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心理祭
什麼是生命?

什麼是生命?

QU’EST-CE QUE LA VIE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法國哲學家保羅-安托萬·米克爾(Paul-Antoine Miquel)藉由《什麼是生命?》一書,來探討為什麼有機體生命擁有基因?單單提出這個問題,已經使我們的思維與生物學探討問題的角度大有不同,並且引導我們開始討論「什麼是生命?」的大哉問,開啟有關於「生命起源」的辯論。這個辯論非常重要,如果生命是一項歷史事件,那麼首先我們可以說,生命不僅止是表達生物永恆本質的屬性組合而已。如果生命有一個起點和一段歷史,那麼我們就可以找到方法,解釋這些屬性的來源。

  生命本身不斷變化,不僅在自我的意識中、甚至在在物理世界中也展現了綿延的特性。但生命本身受到物質上的限制,因此我們必須探究:其存在的憑藉是什麼?若依照柏格森所言,「生命面對其欲達成的目的時,永遠有所欠缺」,這代表造成「欠缺」的限制並非偶發性、而是本質性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保羅-安托萬·米克爾(Paul-Antoine Miquel)


  法國哲學家。他於1987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然後從1997年開始在尼斯索菲亞-安蒂波利斯大學(Université de Nice Sophia Antipolis)擔任講師,並自2013年9月起成為圖盧茲勒米拉伊大學(Université de Toulouse Le Mirail)當代哲學教授。

  他的研究屬於伯格森(Bergson)思想以及更廣泛的法國生命哲學傳統。他從認識論和形而上學的不可分割角度探討生物哲學。受到歷時性崛起概念的啟發,他嘗試將對生命的非物質主義方法與自然的形而上學結合起來,並通過特別關注科學言論中的隱喻地位,重新確定科學、哲學和政治之間的關係。

譯者簡介

Geraldine Lee


  台大財務金融系畢業,法國蒙彼利埃美院當代藝術創作碩士,
  專職影像與文字創作,兼職商用英語教學、中英、英中、法中翻譯工作。
  譯有《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修復關係的正向衝突》《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等書。

 
 

目錄



第一章  生命物質與無生命物質- 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
  生命難道只是遺傳資訊嗎?
  薛丁格的魔幻水晶
 麥爾的目的論
 莫諾與生物符號的任意性
  結論

第二章  生命與天擇假說
  從天擇的基本定理到適應性景觀
  史都華.考夫曼的NK模型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
  基因之謎
  複製、轉錄和轉譯的問題
  第一個生殖邏輯模型帶給我們的啟示

第四章  基因如何進化?從分子遺傳學到生物組織相互作用的動態
  結論

相關文獻節選與作者評論
 文獻節選一
 文獻節選二
作者評論


 
 

推薦序

顧忠華/開學文化出版社發行人


  想知道「什麼是生命?」,其實是人類自古以來不斷追問的問題,尤其是各大宗教以及任何重要的思想家,都提出過種種解答,但也從來沒有真正解決過人們心中的疑惑,理由很簡單:「生命」的概念涵蓋了太複雜的意義,就算由個人的經驗切入,也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和情境條件下,會產生非常迥異的問題意識和回答內含。

  不過,時至今日,各式各樣的提問方式大都無法迴避最基本的科學常識,也就是說,日新月異的科學研究,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於所有問題的「解謎」模式。也就是說,人類早期有五花八門的想像空間,可以依據神話、傳說、預言、冥想、乃至神聖的經典所提出的解釋,在經過現代科學的「解除魔咒」(Entzauberung,德國社會學家Max Weber用語)之後,往往會經不起檢驗,而無法滿足現代人對於知識「客觀性」的要求,必須重新提出一套與時俱進的解法。

  在這樣的前提下,本書針對「什麼是生命?」的論述,即使一開始引用了20世紀初「生命哲學」代表者柏格森的哲學思考,以闡述生命在時間和空間中的表現形式,同時也強調了物質對於生命的重要性。只是作者接下來轉向了當代的「生命科學」研究成果,其中不再夾雜所謂的傳統形而上學術語,甚至就作者看來,柏格森仍是屬於「直覺式」來探討生命的學者,其最大貢獻,是結束了「本質主義的詰問」。作者聲稱「生命什麼都不是,這是我閱讀柏格森時,學到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們最好嘗試提問:生命從何而來?」

  於是本書的主要論證,幾乎完全圍繞著有關基因科技、遺傳學、以及細胞演化邏輯…等等領域,試圖從生命最底層的物質特性來處理「什麼是生命?」大哉問。讀者或許不很習慣這種回答方式,但是以作者的構思,他應該是考量了有關「生命」這個議題的本體論、知識論、和方法論後,方才對本書寫作策略作出了如此選擇。

  在閱讀本書時,也請讀者們理解法國這家出版社規劃「什麼是…?」系列,乃是為了法國的高中生準備「哲學會考」,這項會考在高中畢業時舉行,無論唸何種高中,包括技職體系,都必須參加,而考試的格式除了申論題外,還有就是選定某幾段文本,由考生加以詮釋並評論。亦因此,此一系列的作者皆會附上他所選的兩段文本,進行解讀以作為範例,提供答題參考。

  我們從作者選的兩個文本,一是薛丁格,另一位是阿特蘭,即可看出作者的論證依據所在。薛丁格是量子物理學家,曾提出「薛丁格的貓」來解決物理常識的矛盾,193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阿特蘭則是生物學家,專精領域為自我組織、複雜性/湧現理論等,本書作者引述他的觀點,定義「生命」可視為是一個「生物化學網絡的動態系統」。

  由此可知,本書的重點在於釐清生命現象在物質層面的科學發現,而我們必須承認,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應用在醫學方面,基本上不斷改變了我們對於「生命」的認知和態度。譬如人類壽命的延長,直接影響到社會行為模式和資源分配,所以將這個面向的知識結合到當代的「哲學思辨」,誰曰不宜?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824601
  • 叢書系列:文字絲路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0.7 x 16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生命物質與無生命物質- 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


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創造的進化論》(L'Évolution créatrice,1907)一書中,包藏著一個謎題,只有專心致志的讀者才能發現。柏格森在探討生命物質時,引入了「生命衝動」(élan de vie)的概念,並將其形容為一種強勁的波濤、一個處處可為中心且範圍無限擴展的圓;但很少評論者去討論,柏格森同時也將生命衝動描述為一種「有限的力量」。如果仔細閱讀柏格森的原文,我們可以找到兩項對於生命的不同詮釋:

1.    生命是一種「有限的力量,不斷地尋求自我超越,但面對其欲達成的目的時,又永遠有所欠缺。」
2.    「生命衝動是有限的,且對所有形式的生命而言,都只有一個定量,因此無法克服所有障礙。」

在第二點中,生命衝動這項形上學要素被認為是「有限的」,因此宇宙間一切組成也都是有限的。為何如此?有鑑於生命衝動「對所有形式的生命而言,都只有一個定量」,柏格森認為物體和物理力量都是有限的:物體的輪廓清晰可辨,而物理力量可被測定,因此物體和物理力量擁有外在、空間性的限制。這些限制或可以經由直接觀測得知,或可以藉由間接的方式,觀察其所造成的效果。然而柏格森主張時間的「綿延」( durée),並認為空間是一種理智的模式,因此時間在空間中的表現形式必然是「人為的」(artificielle)。在這個前提下,他怎麼能夠接受將一項形上學要素以空間的方式表現?空間所代表的是同時性(simultanéité),而時間則是延續性(succession)。空間在本質上是可以測定的,但若以綿延的觀點理解時間,時間本身則等同於流變(se faire)。

然而根據第一點詮釋,生命是一種力量、一種動態、也是向上超越之力。生命本身不斷變化,不僅在自我的意識中、甚至在在物理世界中也展現了綿延的特性。但生命本身受到物質上的限制,因此我們必須探究:其存在的憑藉是什麼?若依照柏格森所言,「生命面對其欲達成的目的時,永遠有所欠缺」,這代表造成「欠缺」的限制並非偶發性、而是本質性的。因此第一點詮釋並沒有遵循柏格森所提出的傳統精神性思想,走上精神與物質分離的道路。生命從頭到尾都充滿了物質性,但又不完全是物質性的。因此我們必須一探究竟:生命本質性的限制是什麼?若物質性是生命的組成部分,那麼生命就一定會被物質性所限制。物質在此是生命的內生限制,一種「構成」(faire),同時也是生命的憑藉,讓生命一直處於有所欠缺、有所追求的「流變」狀態。

(未完)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童話裡的心理學【博客來電子書獨家-作者電子贈言簽名扉頁版】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尖端暢銷展
  • 秋冬旅遊大展
  • 商業思考筆記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