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 定價:460
  • 優惠價:79363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一位臺灣青年建築師在荷蘭的十年觀察筆記——
透過阿姆斯特丹深層認識荷蘭,
跟著采和建築師直擊荷蘭人的居住正義與街區實驗,
「住房不是一種財產權的絕對保障,而是對人應有居住權的絕對保障。」
原來「都更」也不只是蓋新房子,
唯有自己認知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才知道住宅可以怎樣設計或是改造,
而不是只是被動地接受市場上提供的「房地產」。
本書以迷人的故事力、專業的視角讓我們大開眼界。
 
  城市的偉大,來自於居住其間人民的偉大。阿姆斯特丹從十三世紀的小漁村,歷經八百年的歷史發展,成就現今的國際空港城市,其間,充滿了各種故事。而共同完成這部偉大故事,靠的是眾志成城,透過政府、建築師、社區規劃師,尤其是各類各階層人民的凝聚力,讓文化性跟衝突性對話,讓城市的宏偉與家的溫度並存,讓理性主義與人文感性交融,讓社會秩序與個體自由同在,讓異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包容,更讓多元族群共生及共榮。
 
  采和建築師寫下她在阿姆斯特丹十多年的生活、工作經歷和人物觀察,透過自身租屋、社宅接觸……以及參與紅燈區、鬼城等都更案的過程,將當地的城市規劃、住宅機制、多元政策介紹給臺灣讀者,希望可以跟讀者一起思考「居住」、「自由」、「多元社會」的種種可能性及當代定義。
 
  閱讀這本書不僅走一趟異文化之旅,亦能進一步了解生活價值與生命質感。這更是一本集結了人類學觀察、都市更新、居住正義、街區再生的跨文化直擊著作。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不僅補充了深度人文以認識荷蘭,采和建築師直擊細節的觀照,也充滿生動場景及故事力,更重要的是:對照與反思我們在臺灣這塊土地的生存空間、人本價值,同時思考了群眾運動、社會改革、資源分配、高房價、團體協商、公民參與治理等議題。在我們多元、自由和民主的島嶼上,儘管任何改造和創造都會面臨混亂,但一切都為了將來更好。在困境之中如何尋找務實的解決之道,阿姆斯特丹值得我們借鑑。——李進文,詩人
 
感動推薦
 
  任恩儀|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社會科學中心兼任講師、《船到荷蘭自然直》作者
  李進文|詩人
  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兼任講師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謎卡|旅居荷蘭,《以自由之名》作者
  梁啟智|《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作者
  彭揚凱|社會住宅推動聯盟 召集人
  瑞典劉先生|《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作者
  劉柏宏|OURs都市改革組織 理事長
  謝佩霓|策展人、藝評家
  龔書章|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本書呈現在荷蘭,人、建築與政策,不同有機體與無機物如何協作共同譜出多元的居住形式。透過在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行走,我們看見居住政策在生活裡的實際樣貌,隱藏在文字間的,則是采和建築師身為外來者的日常流動與心情。——任恩儀|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社會科學中心兼任講師、《船到荷蘭自然直》作者
 
  采和建築師慷慨地將當年旅居荷蘭的自身居住經驗,化為文字與臺灣關心居住議題的讀者們分享,透過這樣的他山之石,讓我們知道,其實政府能投入的、民間可協力共創的,都不僅是當下這樣的機制而已,當我們能真正立基在人本中心的思考之上,安居樂業的未來才有機會成為真正的進行式。——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兼任講師
 
  我去過阿姆斯特丹十三次,對我來說,這個城市相當地新奇有趣,人們個性直率不諱,住在寸土不讓卻規劃有序的街區裡,在徹夜狂歡後的清晨騎單車回家。誠如采和建築師所指出,荷蘭人向來徘徊在自由與秩序之間,這種複雜的關聯性和細微的差異,本地人往往很難解釋清楚。作者運用自身的專業,結合長居當地的深刻觀察,帶讀者以人文的角度出發,探究阿姆斯特丹的百姓們是如何在自由與秩序當中,務實地形塑他們的居住文化;帶我們看到不同以往的阿姆斯特丹。——瑞典劉先生|《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作者
 
  臺灣許多城市(尤其是雙北)正面臨都更及街區再生議題討論,荷蘭除了治水的經驗外,城市規劃、住宅政策也是臺灣相關專業者一直想深入了解其中細節的。采和建築師用淺顯文字透過生活及就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體驗,轉譯了城市規劃、建築及景觀專業,讓閱讀者理解阿姆斯特丹城市的轉變與不變。荷蘭跟臺灣距離雖遠,但透過這本書讓人嚮往到阿姆斯特丹走走、讀書或生活。——劉柏宏|OURs都市改革組織 理事長
 
  五成的土地低於海平面,六分之一的國土來自填海造陸,人口密度與臺灣相仿,以資本主義與自由主義立國,荷蘭卻在農產外銷、GDP、人類發展和快樂指數各方面,都傲視國際。這個從明末起便與臺灣歷史發展交織的國家,究竟如何永保國際競爭力?采和建築師以親身經歷現身說法,訴諸建築人特有的理性、知性與感性,為讀者鉅細靡遺娓娓道來。——謝佩霓|策展人、藝評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采和建築師/鄭采和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是曾移居荷蘭阿姆斯特丹留學及執業長達十多年的建築師及都市設計師。她在阿姆斯特丹的都市規劃專案「阿姆斯特丹市紅燈區改造工程規劃案」及「阿姆斯特爾三閒置辦公區複合性再利用規劃案」曾經獲得荷蘭國家建築獎金 (Nederlands Archfonds)。著有 Red Light City (The Architecture Observer, 2016) 城市規劃專書。現為鄭采和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及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兼任)。
 

目錄

自序
第一部 住的實驗 
1-1租客的人權
翻轉床/天上掉下來的錢/二房東不好當/房東也無奈/資本主義的狗/舊水管區/白色自行車/
「人不能活在鬼扯之中」/租金協調部隊
1-2海恩
環狀運河/反對現代主義/占據空屋者/新市場之亂/TEAM X/一條街是一個社區
1-3阿姆斯特丹學派 
運河小公寓/老南區/黎明公寓/國家住宅法/左右兼顧/住宅法人

第二部 自由社會 
2-1住在陸上、住在水上 
與水共生/運河/船屋/自由主義
2-2粗俗聖地與理性主義 
櫥窗街道/一切都發生在教堂旁邊/性別思索/協和式民主
2-3誰的事實? 
瑪麗斯卡.馬玉爾/櫥窗仲介/聯合專案一○一二計畫/妓權的抗爭
2-4規劃 
性產業的社區衝突/小城鎮的紅燈區/荷蘭川普/規劃思維/都市更新的難題

第三部 社會性重建
3-1 已開發國家的鬼城
荷蘭的鬼城/拜默爾/阿姆斯特爾三的現實跟規劃思維的衝突 
3-2 多元(再)開發手段
現代主義城市規劃思維:住商分離/回到城市/街道感/現代主義的反思:住商混合?/阿姆斯特丹式的都市混合策略/阿姆斯特爾三的多元開發
3-3 族群融合
都市的社會性重建/一個堅定現代主義者的改變/從機能的混合到族群的混合/一位真正的安那其分子/鬼城再生/二十一世紀的阿姆斯特丹
 

自序
 
  從荷蘭搬回臺灣之後,因為在大學兼任授課的關係,常常有學生問我:留學荷蘭是一個好的選擇嗎?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不知從何說起。一來是到目前為止,荷蘭不算是臺灣留學生的主流選擇;不像美國,能提供學生更被臺灣社會熟悉或是認可的學歷,或是更大的當地就業市場。二來是因為臺灣對荷蘭社會認知的資訊較少,文化交流也不多,的確需要多花一點時間才能深入了解荷蘭文化。對我來說,在荷蘭(主要在阿姆斯特丹)十多年學習及工作的經歷,頭幾年花了很多時間及力氣才適應當地的生活,決定回臺灣之後,又花了很多年重返原生社會。生命的發展遲緩如我,覺得這樣的歷程不一定適合每一個臺灣小孩。
 
  五年前開始著手寫下這本書的內容,或許就是想要一個開始,開始思考這段經歷對我個人、專業發展上、甚至是我所處的社會所產生的意義。
 
  近十年來,臺灣社會陸續有一些改變,從太陽花學運開始,社會改革的呼聲不斷諸如房價高漲導致年輕人買不起房子、資源分配不均產生的勞資糾紛……等等,這些社會現象使得新一代的公民希望對大環境及體制進行重新的檢討,這些覺醒也反映在這些年的學生運動、罷工運動及政黨輪替等方面。
 
  荷蘭是一個追求個體自由又講究社會秩序的國家,而阿姆斯特丹又是其中的代表城市,阿姆斯特丹的城市發展,就是一段個體自由跟社會秩序之間不斷拉扯的動態歷史。早在十七世紀,阿姆斯特丹人就已經逐漸擺脫君王的極權統治及教宗的領導,開始實施地方自治,也就是在那個時代,阿姆斯特丹人開啟了理性思辨並且成為自己的主人。與海爭地與治水的經驗(家家戶戶的農人都需要參與)讓阿姆斯特丹人習慣於合作、團體協商及城市規劃的公民參與。
 
  徘徊在自由與秩序之間的各種衝突與妥協經驗,讓荷蘭人不拘泥於政治意識形態,而能在困境之間尋找務實的解決之道。這些經驗充分反映在他們的社會福利政策、住宅政策、城市規劃及建築設計上,是荷蘭社會不斷向前推進的原動力。
 
  以阿姆斯特丹來說,每項都市重建案,都是經歷十幾年以上的公民協商成果,這樣的城市再發展速度比起臺灣城市是慢太多了,尤其是部分都市街區又經歷了現代主義城市規劃的失敗歷程,後續的都市重建及住民重組又花了一整代人的時間再重新來過。相較於臺灣人耳熟能詳的「都市更新」,僅聚焦於一棟建築物的重建或是「一坪換一坪」式的利益兌換,希望阿姆斯斯特丹式的都市重建及街區再生故事,可以提供給讀者跳脫於現狀的思維並引起對公共環境的關心。
 
  本書的標題「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是我和編輯腦力激盪的結果,希望用臺灣文化更能貼近的「都更說客」的角色,帶出我在阿姆斯特丹都市再生下的經歷,也能比較出兩地對於都市重建或是都市更新的不同觀點。我也希望用較為生動、貼近生活的敘述方式,以及在阿姆斯特丹的生活經歷和人物觀察,將當地的城市規劃、住宅機制、多元政策介紹給臺灣讀者,並引出更多的討論,大家一起思考「居住」、「自由」、「多元社會」的種種可能性及當代定義。
 
  當然,下回有學生問我該不該留學荷蘭,我也可以請他/她先讀讀這本書,然後由他/她自行判斷了!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748149
  • 叢書系列:異言堂ISSUE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部  住的實驗
 
1-1 租客的人權
 
翻轉床
 
從鹿特丹的貝拉格建築學院畢業之後,我搬到阿姆斯特丹,住在舊水管區一戶大約八坪大小的小套房裡。舊水管區是阿姆斯特丹著名的酒吧區。從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搭乘電車,穿過十七世紀環狀運河區之後,看到海尼根博物館,就到了舊水管區。世界盃足球賽季的夏天夜晚,我常常因為街上的喧鬧歡呼聲穿透過僅有單片玻璃厚的木窗而被吵得睡不著覺。舊水管區有一條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市街——阿爾伯特市場,而我居住的街道——戈弗特.弗林克街就位於阿爾伯特市場街道的隔壁;這條街上的住宅一樓常常作為市場街的倉庫,存放著市場的攤車。清晨五點就會開始有攤車進進出出,攤車壓在街道的石頭鋪磚上會發出轟隆轟隆的聲音,也會把我從清晨模糊的夢中吵醒。在這棟破舊的小房子裡,只要任何一個住戶被按電鈴,其他住戶也都聽得到。自十九世紀末,這一區就居住著大批的工人階層居民,一家四口就擠在我所處的小公寓裡居住著。當時,連同我在內,這棟房子總共住著六個人,每層樓兩個小公寓各住一個人,分前後間的套房。由於隔間的施工非常簡略,只有薄薄的木製三明治版輕隔間,除了視覺上看不到對方外,從聽覺上都知道彼此早上什麼時候出門,晚上多晚回家,甚至對面住戶沖馬桶的聲音都聽得到。
 
從這棟建築物的隔音效能可以感覺出這裡以前曾經是一個建築品質很差的勞工住宅區。現在住在這裡的居民中,有四成以上是非西方國家居民,此區擁有大量的社會住宅及社會租金住宅,混合著住在高級雅痞小公寓的年輕歐洲青年學生及社會新鮮人。街上雖然很多新潮的酒吧、餐廳及設計師工作室,但也混雜著少數族裔特色商店、洗衣店、五金行及腳踏車店。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對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你了解多少?
是在城市中縱橫交錯的運河景觀、是成排窄長且多彩如童話般的房屋、還是美豔醉人的紅燈區?

隨著時間推移,都市中的某些空間及建築會因為無法因應當代使用需求,亦或是過於老舊而必須展開改造更新的計畫,而正如所有城市都會面臨到的「都更案」,阿姆斯特丹這個匯集了許多古老建築與運河建設的城市,也在不同時間持續推動著城市各地的改造更新計劃。

若你對都市設計、都更案、建築空間改造有興趣的話,很推薦可以閱讀這本《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作者采和建築師曾移居阿姆斯特丹留學、並在當地擔任建築師及都市設計師長達十多年,書中除了分享她久居當地所帶來的一線人文社會觀察日記,也分享了兩個她參與其中的都更案推動歷程:

▍紅燈區改造案
紅燈區的女郎主要是靠跟地主租櫥窗做生意為主,而荷蘭在2000年性產業合法化後,紅燈區的櫥窗地產價值就水漲船高,原本的街區小店也慢慢轉手給了紅燈區大戶,變成更多的櫥窗,或轉為酒吧、紀念品店等商業化的店面。為了縮減紅燈區範圍並接納更多創意產業,政府嘗試花費大把金錢從地產大亨手中買下女郎櫥窗,並停止頒發櫥窗執照,然而此舉成效有限,且為達成目的得花費大量資金⋯⋯

▍鬼城改造案
鬼城意指城市當中的某區域出現多處建築物閒置三年以上的狀態,一般大多是指過度炒房或是建商蓋一半跑路的住宅大樓,但在阿姆斯特丹,這樣的鬼城大多數卻是大量閒置辦公區域。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當地產業及工作型態的改變,導致大型公司減少,小型及個人創業公司增加,然而荷蘭的辦公大樓與台灣不同,無法一層層租售,變成了一種全有或全無的狀態。政府積極想針對這些建築作空間改造轉型,將其轉為住宅或複合性功能使用,但荷蘭住宅與辦公大樓法規不同,改建需要大量的資金,且此區域為純辦公機能的空間規劃,功能單一且缺乏生活與社會機能,對於人民入住的吸引力薄弱⋯⋯

閱讀過程中,讀者可以隨著作者深入當地考察並與相關人士訪談溝通的歷程,體會到都更案背後眾多人員、文化與權利的碰撞,也能體會到「都更並不只是蓋新房子,而是凝聚眾人之力尋求更好的居住生存空間的一個過程」。阿姆斯特丹從13世紀的小漁村發展至現今的國際空港城市,歷經了八百年的歷史發展,在人們每日腳踏之地、所處之空間建築背後,有的是無數政府官員、建築師、都市設計規劃師及各階層相關人員長期溝通、協力創造規劃的心血結晶。

我不是建築背景出身,但這本書讓我看見了較感性的人文社會學可以如何與較理性的建築設計做結合,又能如何用以人為本的方式來探討城市空間設計,成就每一位公民的日常。總之,這是本讓我進一步認識荷蘭人多元、自由、隨性的文化態度,並讓人從不同觀點反思台灣都更可能性的書。

送上書後作者結語我很喜歡的一段話:
「雖然人的一生壽命有限,在城市發展的洪流之中,往往會急不可耐,甚至失去信心。但或許也是這種不可掌控性,眾志成城的各種期盼和幻滅,才能建起一座偉大的城市,持續改造並留下她的各種故事。」

更多書評,歡迎追蹤我的 IG👇🏻
【喜歡書的女子 | Valerie】
@valerie_the_bookworm
期待我們能一起透過書籍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