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美國幼兒園老師裴利(Vivian Gussin Paley)的【故事說演】 是一個有魅力的活動,它簡單、重要且神奇。
簡單?是的,它只是「孩子輪流說故事,老師先是聽寫故事的人,當孩子們把故事演出來的時候,老師就是舞台導演。」(《沙灘上的男孩》,28) 你只需要一張紙、一枝筆和一個空地。
重要?是的,「這是一個有規畫的活動,孩子一個個在最高境界——他們的想像裡,被聽到、被看到。」 (裴利老師2007-1-5來函)這是孩子的天性和需要。
那麼,它不就像是劇場裡會發生的事?它不就像是孩子經常在玩的扮演遊戲?這樣說來,它只不過是有著「教室劇場」形式的扮演遊戲,有什麼好神奇的?神奇的是——
孩子熱愛它
大部分的孩子在第一次做【故事說演】時,就都熱情的擁抱它。雖然我們本來就知道孩子喜歡跟我們說話,也知道他們天生就喜歡玩「假裝」,而且教室裡也還有孩子喜歡做的其他事,所以孩子熱愛什麼並不算是神奇的事,但是孩子喜歡【故事說演】的程度常讓許多第一次接觸的老師感到神奇。
孩子對教室的感覺不同了
【故事說演】似乎讓孩子在老師常把他說的話寫下來、同伴常把他想的事演出來之後,漸漸就自在安心的在教室生活,連最畏縮的孩子都如此,豈不神奇?
老師有如重新出發般的改變
許多老師聽寫孩子故事多了,就學會如何聽孩子說話,而且明白讓孩子說話的重要;他們看孩子演出多了,就好奇孩子的這些假裝到底代表了什麼、有沒有什麼隱藏的訊息。於是,這些老師就常做【故事說演】,也更常讓孩子自由的玩。漸漸的,有些老師會發現自己對教學和教學以外的許多想法和做法都改變了,然後他們的教室氛圍也改變了,就是這麼神奇!
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裴利老師說:
●「除了跑爬跳撞推拉躍,在哺乳動物中,人類的幼兒還有另一種生存技巧——扮演遊戲。他們必須練習當一個身處他處的另一個人,替他們想出來的故事創想角色、情節和對話。」(Paley, 2008, 92Y)
●「小孩天生就知道如何將每一片思想與感受都編成故事的形式。」 (《直 升機男孩》,23)
●「我假扮,所以我存在 (I pretend, therefore I am)。我假扮,所以我知道 (I pretend, therefore I know)。……我假扮,所以我不害怕(I pretend, therefore I am not afraid」」(《壞人沒有生日》,17)
●「幻想遊戲並不是沒有結構的活動,只是它的結構不是由教師所提供的。孩子們在使用的是有史以來最可靠的結構,可以用來思考任何東西的:那就是故事。」(《直升機男孩》,160)
●「孩子們已經知道如何敞開教室,因為遊戲就是原始的開放、融合課程。」(《白人老師》,191)
●「孩子們的思想隨著同儕的陪伴而飛翔。年幼的時候,被發現的需要大於獨處的欲望。」(《孩子的天使心》,92-3)
●「『不可以說:你不能玩』這個規定像一個梯子讓我們逃離陷阱 。」(《孩子國的新約》,111)
●「克萊兒正努力想要知道上學是怎麼一回事,她沒有上過學……她也不知道這個叫做克萊兒的人在學校要做什麼。」(《白人老師》,88)
●「老師是檢視學生生活的人,也是替他們想像一個更好的世界的人。」 (《寬札與我》,159)
●「光只是遊戲還不夠,我們還需要一種形式,它在賦與遊戲較高層次客觀性的同時,也抓住了遊戲的精髓,說故事與演故事就可以完成這項任務。」(《直升機男孩》,69)
●「當記憶與幻想將我們編織到共同擁有的故事裡去時,社群就有了樣子,可以感覺出來了。」(《陶靈老師的教室》,34)
●「故事最重要的是愛和友情,不管是狼在嘷叫,或是貓在喵喵叫。每一個角色都一樣好,只要你能夠被編在故事裡面,成為團體裡的必要人物。」 (《沙灘上的男孩》,107)
●「不管這齣戲上演到哪裡,主題不但包羅萬象又令人驚奇。善與惡、生與死、父母與孩子的概念在現實和想像中穿梭交錯。這些都不是簡單的話題。聆聽者沉浸在哲學的思維中…… 一種生命奥祕的真實重現。」 (《壞人沒有生日》,29)
●「身為幼稚園及托兒所的老師,我清楚了解自己的進步是來自對兒童幻想學習的設計所透出的洞悉力,那自然的啟發,增強了我的進步。事實上,不管什麼時候,當我自己以新的方式應用相信假裝的力量時,我的信心便高跳至彩虹的高度。」(《遊戲是孩子的功課》,135)
……
我懂了,我來說說看:孩子從出生,從還不具備語言,就會對見聞進行猜測與詮釋,它們充滿幻想與連結,有著故事的形式——「那是什麼?」「怎麼在這裡?」「在做什麼?」「會去哪裡?」……。不但如此,孩子還會模仿見聞、演繹幻想,並尋找分享的對象——「我這隻貓會這樣叫。」「你也知道貓?你是一隻在喝牛奶的貓!」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在玩「假裝」,像是在找人玩扮演遊戲,但其實是孩子的自學和找尋自我的歷程,也是孩子在證明自己的存在是必要的,他們有尋求關係、建立社群的需要。人很自然就會做這些事,也都需要做這些事,從我們的老祖宗,到我們、到我們的下一代都如此。
而【故事說演】也是在做這些事,只不過它是由老師安排,讓離開家到幼兒園的孩子,去做他們本來應該自然就會,卻因各種原因卻很少或不敢或不知道怎麼做的這些攸關生存與學習的事,而且還要更進一步的讓孩子循此途徑,建立一個「不可以說『你不能玩』」的友善社群,讓孩子在教室安心,讓孩子的學習無障礙,而這恐怕是在教室裡做【故事說演】最重要的理由了。
同時,裴利老師也讓我了解到老師在職涯裡探索生命奧祕、從中獲得啟發和力量,並非與她的教學不相關。
【故事說演】可小可大。小則它就是一種扮演遊戲,只需要讓【故事說演】如喝水散步般簡單美好就可以了。老師很快就會發現孩子喜歡它、期待做它,因為那就像是在玩扮演遊戲,實際上也的確就是在玩扮演遊戲。如果繼續做,不論孩子的特質或發展如何,老師很容易就會看到他們不但在想像力、創造力、社交能力和語言發展上都有所進展,更重要的是班級裡有著接納與友善的氛圍,人人都會感覺到自己在團體裡的存在是必要的,而逐漸安心自在。
大則就是當【故事說演】的神奇在老師身上起作用時,老師會聽見孩子故事裡的想像、文學、心聲和觀察……,老師會看見孩子在扮演遊戲裡的創造、熱情、探索和專注……,老師會想陪伴孩子多於想教孩子,老師也會想要檢視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意義。到那時,老師若再從閱讀裴利老師的著作去理解她的理念,並試著和她一樣藉由書寫找到自己的想法,老師會獲得更多的快樂與能量,並惠及孩子,師生雙贏。
其實,無論小則大則,無論你的師培背景是什麼,無論你採用的是哪一種教學法,無論你班上有什麼特質的孩子,無論你班上孩子相處如何,更無論你是否已經是一位快樂的好老師,只要讓孩子塗鴉、玩積木、有扮演角還不夠;只要你說的「你們要一起玩喔!」有時無效;只要有孩子從來都不想加入團體;只要有孩子常被排擠或抱怨;只要有孩子很少主動跟你說話;……只要常有這些讓你感到無從使力的情況,你都可以試試看這一個結合了幼兒自發的扮演遊戲,以及由老師主導的文本探討與劇場表演特點,且是由全體參與的【故事說演】。它是值得你為孩子與你自己做的活動;它既不費時也不費力,更不費錢;它操作容易、帶來歡樂,且益處可期;它可以是你教室開門的第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