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臺灣傳統建築裝飾:交趾陶的韶光年華

臺灣傳統建築裝飾:交趾陶的韶光年華

  • 定價:450
  • 優惠價:9542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交趾陶為一種低溫鉛釉軟陶,最早源自於中國華南地區,約在清代中葉到末期(18世紀末∼19世紀)隨著中國移民而引入臺灣,發展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交趾陶主要裝飾於臺灣傳統建築(寺廟、宗祠與富宅)上,是常民文化的一部分,兼具藝術教化的功能,在臺灣傳統建築發展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本書聚焦臺灣交趾陶的研究,從交趾陶的溯源、發展史、匠師群,到燒製的演變與裝飾題材,並加入作者的個人田調研究成果,讓有興趣的讀者能一窺其奧祕。期能喚起大眾對於古蹟、歷史建築、古物的重視,發揚「交趾陶」這門最具臺灣民間藝術色彩的傳統藝術,並起到保存、推廣此傳統技藝的作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施慧美 教授
 
  學歷
  澳洲臥龍崗大學藝術史博士
 
  經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國立歷史博物館助理編輯
 
  專業領域
  藝術學、藝術創作與批評、藝術概論、臺灣民間藝術、日本藝術、當代藝術
 

目錄

彩圖
自序 
前言

第一章︱臺灣交趾陶的溯源
一、臺灣交趾陶名稱之由來 
二、鉛釉多彩軟陶的發祥與演變

第二章︱臺灣交趾陶的發展史
一、臺灣交趾陶的出現
二、臺灣交趾陶的分期 

第三章︱臺灣交趾陶的匠師群
一、清末時期的交趾陶匠師
二、日治時期臺灣的交趾陶師傅 
三、日治時期中期到戰後的臺灣本土師傅 

第四章︱臺灣交趾陶燒製之演變
一、交趾陶的製作分期與發展情形 
二、現代交趾陶的製作過程
三、交趾陶的陶土與釉藥
四、交趾陶的尺寸

第五章︱臺灣交趾陶的裝飾題材 
一、臺灣傳統建築裝飾
二、臺灣傳統建築交趾陶裝飾位置 
三、交趾陶的裝飾題材之來源與運用法則 
四、交趾陶的題材內容分類與表現

第六章︱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一︱臺灣自設窯匠師工作室 
附錄二︱手工交趾陶製作過程 
附錄三︱交趾陶題材類別 
附錄四︱集瑞圖的裝飾主題表現
 

自序
 
  交趾陶為一種低溫鉛釉軟陶,最早源自於中國華南地區,約在清代中葉到末期(18 世紀末∼19 世紀)隨著中國移民而引入臺灣。交趾陶主要裝飾於臺灣傳統建築(寺廟、宗祠、書院與富宅等)上,過去曾是臺灣傳統建築上不可或缺的建築裝飾物之一,隨著發展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交趾陶屬於常民文化的一種,其裝飾內容具有趨吉避凶、祈求吉慶之意,同時兼具藝術與教化功能,在臺灣傳統建築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臺灣在清末(嘉慶末年)到日治時代(1895~1945)的這段時期,因經濟迅速成長,傳統建築興建風氣盛,當時曾禮聘不少來自漳泉兩個地區的知名匠師前來施作,如大木作有來自泉州溪底派的王益順匠師(1861~1931),交趾陶有來自泉州匠師柯訓(?~?)、洪坤福(約1885?~ 約1946?),及同樣來自泉州的蘇派一族,剪黏名匠有來自汕頭何金龍(1880~1953),石雕名匠有來自泉州惠安的蔣馨(1873~1933)、泉州惠安的張火廣(1874~1915)等人,他們都對臺灣民間藝術的發展產生影響。其中來自中國的交趾陶匠師,來臺時期正好是臺灣傳統建築興建的繁榮期,交趾陶的發展也達到高峰之際,他們除了留下優秀的作品,在技藝上直接影響臺灣交趾陶的發展,同時,匠師們也在臺收徒傳藝,為臺灣培育出不少交趾陶匠師,讓交趾陶成為臺灣本土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因此,我們不應該忽略了這些匠師們對臺灣交趾陶發展的諸多貢獻,除了肯定他們的成就,同時也必須正視他們的作品可能正面臨被拆毀的危機。
 
  近二十年多來交趾陶的研究與調查,在學者們的努力下,已陸續累積出一些研究成果,近年來更因科技的進步,得以使用科學儀器對臺灣早期交趾陶(清末到日治時期)進行更科學、更準確的分析研究(如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使用XRF科學儀器檢測交趾陶),但是目前史料上仍有許多空白部分尚待補充。然而,隨著老藝師的相繼逝世,除了坐失調查、記錄他們生平與技藝的良機,同時更擔憂目前尚存在寺廟或民宅的早期交趾陶將隨著時間而消失殆盡,有鑑於此,筆者將臺灣交趾陶的相關資料作一整理,也希望能分享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
 
  本書出版的動機是想讓大家更了解臺灣交趾陶,進而更關心交趾陶,同時藉此鼓勵對臺灣交趾陶研究有興趣的學者學子們,繼續共襄盛舉地投入這方面的研究,共同為臺灣文化資產的維護盡一份心力。受限於篇幅,難免有遺珠之憾,個人不揣淺陋,抱著野人獻曝之心提出研究成果,疏漏不當之處,尚祈學界先進不吝賜教。最後特別感謝多位業界匠師多年來的鼎力協助,讓本書得以順利完成。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141564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二章 臺灣交趾陶的發展史(節錄)
 
根據研究臺灣傳統木結構建築的年限,其大木構生命週期約是60多年到120年左右的壽命,因此造成傳統建築無法長久保存,臺灣寺廟建築依照慣例每隔20到30年就會小修一次,再隔60年大修一次,甚至於上百年就會改建,而宅第的情況雖然沒有如此頻繁,但同樣會進行整修工程。然而每次整修或重修都採汰舊換新方式,致使古老工匠的作品不斷被替換而消失,特別是剪黏、交趾陶等用於建築裝飾的作品,受到臺灣氣候變化的影響,加上早期交趾陶因為低溫燒製,較不耐久,幾乎都隨著時間而消失。
 
目前尚留存下來的古老交趾陶作品正處於有減無增的狀況,雖然多年來不少學者對臺灣交趾陶進行了不少研究,但因實地實物的消失,同時正式的文獻史料中幾乎都沒有留下記載,因此對於交趾陶在臺灣到底始於何時,至今仍是一個無解之謎,目前只能找尋尚保留至今的清末民宅、寺廟中的古老交趾陶,以及清代入臺官員所留下的史料記載,來探討臺灣交趾陶的發展。
 
一、臺灣交趾陶的出現
 
(一)最早記載廟宇裝飾的史料
 
臺灣目前留下有關寺廟屋脊裝飾最早的史料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臺灣縣志》(陳文達修)關於臺南水仙宮的記載:「康熙五十七年斂金改建,雕花鏤木,華麗甲於諸廟」,說明當時廟宇的建築裝飾已十分講求華麗。而明確說明寺廟裝飾細節與匠師來源的則是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1682~1758)所著《臺海使槎錄》(1722)〈赤崁筆談〉中對臺南水仙宮的記載:「水仙宮並祀禹王、伍員、屈原、項羽,兼列奡,謂其能盪舟也。廟中亭脊,雕鏤人物花草,備極精巧,皆潮州工匠為之」。說明當時的工匠來自潮州。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36個關鍵思維,做長期主義者《最美好的投資(電子書)》孫太從底層翻轉人生,勾勒幸福藍圖的祕訣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