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語展_EZ加碼
我想陪你好好聊傷:人氣諮商心理師的15個療癒對話練習

我想陪你好好聊傷:人氣諮商心理師的15個療癒對話練習

Help For Your Nearest People:How to support with conversations that help

  • 定價:400
  • 優惠價:79316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高敏感是種天賦》百萬暢銷天后伊麗絲.桑德全新力作!★

寫給看見親近之人受苦,難以置身事外的我們。
當所愛之人面臨失戀、失婚、失業、生病……的人生低潮,
如何開啟一場療癒對話,才能讓我們化支持為有效力量?

  ──學會諮商心理師的對談技巧,用有效對話,撫平所愛之人的情緒與傷痕。──

  當身邊的人陷入困境,飽受壓力、恐懼、焦慮、憂鬱之苦……

  身為陪伴者,我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來讓對方好過一點呢?
  於力所能及範圍中能提供最簡單的幫助,便是「陪他聊聊」。
  一場療癒的對話,可以幫助親近之人緩解焦慮、釋放壓力、面對恐懼,
  同時促進對方的自我覺察,重新建立起自信。

  ▌書中提供15項心理師的談話助人指南,你可以學到:
  ✽如何展現同理心
  ✽如何使用空椅法
  ✽如何提出恰當的問句
  ✽何時該積極主動,何時該保持沉默
  ✽當助人者已不堪負荷,如何善用其他資源

  本書提供許多實用的心理學技巧和建議,無論你是想為摯友、伴侶或家人提供協助;或者你從事專業助人工作,如社會工作者、教師、護理師、牧師或醫師;任何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都能從書中簡單易懂的範例,找到適合的方法來幫助他人。

  有時候,最親近的人才是最佳的協助者,因為相較心理師,你們擁有更深厚的連結和理解;以及——「愛」,正是最強而有力的療癒力量。

  我們能發揮的助人力量不容小覷,
  只要有心,你也能為所愛之人帶來轉變。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陳雪如Ashley|諮商心理師、講師、作家

  療癒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石瀝新|諮商心理師、情緒取向伴侶治療認證心理師
  林維君|臨床心理師、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大眾教育與公共事務委員會主委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鐘  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當身邊的人情緒低潮、失落沮喪時,作為朋友、家人的我們,往往也會被無力感籠罩,不曉得如何幫忙,也擔心自己說錯話。作者在書中介紹許多心理師會使用的技術與態度,很具體地提供指引和示範,幫助讀者了解如何陪伴身邊需要支持、引導的重要他人!」——石瀝新,諮商心理師、情緒取向伴侶治療認證心理師

  「助人離苦得樂,是人天生的悲憫與利他。但很多時候,我們有心助人,卻又擔心說錯話、用錯方法。如果你身為家人、老師、朋友,想知道該怎麼陪伴或安慰受苦的心靈,書中有許多可以學以致用的例句。它也是新手助人工作者的隨身錦囊,不至於在面對個案時啞口無言。「非專業人士,也別怯於助人!」期待有更多人能夠運用這些基本的助人技巧,成為彼此心靈的防護網。」——林維君,臨床心理師、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大眾教育與公共事務委員會主委

  「『我的朋友……,我要怎麼幫助他?』這樣的問句我常聽到,也常浮現擔憂。我的擔憂是,各種心理困境對我自己依然是個挑戰,我也並非全才,更明白好心也會辦壞事。有時過於熱心助人,不一定真的能幫到對方,甚至連助人者自己都可能因此而困擾。有了這本書,我的擔憂得以稍稍緩解,這本書可以直接推薦給大家,它不僅教導如何有效提供幫助,也提醒我們在助人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期待這本書上市,也祝福助人者,能同時自利利他。」——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如果有人找你傾訴痛苦,你想幫忙卻不知該怎麼辦。或是幫忙後,發現對方沒有進展,常常產生無力感。我想邀請你翻開這本書,除了開展對話、回應的應對進退、多種助人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懂得照顧自己,不被對方的痛苦拖垮!」——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

  「我們都想幫助人,尤其是自己所愛所在乎的人,但是幫助人也是一門專業,需要透過學習才能給予更好的支持與安慰。這是一本教會我們如何療傷與聊傷的工具書,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與別人的天使,而這本書就是光環。」——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幫讀者做幾個重點整理:留心羞愧感的來源,留心個人守則是否太嚴苛,留心我們是否太想幫助眼前的人。檢視這三點會協助我們解決絕大多數的困擾。也務必珍惜身邊讀這本書的朋友,他們通常有顆溫柔的心。」——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伊麗絲‧桑德(Ilse Sand)


  丹麥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丹麥奧胡斯大學神學碩士,以榮格和齊克果為研究主題,並為她的個人、職業生活和寫作帶來影響。

  伊麗絲‧桑德受過各類心理療法的專業訓練,為丹麥心理治療學會會員,並在丹麥國家教會擔任教區牧師近十一年,現從事心理諮商督導、培訓講師、專業講者與諮商心理師。

  她的作品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撰寫,包含了許多範例,讓任何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都能從中受益。暢銷著作《高敏感是種天賦》已被譯為24種語言,另著有《我只是假裝不在乎》《敏感的剛剛好》《致,怕給人添麻煩的你》《內疚清理練習》等書。

  更多關於伊麗絲‧桑德:ilsesand.com

譯者簡介

邱思華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持有國家高考臨床心理師證照,專長為沙遊治療、表達性藝術治療。目前從事心理師、譯者與插畫工作。不擅長說話,最喜歡跟貓一起窩在家裡寫寫畫畫,偶而旅行聽聽大自然的聲音。

 
 

目錄

真情推薦
推薦序 從平凡對話中,創造不凡的助力/李家雯(海蒂)
推薦序 拯救者與助人者是不同的/陳雪如Ashley
譯者序 不只陪親友聊傷,也陪自己聊傷/邱思華
作者的話 寫給想伸出援手的你
引言 你的幫助,能為他人帶來改變

Part I  對談助人的技巧
Chapter1  有效提問
Chapter2  利用心理學技巧,放慢步調
Chapter3  表示同理與肯定
Chapter4  如何拿捏助人的積極度?
Chapter5  留意對方的羞愧感
Chapter6  發覺個人守則的影響
Chapter7  用空椅法增進自我覺察
Chapter8  透過寫信帶來新的覺察
Chapter9  專注於你們之間
Chapter10  認識自己的焦慮
Chapter11  協助他人處理焦慮

Part II  助人者可能的挑戰與困境
Chapter12  你會不會幫過頭了?
Chapter13  拒絕也是一種選擇
Chapter14  不用親自介入,也能提供幫助
Chapter15  記得照顧你自己

後記  世界需要你的一臂之力
致謝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前言

你的幫助,能為他人帶來改變


  最強烈也最持久的一種幸福感,來自於讓別人的生活有所不同。在我記憶所及,第一次感受到這種喜悅是七歲的時候,我和表弟參加丹麥約靈其中一處小鎮所舉辦的家畜展覽會,他看上一個紅色喇叭,卻因為得不到而哭個不停,我尋遍身上所有口袋、仔細計算、反覆確認,終於確定手頭共有十分錢,然後帶著自豪的心情買下那個喇叭。事隔五十年,時至今日,耳邊依然能聽見他歡天喜地吹奏喇叭的聲音,且每次想起此事,仍忍不住莞爾。

  你或許也曾因為幫了某個人而感覺有道光照進自己的生命裡。事後回想,一切仍是那般鮮明與歡欣。又或者,那些快樂的感覺就是默默地躺在意識深處,在你需要的時候,能召喚它前來平衡生活中的挫敗感。

  這本書的重點在於如何透過談話助人。順利的話,能藉此為我們帶來極大的幸福感。然而也會有某些時候,我花了許多時間聆聽,試著提供協助卻未能出現期待的效果,反而愈來愈內耗、焦躁、疲憊不堪。

  並不是只要提供協助,就會帶來正向的轉變。有些協助甚至造成反效果,讓理應改變的部分變得更冥頑不靈。還有一些協助只帶來短暫的快樂,長期下來卻不見得有任何效益。

  宣洩情緒和被同理能帶來極大的暫時性舒緩。但如果僅止於此,無法造成任何改變,甚至有可能演變成我說你聽的依賴性。

  接下來的例子將說明助人關係有可能會因為對方消極、無法承擔自身責任或對困境採取行動而失敗告終。例子中的情境雖然是在日常生活裡,但其中的動力——像是當個被動的包容者,而非幫助對方學習扛下生命的責任——也可能發生在專業情境裡:

  希絲莉的丈夫,漢斯,在工作上遇到困難,下班回家後總是心情低落。她明白他的辛苦,因此每天都耐心聽他吐苦水。日復一日,她有時會希望他最好不要回家,不要拿那些抱怨來煩她,同時又因為有這些想法而自責。

  對漢斯來說,希絲莉溫柔的傾聽與支持讓他有機會宣洩,進而又有空間可以繼續忍耐工作上的問題。因此他不需要離開舒適圈,不需要尋求專業協助,也不需要另謀高就。他可以勉強撐下去,反正下班後,就能把這天所累積的不愉快全倒給希絲莉。如此一來,他就可以逃避,不用煩惱自己是否應該做些什麼來改變現狀。

  希絲莉勞心傷神換來的是讓當事人免於進行必要的改變,無疑是個遺憾。我在做心理治療或督導的時候發現,許多所謂的協助都只做到緩和痛苦,由於痛苦不會一直加劇,當事人反而不覺得自己需要做任何改變。這其實很可惜,應該要讓世上有能力提供協助的人把精力用在正確的地方,停止無謂的消耗。

  本書技巧的使用時機

  本書談到的許多技巧皆是特定模式下的對話。雖然我們試著將其運用到心理治療以外的範疇,卻不是要用它們取代日常生活的對話。如果我們總是用這種方式說話,會失去許多自發性的談話。這些技巧的使用時機,比較是在於當你發現一般正常、親密的對話已無法帶來幸福感或意義,無法達到原有目的。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本書所提供的技巧將有助於產生改變。

  至於要多常運用這些技巧,可根據情境以及你是否感到自在來拿捏。像是在尋常聊天的過程中,使用這些技巧談個兩分鐘,然後再回到你原本的說話方式。

  這本書有一部分是在教你如何提供支持,例如:傾聽(listening)、鏡映(mirroring)、肯定(acknowledging),這些技巧在各種情況下皆相當有用。

  除了提供支持,書中也談到如何進行更深層的探索。例如:了解個人守則、空椅法對談、練習寫信、觀察非語言的訊息。此外,還有一些輔助建議,像是請對方沉默幾分鐘來感受你們之間的連結,這個作法有助於釋放被忽略的傷痛和壓抑的感受。

  使用任何技巧前,請先確定時機是否恰當。要探索自己的心靈和情緒,需要一定程度的能量,對方現在的能量是充足的嗎?他是否正在轉換工作的過度期?還是正在經歷離婚、搬家或類似的事情?如果你想幫助的人正好處於上述狀況,可能就不適合一直建議他怎麼做或促進他自我覺察。
結伴學習,共同進步

  通過駕照筆試不代表你會開車。同樣地,只是閱讀本書的內容,不代表就能學會如何運用。但透過練習,你可以駕馭它們。強烈建議你先試著把自己當練習對象,將書上的技巧運用自如。

  又或者,你可以找到人陪你練習,像是找兩個或更多人來組讀書會,成員之間可以互相練習書裡所列出的方法。團體學習的好處就是能分享各自的經驗並進行討論,琢磨出最適合自己的作法。能一起交流重要的事情,正是結伴參與的意義。

  善用書中的練習

  書中的某些章節會提供練習。當你要邀請別人進行某項練習時,不妨從你自己如何使用該項練習來談起,包括這些練習帶給你的幫助,或是有類似經驗的人如何透過這些練習來找到出口。畢竟有正向期待,會讓人更願意嘗試新方法。

  當要向你所幫助的人介紹一項練習的潛在好處時,可以先確認你們的目標和方向是否一致。舉例來說,他真的想面對他的焦慮與改善行為嗎?又或是他寧願往好的地方想?你們雙方得先有共識,才能確保溝通順暢。

  你們明明不是在心理治療,卻要建議對方進行練習,這可能會讓你覺得有點彆扭。在這種情況下,我通常會說:「你在工作上的困境,令我想起自己遇到問題並試圖釐清一切時,經常會使用的一個練習。你會想聽聽看我是怎麼做的嗎?」

  何時需要轉介專業人員?

  如果你所協助的人正身陷危機,進一步了解他們是否有自殺風險是很重要的。典型的危機訊號包括難以專注、睡眠困難或是食欲改變,有可能吃得太少或太多。我通常會透過上述三個方面的狀況,來確認對方是否已達有危機的程度,若有,則會進一步評估自殺風險。一般我會先問:「人們覺得痛苦不堪時,偶爾會冒出如果能夠不要存在就好了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你是否有時候也會這麼想呢?」如果對方點頭說「是」,我就會繼續問:「你有想過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嗎?」下一個問題則是:「有想過要怎麼做嗎?」

  大多數人認為死掉能獲得平靜,因此我們偶爾冒出想死的念頭其實既不危險也不奇怪。上述的第二個問題,大部分人都說因為會顧及親友而不會做出那樣的選擇。如果有想死的念頭,但並未想到要如何進行,危險程度相對較低;相反地,如果對方很明確地想過要如何結束自己的生命,就需要提高警覺了。

  若你感到眼前的人有自殺風險,試著建議他去找有經驗的心理師是一個不錯的做法,或是考慮尋求自殺防治中心的協助。如果你無法說服他接受專業協助,我會建議你聯繫自殺防治中心或其他專家,請他們告訴你,身為一個親友或協助者,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怎麼做,包括如何照顧你自己。

  正身陷危機的人往往沒有力氣調整自己和創造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他需要的是關懷和支持。如果有自殺風險,他將會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及關心他的人陪伴於側。

  尋求最適當的資源協助

  如果你所協助的人有嚴重的人格障礙症(personality disorder)如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或是嚴重的心理疾病如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或曾有過極其嚴重的創傷經驗,請盡可能建議他尋求受過完整專業訓練及定期接受督導的心理師協助。當然,在他接受專業治療的期間,你依然可以透過傾聽、鏡映和肯定來提供支持。在本書的前兩個章節裡,你將能閱讀到如何提供這類支持。

  在某些情況下,將對方轉介給其他人會是最好的協助方法。如果你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可以查找是否有其他擅長處理這類問題的人,這時你所能提供的協助就是介紹對方去尋求合適的資源或接受良好的治療。

  對你所幫助的人而言,你有可能是他的一時之選,又或是他唯一選擇——因為他無法找到或沒有勇氣去尋求其他資源的協助。無論何者,能讓他獲得協助都是最重要的。

  非專業人士,也別怯於助人

  有些人對親暱的言行感到畏懼,因而不敢過問焦慮的人在害怕什麼,會覺得將他們送去做心理治療就萬事太平。其實這種狀況往往來自於過度誇大心理師的能力,也太過弱化一般人所能提供的協助。

  其實像悲傷、害怕、羞愧、關係困擾等生活中常見的狀況,有時一般人反而是最好的協助者,因為相較於專業人員,他們擁有以下優勢:

  ․他們能陪伴當事人的時間,不會一周只有一小時。
  ․他們或許對當事人的家人和環境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有機會察覺專業人員無從得知的連結。無論如何,專業人員與個案互動的時間相對少很多。
  ․他們可以有更多肢體接觸,例如足部按摩、安慰的觸碰與擁抱。
  ․他們也許極其在乎當事人,而就我們所知,愛是最強而有力的療癒。
  ․他們或許有著豐富的共同生活經驗,感情也很深厚,這一切的價值遠超過一個剛完成訓練的年輕心理師所能給予的。

  然而,仍有些理由會讓我們需要選擇專業人員的協助,專業人員除了能提供更有效的方法,還能保密與保持中立,這在某些時候是很有用的。

  接下來,你將有機會了解專業人員與一般人皆能使用的技巧。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66526
  • 叢書系列:社會心理系列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6章  意識到個人守則的影響

有時候,同理、肯定、良好的連結,就足以強化對方的快樂、自我價值與能量,使他能開始靠自己解決問題。但有時候,我們得想辦法促進非意識層面的改變。對有些人而言,即使得到再多同理和接納,依然卡在相同的問題出不來,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受限於「個人守則」(maxims),不斷採取無效的行動。遇到這種情況時,就得針對個人守則進行解決,協助對方獲得重要的自我覺察與找到新的對應方法。

對每個人而言,除了社會上的法律與規定,都還會擁有一套個人守則,這其中的內容多半來自於父母或自己。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個人守則,因此若能將焦點放在這裡,或許能帶來幫助。

個人守則涵括的範圍無遠弗屆,從家裡的整潔度,到該用什麼方式招待客人、要如何建立親密關係等等,皆可能包含在內。

以下舉出幾則個人守則的例子:

․我不可以犯錯。
․我不可以過於自滿。
․我應該要把每件事都做得很好。
․我不能展現出自己的脆弱。
․我得表現出別人想要與期待看見的模樣。
․我不可以濫用大自然的資源,所以我要經常反問自己:「能不能再將就一點?」
․我得確保身邊的每個人都過得很好。
․我不該對別人有所期待。
․我應該要恪守健康飲食的習慣。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都不可以說謊。
․我不可以造成別人的困擾。
․我不可以過度包裝自己。
․別人的需求應該優先於我的需求。
․我得時刻保持警覺,防範別人占我便宜。
․若別人對我生氣了,我一定得想辦法讓對方再次喜歡我。
․有人來找我時,我一定得表現出友善和快樂的模樣。
․朋友有需要時,我一定要出手相助。

個人守則的正面功能,是幫助我們採取對自身有利的行動,最好的情況是它們成為一種內在指引,帶領我們創造美好的生活。

然而,創傷與童年的負面家庭經驗也會形塑我們的個人守則。例如,當一個人在兒童時期表現出憤怒時,父母的反應令他感到失望,他很可能會發展出「我不可以表達生氣」的個人守則,而這個守則的出現,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避免他再次經歷那種失望、受傷的感覺。但長大後,這守則開始造成反效果:因為他無法將憤怒展示於外,造成有些人會無視他的界線或未能善待他。

一旦把焦點放到個人守則,你所幫助的人或許會發現,他是依循著已不再適用的個人守則而活。這些守則可能會讓他無法用更好的方式來照顧自己,或是繼續使用某些百害而無一利的行為模式。倘若能意識到這一切,就有機會改變。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4/01
讀到這本書,有很強烈的相見恨晚的感覺:
好希望在我踏入助人工作時,就有老師帶著我讀這本書。
好希望我在開始當實習生督導時,就有出版這本書可以作為教材來帶著學生做會談。
好希望在面對癌症病人的照顧者時,就能提供這一本書給這些陪伴照顧者,怎麼照顧好病人的心情,也照顧好自己。

但我已經當臨床心理師20年了,就是個老屁股,除了相見恨晚的惋惜之外,自然有另外一番眼光來和作者Sand作對話。
她在書中以15個章節,分別來談心理助人者在伸出協助之手、張開傾聽之耳時,可以採取的心態與實際做法,超級實用的是,她在每一個段落,都提供了相應的例句。
當助人者心中有善意、腦袋有概念,但就是說不出得體又適當的話時,我真的很推薦每個例句都熟讀20次,然後轉化為比較像我們自己談話口吻的表達方式,就可以心腦嘴合一了。

我很喜歡她書中多次出現的一個概念,就是「保持守勢」,Sand的說法是,要拿捏助人的積極度(Ch.4)。
有時候,助人者比當事人還積極,很用力在幫對方找出原因、解決問題、推動改變、給予建議,長期下來,可能會造成當事人的被動依賴(皇帝不急,急死太監),或是讓當事人感覺自己的主動性被剝奪了而漸漸失去自信,也可能讓當事人感受到自己不被接納,情緒無法宣洩流通,最後選擇跟你報喜不報憂。
對積極的助人者來說,這樣的發展,勢必也會讓自己相當挫敗吧?最後只能無奈又生氣地說:「他不幫自己,誰也幫不了他。」原來溫情支持的友誼就此崩壞。

Sand提出另外一個選擇,就是「被動的助人者」,也就是傾聽、暫停、沉默、鏡映,透過陪伴以及接納他的故事與心情,讓對方在敘說中找到生命出路與其他可能性。
這個觀點與做法,跟我在癌症照護與安寧療護領域帶學弟妹時給的方針很像,我常常在教學中說:「我們(心理師)沒辦法解決任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接住情緒,陪著他一起消化。」因為在疾病治療與臨終照護的領域中,心理師無法給他經濟補助(社工師的專長)、無法很快提供止痛與症狀控制(醫師跟護理師這方面超強)、更不可能逆轉死亡的必然性(連奇異博士都不一定可以),所有癌症病人與家屬關切的「問題」,都不是我們身為人或身為心理學專家,有辦法改變的。

如果把焦點放在積極協助、改變處境,心理師因為缺乏這方面的能力與資源,也會跟病人和家屬一起陷入無助,覺得「此題無解」。
但如果我們接納了人生苦難的必然性、相信他們掙扎至今卻從未放棄的韌力,在這樣的前提下,無論是心理師或是想要分攤心理負擔的助人者,就有超多無可取代的事情可以做:

可以陪著他,讓他不至於墜入孤單。
可以傾聽他,讓他整理自己的心情。
可以好奇探問他,讓他有機會擴展看待事件的眼光,發現當中的愛與意義。
可以分享自己的共鳴,讓他知道自己不是唯一受苦的人。

而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我也愛死了。
Sand想要送給所有助人者的提醒,是「適時適量的助人意識」、「拒絕,也是一種選擇」。
這有點像我們搭飛機時的安全指引:艙壓改變,氧氣罩掉下來時,請先帶好自己的氧氣罩,再去幫忙旁邊的小孩或老人。
當我們自詡為助人者、照顧者時,往往會不由自主把對方的一切都承擔過來,也過度膨脹了自己的必要性:

「有需要時你隨時都找得到我」
「我是為你好,你照這樣做就對了」
「他會自殺就是因為我沒接他的那通電話」

如果有這些牢不可破的想法,助人工作或許會成為彼此的煎熬。
為自己設定界線,照顧好自己,不但可以讓對方適度為自己負起責任,不至於失去主動性,也能夠保有自己的能量、細水長流,避免陷入崩耗(Burnout,就是被榨乾啦!)

如果你是一位善心的助人者,《我想陪你好好聊傷》會給你很多方法與指引,讓你知道如何陪伴朋友走過苦難。
如果你是一位新手心理治療師,《我想陪你好好聊傷》就像是心理學教科書的白話翻譯本,讓你有很多例句可以開始將專業助人概念落實在心裡對話中。
如果你是一位中生代的心理治療師,《我想陪你好好聊傷》可以統整你在臨床上那些有效卻不知道為什麼有效的心理介入,為它們找到名字,以及延伸運用的脈絡。
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個老屁股督導級心理師,《我想陪你好好聊傷》可以讓我們回到進入這一行的初衷,並且獲得很多接地氣的教學與表達方式,在教學、督導、臨床個案工作中,都更貼近我們的學員與個案。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3/23
你曾經因為被紛擾纏身而亟欲想找人傾訴嗎?或是你時常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一種人是即便他人沒有發出求救訊號,就急著高談闊論並下指導棋,而這樣的感受總是讓人很不舒服,有一種站在制高點的位置想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而這樣的互動模式與姿態顯然是無法勝任陪伴者的角色。

然而,在不求助專業的情況之下,我們要如何學習正確的傾聽與溝通方法呢?《高敏感是種天賦》的作者伊麗絲.桑德心理師藉由《我想陪你好好聊傷》這本書來教導我們如何以心理學的基礎來展開有效的提問,同時運用一些心理學技巧來幫助需要與我們對談的朋友。

書中提到我們可能會誤以為展現積極的態度會讓事情能有效的解決,其實是倘若我們說的愈少,反而能較能體現效果。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自己積極的原因是否為追求他人的肯定與讚許,而非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給予同理,同時也要注意彼此交談的步調及對方所表現的感受,因應不同的狀況來做互動的調整。

作者在書中示範了大量的對話技巧,當然這並不代表依循這樣的方式就能百分之百幫助到對方,還是必須取決於對方的想法與做法,但作者寫這本書的另一個很重要的用意是希望我們不僅可以協助他人,同時也可以療癒自己,無論是透過書寫或「空椅法」,都能在不需要倚賴他人的情況下進行,畢竟我們每個人的考驗終究必須要靠自己跨越,所以學習如何自我療癒便至關重要。

我覺得作者在書中也很貼心地提醒助人的工作要注意別影響自己的情緒與生活,要懂得保持適當的距離,在必要時刻也得勇敢拒絕,因為我們都沒有義務要為他人的人生負責,也不應該有幫忙就一定得幫到底的迷思,所以學會自我覺察並運用心理學技巧幫助自己是否就更加值得我們關注了呢?

非常感謝作者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許多範例,讓我們得以花少少的錢買書就能習得如此多元又專業的心理學技巧,令我讀完內心充滿感恩,也絕對相信這是一本能不時拿出來助人又助己的專業好書。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人文社科經典展
  • 金典獎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