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暖身場
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

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

  • 定價:440
  • 優惠價:79347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臺灣最後一代入坑工作的女礦工
逆來順受、刻苦耐勞──她一肩扛起整個家,是整座礦山的母親
記錄海山煤礦從昭和年代山本炭鑛創建至戰後李家承接的變遷史
拚死掘進、地底求生──一九八四年礦災
四十年後,傷痕仍在
獲第一季「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作品

  本書是社會學者戴伯芬教授對自己阿嬤的近身素描,同時也是對戰後勞動女性生命的紀錄。

  阿嬤張曾桂十六歲就進礦坑工作,身高不到一百五十公分,每天推著沉重的臺車,赤腳工作,穿梭於漆黑的坑道之中。夏天坑內溫度達四十度,衣服總是被汗水以及坑內積水浸溼,月經來時也無法更換衣褲,用破布墊著繼續工作,經血外露的難堪成為礦坑女性工作日常。女性進坑之外,也做坑外雜工,男人做的她們做,男人不做的她們也做,但是薪水總是遠遠低於男性,工時又經常高於男性。除了礦場勞動之外,她們也負擔起家庭中打掃、煮飯、洗衣、帶小孩、照護公婆等再生產工作。不被看見的女性礦工,是哺育整座礦場的母親。

  一九五八年,媽祖坑瓦斯爆炸,張曾桂的丈夫張祿當場死亡,留下婆婆、三名幼子以及一名遺腹子,張曾桂一肩擔起養家活口的重任,沒日沒夜地工作。礦村包工頭鄧進發同情她的處境,對她照顧有加,兩人相互扶持,未有正式名分。無法白首偕老是礦場女性的宿命,六十餘歲的鄧進發死於塵肺病,張曾桂又多了兩個嗷嗷待哺的幼子,暫時轉至工地持續為家人拚搏。

  一九八四年,臺灣礦業史上最黑暗的一年,六月二十日海山礦災,七十四人死亡;七月十日煤山礦災,一○三人罹難;十二月五日,海山一坑礦災,九十三人非命。一九八九年開始,臺灣礦場陸續關閉,礦業終於走入歷史。當臺灣社會逐漸從礦災的集體創傷中復原,有些倖存礦工仍飽受塵肺病之苦,礦災家庭的子弟也還在痛苦、貧病中掙扎。

  本書不僅挖掘臺灣最後一代女礦工的故事,刻劃礦場女性的勞動與精神樣貌,也描繪從日治山本炭鑛至戰後海山煤礦,一段不該被遺忘的臺灣礦業變遷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著有《學術這條路:大學崩壞危機下,教師的危機與轉職之路》(大家出版,二○二一)、《社會極化:比較新加坡、香港與臺北》(Social Polarization: Comparing Singapore, Hong Kong and Taipei, Germany: Lambert, 2017);合著有《高教崩壞: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群學出版,二○一五);編有《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第二輯》(大家出版,二○一七)。
 

目錄

作者序 歷史與生命斷層的修補
第一篇 山本炭鑛
一、山本義信
二、入坑
 
第二篇 礦工家庭
三、戰火
四、接收
五、收養
 
第三篇 海山煤礦
六、著礦
七、災變
 
第四篇 礦場中的女人
八、女礦工
九、家暴
十、臨盆
 
第五篇 礦業榮衰
十一、礦村
十二、工寮
 
第六篇 家的危機
十三、家變
十四、成家
十五、親歿
十六、轉業
十七、死別
【圖輯】
 
第七篇 三大礦災
十八、礦殤
十九、奇蹟
二十、究責
二十一、收坑
【圖輯】
 
第八篇 終曲
二十二、反服
二十三、滅村
二十四、抵抗
二十五、思念
二十六、回歸

【圖輯】
後記
附錄 張曾桂生命歷史年表與礦業大事記

 

作者序

歷史與生命斷層的修補


  大學時代在臺大建築城鄉所工讀,打開了我進入臺灣底層社會的視窗,從屏東農民調查開始,走過滿是菁仔的內埔,到良田千頃的萬丹,種稻的高齡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入竟不及種植檳榔,第一次感受社會制度的不公平。隨後,跟著不同規劃案與研究計畫,探索臺灣這片土地的子民。在蘭嶼反國家公園、海砂屋、核廢貯存場的運動中,瞭解銀帽、藤甲、禮刀、聲嘶力竭的吶喊,終究驅不走盤踞蘭嶼島上的Anito(惡靈),而達悟(Tao)斷落的世代連結,隨黑潮洄游的飛魚,永遠回不了巴士海峽彼岸的巴丹島。

  或許受潛伏的童年經驗影響,我之後的研究一直聚焦在臺灣的底層社會。巡迴於臺北縣的流動攤販們,從過去的趕集,轉換成定著夜市,在都市化浪潮的推進下,邊緣終成中心。中山北路的菲律賓移工依然在週日上聖多福教堂做禮拜,在密布的楓香樹下追尋Lechon(烤乳豬)的味道。滯留於艋舺公園的無家者,流轉在教會、廟宇、工地、市集,流連夢寐以求的溫柔鄉尋找片刻慰藉。

  從農民、原住民、流動攤販、菲籍移工到無家者,三十多年的田野與社會調查經驗,人生的前半段活得精采,但到了下半場,覺得自己有氣無力,渾渾噩噩,不復年少輕狂的衝勁。上課談的社會運動或者是社會流動,不過是教科書上專有名詞解釋而已,社會改革並沒有想像容易,面對惡化的高教勞動環境、新世代學習模式的轉變,萌生退意。

  關於自己的出生背景,我所知甚少,只知道祖父、外祖父皆早逝,兩個單親家庭分別靠祖母、外祖母獨立撫養,都是由單親女性撐起養活一家人的重擔。小時候隨媽媽回娘家,知道阿嬤住在媽祖田海山工寮,媽、阿嬤、大舅、大舅媽以及二舅媽都曾在海山工作。一九八四年三大礦災發生後,阿嬤退休,但在海山收坑之後依然在事務所打掃、煮飯、做雜工,大舅幸運逃過兩次礦災的狙擊,卻因中年失業而整日在家喝酒。

  父母結婚之後移民城市,我在臺北市出生、成長,不但和滯留礦場的親人疏離,距祖父母過去的生命經驗更遠,原來階級翻身是一種斷絕,和自己生長的土地離得愈遠,靠都市菁英之路愈近,和底層貧困的家人愈疏離,愈有機會躋身上流。

  這本書回顧阿嬤張曾桂將近一世紀的人生,說出她遺忘許久的陳年往事,也道出昭和年代以來臺灣沉默女性礦工經歷的巨大苦難與卑微幸福。在寫作過程中不斷尋找阿嬤、媽媽隨歲月日漸消失的記憶,黑色礦災之後許多傷痛早已雲淡風輕,深掘阿嬤經歷的生命傷痕,意外地看到母親年少成長的喜悅與煩惱,促成她和親生父母關係的和解,也重新檢視貧窮家庭的印記,如何形成今日的我。這本書也記錄海山煤礦的前世今生,探討日治以來臺灣礦工的勞動與生活,記錄礦業的起落與三大礦災的經過,並追蹤災後礦工的轉業與遷移,思考礦村再發展的可能性。社會學開啟的視窗,讓我得以從底層礦工的視角,觀看國家權力行使機制、集團企業運作模式,揭露礦災中的禿鷹族群以及噬血財團的面目,在災難中看到泯滅人性的醜陋貪婪,也看到阿嬤絕地求生的韌性。

  臺灣空間規劃界長期實用主義當道,強調活化再利用,缺乏地景修復的概念。海山礦場保存議題挑戰了過去臺灣聚落文化資產保存思維,保存的是誰的記憶、誰的文化?或不過是無病呻吟的都市文青鄉愁與乏善可陳的消費異文化刺激?重回海山礦場,心疼被礦業開挖、農業墾殖、工廠汙染的山林,同時也驚嘆大自然自我復原的能力,坑道崩塌,坑口積起一池春水,景觀橋爬藤盤踞,綠意盎然。開發者離去之後,大自然的傷口正在慢慢癒合,只要人類退出她的領地,大地終能休養生息。

  此書的完成特別要感謝Matters「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的肯定以及所有工作人員的協助,友人高俊宏、朱健炫的礦業經驗分享,以及接受我訪問的海山礦工及礦工家屬。特別要感謝的是「放羊的狼」──張偉郎先生,他自二○○六年起馬不停蹄地探訪臺灣各地的礦坑,已經累積了五五四篇部落格文章(https://ivynimay.blogspot.com/),為臺灣礦業留下珍貴的紀錄,成為當代臺灣礦業的活字典。春山出版社瑞琳總編的建議、舒晴的悉心編輯校對與排版,讓文稿更加通順易讀。當然,最需要感謝的是我的阿嬤,讓我認識到自己有一個天下最偉大的阿嬤,也謝謝媽媽、爸爸、舅舅、舅媽以及阿姨等家人,這是所有家人支持灌溉下在殘礦廢墟中開出的花朵。最後,如果沒有外子的支持與陪伴,我一個人可能沒有勇氣探索這段暗黑歷史,阿嬤的故事可能就隨記憶凋零而永遠深埋於坑底。

  阿嬤的故事不只是她個人的生命經驗,也是臺灣千萬個礦場女性悲歡離合的縮影。透過阿嬤的生命回憶,我在白色圍牆後荒廢塵封的建安坑口找回自身的認同,也在異化的學術論文生產中找到新的實踐目標。本書應該不是一部個人生命敘事的結束,而是一段新社會行動的開始。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36871
  • 叢書系列:春山之聲Voice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書展活動

 

內容連載

第四篇 礦場中的女人【節選】
 
女礦工
 
多數人認為採礦是男性的工作,我對於臺灣民間社會認為女性不能入礦坑的說法百思不解。按阿嬤的說法,日治時期坑內已有不少女礦工,基於對女性健康的保護,不是應該禁止她們從事高危險工作嗎?為什麼日本政府容許女性在坑內從事男性的粗活?原來日本雖然是國際聯盟的主要國家之一,卻是當時世界上少數僱用女性進入礦坑工作的國家,即便一九一一年(明治四十四年)《工場法》實施,內務省才禁止女性進入礦坑工作,但仍未嚴格執行,拖到一九二四年(大正十三年),日本政府才正式禁止內地女性進入礦坑工作,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一直自詡為現代化國家,唯獨在性別平等議題進展緩慢。
 
不過,殖民地臺灣的女性勞工顯然不適用日本內地的勞動法保護。進入礦場工作的女性被稱為「女坑夫」,一九二四年(大正十三年)《臺灣日日新報》曾有一則報導內容登載:
 
金包里礦業株式會社崁腳炭礦之一部請負人李旺根氏。所用採炭夫中。有一奧族坑夫某者。乃妻亦能從事採炭。每日二人相率入坑。一處作業。夫掘妻拖。甚然勤勉。會社見之。甚然感心。乃特給賞金。且高貼揭示。言凡有婦入坑從事採炭。一個月能二十天繼續者。於相當貸金外。本社另交支賞金三元。以獎其勤。於是一般坑夫見之。甚然垂涎。多欲回帶其妻前來見習。是亦空前未有之事也。
 
日本殖民政府對於臺灣的女礦工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甚至公開鼓勵臺灣女性入坑工作,報效殖民祖國,所以才會出現這則獎勵新聞,稱讚李旺根夫妻「夫掘妻拖,甚然勤勉」,希望在獎金制度鼓勵下各坑夫效法帶妻入坑。
 
女性礦工在一九四一年(昭和十六年)人數增加到六一七○人,已占礦工總人數百分之十一。阿嬤說當時不一定是夫妻檔一起在坑內工作,女性也可以獨立做坑內的各項工作,隨著坑內女性人數增加,《臺灣日日新報》也曾傳出女坑夫受傷或死亡的記錄。不過,山本炭鑛似乎只有在一九三○年(昭和五年)傳出發生小型礦災,死亡三、四人,但未詳細說明人員傷亡狀況。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4/12/20
聽了我在案發現場,
在介紹1984年三大礦災,
而對這個內容有興趣,
就找到這本書,
這本書是輔大社會系老師所寫的,
是在描敘女礦工外婆的故事,
裡面也補充很多關於台灣礦產的資料。
這個夏天真的那麼熱,
我也很難想早期那些礦工在那麼高溫環境下工作,
而女性又比男性薪資還少許多,
還有會發生意外的風險,
但不進礦場是全家沒飯吃,
真的覺得我們很幸福。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8/01
值得銘記的百年台灣煤礦業的興衰及其變遷

《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
作者:戴伯芬
類型:人文社科
出版:春山出版
喜愛程度:5/5 (超愛💚)

簡介———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家族在海山煤礦的工作經歷,並追溯了台灣煤礦業從日治時期至 1980 年代的衰落。書中詳細描述了礦工的生活,以及在 1984 年三大礦災後,礦工的轉業、礦村的再利用與礦場的復育等重要議題。

心得———

▎礦工生活與其他持分者

作者透過訪談家人,細緻描繪了他們在海山煤礦工作及居住的經歷,深入探討礦工的日常生活、礦工與礦場的共生關係,以及礦工間的支持與互動。

書中有描寫女性從日治時期開始在台灣煤礦業中的角色,以及礦工家庭的生活,這是其他台灣煤礦相關紀錄片和專訪中較少見的主題。

除礦工外,書主有整理礦主、集團企業及殖民時期和國民黨政府時期執政者在煤礦業中的角色。這些持分者因巨大利益而紛紛投入礦業,卻同時造成礦工利益的剝削。

▎在煤礦業衰退後,事情並未就此結束

礦工老年轉業困難、塵肺病的困擾,因此設有申請職業災害補助,可惜法規複雜、有「勞保黃牛」亂象,似乎在申請補助或會遇上困難。

礦場再利用和復育的議題雖然未受大眾廣泛關注,但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例如怎麼處理廢棄的礦場,以及如何轉化這些地區,使其再次為社區或自然帶來價值。

▎看完這本書,然後呢?

看完這本書後,我上網搜尋了關於台灣煤礦業的記錄片和訪談,加深對當時礦工生活的印象。

希望未來能到訪平溪和猴硐,參觀博物館和導覽。如同書中所述,我之前對猴硐僅有貓村的印象,未曾意識到其煤礦業的重要性。

透過這本書,能認識台灣煤礦業的歷史發展,一切都值得我們紀錄與回顧。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套書展
  • 年度選書
  • 城邦集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