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頭毛茸茸的蘇門答臘犀牛,與一顆混沌未開的星球
我不是一個特別聰明或⾝懷絕技的⼈。小時候的我,夢想是成為書店店員,長大後喜歡設計,所以念了織品服裝。曾經⼀點都不在乎大自然,也沒有在鄉野間成長的經驗,直到19歲時,與一隻企鵝的交流,才真正開始與大自然連結。自此,我的夢想不斷演變,從動物飼育員到野生動物獸醫,再來是野生動物疾病生態研究,最後,希望能重整野生動物與人類、環境的關係。
其實我的出發點非常單純:讓野生動物可以自在開心地生活在大自然。
隨著每個階段不同的學習,我發現若視野不夠寬廣,眼中只在意某種動物,對於野外族群不會有⾜夠影響⼒。以及,⼈,才是影響野⽣動物族群和棲地最主要的關鍵。繞了一大圈,我還是躲不過原本想避開的人類。但是我也逐漸明白,如果想要改善野生動物的處境,就必須先幫助人類改變他們的生活。
這本書記錄了進入獸醫領域的我,為了拓展視野、精進專業,把自己拋出舒適圈外,在非洲、亞洲、歐洲大陸闖蕩、流浪的經歷——奮力抱著氧氣瓶在辛巴威原野間奔跑,常常迷路的糊塗見習生,卻誤打誤撞地成就了一趟夢幻旅行;初入社會努力打通人脈資源,體驗到面子在夢想之前根本一文不值,也才能夠在婆羅洲遇見了最後兩隻喜歡唱歌的毛茸茸犀牛;顛簸的碩士生活,經歷自我價值的崩壞再重組,頑強地繼續前進夢想之路,也因此得到許多貴人的幫助,一直支持著我。這才明白原來所謂的舒適圈,其實是出走前的畫地自限。
我想透過自己倔強、鍥⽽不捨、甚至有點惱人的奮鬥過程,和大家分享,到底是什麼目標如此重要,讓原先內向又害怕寂寞的我,願意到一個個完全陌生的國家從零開始,一路經歷挫敗、嘗試解決,然後再繼續往前進?
從害怕說英文,變成不怕丟臉說錯英文;從小時候暑假到了都會想哭,到今晚不知道要睡哪裡都沒關係。
在疫情逐漸解封的時刻,我想這是一個絕佳時機和大家溝通我心中的憂慮與希望。對於Covid-19的認識,除了影響人們的健康、生活與經濟外,很少有人在意源頭發生了什麼事,以致引燃這條導火線。但當我們忽略了最重要的核心,只是治標不治本,下一個病毒或其他更難纏的病原無疑將接踵而至。屆時,人類社會是否還有足夠資源補救?
只要我們讓⾃然重新回歸到我們的⽣活,有意識地把環境考慮進我們⽇常⾯對的選擇,⼩⼩的改變也能停⽌世界繼續往無以復加的⽅向崩壞。即使看似與我們毫不相⼲的物種,生物之間的平衡、福祉卻會影響到我們,因為整個世界都是緊密相依的。
只要⼀想到地球45億年來,孕育出的無數⽣命,就會讓我眼睛閃閃發光。⾝邊圍繞著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動物、植物,壯觀的⼭海地景都與我們同在,我們就生存在這麼⼀顆如此神奇的星球上。
⼈們與動物、植物、環境其實從來不曾分離,萬物是⼀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