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止)
變異:日本二千年

變異:日本二千年

  • 定價:760
  • 優惠價:968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64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日本從19世紀後期開始崛起,一舉成長為改變東亞與世界秩序的大國;1945年戰敗後,它很快又再次崛起,如今正走在世界文明發展的前沿地帶。很多西方學者將這一現象稱為「日本的奇跡」。

  但從中國的角度看,我們還要繼續追問的是:日本是如何從歷史上中華世界邊緣的蕞爾小邦、一個世界史上籍籍無名的東海小國,轉變為讓世界驚異的存在?日本如何轉變為異於我們的陌生存在?如何理解日本在現代化進程上堪稱卓異的各種表現?

  或者說,與西方視線中的日本不同,我們要理解的不是「日本的奇跡」,而是「日本的變異」,是要建立一個理解日本的框架,將日本納入一個可理解的認知體系中。

名人推薦

  從宏觀角度透徹分析日本,由古代到今天,由亞洲體系以至世界體系,無所不包,目的是尋找一個可以貫通古今中外日本的脈絡,立論體大思精。——台北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李朝津 推薦閱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永晶


  新一代日本研究代表學者。旅日十年,東京大學博士,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員。代表作品:《分身:新日本論》、《友邦還是敵國》、《東京留學憶記》。
 

目錄

推薦序 李朝津 vii
繁體中文版序言 尋源日本:理解日本的「奇跡」 xi
導論 變異:日本認知與想像的二重奏 xvii

上篇 變異

第一章 日本的原理 3

東亞 | 造就日本的世界體系 5
風土 | 加拉帕戈斯化的文化起源 12
神祇 | 初民文化的現代異彩 24
文字 | 日本思維樣式的形成 34
文明 | 日本民族的演化機制 45

第二章 日本的奇異性 53
清寂 | 日本社會秩序的美學根源 55
恥感 | 一個生殺予奪的傳統觀念 65
罪孽 | 低犯罪率背後的文化與社會 71
儀式 | 日本文化中的彼岸因素 77
色情 | 日本風月文化的本質 87

中篇 日本二千年

第三章 傳統東亞世界的競爭者(57–1868) 103

倭王受封 | 決定日本命運的歷史時刻 105
大化改新 | 日本自我意識的形成 112
白村江之戰 | 在東亞世界的啼聲初試 121
元寇 | 神國日本的誕生 128
豐臣秀吉 | 圖謀北京的戰國梟雄 136
江戶時代 | 「華夷變態」後的東亞世界 144

第四章 傳統東亞世界的競爭者(1868–1945) 151
甲午戰爭 | 傳統東亞世界秩序的終結 153
中日同盟 | 東亞新秩序的構想 160
二十一條 | 東亞內戰的開啟 168
「滿洲建國」 | 石原莞爾的世界戰略 176
盧溝橋事變 | 東亞世界史的悲劇 185

第五章 近代西方世界的挑戰者(1853–1945) 195
黑船來航 | 從鎖國到開國 197
明治維新 | 觀念的歷史力量 204
日俄戰爭 | 東風壓倒西風 210
帝國戰略 | 作為黃種人的代表 218
太平洋戰爭 | 「歷史被創造出來了!」 225
東京大空襲 | 從重慶開始的因果鏈條 233
廣島和長崎 | 兩個「神國」的對決 240

第六章 近代西方世界的挑戰者(1945–2010) 247
麥克阿瑟 | 上帝派往日本的使者 249
東京審判 | 對舊世界的審判 258
日美同盟 | 東亞世界秩序的重構 265
沖繩 | 被遺忘的「軍事殖民地」 274
日美貿易摩擦 | 日本的第二次戰敗? 285

下篇 現代日本的深層結構

第七章 現代日本政治的秘密 297

天皇 | 宛如自然一般的存在 299
自民黨 | 實現長期執政的機制 309
行政官員 | 隱性的執政黨 317
政治家 | 武士的後裔 328
日本右翼 | 尊王攘夷的現代回聲 336

第八章 現代日本經濟的邏輯 345
爆買 | 日本商品的民族屬性 347
工匠精神 | 日本商品的人格呈現 354
造物 | 日本生產現場的邏輯 362
企業經營 | 命運共同體的創造 368
日本模式 | 「日本株式會社」的章程 376
福利社會 | 「日本型社會主義」的虛實 382

第九章 日本的困境與未來 389
少子高齡化 | 人口危機的政治議程 391
靖國神社 | 民族國家的原罪 397
戰後體制 | 東亞世界秩序的縮影 404
和平憲法 | 未完的世界主義理想 413

終章 日本二千年的啟示 421
附論 我們是誰:從日本的回望 429
附錄 參考文獻 436
後記 449

 
 

推薦序

  戴季陶是知名的日本通,頗受日本知識界敬重,他在其《日本論》寫道:「『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也不曉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幾千百次,裝在試驗管裡化驗了幾千百次。我們中國人卻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對,再不肯做研究工夫……這真叫做『思想上閉關自守』、『智識上的義和團』了。」這段話寫了將近百年,情況似乎改變不大,研究日本的人雖不是沒有,但要把日本作一個通盤檢討的著作卻依然不多,李永晶教授這本著作可以說鳳毛麟角,從宏觀角度透徹分析日本,由古代到今天,由亞洲體系以至世界體系,無所不包,目的是尋找一個可以貫通古今中外日本的脈絡,立論體大思精。

  李教授首先由日本與亞洲的關係切入。向來都認為日本因孤懸亞洲大陸以外,一直具侵略亞洲大陸的野心,唐朝時代的白江村戰役,明朝時豐臣秀吉出兵朝鮮半島,都是例證。但作者一不從侵略角度,認為是表面層次;二不用日本受中國文化教化角度,也認為過分片面。他希望由日本與亞洲大陸的互動過程,瞭解它如何建立自我,也就是日本的獨特性。以平等視角觀察日本,我想是本書一個重要出發點,亦是我們研究日本一個基本出發點。不過在閱讀本書後,發覺亞洲這個概念有點值得進一步討論。亞洲是西學東漸後所帶來的一個地理名稱,在此之前,東方並沒有亞洲這個概念。對近代以前東亞的人來說,東亞就是整個世界,而位在世界的中心則是中國,這是日本在近代與中國接觸的一個重要背景。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1871年中國與日本簽訂《修好規條》及《通商章程》,兩國歷史上首次建立平等外交關係。議約之初,中國所提出的約稿是中國與日本國並列,但在雙方會談時,日本反對使用中國兩字,最後李鴻章讓步,條約中代以大清國和大日本國。李鴻章對此甚為不解,他認為中國與西方各國簽約,歷來都使用「中國」二字,不明白日本為何反對?他當時以為日本無事生非,目的是從中國取得更多好處。李鴻章可以說是身處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也反映出晚清洋務官僚,開始接受西方的國際體系,用與西方國家交往的方式對待日本,不理解日本無法接受「中國」兩字背後的含義,亦即中國代表居天下之中,具有優越地位。因此日本對「亞洲」二字的認知,是具有傳統天下觀的含義,它存在著一個政治以至文化中心。正如本書作者所指出,日本對亞洲概念是充滿矛盾的,它一方面要強調其獨特性,但另一方面又強調其統一體系,反映到近代,便極力排斥使用「中國」一詞。我以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書為基礎作了一個簡單的統計,計算由1880年開始以中國為題的出版物,或是替代中國另一些名詞的出版物,其結果如下:

  1880–1899 1900–1919 1920–1939 1950–1969 1970–1989 1990–2009
  中國 27 210 284 3,123 22,377 99,258
  支那 484 1,685 6,523 292 421 824
  日中 1 17 13 292 421 824
  日支 7 36 354 7 32 87
  日清/日華 398 / 0 65 / 15 61 / 60 41 / 18 248 / 68 978 / 289

  選取時間以20年為一段落,但1940至1950年沒有選入,因為正跨越戰爭年代,環境變化太快,不易作準。另外搜尋時僅以書名為對象,會有不少誤差,例如日本本身便有中國地區,書名可能是指日本地名。不過這主要是觀察趨勢,無須太精確。由上表可以得出結論,以中國為名的書籍在戰前數量不多,戰後才開始取得優勢,到1970年代中國與日本的關係正常化後,數量更突飛猛進,也反映出直到1970年代中日正常化以後,中國這名稱才正式為日本接受,也是經過一百年以後的事了。

  因此可以說日本在邁入近代時,傳統的天下觀念仍揮之不去。1928年戴季陶代表國民政府往東京疏解中日關係,回國前夕,少壯軍人舉行餞別宴會。席間軍人表示,國民黨以前遠處廣東,力量有限,現在已發展到長江下游,但能否直搗中原尚在未知數?日後在北方見面才知分曉。這種躍馬亞洲大陸、逐鹿中原的心態,很容易說明所謂「亞細亞主義」,自明治以來便混淆著傳統的天下觀念,完全跨越近代西方國家體系的界線,也是戰前少壯軍人與外交協調派的最大差別,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傳統天下觀才真正淡出日本的亞洲概念。

  日本對亞洲的認識,除傳統看法外,也受當時世界環境的影響,1928年日本少壯軍人對戴季陶的一番說話,背後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國際氛圍。一戰上最大衝擊便是軍事觀念的改變,戰爭勝負不再是取決於戰場上,而是看本國能否掌握足夠資源以支持戰事。因此戰後各國都在爭取地區霸權(autarky),建立自給自足的天然資源。戰後日本軍人,無論是所謂統制派或皇道派,其實都在追求東亞地區霸權,因此有大東亞概念的出現,而石原莞爾即其表表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已放棄雄霸亞洲想法,但亞洲概念仍在政界及學界不斷有迴響。雖然只是理論層次,不過隨著日本國力上升,日本對亞洲即有新的解釋,大平正芳在1978年提出「環太平洋連帶」,中曾根康弘在1982年提出「東亞共同體」,均希望打造一個新型亞洲方式,其中亦包括美國在內。因此「亞洲」一詞,於日本實在有許多不同含義,正如作者所言,亞洲是日本藉此自我表達的方式,它的內容複雜,本書在這方面邁開了重要一步,期待作者日後有更深入的巨著。

  回過來再檢視中國如何看待亞洲這一概念?簡而言之,可以說是十分冷淡。「亞細亞」一語自明末便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日兩國,但當時只當作是地理名詞,而且是西方的地理框架,影響力不大。它在政治上產生作用力是始於日本,1877成立振亞社,以後發展為興亞社、亞細亞學會等,主張團結亞洲各國,抗拒西方侵略。中國方面也有人參與呼應,如黃遵憲及孫中山等,但始終沒有成為一個有力概念。主要原因大概有兩點,首先是地緣問題,日本所提倡的亞細亞主義,雖然包括今日亞洲全部,但重點仍在東亞,而中國周圍鄰近國家眾多,面向的不止是東亞一地,而是包括東南亞、中亞及北亞,不可能只傾斜東亞一方;其次是中國一直自詡為東亞文明的源頭,對同源的日本、韓國和越南等文化不無輕視心理。就第一點而言,它是外交政策的實行層次問題,強調東亞地區的特殊性,並不妨礙四海一家精神,反而有相輔相成效果;至於東亞文化的形成,中國固然在時間上先著一鞭,但日、韓、越三國亦各自有其貢獻,近年學界頗關注日、韓儒家思想的發展,其實在醫學及藝術等生活層面,它們也有一定成就,但常被忽視,要建設一個有力的亞洲概念,必須承認日本以至其他國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才有發展的可能性。有幸拜讀李永晶教授大作,並受囑作序,深感作者若能在這方面發揮所長,則更是東亞文化之福。

台北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李朝津
2023年8月8日草於芝加哥

 
 

詳細資料

  • ISBN:9789620450990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6.5 x 23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最新巨作《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洞悉人類發展的急迫選擇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知遠語言加碼(9/7-9/8)
  • 新時代折20
  • 小天下領券(9/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