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參考書首週
減碳社會學:台灣淨零轉型的民意與挑戰

減碳社會學:台灣淨零轉型的民意與挑戰

  • 定價:380
  • 優惠價:9536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34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台灣於2022年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並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為四大目標推動台灣的淨零轉型,本書的架構與章節,基本上也都對應了上述的淨零目標。

  《減碳社會學:台灣淨零轉型的民意與挑戰》以「減碳社會學」為主題,代表台灣環境社會學研究已從一般的環境社會學研究課題轉進到具體的減碳策略社會學探究。它是當下世界各國氣候變遷最棘手、最迫切的政策挑戰,更是台灣追求2050年淨零排放政策目標,絕對必要進行的關鍵政策過程。

  全書各章從環境社會學的視野和研究方法去瞭解台灣民眾的減碳態度與行為,探討日常消費行為和對加稅或加價的意願,分析階級與交通不平等及減碳政策偏好,論述民眾對能源轉型與產業政策的態度。

  這些課題構成了本書對台灣減碳政策民意基礎的剖析,更在結論提出我們對台灣邁向淨零社會的政策建議。

名人推薦

  2050淨零排碳已經是政府宣示的氣候政策目標,但是如何達標?這可不是單純技術問題,因為它會牽動各行各業多方面的大變動,因此需要瞭解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台灣社會願不願意配合這個政策?本書是三位社會科學家經由迄今最廣泛的問卷調查所得到的最清晰的答案。書中的數據應為政府、學術機關及關心人士所細讀。(王寶貫/中央研究院院士)

  本書揭示了影響減碳政策的社會和人文因素,並從豐富多元的社會科學觀點,提供台灣民眾在減碳行為與政策偏好上的多向度解釋,以及邁向淨零社會的具體政策建議。是瞭解台灣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社會轉型必讀的好書。(杜文苓/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暨創新國際學院院長)

  近四十年來,蕭新煌與其研究團隊開啟了台灣環境社會學之研究傳統,主題包括了自力救濟風潮、經濟與環境之平衡、永續發展、地方永續等,這本專書進一步延伸至去碳化、能源轉型、淨零排放等新興議題,兼具有學術傳承與前瞻創新的雙重意義。(何明修/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淨零轉型不僅是能源和產業的技術革命,更是一場社會工程。本書開啟了淨零社會轉型的探索,透過對於在地民意和社會需求的理解,將有助於建構淨零轉型的社會支持基礎。(林子倫/行政院發言人)

  淨零生活典範恐將是台灣社會未來無可迴避的選擇,該如何來轉變?這必須清楚的瞭解台灣民眾對於減碳的態度及行為,以此來擘劃未來減碳策略的走向,本書於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宗弘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博士,現任史丹佛-台灣社會科學訪問學者,史丹佛大學高等行為研究中心2023-2024,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2023-2024。中央硏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暨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教授、國立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碩博士國際學位學程兼任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兼任教授。

許耿銘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目前為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教務長,其主要的研究領域為都市與地方治理、危機管理、永續發展、氣候治理等。許耿銘教授目前為未來地球委員會中華民國委員會(Future Earth, Taipei)都市工作小組成員,並著有《都市水患風險治理:人文社會之面向》一書。

蕭新煌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校區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硏究所兼任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委員會主席。
 

目錄

第一章 從自力救濟到淨零生活的典範轉型 1
一、前言 2
二、影響氣候變遷轉型之路的社會因素 7
三、研究設計與資料來源 21

第二章 台灣民眾減碳態度與行為的變遷 23
一、前言 24
二、影響低碳政策偏好的人文社會因素 25
三、測量民眾的低碳生活與政策偏好 40
四、敘述統計與簡單相關分析 53

第三章 台灣民眾低碳轉型的日常消費行為與支付意願 59
一、前言 60
二、從改善消費偏好到承擔環境成本 61
三、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節能減碳行為 68
四、台灣民眾日常生活減碳與承擔加稅或漲價的意願 74
五、小結 79

第四章 台灣民眾的階級、交通不平等與減碳政策偏好 83
一、前言 84
二、交通不平等與減碳政策偏好 85
三、研究設計與資料來源 91
四、台灣交通生活方式與減碳政策偏好的統計分析 96
五、小結 105

第五章 台灣民眾對能源轉型與高耗能產業政策的態度 109
一、前言 110
二、全球的能源政治學與其理論意涵 112
三、台灣的能源政治爭議:從核電到空污 117
四、台灣高耗能產業對排碳量的影響與社會責任 120
五、台灣民眾對能源政策與高耗能產業管制的態度 123
六、小結 130

第六章 結論:邁向淨零排放之路的社會挑戰與政策建議 133
一、前言 134
二、台灣減碳政策的現實政治與社會民意基礎 135
三、台灣案例與減碳社會理論的反思 138
四、台灣邁向淨零社會的若干政策建議 141

參考書目 147

 
 

作者序

  最近一、二十年來整個環境社會學界所面對的全球議題有著很重大的概念變化,先是全球變遷,後是環境變遷、氣候變遷,再來是永續發展,最近是減碳和淨零排放。從上面這些全球議題各種的變化多少看出:一、從抽象的全球變遷現象和風險轉變到具象的環境願景、氣候變遷和風險現象;二、再從目標性的永續發展具體化到策略性的減碳、淨零排放路徑和作法。

  台灣的環境社會學界,也迅速反映全球學術趨勢,最先出現的是環境社會學著作,接著是永續發展社會學作品,再來是風險社會學和氣候變遷社會學的出版。

  如果以本書作者曾參與寫作和出版的台灣環境研究專書主題為例,就可看出上述所提到的論述方向和研究主題的變化:

  1. 1987 年,《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反污染、生態保育和環境運動》,蕭新煌著,圓神。

  2. 1993 年,《台灣2000 年: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的平衡》,蕭新煌、蔣本基、劉小如、朱雲鵬合著,天下文化。

  3. 2003 年,《永續台灣2011》,蕭新煌、朱雲鵬、劉小如、紀駿傑、林俊全合著,天下文化。

  4. 2005 年,《綠色藍圖:邁向台灣的地方永續發展》,蕭新煌、蔣本基、紀駿傑、朱雲鵬、林俊全編著,巨流。

  5. 2008 年,《深耕地方永續發展:台灣九縣市總體檢》,蕭新煌、紀駿傑、黃世明主編,巨流。

  6. 2015 年,《台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蕭新煌主編,巨流。

  7. 2017 年,《台灣的都市氣候議題與治理》,蕭新煌、周素卿、黃書禮主編,台大出版中心。

  8. 2019 年,《面對台灣風險社會:分析與策略》,蕭新煌、徐世榮、杜文苓主編,巨流。

  這8本與台灣環境有關的專書,每一本書都有具體的研究計畫做為研究發表的資料基礎,可說是一個計畫完成一本書。本書的兩位作者,許耿銘和林宗弘則分別從上述第6 本(2015 年)和第8 本(2019 年)開始參與蕭新煌主持的研究、寫作和出版。

  本書是兩個由中央研究院資助與低碳社會相關的計畫成果所撰寫的最新一本書。第一筆重要研究資料是蕭新煌主持(許耿銘、林宗弘參與)的〈深度減碳,邁向永續社會〉,細部計畫4.1〈邁向深度低碳社會:社會行為與制度轉型的行動研究〉,子題計畫1《邁向深度低碳社會之環境意識調查》(計畫編號:AS-KPQ-106-DDPP),為期四年(2017 年-2020 年)中所進行的兩次民意調查(2017 年、2019 年)結果。第二筆重要研究資料是由許耿銘接手主持(蕭新煌、林宗弘參與)的〈全球風險與在地永續性:氣候變遷在台灣〉,分支計畫1《台灣社會邁向深度去碳轉型之環境感知研究》(計畫編號:AS-SS-110-06),為期三年(2021 年-2023 年)中所進行的兩次民意調查(2021 年、2022 年)成果。就此而言,本書三位作者的確有著多年的共同合作研究和發表的經驗,從計畫接手主持人的變化更可以看出永續傳承的意義。

  此外,本書以減碳社會學為主題,也代表台灣環境社會學研究的轉進,已從一般的環境社會學研究課題轉進到具體的減碳策略社會學探究。它已是當下世界各國氣候變遷最棘手、最迫切的政策挑戰,台灣當然不例外。它更是台灣追求永續發展宏願所欲達成2050 年淨零排放政策目標,絕對必要進行的關鍵政策過程。副標題是「台灣淨零轉型的民意與挑戰」,更標示本書各章都是從環境社會學的視野和民意調查研究方法去瞭解台灣民眾的減碳態度與行為,探討日常消費行為和對加稅或加價的意願,分析階級與交通不平等及減碳政策偏好,論述民眾對能源轉型與產業政策的態度等。以上這些課題就構成了本書對台灣減碳政策民意基礎的剖析。當然本書也在結論中提出我們對台灣邁向淨零社會的若干政策建議。

  台灣於2022年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並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為四大目標推動台灣的淨零轉型,而本書的架構與章節,基本上也都對應了上述的淨零目標。

  本書得以出版,特別感謝中央研究院的「台灣社會邁向深度去碳轉型之環境感知研究」與「邁向深度低碳社會之環境意識調查」兩項研究計畫,不僅提供經費上的支持,也提供專業和學術交流平台。

  本書三位作者有同等貢獻,林宗弘教授負責數據分析,許耿銘教授整理論文獻與蒐集調查資料,蕭新煌教授則提供整體研究分析與架構,並整合研究成果。在此過程中全程協助的馬美娟、張聿婷兩位研究助理,在此一併表達謝意。本文部分章節內容曾經發表於期刊或學術研討會,包括林宗弘、許耿銘、蕭新煌,〈臺灣民眾的交通不平等、交通生活方式與減碳政策偏好〉,《都市與計劃》即將刊登,除了期刊審查人之外也感謝本書的兩位匿名評審提供專業審查與修訂意見。最後,我們也感謝巨流圖書的編輯群,提供書稿編輯、校對、印刷等專業之出版服務,才能使得本書順利付梓。

林宗弘、許耿銘、蕭新煌
2023 年8 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327031
  • 叢書系列:環境社會學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一、前言
 
近三十年來,氣候變遷受到越來越多人群的關注,全球排放溫室氣體導致地球升溫,有可能使得極端天氣現象發生的規模與頻率增加,特別是風暴、洪水、熱浪、野火與土石流等,對海岸與山坡地等高風險或生態敏感地區的危害程度提升(Anderson 2000),也對世界各國與人口集中之大城市的風險治理能力造成重大衝擊。在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有些區域比其他區域面臨更高的危害度,台灣是其中之一。世界銀行的天然災害熱點:全球風險分析(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 A Global Risk Analysis)報告指出,台灣有73% 的土地面積暴露於三種以上天然災害風險之中,面臨三種以上災害威脅的人口也將近73% ,是全球易受到天然災害威脅的地區之一(Dilley et al. 2005),近年來莫拉克颱風(2009)、珊迪颶風(2012)與2021 年的旱災與2023 年的高溫等,相繼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或經濟損失,台灣民眾對氣候變遷與減碳政策的關注程度也逐漸提升。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特別是第二次大戰之後的經濟發展,使得先進工業國家長期依賴化石燃料,以至於過去所累積的歷史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隨著冷戰結束之後的前社會主義陣營轉向資本主義,例如俄羅斯主要依賴化石燃料出口的能源產業、與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時期的高速成長與嚴重的環境污染,使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增。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已經被證實與氣溫升高在統計上極顯著相關,是導致全球氣候變遷的主要因素,也引起相當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與日益提升的經濟損失(IPCC 2023)。除了當代人類所面對極端氣候衝擊之外,未來的後代子孫可能面臨更嚴峻的氣候變遷災難風險,這是全球人類與每個社會都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許耿銘等2016:270)。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考試用書、教科書】英國當代管理大師韓第,永恆不滅的思想篇章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草間彌生主題展
  • 秋冬保健書展
  • 羅曼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