷書《多巴胺國度》(Dopamine Nation)作者
  聰明、有趣、不拘一格……本書能讓你興高采烈地坐著閱讀時,就下載了一個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對於有志於成為神經科學家的人,以及任何想知道大腦如何運作和為什麼重要的讀者來說,本書是必讀之作。

大衛.巴瑞許(David P. Barash)/《威脅》(Threats)作者
  我們都是相同的——我們都是人類。但同時,我們也是不同的個體。在這本精采絕倫、易於理解、幽默有趣且內容紮實的書中,帕特調和了這一看似矛盾的觀點。讀這本書,能讓你更加深刻地理解、欣賞你的大腦和我們這個物種。而且在過程中,你將收穫許多樂趣。

派翠西亞.庫兒(Patricia K. Kuhl)/認知神經學家、《搖籃裡的科學家》(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作者
  神經學家大多關注大多數大腦的運作方式,但終於有一本書關注的是你的大腦的運作方式。帕特巧妙地描述了我們的大腦為什麼、以及如何不同——本書高明地結合了基因、環境與大腦科學的平易近人的知識,以解釋是什麼讓你獨一無二。本書讓人快樂,註腳也引人發笑,所有對人類的獨特性、認知科學,以及我們與其他人有多少異同之處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本書的主題至關重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香蒂爾.帕特Chantel Prat
華盛頓大學教授,任教於心理學、神經科學和語言學等系所,同時是大腦與學習科學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Learning Brain and Science)、神經技術中心(Center for Neurotechnology)及神經工程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Neuroengineering)的成員。

在過去的二十五年裡,帕特都是個體差異研究的領導者和創新者,探究大腦中不同信息處理類型的成本和效益。她的獲獎研究挑戰了宰制神經科學界逾一世紀的「一體適用」策略。她的論著獲《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每日科學》(Science Daily)、《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大眾機械》(Popular Mechanics)、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等眾多學術期刊和媒體刊登報導。

譯者簡介

王年愷
臺灣大學外文系、臺北藝術大學管絃擊樂研究所畢業,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肄業,譯著包括《換了語言,就換了腦袋》、《網路讓我們變笨?》、《戰勝愛滋》、《資訊爆炸之後》(以上由貓頭鷹出版)、《dpi 2013好玩漢字節特刊》(漢生科技出版)、《台灣產業聚落:蛻變與重生》(外貿協會出版)、《深度思考》、《塗鴉學數學》、《情緒,無法翻譯》(臉譜出版)等。

 

目錄

序 從我的大腦到你的大腦
導言 關於「你」的神經科學概論

第一部分|大腦的設計:大腦構造的變異如何塑造你思考、感受和行為的方式
第一章 偏向一邊:大腦兩邊各說各話
第二章 調和的學問:大腦的化學語言
第三章 保持同步:協調彈性行為的神經韻律

第二部分|大腦的功能:不同構造的大腦如何驅動我們
第四章 注意力:不同的訊號怎麼爭奪頭腦的控制權
第五章 適應:你的大腦怎麼學會理解周遭環境的方法
第六章 導航:知識怎麼創建路網,以及我們下決定時為何有時不照這些路網走
第七章 探索:好奇心與威脅怎麼較勁,來塑造知識邊緣的行為
第八章 連結:兩個大腦要怎麼在同一個頻率上運作

謝辭
註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54223
  • 叢書系列:科普漫遊
  • 規格:平裝 / 392頁 / 21 x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七章
探索 好奇心與威脅怎麼較勁,來塑造知識邊緣的行為
 
「水母的意義是什麼?」
 
我自認這輩子被問過不少不知道怎麼回答的問題,但都比不上這一個。還好,被問的人是常駐家中的海洋生物專家賈絲敏,不是我。提問的人是我的繼母琳達(Linda),她是我認識的成年人當中最愛玩又最愛冒險的人之一。提問的時間是我們有次去西雅圖水族館玩,賈絲敏在那裡工作過好幾年,這次她來當我們的私人導覽——而且她導覽得真好。雖然她到高中才真正開始研究海洋生物學,但自從她第一次在水裡睜開眼睛後,就一直對海洋世界深深著迷,到了青春期時已經像是一個裝滿滿的PEZ糖果匣玩偶,每次碰到海洋生物就會丟出各種「你知道嗎?」。
 
在琳達問問題的那一刻,我的思緒完全在神遊,剛剛學到的水母新知還在我的頭腦裡打滾。上一章曾稍稍提過,我不久前才知道有些水母可以從成熟的樣態(像一隻長腳的雨傘,正式名稱叫「水母型」〔medusa〕),變成不能移動的水螅型——但水螅型通常是牠們生命周期初始的樣貌。
 
什麼啊?
 
想像一下,假如一隻雞受傷或找不到食物,就會變回一顆蛋一陣子,這會是什麼情況——然後把這個畫面變成一隻無脊椎生物!光是想到這種事情有可能發生,就已經完全違背我自以為對生物的認知了。此時我的眼睛被這些水母型生物的動作催眠,但腦袋還在想辦法認清這個事實:或許其中有一隻可以永生不死。
 
當「水母的意義是什麼?」這句話傳到我的鼓膜時,我老早陷入「永生不死」的泥沼裡,所以幾乎沒辦法理解這個問題。琳達的頭腦在另一種思索狀態中,讓她說出那樣的話,對我來說卻是完全出乎意料,竟然讓我的思緒突然受到衝擊,頓時徹底困惑不解。這就像是看到我那位鄰居在遛羊一樣困惑,然後再乘上一千倍。她的問題非常務實,但由於實在太出乎意料,我們這團裡三位學科學的人都完全被問倒了。

會員評鑑

4.5
4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7
4.5
|
2024/09/22
書評: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
The Neuroscience of You: How Every Brain Is Different and How to Understand Yours

整體評價: ★★★★✫
大腦的演化與適應。演化是人類共通、適應是各人所處狀況不同。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與類似主題的大眾書比較,下同)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作者可能是想採其不擅長的柔性寫法,但變成語意不清晰)
翻譯排版: ★★★✫☆(翻譯不算順。且製本問題封面的燙銀很會掉沾得滿手)
----------------------------------------------

【內容】
本書在腦神經科學大眾書裏採較少人講的切入點,即各人之個性或能力特徵、也是會基於物理差異而成立。唯實質仍是在講運作與建構過程,只是因為不同的經驗與環境等影響,自然就會建構出不同的東西。

基礎立論很明顯:思考會基於大腦而成、故不同的成長/適應/學習過程會建立出不同的大腦連結(所以你不會睡一覺後,就把今生所學都忘光)(p.218)。相對就會建出不同的大腦生化電路圖。而這些不同的大腦生化電路圖,則會建立出各人不同的思考模式、個性習慣能力等。

本書內塞入了很多名詞。但經常是「換個想法後」就會很容易理解,平常會在身邊發生的事或是習慣性表述。如分心、大腦的工作頻率、或是…起床氣?還沒睡醒、或有些人更會偏向一定要自己碰過試過,才學得會東西等等。很多是一般人已經歷過或認知到的現象或是經驗,本書屬於述說這些事有時是可以觀察到其因(腦部醫學圖象差異),而非僅是其本人自稱之藉口。(但當然仍然會有謊稱的可能,特別是如果你表現出你可以接受某種藉口之時;且就算其為真,事務擔當者仍有需學習與改善其工作成效之責)

本書對讀者設定放在較初級,在具體內容方面會是較好懂的書。其前半本「演化是人類共通」之大腦運作基本敘述容易與類似書籍重複。但作者敘述語句與傳遞表達方式,與一般同類書籍有較明顯差異。其有用自己的話在講,但是講述方式不一定較好懂,特别是常繞去講具體專有名詞、或是其他話題時。

與其他類似書籍所強調比重較有差異的部位在本書為「基底核」運作的重要性。或可類似於依輸入訊號強弱自動切換分配轉發對象的連結中心、收發室或是Hub。

註:因大腦神經元數量過於龐大、加上每一神經元同時連結對象眾多、且會基於相對的電化學強度與反應速度差異、並隨時間學習與記憶變動消長等…。關於大腦認知的具體運作細節現今無法完全模擬或測得取得確證,只能進行推定與佐以實驗等狀況作出可信理論/推論。


【實用價值】
在腦神經科學大眾書中,本書是較容易連接到實用性的。主要是所選切入點是講各人差,包含個性或能力特徵等方面。也就是生活經驗與學習的成果,及其學習機制與有效性。

本書也同樣指出,經由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習慣等,大腦(個性能力特徵)具有適應性,有改善進步、或擴增應用的機會。如善用過往所學所知,找出新的連結關係與應用等(類似p.228)。雖然該部份一般的學習書或自我成長書已經很多了,實務上也沒有必要硬把腦神經科學拉入。但在瞭解機制後,可能對學習的作法能有些可改善調整的部份。


【翻譯與排版】
翻譯:不太順。基於不同文化語言表述方式的差異等,有些地方語意沒翻出來,未能向讀者清楚表達作者這邊是要講什麼。

也散見一些語句指示對象的不明確,應是源自中英文法差異及作者使用語句的習慣;譯者通常避免對作者沒有明言的指示對象加註,避免猜錯(所以就留給讀者去猜:作者這邊這句是想要講什麼)。而如果在不同語言中改成自然的講法順序,也可能改變指示的對象。

排版:原文書於 2022/08/02 出版,繁中版於 2024/01/06 出版。譯本快速(2年以內)。

但是本書的製本有很大問題:封面的燙金(鋁銀)很容易掉落,然後左手沾得都是銀粉。至少,不要一邊閱讀本書一邊抓麵包或餅乾吃,不然會把一堆不能吃的鋁銀粉吃進去。


----
最後拉回一下主題,避免結尾方向變得奇怪:
本書在腦神經科學大眾書裏採較少人講的切入點,即各人之個性或能力特徵、也是會基於物理差異而成立。唯實質仍是在講運作與建構過程,只是因為不同的經驗與環境等影響,自然就會建構出不同的東西。


【比較基礎參考:類似讀物】
●快思慢想:經驗則、直覺、潛意識、偏誤/誤信間會有重疊處。
●情緒和你以為的不一樣:與應該算是本書次主題的情緒認知講的是類似的主題。
●大腦如何精準學習:基於神經生理學的說明。亦適用於如本書之先例形成等各處。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較深專於神經生理、生物學上的解說。生物學與化學物質名詞較多。
●擁有自我的心智: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的另一譯本。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講從「感覺」到「知覺」中間的連繫過程。
●打破大腦偽科學:如左右腦認知實驗等,有時有對實驗結果解釋上的問題。
●墮落的人腦:以生物本質,生存需求及演化來看。偏誤類。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偏誤類。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葛詹尼加對意志的大哉問:意志的本質。
●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以生物本質,生存需求及演化來看。
●大腦會說故事:看電影、讀小說,就是大腦學習危機下的生存本能:生存需求及演化。
●神經美食學:米其林主廚不告訴你的美味科學:看似無關,實質牽涉感覺與好惡情緒起源。
●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講述為了生存競爭、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偏誤。
●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可證明意志、情緒、人格均基於實際存在的物理腦部。
●超越本能:生物學家教你擺脫本能限制…:瞭解自己的偏誤,發現有時自己為何這麼想。
●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補足本書對經濟學等邏輯論述上,未能真正說明的部份。
●大腦解密手冊:誰在做決策、現實是什麼:此類書籍共通題目,說法易讀且明瞭。
●大腦X檔案:從神經科學解密大腦運作與怪奇病例:物理腦部差異會影響意志情緒人格。
●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對大腦科學論述不深,但講求怎麼把所知應用到生活上。
●記憶: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寫法比較適合想「看故事書」類型的人。
●思考不過是一場即興演出,用行為心理學揭開深層心智的迷思:潛意識之運作、與偏誤。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很多對「偏誤」「本能」「反應」等的說明,並解釋可能的原因。
●藥理學:與大腦細胞間電化學的具體運作機制相關,也會講一些心理/精神科的用藥。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 余話開始 –

【其他所感】 記憶的「變形、應用、再創作」與夢境

人的記憶是基於神經元網路的接續狀態,不一定可靠。特別是長期不使用或是使用頻度低時,該類神經元記憶網路連結狀態屬於「弱連結」,容易遺忘、變形、或是被不自覺的再創作。

記憶、思想的被喚醒狀態例如:
1) 一般清醒時:如日常被認知到的「潛意識」概念。其可能以「靈感」或是一時想不起來的東西,過一段時間後就「想起來了」、「弄懂了」的方式出現。

2) 睡著時:主要以「夢境」方式呈現。
2A) 如果是近期持續在進行事項的「強連結」,記憶的正確性較高,在夢境裏出現的事項容易與現實狀況較近似。包含具體的現象景物,及對事情可能演變的推估。有可能到產生具有實用性的結果(睡著了也繼續在想的概念)。整體來說就是自古以來所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2B) 如果是長期未使用、罕於使用的記憶(或知識,其在腦中也是一種記憶),其記憶正確性或清晰度與邊界線較弱,屬於「弱連結」。在夢境中可能以「變形、應用、再創作」方式出現。

如雖然表面上是沒有到過看過的地方,但可能概觀結構相對位置與現居城市或環境有相似處,但被簡化放大縮小過等等。非日常使用的概觀記憶會較不精確不完整、被抽像化且組件數較少、連結強度低也可能在喚醒中被勾到其他東西,故記憶被叫出時的誤差大,等等。

特別是如於近期,通常是當日或前一日接觸到的話題,可能會喚醒過去類似領域的人事物地等經驗,以變形後的方式出現在夢境中,但以非現實經驗上的錯誤形象或以其他表面狀況出現,屬於非意圖性的對記憶再創作。類似於不自覺的在應用過去的經驗,書寫幻想作品。

仍然是基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特性,只是較久遠或罕用的記憶,被喚醒時產生的誤差與變形可能較大。可能以本來不會發現,但想一下才發現可能是因什麼因素,之前的哪一種記憶或經驗經過「變形、應用、再創作」之後所作的呈現。

----

人睡覺時的「意識(靈魂?)」狀態或是其存在與否、或該名詞之意稱內容,本身就是個應被認知到的議題。

又,不只記憶本身、連在醒著時的視覺知覺等,本來就不是個別要素是以個別的「完整狀態」被整包未拆解的認知與記住;而是會被分解成多個要素,對重點特徵的辨識之後,進行處理與歸入記憶的方式處理。

在拆解成簡單的各種特性後,才能分給各種想法、或是個別領域以至個別存在的細胞單位間的連結關係處理量能,所能負擔的狀況下處理、或是依序整合回報與作權衡選擇與取捨(基於有意識認知下的描述);或稱是經類比複雜大型神經網路PLC產生輸出結果。

- 余話結束 -
展開
user-img
Lv.4
4.0
|
2024/09/12
本書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講大腦的設計,關於大腦偏向性和神經細胞間如何利用神經化學物質來溝通。
講到大腦的偏向性,大部分人會想到慣用手是左撇子或右撇子,事實上若你仔細觀察,人還會有用慣用眼去看、慣用耳去聽,甚至用慣用腳邁出第一步等偏向性,書上有許多小測驗測定你是屬於哪種腦偏向。腦的偏向性是一種連續光譜的概念,亦即每個人都有其偏向的比例,而任何腦部功能的運作,都是兩邊半個大腦共同完成,截然劃分哪個功能是專屬哪個腦半球的講法並不精確。
我的看法是大腦的偏向性乃至於特化是一種必然的結果。道法自然就是合乎人類演化的過程,如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來咀嚼不同食物,代表人類是雜食演化而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以往許多腦科學實驗,在納入受試者時,常會排除左撇子,因人口比例佔少數的左撇子屬於差異較大的數據,因此實驗結果對於人類大腦的整體建構並非一體適用。如果你是屬於較少數的左撇子,對此類研究是否適用自己應有所保留。
隨著研究技術的進步和對左撇子腦功能的興趣增加,越來越多的現代研究納入左撇子的數據,甚至專門研究左撇子的腦側化模式。這些研究表明,儘管左撇子與右撇子在腦側化上存在差異,但他們的認知功能和大腦結構之間仍有許多相似之處。 
以大腦語言區來説,大部分的右撇子的語言區位於左腦,但即使是左撇子,右腦比左腦會說話的比例還是遠小於50%,即使是左右大腦最均衡的人,說話還左腦用得多。這顯示即使大腦演化出模組化(模組是經驗豐富的資料處裡中心,只專注它們被交付的任務)這種有效率處理資訊的方式,偏向性仍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可以單純地把某些心智功能劃歸到某邊大腦或某個區塊。我們可以合理的解釋,兩側大腦是一邊獨立運作,又同時合作和整合,塑造出你理解外在世界的方式。
細看大腦內數以百億計的神經細胞,它們間的神經連結是依賴數百種神經傳導物質來協調彼此的訊號傳導和運作,就像泡在雞尾酒一樣。在不同個性的人身上分泌的量也不同,例如引起動機和愉悅感的多巴胺,外向的人若遇到不預期的酬賞時,會分泌較內向者為多,也因為這種量的差異會促發外向者更傾向於冒險來滿足下一次多巴胺的分泌 

關於多巴胺的分泌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實驗裡讓老鼠處於一個按壓開關會給予食物裝置內,在按壓-食物形成的制約條件中,再多一個提示的設定,如在食物出現前會有亮燈或聲音提示牠們食物即將出現,結果發現大部分多巴胺會在出現提示時釋放,而非食物出現的時間點。
換句話說,牠們的大腦只要確定酬賞馬上就來,便會提早開始慶祝,當提示可用來準確預測酬賞時,提示本身就是一種酬賞。這可以解釋許多行為成癮者的成癮關鍵在於那份期待感,而非行為完成後的物質回饋。 
神經傳導物質如何影響神經細胞的機制非常複雜,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間還會交互作用,如和享樂相關的多巴胺比起來,血清素的分泌會帶來滿足感,兩者有如陰陽的概念,當你的慾望達成後,血清素會增加來抑制多巴胺分泌。 
然而,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化學結構相似。有一種叫單胺氧化酶的酵素(monoamine oxidase, MAO),可同時抑制多巴胺和血清素。所以體內MAO較高的人可能兩種神經傳導物質都處於低水平,就會覺得既無動力又不滿足,有點像覺得餓又不想出去覓食的感覺。
前面說過,大腦像泡在神經傳導物質構成的雞尾酒裡,當這些物質發生變化時,大腦也有辦法自我調適,保持在它想要的水準。不論喝下大量的咖啡因或服用百憂解,只要你用人工的方式改變你的神經化學平衡,大腦往往就會改變它的設計特徵,試圖抵銷改變。比如你服用增加多巴胺分泌的藥物,大腦可能會減少多巴胺受器的數量或增加分解多巴胺的酵素,讓多巴胺失去效用。時間一久,你會對這些藥物產生抗藥性 ;又或者你每天要喝下好幾杯咖啡,大腦就會重新調整,導致你必須攝取一定份量的咖啡因才能正常運作,當你要戒咖啡癮時,戒斷症狀就會出現。好在這些症狀不會持續太久,一但不再攝入這些東西,大多數的大腦會再次重新調整、適應新的化學物質基準量。     
舉我的例子來看大腦對神經傳導物質的調適。我有晨跑的習慣,內在動機讓我可以維持下去,跑步時會分泌腦內啡、多巴胺、生長激素等,但每天跑同樣的路線、看一樣的景色和相同的體力耗損,大腦已經調適到新的神經傳導物質水平,會發生什麼?會覺得無聊。要緩解無聊需要改變,改變路線、改變跑速或每天晨跑的時間,甚至找別人和你一起跑,這些改變會促成腦內雞尾酒的分泌水平或種類,讓晨跑多一些新鮮感,增加維持下去的動力,對我是有用的。
但以學習的觀點來看,這種大腦內在的調適機制是不利的,學習的動機需要多巴胺來誘發,也許你今天學了一項新的技能,獲得了別人的讚賞或你用不同的思路解決了一道數學題而提升成就感,但每次多巴胺帶來的愉悅只跟你的期望值和實際值的差異有關,亦即下次同樣的選擇,帶來的愉悅只會越來越少,除非你改變作法,但改變不能保證結果會更好。
本書第二部分講的是大腦功能。有關注意力,對外界的適應、導航、探索,以及與他人的連結。
這部分提到的文獻和實驗很多,舉個印象深刻的部分:
關於適應。經驗會形塑你的大腦,在你大腦留下神經路徑來適應外界的刺激,當一再相同的情境出現時,會形成捷徑來反應,進而影響你對生活的覺察、決策和行為。 
如很多運動員或專業人士會進行心象演練,當你的技能或某項專業具備了一定基礎,再加上實務經驗後,面對新挑戰前,心象演練有助於突破。心象練習會有效,是因為你的大腦中已經有了多次實務經驗形成的神經路徑,心象練習等於是將現實中的新挑戰搬到腦中的既有路徑上進行預演。你的預演愈逼真(可想像途中可能遇到的難題、當下的心情,身體反應如心跳、呼吸或肌肉張力等),效果會更好。 
日劇醫龍裡的經典畫面,朝田龍太郎每次進行困難手術前都要在空氣中模擬進刀的角度,感受活體心臟跳動的頻率和血管在他指間的搏動就是這個道理。 
同樣的角度我們可思考,許多精神疾病如焦慮症、強迫症,等於是你不想要想像中的事情真的發生,但你在腦中為了這件事預先練習。而大腦不會分辨者些你不願發生的事是單純想像或現實生活的經驗,它一樣會把這些心理練習轉化成對真實世界認知的連結。舉個例子,當你看到鄰居老人因為忘了關瓦斯而家裡發生火災,這幾天湊巧電視上又常報導因除濕機老舊而走火的新聞,所以你每次離家前都會再三確認電器開關,往後只要沒有執行這些動作,你出門就會心中懸著一塊大石頭,因為家裡失火的景像一直繚繞你的心頭,即使沒有真實發生過。
大腦形成神經捷徑是一種適應外界環境的方式,但有些捷徑對於整體社會而言並非好事,如內隱偏見。一個實驗讓受試者看一個畫面,畫面上是一個模糊不清的物體(武器或工具)放在一個人臉附近或和人臉前後出現(閃現的時間非常接近),結果顯示如果是黑人面孔而非白人,受試者更有可能回答他們看到武器。換句話說,受試者已經將黑人臉孔和槍枝,在神經資料庫形成連結,且這種連結足以在大腦形成捷徑,即受試者在單純看到黑人臉孔時,大腦就已經開始自行填空,建構出武器的概念了。這個實驗背後有個更令人不安的事實,研究的受試者大多是學生,在他們有限的人生經驗裡,很難相信有多少次同時碰到黑人和槍的機會,我們可以推論這些偏見多少是從電視、新聞、社交媒體或虛構的故事內化而來的。 
這本書如同書名,解密你的大腦為何要如此設計。書裡有許多小測驗讓你更了解你的大腦,這些結果無優劣之分,但或許可釐清你日常生活所做的決策和行為,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背後都是有跡可循的。
展開
user-img
Lv.7
4.5
|
2024/07/20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趟奇特的旅程,一方面書中的研究、假設與觀點非常新,帶來衝擊與啟發,另一方面,書中提到的資料與實驗非常多,一時很難讀得通透,甚至懷疑作者有沒有把一些實驗結果寫相反(例如第一章判斷哪一張臉比較快樂)。

我猜作者擅長口語表達勝於書寫。在Youtube或Podcast上找得到作者訪談,都講得非常清晰、生動有趣,建議先聽過以掌握全貌再閱讀本書補足知識細節。我喜歡作者在“Talks at Google”中所勾勒的問題意識。她提到時代的矛盾,在一個強調多樣性、平等性、包容性的時代,我們對於差異性的理解卻還停留在表象,缺乏工具深入探討各式各樣的差異,而腦科學可以不足這方面的不足,因為腦科學觀測到的個別差異,是如何顯著而不容忽視。並且這不是大腦本能、天生就能掌握的事,而是需要後天學習,就像需要學習科學才能掌握科學知識。

大腦天生就善於辨識跟自己相近的大腦。研究發現可以預測一群人之中誰和誰是朋友,因為當兩人的大腦相似,鏡像法就更常成功,就越走得近。但對於相異度越大的大腦,我們越沒辦法以鏡像本能掌握,而需要後天學習,是一種推論他人想法的能力,有時稱作「Theory of Mind」。推論的時候,若僅把客觀知識放在前提是不夠的,還需要把不同的大腦經驗也放在前提一併考慮,才可能推論出較近似的結果。而不同大腦經驗形塑的過程,牽涉到兩種獨立的多巴安路徑,分別像紅蘿蔔與鞭子,前者獎賞的是挑選好選項,後者獎賞的是避開壞選項。不同的大腦,具有的優勢、劣勢通常是相對的,例如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可能反映不同的注意力模式,他們可能更敏銳覺察當下的各種變化。不同的大腦適合不同的情境,但人類往往把「成功的大腦」限縮在一些狹隘的應用上,是很可惜的。如何讓「不同」的大腦找到自己的出路與發展,是一條困難的路,但就像人類想了解自己的大腦運作一樣,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但人類也不曾放棄過。

書中讀來很有感的地方:

(1) 閱讀能力的差異與大腦的側向性(laterality)有關。閱讀時左右腦都參與的人,閱讀能力可能比不上單用左腦的人。這看似劣勢,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的大腦更平衡發展。而左右腦能察覺不同訊息,雖可能導致互相干擾、拖慢處理速度,但也表示他們可以感知的東西不同。

(2) 基底核(basal ganglia)跟控制注意力有關,會把傳向前額葉皮質的訊號調高或調低。我猜這或許可解釋意識內容具有某些被動性、被給予性(given),因為這部分不全然由自我意識所主導。

(3) 人類對於專有名詞的記憶,是一個特殊現象,既不屬於情節記憶,也不屬於語言記憶。因此提取記憶的方式也不同。「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指的是話到嘴邊但說不出來,記憶彷彿偏偏缺了一角的情況,可能原因是神經元啟動不完整。

(4) 要讓大腦更有可塑性、更開放,一個簡單的方式是學習第二語言,並達到雙語腦的程度。這是讓大腦更能處理內在衝突、啟動多路徑的選擇機制,因而越不受限於自動、被動觸發的大腦路徑,而後者往往與內隱偏見、偏誤有關。

(5) 注意力的控制同時牽涉到alpha腦波的增強與減弱。我猜這可以呼應禪坐者所追求的alpha腦波狀態。但若只一味追求alpha腦波的增強,那麼故事也只說了一半。

(6) 一個團隊的集體智能跟什麼有關,書中提到三點,其中我最有感的是第二點,「團隊成員輪流講話的分佈方式,輪流講話分佈得越平均,團隊表現就越好」。這個現象在職場中蠻容易觀察到的,也凸顯了語言所扮演的溝通角色,怎麼說都不會太過。

這本書最後是在談團隊合作、集體智能,也就是說不同的大腦到底如何合作?我想這是雙向的努力,一方試圖跨出天生、本能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跨出鏡像神經元、催產素的局限,而另一方也試圖跨出天生、本能的思考、表達方式,盡量以不受內隱偏見、偏誤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或許就能促成更多良性的互動。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7/02
本書用以一種引人入勝、文筆有趣的方式向我們傳授當代神經科學的發現,作者用諸多故事來展示神經科學如何幫助她理解她為什麼會這樣,以及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是我們的樣子,她以極大的熱情和幽默感去做這件事。她甚至將自己大腦與她最親近的人,即女兒們(一個是親生養大的,另一個是她大學捐卵後長大來寫信尋親的)及丈夫進行對比(相似處或相異點)。學習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動機之一其實就是理解為什麼自己看起來和我認識的大多數人如此不同。在整本書中,她展示了神經科學如何幫助你理解你為什麼會這樣,以及為什麼你(這顆大腦或是意識永遠都)是獨一無二的,與眾不同。

她的觀點與那些可能有興趣在各個方面將人歸類為 “正常” 或 “異常” 的人有很大不同。她對每個人的位置感興趣的是透過各種衡量標準,例如,他們如何利用大腦的每個半球,或者他們的神經傳導物質(神經元用來相互通信的化學物質)的混合物可能與其他人有何不同,以及這在特定情況下如何幫助或阻礙一個人。她還提供了許多測試、練習和遊戲(無論是在書中還是在她個人網站Brain Games),讓你深入了解自己的大腦(或許)是如何組織的,以及它與他人的大腦有何不同。

這本書的另一個主題是,由於研究認知心理學家專注於描述理解大腦功能的「正常」 或普通大腦,經常將歸類為不正常的人排除在研究之外,而且由於他們的結果通常以摘要或平均值的形式呈現,因此他們有時會完全忽略單一大腦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在最壞的情況下,他們描述了一個神話般的普通大腦,實際上它與幾乎所有人的大腦都不一樣。普拉特在她自己的研究中說明了這一點,該研究涉及大腦的左右半球如何在語言理解中協同工作,以及它們在不同人群中的工作方式有何不同。

作為一名研究人員的作者並沒有過度簡化大腦工作原理,她準確地將神經科學描述為一項正在進行的研究,我們一直在學習有關大腦的新事物,並修改我們以前以為所知道的內容。這使這本書具有完整性,而為該領域的新手科學家撰寫的書(以致於常常讓帶著讀者陷入五里霧中)有時卻缺乏這種完整性。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則聚焦在所謂的大腦天生default值設計,或是不同人大腦的生物學差異如何影響他們的思考、感覺和行為。第二部分著重於大腦功能,主要是人們的大腦如何與環境相互作用,使他們能夠在自己的世界中行動和適應。

臉譜出版的《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充滿了有趣的事實和故事,同時也向你介紹了這二十幾年來的神經科學的一些最新研究。閱讀如果為了課業當然令人無趣跟感到疲憊不堪,但是為了好玩和學習,然後重讀咀嚼思考,我保證每次閱讀都會學到一些新的東西(其實大腦因此有了短期性或長期性的生理結構變化,但因為需要後設認知才能自我覺察)!

順帶一提,繁體書市在2024年也剛好出現另一本由遠流出版的《心智建築師》,雖然內容在科學性上遠遜於本書深度,但應用思維面上,反而能利用本書對(每一顆完全迥異人類)大腦的了解,進一步去體會另一名好書作者希望透過現代腦科學研究去自我增進學習成長幅度。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童話裡的心理學【博客來電子書獨家-作者電子贈言簽名扉頁版】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