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藝術家陳順築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的家人,因為了解他,所以很難用六百字代他作序,卻也因為認識他的創作,所以才大膽地為他的專輯書寫序文。然而因為他對文字的精確要求,也讓我十分憂心,此刻我彷彿以感受到他鄭敲敲站在我的身旁,看我這個快手,如何悠悠代他梳理,為他短短發言。
順築生命中的第一個展覽,是在1990年夏門攝影藝廊「影像‧潛像」,最後一個個展是2015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的「硓𥑮山─陳順築個展」,我有幸全程參與。在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創作過程中,他沒有放下過手邊的相機,相機裡面是家人(臺北的家人和澎湖的家人),和走過的路上的風景,路邊的電線杆,死去多石已經乾枯在路邊的小鳥、壁虎、蛇,或是雨後留在路中央的小水塘......。攝影是他的日常,是他在完成每一件作品過程中的一個動作、一個思緒,他的作品不是按下快門之後完成,他的作品的完成需要累積更多的時間、體力(四處尋找舊木材、鐵架、相框......)與腦力的相互激盪,他總是準備很多的素材,思考很多的可能與不可能,然後再逐一淘汰、選擇,而最終他的決定總是令人覺得意外,但呈現的最終畫面卻又讓人充滿驚嘆。
他是一個崇尚真實的人,他的作品一如他的思考,一如他的生活,是他生活的點點滴滴,其實十分孤僻;他看似輕鬆,其實絕對沈重;他的作品很詩意,卻是滿滿的死亡意象。他是頭腦複雜而縝密的詩人,他的人生是一首不易閱讀的詩篇,唯有透過作品,可以逐漸猜透他的生命內涵。
陳順築用他短暫的一生,努力讓自己成為優秀的、同時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我想他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