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與宇宙同行的靈修
聖功修女會 李純娟修女
不再分門別類,不再支離破碎,不僅是科學,經濟、社會、心理、哲學等都已在跨領域中探究。我們所居住的是統整的地球村,面對的是多重浩瀚的宇宙。無論你知道不知道,或是承認不承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麼追求修身養性,心性成長的靈修愛好者或作為施恩行善教化眾生的宗教人,能持續故步自封、停留在井底蛙或是鴕鳥的狀況中嗎?
記得約三十年前筆者為《見證》期刊寫了一篇短文〈淺說新物理與靈修〉,試著給讀者提供一個新的思想典範,一種整合性的認知模式和其理論基點。文中簡述了相對論、量子論、不確定原則、整體原則,然後進入新物理與靈修。「相對論」迫使我們在信仰生活中不得不去正視「關係」和生命一體「萬殊一本, 一本萬殊」的靈修課題。「整體/一體」原則強調的是整體大於部分,如果要改善團體,只處理個人問題是無濟於事的,整個團體參與整個革新過程是必要的。新物理帶領我們進入一個變化難測的「量子糾纏」、無邊際的宇宙,人與宇宙萬有同出一元,分享一共同的生命根源。
在投稿之前先請台灣至今仍備受尊敬懷念的神學家張春申神父看,頗了解民間「疾苦」的神長對筆者說,「修女,不要送了,因為沒有人看得懂。」可是,我沒聽話,還是送了。刊出後不久另一位頗具聲望的神學家金象逵神父,衝著李雅娟修女問:「妳是那位寫〈淺說新物理與靈修〉的修女嗎?我對那篇文章很有興趣。」弔詭本是宇宙萬物的原則之一!
看,三十年後終於有了李碧圓修女的《越有人性,越有神性》,〈淺說新物理與靈修〉竟然盡了拋磚引玉之責。三十年前的僅是「淺說」,今天的《越有人性,越有神性》則是「詳述」。但是讀者不用擔心,這本「詳述」絕不是枯燥、抽象純理論的論述。李碧圓修女《越有人性,越有神性》的內容、構思、文體、形式是不折不扣的多元、統整的創作。有個人的故事,有深入淺出的學理,有賞心悅目的畫作。全書的第一部分〈天:宇宙與創造〉,第二部分〈人:人生道上,與宇宙同行〉,第三部分〈地:生態靈修〉,第四部分〈省思今日信仰生態共感〉。
這些大標題第一個引起我的興趣與好奇的是第一部分,吚,怎麼不是宇宙「的」創造,而是宇宙「與」創造?第二部分,人生道上,不僅限於跟人擠來擠去,而是要與「宇宙同行」,多麼宏偉昇華!第三部分,我們再不關心照顧生態家園,她也無法照顧我們了,已經在發生了!第四部份,我們這些靈修愛好者和施恩行善教化眾生的宗教人的指南針!《越有人性,越有神性》可說是一本有血、有骨、有肉、有靈,深具啟發力,催迫人省思、激勵人起而行的著作。
推薦序二
試著度追尋導向的靈修生活
胡國楨神父
本書按一般的出版慣例來說,應該稱作李碧圓修女前一本書《天地人共舞:基督徒談宇宙性靈修》這本書的「修訂再版」。為什麼?這因為這是一本涉及最新科學理論的作品,雖然談的是基督徒靈修,但內容包括了最新的科學理論:大到宏觀的全息宇宙(Holographic Cosmos),小到微觀的量子物理,再將這些觀點應用到生命系統上。這些最新的科學理論,通常十年、二十年都會再刷新一次,所以談及這方面有關科學的書籍每十年、二十年、最多三十年,作者都會根據這方面科學的最新發展,做小幅度、或大幅度的修訂。我們看所有談科學與宗教之間關係的作品,幾乎都如此;這是作者負責任的表現。很高興,李碧圓修女也在該書出版發行十五年之後,也負責任地出了這本修訂再版的新作品。本人作為與李修女結緣幾乎近六十年的朋友,與有榮焉。
其實,要真正讀懂本書,有沒有最新的科學知識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跟上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後基督靈修觀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若我們能從靜態的宇宙觀及生命觀的思維模式,移轉成為動態的宇宙觀及生命觀的思維模式;能夠放下善惡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那麼本書所提倡的一體性靈修觀就不難懂了。這也是張春申神父生前大力提倡的中國基督徒一體性靈修的基調。
梵二之後,最先明確指出這種靈修思維典範轉移的是盧雲神父。他第一個提出:我們應把傳統上一直採用的「定所導向」(dwelling-oriented)靈修觀,改變成為「追尋導向」(seeking-oriented)靈修觀。
何謂「定所導向」靈修觀?這種靈修觀適用於一九六○年代早期以前的美國,以及一九八○年代解嚴以前的台灣。這個時代的社會安定,價值觀相對穩定;這種狀態下的靈修生活,相對是穩定的,且給人安全感,人們不需要自己去尋找,只需要參與、或遵守一些規定好了的秩序就可以了。所以,此時的教會或社會權威機構訂定下一套一套的規矩,讓我們照著做就好了。這是靜態宇宙觀及生命觀下的靈修觀。
可是,時代變了。一九六○年代晚期以後的美國,以及一九八○年代解嚴以後的台灣,上述「定所導向」的靈修觀很難再適用了。這時的社會價值觀變得相對多元,世代交替的速度不斷加劇。這時,在現實生活中,在家庭、在社區團體、或在整個國家中的生活,都不可能是完美而安適的。這種狀態下的靈修生活,也不可能是安穩固定的,需要按照每個時刻自己所處的情境去追尋,在聖神引導下,好好思考自己與天主的關係,甚至會跟自己的靈魂討價還價,找到當下最適當的生活方式。這種靈修觀稱作「追尋導向」的靈修觀。這樣的靈修觀,特別重視活在當下。
其實,這種靈修不會把一些所謂的缺陷看得太嚴重,所以有人稱盧雲所提倡的是「正視瑕疵的靈修」(spirituality of imperfection)。人走向天主的靈修旅程總是前進三步,然後後退兩步,不過整體來說是進步的,不必太過分在意退步的那個時段,只要往前看就可以了。
除了盧雲之外,我們還願意在梵二之後、盧雲之前之後,推薦幾位靈修作家的作品供本書讀者參考。第一位是印度耶穌會會士安東尼.戴邁樂神父(Anthony deMello, SJ);第二位是加拿大無玷聖母獻主會會士榮.羅海瑟神父(Ronald Rollheiser, OMI);第三位是美國方濟會會士理查.羅爾神父(Richard Rohr, OFM);第四位是美國耶穌會會士瑪竇.林恩神父(Matthew Linn, SJ)及他的靈修推廣團隊。他們各以不同的角度,幾乎談的都是同一方向的靈修觀:「放下對立,你就可真正遇到天主的奧祕」。這些作品都有中文譯本,值得一再重讀,並藉以試著度追尋導向的靈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