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本書能問世,說偶然很偶然;說有緣,也很有緣。
1979、80年間,筆者受國科會資助赴劍橋大學進修一年,由於在臺大開有臺灣史課,在閒暇很自然地會留意一下這方面的外文著作。在某一次逛書店時,發現一本很有趣的書,即Johanna Menzel Meskill博士所著之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略讀之下,除為書中的內容所吸引外,更有不少感慨,也有更多的汗顏。狹隘點講,為什麼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們對這個影響臺灣歷史的重要家族,不曾認真地去探究了解,反要太平洋彼岸的異邦學人為我們啟蒙。更廣泛點講,為什麼對孕育我們的鄉土,我們不能嚴肅地(非玩票性質)、客觀地(非目的導向)探討它成長的悲歡成敗過程,讓子孫對先人創業之艱辛有深一層的了解。
Meskill博士說,她曾嘗試挽救霧峰林宅退逝的壯麗(deceased grandeur),卻遭遇重重挫折,只好以文字來保留它。1筆者1980年回國後,也曾有幾次機會參觀林宅,每一次都增添一分感慨與無力感,心想如果在歐洲,即使把公家機構除外,不知會有多少熱心人士伸出援手,來維護這座在臺灣規模最壯觀的宅第。
從Meskill博士1962年參觀林宅後,二十二年的歲月悄悄過去了,林宅更破落了,想不到筆者也以同樣的感慨與無奈再做同樣的工作。由於種種因素,林宅的整修與維護依然遙遙無期。1984年秋,臺中素貞興慈會為免宅第變成「無形史蹟」與林家歷史完全被淡忘,決定撥款進行兩項工作,一是宅園的測量與繪圖,一是林家歷史的研究,由臺大土木系都市計劃室王鴻楷教授主持宅園之測繪與研究,王教授再經由歷史系徐泓教授介紹筆者主持歷史部分的工作。
憑心而言,在與素貞興慈會負責人林正方先生以及林博正先生等人數度商談時,筆者並無勇氣接受這項工作,更無信心完成任務。畢竟霧峰林家是臺灣世家,代出名人,自林文察、林朝棟、林文欽以至林祖密、林獻堂、林癡仙、林幼春等;其家族史幾乎可說是乾隆中葉後臺灣歷史的縮影,筆者不敏,焉敢承擔兩年內完成林家歷史研究的重責?更何況,Meskill博士已有鉅作在先,欲求超越,談何容易!幾經會商,林正方先生應允盡一切可能協調林氏族人提供所有資料,並接受訪談等,於是,筆者抱著忐忑不安與姑且試之的心情,暫時接受初期的工作。
當工作展開後,初期是很悲觀的,因為Meskill博士當年所見的資料居然不復見。但是隨後情況卻有驚人的變化,一件接一件的新資料不斷湧現,驚訝、興奮、滿足、期待,有生以來,心緒從未如此激動過。筆者逐漸有信心寫一本一方面承襲Meskill著作之風貌,一方面又有新成果的書。
原先,筆者構想是清代一冊,日治後一冊。但由於資料極為豐富,清代部分只能寫到林文察,至於林文明、林文欽、林朝棟等人只好留待下一冊分解了。
由於這是筆者第一次嘗試寫家族史,知識、經驗俱缺;加以教學忙碌,上課期間未能全力以赴;更何況在短短一年半內須完成具有不少原創性研究(original research)成份的書;凡此種種,均遠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缺失、錯誤定不在少數。由於出國在即,也無暇恭請學者專家寓目賜教,惟有在出版後懇請各方先進不吝指正,以便有修正機會時改進。賜教請函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