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經過了二年的討論、整理、補充,才將《路與通行權、袋地解套:土地開發中通行權的實際案例分享》一書集結成冊。其間包含有關建築、土地開發上,「路」有不同時期、不同態樣的定義,本書原本想從歷史的時間軸來說「路與通行權」,但又怕流於「掉書袋」的無聊梗,最後定調,是提供讀者們透過本書可以增進「專業的話語權」為主。
尤其在114年國土計畫法將上場作怪之際,使得在土地開發及利用上,更添加許多不確定性。專業人員如何在這兵荒馬亂之際,在服務之時,給出合乎法規、適當的策略、方向,建立起在土地使用上的品牌堡壘,以及與服務對象的信任。
然而,無論土地使用的法規如何的變化更迭,路與土地有不變的依存關係。在現代地政的演進及民法法定通行權的立意下,路與通行權已經是一體兩面的並存。而且,以最簡單的普世價值:一塊地,有沒有路,一定直接影響著土地的價值。以民法而言,路即是在討論是否有通行權(或公共地役關係);以行政法而言,路即是在定義,是否可以指出建築線。
故本書即在討論,或者說是以案例來介紹,路與通行權在建築、土地的開發、使用、買賣時,應該面對的陷阱、法規以及已經積非成是的錯誤概念。由於皆是實際案例,又在土地使用上,建築與其他的開發條件是連動的。如:畸零地的認定、退縮地的尺寸、總樓高、總容積樓地板面積、特定建築的存在、土地變更使用時的態樣(如可變更交通用地)、可否購買國有地⋯⋯等,從是否要設置停車位,到產創專區的變更,路是否可以指建築線以及透過指定建築線的過程等,確定土地使用強弱,在本書中,也會有提綱挈領的討論。
本書案例皆是三位作者已經完成或是分析過的。因此,圖文中的個資皆已經做適當簡化,或是反揭露的動作。如與讀者們有人、事、地的雷同,一定是純屬巧合,請勿按圖索驥。因為,每一個案例中,與法規在程序上及實體上所碰撞出的問題,又筆者們如何以現在的法規,循序漸進的解決問題,才是重點。
這是一本集合了許多人的努力才成冊的書。漢妮小姐不厭其煩的修整編排;牧邑顧問楊小姐所帶領的女子兵團,對作者們遲交稿件時的威脅利誘,以及那些一直支持我們的讀者。說真的,若非以上的各位,在從事高壓工作的筆者們根本沒有動力整理、書寫這些既燒腦又傷神的書。
請各位在看完書本之後,持續地給我們指正及建議,這才是筆者們最大的獲得。
建築師 王啓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