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澤古民宅咖啡》前言
古民宅咖啡廳是從土地的風土氣候誕生出來的傳統住宅樣式,以及人們將其活用於現代的智慧結晶。
因為執筆這個系列,到東京與京都旅行後,我對古民宅咖啡廳呈現的土地特色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想要更深入理解金澤的古民宅咖啡廳。金澤的豔麗並非京都的文雅,亦有別於江戶的時髦――在茶人木村宗慎的散文集中看到這句話,使我有了那個想法。
不同於貴族官員與商人工匠(町人)之都散發的「雅」(文雅),或是江戶人的「粹」(時髦),武士及町人創造出來的「豔」是什麼呢?對此感到疑惑的我,造訪多家金澤具有魅力的古民宅咖啡廳,完成此書。
走在街上,起初吸引我的是,黑瓦光滑的豔澤。木造房屋與神社寺廟都鋪上漆黑的屋瓦。瓦片的普及是在昭和時代之後,塗上大量黑色釉藥的黑瓦,讓積雪容易溶解、滑落,具有優秀的耐寒性與耐用性。青空下,櫛比鱗次的屋瓦在陽光照射下閃耀黑色光澤的風景真是美極了。
除了直接用雙眼欣賞的豔,也有比喻式的豔吧。
做了調查後,馬上想到加賀藩前田家的文化政策。武力與財力豐厚的加賀藩對德川幕府是一大威脅,加賀藩經常被懷疑有謀反的意圖。賢明的前田家為了降低幕府的警戒心,傾力發展文化與工藝,而非軍事。為了尋求頂級之美,從京都召集師傅,發展茶道和能樂、工藝技術,同時也保持低調。從那種自豪與內斂誕生出來的豔。
所謂的金澤古民宅咖啡廳
通常屋齡五十年以上的家稱為古民宅,其依據是日本文化廳制定的有形文化財登錄基準的「建築後經過五十年,獲得一定評價的建造物」。
金澤市積極推行町家重生事業,「金澤町家」的定義是「金澤市內具有傳統構造、型態或設計的木造建築物之中,傳達本市的歷史、傳統及文化,在施行昭和二十五年的建築基準法時已存在的建築物(不包含寺院神社)」。
根據前述,本書將古民宅咖啡廳定義為「轉用屋齡五十年以上的建築物翻新的咖啡廳」。轉用,也就是為原本以不同目的建造的古老建築物找出價值,翻新成為咖啡廳注入新生命。
希望各位透過本書能夠享受到金澤古民宅咖啡廳的各種美好的「豔」。
《京都古民宅咖啡》前言
在京都的古民宅咖啡廳度過愜意的片刻時光。那樣的景象之所以吸引人,不只是因為饒富風情的氛圍。
在江戶時代中期建立原型的京都町家,洗練的風格樣貌是町衆(大多是都市工商業者。他們結成自治性共同體,作為具有集體性的社會成員,成為都市民眾的代表階層)的經濟力與工匠技術力的結晶。越了解町家的構造越能知道在京都這個城市孕育而成的高度生活文化。
例如,坪庭或稱作「通庭」(可穿鞋從入口直達室內的走廊)的土間是為了緩解炎夏酷暑、製造涼風的巧思設計。
此外,基於室內採光及通風而設置的格子窗,豐富的樣式通常是依各戶職業而定。
絲線鋪(糸屋)或和服店等販賣衣料纖維的商家,設置的是上部短採光明亮,使人看清楚絲線顏色的糸屋格子窗。酒鋪(酒屋)則是被酒桶撞到也不易損壞,堅固厚實的酒屋格子窗。炭行(炭屋)的炭屋格子窗縫隙較窄,這麼一來炭粉就不會噴到室外。
而且,格子窗可從室內看到室外,卻不易被外人窺見室內,具備保護隱私與防盜功能,真是太完美了。
所謂的京都古民宅咖啡
根據京都市制定的《京町家條例》(二〇一七年制定,「京都市京町家的保存與繼承相關條例」),京町家的定義是:「在一九五〇年《建築基準法》施行之前建設的木造建築物,具有從傳統構造及都市生活中誕生的型態,或是設計感」。
根據前述,本書將古民宅咖啡廳定義為「轉用屋齡五十年以上的建築物翻新的咖啡廳」。轉用,也就是為原本以不同目的建造的古老建築物找出價值,翻新成為咖啡廳注入新生命。
未曾遭遇過大地震或大空襲的京都,想必留下不少古老的建築物,但在江戶時代歷經三次大火災,燒毀許多珍貴的神社佛寺與民宅。目前殘存的町家之中,最古老的是一八六四年「元治大火」之後建造,也就是幕末至明治時代的建築。
儘管如此,百年建築的數量依舊勝過東京。有時間的話,請務必造訪書中介紹的古民宅咖啡廳或町家咖啡廳,若能在一杯咖啡之中感受百年前的風景與現在的風景產生共鳴,誕生出新的生活樂趣,我也會感到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