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時間你慢慢的走:現代文學論評及思潮

時間你慢慢的走:現代文學論評及思潮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在那些生活碎片中,
倘使我們仍渴望一個恆久的駐足,一次心靈的安穩,
依然,文學還是會走向我們。

  在視覺影像盛行的當代,文字閱讀的方式受到挑戰,本書嘗試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社會中,透過評論來建立作者、出版、讀者之間的交流管道。相較於專業分工日益精細的論文,書中的「評論/論評」更注重專業知識與日常生活的交界,成為一種更具時代性、溝通性的文字書寫。這不只是知識轉譯的工作,更是直面讀者,為文學作品帶來更多意義衍繹的使命。

  ‧輯一
  收錄台灣當代不同作家作品的文本細讀,特別關注文本意義的曲徑幽深處。

  ‧輯二
  深入現代文學的成長歷程。以十年為斷代,探討「時間的裂變」、「洶湧而至的現代」、「拍岸而來的台灣現代文學」三股影響現代文學的思潮。

  ‧輯三
  從現代性時空座標,散論幾個台灣現代文學議題,以展現文學的時代風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蕭義玲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班畢業,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聯合報徵文獎、竹塹文學獎等,並任文學雜誌專欄作者。曾任教東華大學、中興大學,現為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學術專長為台灣現代文學、文學美學、現代性與神話思維。有《理想情懷、現實頓挫與超越企求──陳子昂的書寫歷程與文學史意義》、《七等生及其作品詮釋──藝術˙家園˙自我認同》等專著。
 

目錄

【自序】時間你慢慢的走

【輯一 作家作品】
當我們解讀一位作家及其作品
家,封鎖了:張愛玲〈色戒〉中的時代動盪與心之戰亂
青年陳映真的猶大歷程
他下馬為他的告別舉杯:我所認識的七等生及其作品
「何者藉她發聲呼叫我?」:七等生的黑眼珠旅程
樹的祕密:我所知道的晚年七等生
再靠近一點,七等生
疼痛歷史與深情表達:從《浮生》看沙究小說世界
緣滅後離去那麼決絕:讀張錯《緣起時枕邊細語溫存:誦讀葛綠珂》
誰若要真實的生活:讀張錯譯《里爾克:軍旗手、致年輕詩人十封信》
我生命最大的不幸就是一直想要成為有用的人:讀王定國《神來的時候》
月光照路:讀王定國《夜深人靜的小說家》
沉默的海上交會:東年《太平洋廣場號返鄉記》的世代記憶
一個失敗屈辱的人還能怎樣活下來:讀廖鴻基《最後的海上獵人》
魚生若夢:讀廖鴻基 《魚夢魚:阿料的魚故事》
他出發找最愛,今天也未回來:讀陳慧《弟弟》
未來已經來到眼前:讀顧玉玲《餘地》
不很遠晨間,一只水裡的鐘:讀吳鈞堯《水裡的鐘》
唯有旅行,唯有旅行:讀李桐豪《不在場證明》
無非是今日的罪責與不忍:讀姜泰宇(敷米漿)《記得我的名字》
Yes, it was my way:讀鄧九雲《女二》

【輯二 文學思潮】
‧一、時間的裂變
推開「現代文學」大門,走入「現代文學」世界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文學」的都市體驗與美學表達
現代性時間悖論下的「現代主義文學」
‧二、洶湧而至的現代
新時空、新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的誕生
知識分子、文學與媒體:新文學與傳播
文學啟蒙的時代:從晚清到五四新文化運動
文學新變的里程碑:二○年代的中國現代文學
從個人主義到集體行動:三○年代「革命文學」的轉向
政治勢力與愛國情懷:四○年代的文學風潮
為政治服務?:四○年代以降現代文學的迷途
‧三、拍岸而來的台灣現代文學
戰鬥、反共、懷鄉:五○年代的官方文藝政策
心靈的蹤跡:六○年代現代主義小說版圖
文學的回歸:七○年代的鄉土文學
意識形態與社會現實之爭: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
回歸鄉土之後:八○年代的台灣文學
小說新勢力:八○年代後期的台灣文學
真相或謊言?:台灣當代小說的歷史視角
超越政治認同:台灣當代政治小說
反抗與回家:回歸原鄉與原住民文學
商品符號與形象文化:台灣都市小說
老大哥注視你:台灣小說中的科技與人性

【輯三 散論】
話一個浪漫情愛的地圖:現代愛情小說的時代印記
九○年代新崛起小說家的同志書寫及演變:以邱妙津、洪凌、紀大偉、陳雪為觀察對象
不只人,動物也會痛苦:當代台灣自然與動物書寫

 
 

自序

時間你慢慢的走


  雖然視覺影像大行其道,文字閱讀的優勢在當代受到絕大衝擊與挑戰,新世紀以來的台灣文壇,卻是一片出版蓬勃。然而豐沛的創作動能與海量出版,需要的是更多的閱讀,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現代社會中,除了以影像傳播與更多文化活動來協力文學出版外,回到文字意義的生產本身,真正能在作者、出版與讀者之間之間建立訊息交流管道,並擴大讀者影響力的便是與一本書有關的,包含推薦、導讀或書評的「評論/論評」了。

  但較之一般研究論文,這些「評論/論評」的書寫特色何在?如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曾在《現代性的後果》指出:現代社會是一個專業分工非常精細的社會,它的好處是專業知識的累積、進展愈來愈快也愈專精;但如硬幣的一體兩面,它與日常生活的脫節的後果也隨之而來。從這裡回看學術論文,我們確實發現,原應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研究,早一去不返地走上專業分化之途,紛飛的文化理論、學究抽象的話語,已然在作品與讀者間砌上一道道高牆,讀者要進入文學花園,已不可能。

  以故,「評論/論評」的有別於學術論文處,便在於它是立基於專業知識與人們日常生活交界處的書寫行動,它是一種更具時代性、溝通性的書寫文類。如具文字、影像創作與文化評論者身分的鴻鴻所說,它的使命功能是:「在論者與作者、讀者間的種種商榷、提問、指教、期許,『現在進行式』的時態和語調,帶給作品更多衍繹的可能。」可將「評論/論評」視之為一項直面讀者,且為文學作品帶來更多意義衍繹,深具時代意義的知識轉譯工作。

  以文本的曲徑幽深通往文學花園

  因任教於文學系所,我所開設的課程也都是與現代性相關的現代文學課程。但長期以往,我對文學與當下生活脈動的對話懷抱高度興趣,而教學,以及寫「非論文」的文學論評,便是實踐方式之一。這本書是我自近十年的雜誌書評,以及作家作品的推薦與導讀文中選出並改寫的論評合輯。「輯一」的寫作源於一種閱讀經驗的匱乏感:現今文學論評大多依賴著各式文化理論,以及與相關文本的蔓衍串聯而生,理論與文本之間的交互相應雖然精采,但抽掉理論之後,每每讓人感到作品本身的論述之稀薄。

  因此「輯一:作家作品」的寫作理想便是:以更靠近作品本身的論評來面向讀者。然而要直面文本,又要在精簡篇幅內擔任知識轉譯工作,卻不是輕鬆的工作。不論原先是以書評、導讀或書序型態現身,「輯一」諸文中,我都必須先將討論的文本讀得完整且通透,才能從文本本身去尋找隱藏的主題。好不容易找到主題,又必須在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考量下,以一種類於知識散文的寫作理想,將所尋找到的那個主題,鋪敘為一篇具意義性的生動談述。反覆思量、思路推衍,整個書寫過程都是挑戰。但一次次的寫作,也是一次次智性與感性的鍛鍊,讓我得以躍躍欲試於文本的曲徑幽深,且渴望將所得與讀者分享。因為一旦文本的意義被說出,我與讀者就能共同置身於文學花園的繽紛中。

  現代性時空座標下的文學發展

  「輯一」收錄了我對不同作家作品的文本細讀,一如文學花園內綻放的奇花異卉,作家作品的主題與美學風格各自不同。然而即使主題與風格各異,它們卻又共在一個文學花園。如此創作背景下,我們便有必要一探文學花朵們共同茁長其間的陽光、空氣與土壤了。本書「輯二:文學思潮」便是以「時間的裂變」、「洶湧而至的現代」、「拍岸而來的台灣現代文學」的三股現代性思潮,以及「輯三:散論」再現那陽光、空氣與土壤的歷史形貌。在知識轉譯功能上,「輯二」雖以文學史的十年斷代為論述基礎,但本輯寫作並不意如大部頭文學史,將文學版圖全面勾勒出來,而是力求從現代性時空座標,再現文學的發展,特別著重於絢麗多彩的戰後台灣小說。

  戰後台灣是整體社會朝向現代性迅速轉變體質的時代,如全島都會化、資本主義壟罩下的商品消費、傳播媒介的流通暢達、信息資訊的蜂擁爆炸等等;而與社會巨變相呼應的則是文化觀念的變遷。西方思潮大量湧進後,從後現代到後殖民,在愈來愈快速運轉的時代巨輪下,情慾、性別、階級、族群、政治、生態等等課題一一浮上檯面,生活已日增繁複。當我們無法再以一個總的思潮名稱來概括台灣文學的現象與流變時,對多元與差異性的看見,更是台灣當代的文學花園得以繼續綻放馨香的原因。

  依然,文學還是會走向我們

  文學是時空座標的存在,考驗著作家與現實環境間的容受、因應與創造力。隨著現代性的腳步加快,2020年以降又逢新冠疫情的衝擊,全球政治局勢變化外,此刻更在AI對生活的全面性滲透中。時代的巨輪已將現代生活輾壓成愈來愈紛繁的碎片。然而在那些生活碎片中,倘使我們仍渴望一個恆久的駐足,一次心靈的安穩,依然,文學還是會走向我們。因為文學是對所有僵固疆界的跨越,永遠自時間縫隙的碎片中,以文字,探測那無窮宇宙中的生存陰鬱與歡欣。

  本書「輯一」多篇出自於《文訊》的書評專欄,「輯二」多篇選自《幼獅文藝》的「現代文學・看進來」專欄,書的出版之際,要特別向邀稿的封姊/封德屏總編與鈞堯主編致謝。此刻回顧時間沙漏,在看似沉默的生活地表上,已然處處是變動的痕跡,如2024年之後,便見不著《幼獅文藝》的出版了,因此更珍惜曾經參與的時刻。最後也要向《聯合文學》出版社的昭翡總編以及劭璜編輯致謝,因為這些協助,這本書才能以最好面目出版。

  雖然時間列車正在轟然前駛,但仍希望你與我一起在閱讀的美好中。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35903
  • 叢書系列:當代觀點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當我們解讀一位作家及其作品
 
多年來閱讀與教學經驗,我發現大夥文學興趣的起點,多源自對某一位作家及其作品的好奇與關注。甚或在與研究生討論課題時,問及研究課題,答案也不脫如此。那麼問題便來了,當尋常的閱讀興趣要成為一深入探討的課題時,如何對作家及其作品進行有意義的解讀甚至論述?這一看似簡單的提問,卻又會成為困擾的問題。所以困擾,是因為當我們從興趣跨入解讀時,為了便於問題的開展,會很自然地借鏡於某一既有文學史框架,或運用某個文化理論來討論文本。於是我們可能進行了許多問題的探討,但對作家文本特殊性的探掘,以及文本意義的創造卻是薄弱稀少的,但它卻可能是最具文學性意義與價值所在。
 
問題所在
 
雖然,解讀之始要避免以既有文學史陳說,或特定理論來凌駕所要研究的對象,但不意味著二者沒有任何存在的必要。如果我們將既有的文學史論述,與解讀文本所運用的理論,視為是進行更深入論述時所需使用的資料或方法,而非反過來被其主導,那麼我們反而可以在以下問題層次思考它:它們和我們眼前關注的對象有什麼關係?我們可以在怎樣的情況下運用它們,讓它們發揮最好的效用?
 
以文學史和文學作品的關係為例:文學史的知識內容包括了文學思潮、對產生文學思潮原因的解釋,也包括了文學與出版、市場、社會風尚……種種場域運作關係的解釋,但這些知識對我們深入理解作家作品時,應視之為外部知識,這些外部知識所以能產生效用,有賴於它們和作品之間的一種可供深入對話的關係。因此,除非先對所要研究的作家作品先進行了相當程度的接觸與理解,進而從自己的閱讀中產生了想要追問的問題,否則將無從建立二者之關係性;若沒有先建立在想要追問的問題上,既有的外部知識或理論,反而可能遮蔽文本的特殊意義。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5.0
|
2024/03/16
上周購買此書,覺得這是一本可以紮實地增加現代文學功力的書

除了輯一可以學習如何進行文本細讀的深度論評之外,輯二也有助於建構文學史知識

作者的文筆我很喜歡,讀到論評的好幾篇時,覺得這位作者的文筆很好,也很有深度

我認為這是可以收藏的一本書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村上春樹《城與不確定的牆 (電子書)》我多麼強烈地想要進到那座城,想去那裡見真正的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