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童書展
二二八民主之路(2冊套書)二二八反抗運動+光與灰燼

二二八民主之路(2冊套書)二二八反抗運動+光與灰燼

  • 定價:1000
  • 優惠價:66660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30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二二八反抗運動:台灣爭取民主之路(二二八事件75週年增訂版)》

  「歷經二二八事件的台灣人,究竟身處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十多年前,本書作者在找尋二二八史料時看到一則剪報,二二八事發後第三天《中華日報》的頭版標題「台南市民大會要求立即實施市長民選」,她停留了下來。她意識到群眾的力量,也看到清楚的民主訴求,但更想知道的是,那跳動的歷史主體,那敢將生命燃燒獻祭給台灣的人,為何承受難忍之痛,讓子彈穿過胸膛?他們究竟身處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面臨什麼樣的困境?想改變的又是什麼?

  歷史在我們體內隨著血液浮沉,先烈留下的血印在前方引路。十年來她潛入歷史,找尋二二八時人人躍起,在白色恐怖黑幕降臨前,曾經有過的民主響動,激烈、熱情、鋪天蓋地。而統治者長年以光復之姿斷開的日本時代,對二二八世代而言,是同一本未撕完的日曆,沒有一天斷開過。兩種語言、兩種國旗、兩種身分認同,在身分轉換的瞬間,政權的暴力如何加諸於他們身上?

  必須重返歷史,了解他們的集體心緒。何以光復歡迎曲變了調,以全面的反抗終結。聽見潘木枝、盧炳欽及陳澄波等人,殉難前站在人民立場講話的聲音。也終於懂得潘木枝的遺書「為市民而死,身雖死猶榮」,是在怎樣的時空飄搖下。而武裝抗爭者的生命本身,就是遺書。他們的遺書,以鮮血書寫。她一字一句打著反抗者的節拍前進,完成「戰鬥曲」、「殉難之愛」等篇章。她為反抗者不屈的靈魂畫下「亡者之姿」,帶二二八受難者重返榮耀。

  這本書在二二八過往研究者點起的燭光下前進,有二二八書中罕見的論點,刻劃的力道和文學性也前所未見。

  《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二二八事件77週年增訂版)》

  本書為林連宗先生的傳記,
  描述他生於日本時代擔任律師,
  開啟台灣平民法律服務之先河。
  戰後他擔任台灣省參議員,爭取司法權獨立,
  後擔任制憲國大代表,要求台灣即刻實施縣市長民選,
  此一訴求成為貫穿二二八事件的改革訴求。


  1904年林連宗出生於彰化,父親在繁華的彰化三角公園經營商店,住家旁是八卦山,乙未戰爭的發生地,漢意識留在父親對漢文教育的堅持之中。林連宗早慧,在校成績優異,從進入彰化公學校的第一天,他就走入一個相對進步的大正時代,家庭的漢學教育,與公學校的現代化日式教育雙軌進行。後來考上第一所為臺灣人設置的臺中中學校(今臺中一中),畢業後進入《臺灣新聞社》擔任漢文版編輯,1923年總督府逮捕臺灣議會請願運動的人士,身在媒體的他目睹民主前輩在法庭上與統治者交鋒,為平等權與自由而戰。而年僅二十歲的他,已受前輩矚目,在文化協會彰化的演講場上,首次登壇演講。其後他到日本留學攻讀法律,並通過國家考試司法科及行政科的筆試。

  1931年林連宗開始在報紙上寫法律專欄,開啟所謂的「平民法律服務」。這專欄他一寫就是四年多,回覆千餘則民眾的提問,對法律知識的普及化有莫大貢獻。在1935年第一場民意代表選舉,律師及法政大學畢業的人才,沒有缺席,林連宗也扮演選舉助講員。1937年日本發動戰爭,臺灣進入高壓統治皇與民化運動。在認同的征服戰中,林連宗沒有屈從,沒有改日本姓氏,也不願加入「皇民奉公會」,有所不為是他的原則。而當日本政府猶以文宣掩飾自己戰敗的跡象時,轟隆隆的空襲聲中,林連宗已開始自學中文,他知道這樣的殖民政權將過去,也意識到語言將成為未來的問題。

  戰後林連宗眼見好不容易建立的法治社會,逐漸敗壞,於是他投入省參議員選舉。律師及民意代表的雙重角色,讓他切入司法權不獨立的問題,戰後政治惡劣、執法者犯法,但司法權卻受控於行政權,乃致無法偵辦貪官汙吏。質詢一如法庭的攻防,如何從權力的一方,取回人民的權益,他沒讓人失望。民意代表與律師的雙重身分,也讓林連宗每每在危機時刻,成為民意託付對象。法理基礎乃解決政治困厄的基礎依據,特別是當台灣內部民意與為政者產生巨大落差時,林連宗一次次被推派為代表,起身前往南京,將臺灣民意訴求中央,期能抵擋日益蠻橫的台灣治理者。不論是國民參政員選舉不明票事件,或是臺籍律師資格需經重新認定的問題,林連宗苦心奔波,一心一意,戮力改變臺灣不平的處境。

  此時政府與人民的對立,隱隱然如將爆裂的炸彈,在施政一年的總體檢時,林連宗為文呼籲要能真實反映人民的意志,才不會是與人民對立的政府,1946年年底將舉行制憲國大代表選舉,只要憲法通過,民主自由指日可待。林連宗法律人的背景與省參議員的歷練,是參與制憲的不二人選,十月底他當選國大代表,帶著台灣民意要求1947年6月普選縣市長的主張,啟程前往南京,終於盼到憲法通過的那一刻。為臺灣爭取立即行憲,留在他給女兒的書信中,也留在國民大會實錄所記載的第61號提案中。毫無猶疑地,行憲普選縣市長成為二二八事件中,人民要求專制政體還政於民的總目標。在推動縣市長普選的過程中,不斷遭當局扣上「台獨」及「排斥外省人」的帽子,隱隱然有危機浮動著。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林連宗在第一時間即掌握問題根源,認為除實施縣市長民選、任用有經驗的本省籍人士外,無以安定臺灣。此一主張也貫穿二二八事件,成為人民代表與陳儀政府談判的條件。3月8日全臺法律界人士召開會議,推舉法院及檢察處人選,3月9日臺北陷入封鎖狀態,蔣介石所派軍隊抵臺後,下令戒嚴,進行全面軍事接管。3月14四位便衣及一名軍憲將林連宗及李瑞漢、李瑞峯帶走,從此一去無回,家人再也無法得知任何消息。民主化後檔案揭露,「陳儀令憲兵駐臺特高組秘密逮捕國大代表林連宗」,這是陳儀有計劃地下令密逮、密裁,暗殺為臺灣奮鬥的菁英領袖,林連宗在事件期間起身為任用台籍司法精英而奔波,竟遭政府秘密逮捕之後暗殺,殉難於二二八,留下為台灣爭取平等、民主與自由的身。

  重要事件
  二二八事件77週年

本書特色

  ★拉開歷史視角,以日中政權的認同與語言轉換,寫二二八世代身陷的困境與希望。
  ★跨越受難家屬個人記憶與以地域史,企圖完整勾勒二二八事件的偉作。
  ★以嚴謹論述、生動文筆,重建二二八事件中人民的力量,相當具有動態感。
  ★以轉型正義觀點,揭露統治者罪責。
  ★筆鋒帶感情,表現出作者女性敏銳的觀察力,以及長年對二二八知識的累積,是一本站在台灣立場所表現的二二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惠君


  一個法國巴黎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候選人,卻闖進台灣傷痕歷史的領域。因法國教會她的是,不可能不了解歷史,而有辦法詮釋當代社會。從1997年主持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計劃開始,她便緊握台灣人心靈底層最敏感的神經,一路走向白色恐怖與二二八,歷二十餘年,今為台灣民主運動與二二八重要研究者與策展人。策展作品包括〈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常設展〉、〈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民主花開美麗島〉、〈陳澄波與蒲添生紀念特展〉等。著有《二二八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2021)、《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2019)、《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2017)、《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2001,合編註)、《珍藏美麗島:台灣民主歷程真紀錄》(1999,合編著,共四冊,獲圖書金鼎獎)。
 

目錄

《二二八反抗運動》

作者序 重返榮耀

第一章 兩個時代的掙扎
1.漢奸總檢舉
被檢查的認同/政治核爆
2.語言的清洗
政策的鐵蹄聲/台灣律師罷考事件/失語的作家
3.反擊奴化說
皇民化與中國化/省籍對立/被擠壓誕生的主體

第二章 變調的歡迎曲
1.鞭炮聲與槍聲
怎堪司法崩潰
2.餓得不得了
政府搶米/人造米荒/國共內戰海嘯襲來
3.用人的省籍偏差
人事醜聞/政府用人的省籍偏差
4.經濟的反動
接收/劫收

第三章 民主奏鳴曲
1.首次的衝撞
一場華麗的民主戰鬥/官方的掣肘
2.發動普選運動
草山夜談/策動延平區長普選/發動縣市長普選運動
3.民選危險說
為普選時間交鋒/不願還政於民/重上街頭

第四章 人民的憤怒
1.二二七緝菸血案
社會運動大本營/槍聲與怒吼聲/媒體人與「反對黨」
2.長官公署前的槍聲
人民之怒/槍聲再響/毆打官員報復

第五章 全面反抗
1.軍隊不退 人民不退(三月一日)
要求解除戒嚴
2.抗議的火舌竄燒(三月二日)
搜查貪汙官員住家/官員走避一空/媒體的角色
3.除了停火 還是停火(三月三日)
肉身阻擋軍隊/特務潛入處委會/交涉軍隊停火

第六章 動盪中爭普選
1.全台合體(三月四日)
啟動政治改革/沸騰的改革之音
2.陷入危機
聯合國託管?台灣獨立?
3.三十二條改革議案
懸宕的心(三月六日)/三十二條改革議案(三月七日)

第七章 面具下的執政者
1.謊言(三月八日)
陳儀早已請兵/蔣介石的派兵手令/民主選舉與屠殺
2.政府運用暗黑力量
以流氓滲入治安隊/將反對力量暴力化/分化處委會/被安排的動亂
3.彭孟緝採無差別掃射

第八章 戰鬥曲
1.嘉義的武裝抗爭
戰鬥曲/嘉義有難 各地馳援
2.逼出民主承諾
青年流血 為何而戰/假面下的和談
3.殉難之愛
和談下的殺戮/殉難之愛
4.亡者之姿
北港英雄/最後的抵抗/不屈的靈魂

第九章 殺戮輓歌
1.殺害人民領袖
台籍民意代表/密裁台灣領袖/誰被強迫失蹤
2.密裁法律界領袖
林連宗/李瑞漢
3.密裁「反對黨」及媒體領袖
密裁政建協會成員/密裁媒體領袖
4.屠殺
基隆港浮屍/台北南港橋下/屠殺地方領袖/尋屍
5.全島監視網
令人民彼此監控/勒索頻傳/瀕死之凌虐/誘騙人民自新

第十章 畫像
1.擁抱被兩個國家拋棄的人──施江南
2.滿腔熱血洒郊原──張七郎
三個國籍的人/走入偏鄉的醫者/殖民之痛/迎接新生
3.為台灣人的心靈定音──林茂生
皇民化的創傷/無自由 無光復/以人道精神轉換時代/自由之路/以退為風采/我們對政府感到挫折/二二八與台灣前途/統治者的恐懼/尾聲

書後 何時國家才會向台灣英烈致敬?/施明德
參考書目

《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

作者序  在灰燼中看見光   

第一章    烏魚子與藤條
出生市街的孩子
住家旁的乙未戰爭
從孔廟到洋樓

第二章    兩場畢業典禮
吾人初無中學
學寮新體驗
報紙上的人物
兩場畢業典禮
常勝軍的徬徨

第三章    臺灣新聞社時期
升學之路中斷
媒體新鮮人
人生志業何處
治警事件的啟蒙
不得娶日本太太

第四章    留學日本
離家的忐忑
大學縱身一躍
響應文化講演團
榮耀的白門
兩門親事
雙及第一飛衝天

第五章    執業律師
回報社謝恩
筆耕法律專欄
平民法律服務
改寫判例的律師
大正町開新局
餅乾盒裡的故事

第六章    戰爭的腳步聲
臺灣史上第一場選舉
有所不為  
防空洞裡學ㄅㄆㄇ

第七章    律師參政
時代交替之危
瘋狂的參選熱潮
報紙放錯照片
為民眾淚流
反擊奴化說的挫折
律師站上質詢台

第八章    危機時刻的行動
民意沒有休會期
澀谷事件
為此一年哭
選舉「不明票」事件
臺籍律師資格問題
怎堪司法崩潰

第九章    爭普選之路
參選制憲國大
凌晨四點鐘的通知
依憲選女總統
何時還政於民
民選危險說

第十章    關鍵二二八
熱心憲政非反政府
政治判斷
臺中激烈動盪
詭譎的政治談判
法律人的行動
最後的鋼琴本

第十一章 何以遭密裁
封鎖狀態
突如其來的事件
無邊的尋找
謊言還要多久
密裁名單

第十二章 沒有終點的守喪期
連宗母親過世
在孤絕中前進
沒有終點的守喪期

林連宗先生年表
參考書目
 

《二二八反抗運動》作者序

重返榮耀


  歷史如此晦暗難明,掩蓋的檔案一層、政治色彩的塗抹一層,時空的隔離好幾層,我們始終無法觸摸到真實跳動的歷史主體。

  從家屬或當事人身上,我們有個別的記憶,卻欠缺整體的圖像;從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如頭戴探照燈進入地底採礦,卻難說成一個故事,我自己一樣突破不了。一次演講完,年輕人直接問我,你讓我們看了很多圖片,知道一些事,但如果我想告訴別人二二八是什麼?我還是不知道怎麼說。

  這成為不斷考驗我的問題。

  年年二二八一到,現實就變得相當惱人。太陽花學運後,興起一波對台灣歷史的探索,受邀演講時我問年輕人能不能說出二二八受難者的名字,一個就好,全場鴉雀無聲。我們國家的故事、我們自己的臉孔,不認得;誰為我們犧牲,不知道。二二八年年放假,但二二八是什麼?

  大部分的人說不清楚。就連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都能懂得,如果只是緝菸血案的話,台灣菁英是不會被大規模屠殺的,但教科書還是這樣寫。更怪誕的是總統每年道歉,但政府到底哪裡錯了,講不清楚;每個政治人物都說要做轉型正義,卻不知道要轉到哪裡去。我在這巨大荒謬感的襲擊下,開始寫作,一寫,兩年,從跑百米的人變成跑馬拉松。

  在這之前,我是紀念館的策展人,我寫展覽的文史腳本,跟藝術家一起工作。展覽無疑是更為視覺的,檔案、照片、新聞、日記、書信,我都必須尋尋覓覓且親眼看見,因我的工作是把這些承載著歷史流動、仍有溫度的物件帶到大眾目光下,讓人們藉此感知歷史。這種視覺的必須,變得很難去複製既有的看法或說法,也會對史料的輕重,產生不一樣的感知。

  一場有靈魂的抗爭

  二○○六年在撰寫台南二二八的文史腳本時,看到一則剪報,是二二八事發第三天《中華日報》的號外,頭版頭題寫著:台南市民大會要求立即實施市長民選。

  對許多人而言,這是輕輕擦過的一則訊息,但我停留下來了。

  我意識到群眾的力量,也看到清楚的民主訴求,我知道這是有靈魂的一場抗爭,而不是如過往所聽到的:「我父親什麼都沒做,就被抓走了⋯⋯。」有這樣的生命嗎?有的,軍隊殘殺下確實很多。但我更想知道的是那跳動的歷史主體,那敢將生命燃燒獻祭給台灣的人,如果他們承受難忍之痛,讓子彈穿過胸膛,他們到底身處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面臨什麼樣的困境,想改變的又是什麼?

  十年來我潛入歷史,找尋何以二二八時人人躍起。白色恐怖黑幕一片,今天五十歲以上的人,都曾有過某種程度的不敢喘息、不敢揚聲,竟也不敢想像那黑幕降臨前,二二八世代曾有過的民主響動,激烈、熱情、鋪天蓋地。

  而必須突破的還在統治者長年以光復之姿斷開的日本時代,對二二八世代的人而言,是同一本未撕完的日曆,沒有一天斷開過。所以我們必須重返,否則如何能了解他們的集體心緒,何以歡迎曲變了調,而以全面的反抗終結。我以兩個時代的掙扎,做為本書的序曲。

  走過日本時代的自治運動,二戰一結束,一步跨過來,這些人還活著,對平等的渴求、對民主的追尋、對自由的嚮往,沒有不同,只有更加強烈。打開當時的報紙,你會看到面對政治惡劣,人民沒有噤聲,二二八世代的人全面反擊。

  拆解統治者面具

  而統治者的面貌必須被拆解,面具必須被摘下,我將當年的報紙,與民主化後才能看到的公文檔案,天天並列,你會清楚看見統治者如何張著兩張臉孔,一方面透過媒體說著人民想聽的甜言蜜語,但回到辦公室,他立即發電報請兵。何為轉型正義,就在揭露專制統治者的罪行,當時張著兩張面孔的,不是只有一個人,而是整個軍政高層。歷史留下清楚記錄。

  如果統治者的謊言,在今天看來昭然若揭,這一切並非庸常,而是革命所得,且以生命為代價。官方媒體《台灣新生報》的日文版總編輯吳金鍊及總經理阮朝日,即是因策動報社改組,全面報導二二八反抗運動,不讓媒體受制於官方才受難的。

  誰被強迫失蹤

  而統治者到底在恐懼什麼?他的恐懼如此之大,竟以強迫失蹤的方式帶走二二八世代的領袖。到底誰被強迫失蹤?是媒體、類反對黨及法律界的領袖。這份暗殺名單,陳儀親手一個一個寫下,是目前可以看到的第一份二二八受難者名單,也是家屬口中在三月十日到十二日間,被帶走後一去無回的名單。今天民主國家的人都知道,這三類人代表什麼?民主血液澄清與否,他們扮演重要角色,他們也是有能力監督政府,甚至取而代之的人,但是卻遭專制統治者暗殺,至今不知遺體何在。

  誰沒有父親,要承受這樣的痛苦,不知忌日何時,再又無墳可拜。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當時為我們爭取平等與民主自由的人,是國家要迎靈祭拜的對象,是轉型正義要恢復其榮耀的對象。

  但國家既無對其民主貢獻的肯定,也從未正視此一嚴重違反人道的罪責。

  我不否認,讓我有動力往前走的,是對其犧牲未受重視的難忍。

  民主的進擊是我原先的研究理路,但心裡的遺憾是,我始終未能把當年武裝抗爭者的靈魂寫出來。一九九七年我在研究美麗島事件時訪問施明德先生,他一直提到他親眼看到學生軍拿槍與政府軍作戰,前面的倒下,後面的沒在怕,繼續往前衝。他用他的記憶對抗「冤魂論」,每見到一個二二八學者或受難家屬,他就抗議。我一直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卻始終沒有能力處理。

  在長達兩年的寫作路程上,我不停絆倒,只知有犧牲的和平使節,每每隨著他們的遺書掉淚,卻不知武裝抗爭的嚴烈。因為沒有看到一手史料,我不敢下筆。但史料一直存在,只是我沒有走向它。直到有一天終於鼓起勇氣打給素未謀面的江榮森先生,他在電話那頭,跟我從暮色昏昏講到黑夜襲來,講到飢腸轆轆,一一為我解答七十年前《和平日報》記者張岳楊的新聞手稿,那些僅以代號註記的人名,究竟是誰。我終於聽見潘木枝、盧鈵欽及陳澄波等人,殉難前站在人民立場講話的聲音,我手捧當年的新聞手稿,顫抖不已,終於懂得潘木枝的遺書「為市民而死,身雖死猶榮」,是在怎樣的一個時空飄搖下,讓我得以完成「戰鬥曲」以及「殉難之愛」的篇章。

  而雲嘉南地區武裝犧牲之烈,我以「亡者之姿」紀念他們不屈的身影。

  武裝對抗逼出民主承諾

  至於當時全台灣連成一氣要求縣市長民選,以此改換接收如「劫收」的統治集團,但同時又有武裝抗爭,這當中沒有關聯嗎?長年以地域為主體的研究及呈現確實切斷了某些可能的聯繫,我嘗試突破。

  而嘉義的突破,是整體的突破,也才能大膽下筆,以軍事對抗逼出民主承諾,並非不存在於二二八事件中。嘉義的武裝抗爭確實對陳儀產生巨大壓力,迫使他在三月六日晚間宣布「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與他談判的條件:長官公署改為省政府、各廳處長盡量任用本省人、縣市長訂七月一日民選。

  所以請不要再說台灣的民主是沒有經過流血的,三十二條要求中一條又一條、一條又一條寫著「任用本省人」,要的不是平等是什麼?傾全台之力要求縣市長民選,不是爭民主,是爭什麼?

  民主運動的魂魄

  本書於二○一七年出版,二○二二年增訂。由於我的關懷始終聚焦於遭密裁(暗殺)的受難者,所以進一步研究了「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而有第三章「民主奏鳴曲」的增補。此章改寫自我二○二一年出版的著作《二二八消失的政黨》,主要是闡明日本時代台灣解放運動與自治運動者,戰後以準政黨之姿,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半年,發動爭普選運動,他們藉中華民國憲法通過之機,順風吹火,捲起民主運動浪潮,乃至與當局交鋒於二二八。

  此一研究,更確立二二八事件為大規模的爭普選運動。所以,如果不是蔣介石派兵鎮壓,二二八的反抗運動已經成功,官派的、貪腐的縣市首長,終需下台。而陳儀及其所派縣市首長密裁與槍殺人民領袖,其實是專制統治者在憲法通過的時刻,仍不願還政於民的作為,其轉型正義的罪責,是殺害民主運動領袖,是殺害各地可能當選的縣市長候選人,這是台灣人民領袖遭到屠殺的重要原因。

  一份密裁名單,透露二二八事件民主運動的訊息,更道出他們受難的原因。一步步努力著,盼台灣有一天還給二二八事件民主運動的魂魄。

  這本書在二二八過往研究者所點起的燭光下前進,書籍最後的參考材料,應該是他們頭上的桂冠。最後感謝我的母親白美珠女士,讓我始終可以自由地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沒有她,我不敢說自己有能力把現實擋在門外。

  而我所有的努力,只有一個心意,希望二二八受難者重返榮耀。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081294
  • 叢書系列:黑盒子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6.8 x 21.5 x 4.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
 
第一章 烏魚子與藤條
 
他的童年不是聞著牛糞味、看麥穗翻浪,他一出生聞到的是海洋的味道,魚漬品林立,父親經營的商店,就在繁華的彰化三角公園。住家旁是八卦山,乙未戰爭的發生地,漢意識留在父親對漢文教育的堅持中。連宗早慧,是只要一放到地上跑,就拿第一的孩子,不管別人是否比他年紀大,比他塊頭高,他就是專注地學習,成為躍出於眾的孩子。
 
從進入彰化公學校的第一天,他就走入一個相對進步的大正時代,家庭的漢學教育,與公學校的現代化日式教育,雙軌進行著,雖身處日本統治,林連宗卻有不一樣的文化自覺。
 
出生市街的孩子
 
行人來來去去,目光移動著,尋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帶著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彰化三角公園,吳服店、糕餅店、米店、雜貨店、車行、藥鋪、銀樓、南北貨……,還有彰化醫館,各式商店林立,形成臺灣早期的市街聚落。
 
不僅傳統的廟宇環繞著,西方的傳教士也來了,英國的蘭大衛醫生,一八九六年(明治二十九年)開始來這裡做鄰居,既傳揚基督教,也醫治病人。就在這市中心,熱鬧的商店街裡,是林連宗出生的地方。
 
他的童年不像農業社會中的許多孩子,蹦跳於田埂、腳踩泥巴、看麥穗翻浪,呼吸著稻香與牛糞味。他一出生聞到的是海洋的味道,魚乾、魷魚乾、小魚香,海味的腥香,富足地挑動著人們的味蕾。父親林榮華從商,經營鹽魚業。
 
人群來來往往,小小的店面雖不起眼,卻位處中部首要的商業中心。彰化在清朝已是南北交通要衝,更是中部地區都市發展的重心。是要到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一度將省城改往臺中,中心才有了移動。但這裡早已累積了百餘年的繁華,特別是彰化三角公園,是人們南來北往、東來西去的交會點。
 
統治者或許有他治理的不同考量,但百年形成的市街搬不走,這裡繼續她停不了的繁華與流動。
 
而如此特殊地,三角公園就在八卦山下,這座緊鄰大山的城市,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有風雲湧動。而且每每一動,就是驚天駭地。
 
自古以來這裡就是能人志士起義的地方,因為只要能控制八卦山,就能控制彰化縣城,就能進一步取得中部地區的控制權。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碁峰全書系(止)
  • 性別主題展
  • 采實童書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