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21世紀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指南:讓演化生物學為你的人生效力

21世紀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指南:讓演化生物學為你的人生效力

A Hunter-Gatherer’s Guide to the 21st Century:Evolu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 Life

  • 定價:520
  • 優惠價:946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4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我適合活在這世界上嗎?

這是一本從生物學的角度去解釋,我們人類帶著演化的包袱,來到21世紀的今天,究竟遇上了什麼格格不入的狀況?在你內心隱約覺得不對勁的現象,作者在這本書中澄清了現代許多令人陷入崩潰的重要主題,另一方面拉長人類演化維度,以宏觀方式讓你看清,原本以為的進化,但其實可能讓你失去了其它優勢,套用書中內容:「即使是小偷也必須遵守物理定律。」人類因為科技獲得快速進展,我們超越最好的自己,但同時也令人反胃,作者試著讓你更能理解所謂人類是怎麼一回事,人的自由、正義、公平有什麼樣的現代價值,減少混亂但又同時能接受不同立場的共同價值。此刻,在試著更進化前,首先我們要先是個人。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以演化生物學智慧,
給予21世紀人類的生存指南
 
大膽!挑釁!
我們如何以智人祖先的大腦與身體,
應對現代生活挑戰!
 
  我們從狩獵採集者祖先那兒繼承的身體和大腦,
  不適應全新的現代生活。

  我們生活在人類史上最繁榮的時期,但我們從未如此冷漠、分裂和不開心。我們的生活水平從未如此之高,但慢性病和自殺率繼續飆升。
 
  該如何解釋這種自相矛盾的情況?最重要的是該如何解決它?
 
  我們的文明正處在認知失衡的狀態中,
  物種演化告訴我們關於人性的什麼?

  對於演化生物學家赫因和韋恩斯坦來說,造成我們困境的原因顯而易見:我們適應演化為以狩獵採集為生的大腦和身體並不適合現代生活。
 
  例如我們演化成在部落中生活的物種,但今日大多數人連鄰居的名字是什麼都不知道!在古老社會中,生存仰賴我們在性別差異上的優勢,但今日,生理性別卻被認為是種冒犯。儘管人類非常能適應變化,但今日變化的步伐如此之快,以至於我們的大腦、身體永遠無法與社會同步,這一切讓我們生病,在這樣一個社會中的認知失調正在扼殺我們。
 
  解決生活的混亂感,
  對於現代生活,科學的世界觀能提供我們的人生智慧。

  赫因和韋恩斯坦運用他們對最多樣化生態系統的知識,以演化的棱鏡剖析了關於醫學、飲食、睡眠、性、性別、關係、父母身分、教育、經濟成長和我們等問題,勾勒出基於科學的世界觀,那並非理性至上,而是把科學當成工具,提供思考的脈絡,提煉出務實、開放、和平的智慧。這是一本讓我們過得更美好、更明智的生活指南。
 
專文推薦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王弘毅 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各界讚譽
 
  ˙「夫妻團隊運用他們對演化生物學的廣博知識來解決困擾我們的問題。本書內容廣泛、富啟發性,對人性提出有趣、令人驚訝和深刻的觀點。」―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生活的十二條規則》作者
 
  ˙「本書以優美的語言和動人比喻重述了人類的故事。兩位作者體現了偉大的文科教育該培養的謙遜、細緻入微的思維和對學習的熱愛。每個正在養育或教育孩子或想改變社會制度的人,都該閱讀這本書。」—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和《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一書合著者
 
  ˙「我從來沒有讀過如此大膽、經深入研究和簡潔的探索,探討了我們所處的令人費解的困境。任何想知道為什麼歷史上最舒適的社會——我們的社會——抑鬱、焦慮和貧困率如此之高?我們將在本書中找到答案。」—塞巴斯蒂安•榮格,《完美風暴、戰爭、部落和自由》的作者
 
  ˙「本書至少給了我五個演化概念,這些概念已成為我看待世界的核心概念。」—JAMIE WHEAL,Flow Genome Project執行董事,Stealing Fire 的合著者
 
  ˙「布雷特和希瑟是備受推崇的演化生物學家,也是思考清晰的思想家和溝通者,雖然學校汙名化他們,但他們重視科學真理而非政治正確。」—薩波斯基,《行為》一書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希瑟.赫因(HEATHER HEYING)、布萊特.韋恩斯坦(BRET WEINSTEIN)
 
  敢於挑戰權威的演化生物學家。二人相識於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之後結為夫妻。二人均為密西根大學生物學博士,曾在美國常青州立學院擔任長達十五年的演化生物學教授。多年來,二人一直從事演化生物學領域的研究,致力揭示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演化的意義,以期為人類尋找一條穩定前進的道路。
 
  2019年至2021年,赫因與韋恩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麥迪森專案做訪問學者,並一起提出有關意識演化適應的理論。離開美國常青州立學院後,赫因與韋恩斯坦於2019年創辦了「黑馬播客」(Darkhorse podcast),每週進行更新。二人希望從演化生物學家的角度,通過開放式的對話與探討,將科學思維與見解帶給每一個人。同時多年來,赫因與韋恩斯坦經常就演化與文化等相關話題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上發表文章,並多次受邀在美國國會、司法部、等機構發表演講。
 
譯者簡介
 
鄧子衿
 
  由科學界進入譯界,在譯界持續關注科學界的「譯人」。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碩士。專職生命科學、食物以及醫學範疇的科普翻譯,曾獲得第九屆吳大猷科普翻譯獎佳作,雜誌譯稿散見於《科學人》與《國家地理》,近期的翻譯書籍有《我們身體裡的生命演化史》、《每個人的短歷史》等。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人類的生態區位
其他生物無法打破生態區位間的界限,但人類可以。我們同時也打破了個體間的界限,而這是其他任何物種都無法徹底打破的界限。從生態區位的角度來看,人類是通才物種,其中又包含許多專家個體。正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讓我們超越了個人能力的限制,既能專注在自己的專長上,又可以依靠他人的專業來維持生活。
 
第二章 人類譜系簡史
二十萬年前,我們共同祖先的身體和腦部已經和現代人類完全相同了。居住在東非裂谷的古代智人在刮鬍子、剪頭髮並穿上現代的衣服後,若身處人群擁擠的21世紀街道上,可能沒人會多看他兩眼。當然,他可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的身體和21世紀的人類相同,只是腦中的東西不同。
 
第三章 古代的身體 現代的世界
如果說,居住環境中充滿筆直的線條,讓人更容易產生視錯覺。那麼,使用芳香劑和香水,是否會影響我們嗅聞身體訊號的能力?生活中隨處可見時鐘,是否會影響我們的時間感?飛機對我們的空間感會造成什麼影響?網路之於效能感,或學校之於家庭感呢?我們想問:「詭異」的生活方式還會讓我們付出哪些代價?
 
第四章 醫學
歷史證據顯示,大多數人每天都會出門曬到一點太陽,或是吃鱈魚,或是兩者都有,但是吃藥簡單多了,充滿科學主義的味道,這種方式很容易讓人誤解科學,同時誤以為自己「有好好控制自己的健康」。你經常會聽到人說這樣的話:「我很積極,我正在補充維生素D。」(或是維生素C、魚油,以及其他流行的快速養生產品)
 
第五章 食物
對於食物的化約讓人失望,因為它忽略了食物讓人們建立聯繫的能力――食物能讓為你做飯的家人或朋友,或是你做飯給他們吃的家人和朋友彼此建立聯繫。以營養為中心的化約飲食,沒顧慮到慶祝或悲傷的場合;而這兩者,往往是透過飲食來實現的。
 
第六章 睡眠
從鎢絲燈泡到日光燈再到LED燈,又一次把我們推向更冷、更藍的白天日照光譜中。更糟的是,對於許多處在21世紀詭異世界的人來說,家中每個房間都有藍色小LED燈。我們的大腦演化到倚靠直覺、透過進入眼睛的光譜來感知一天中的時間。然而,現在正午時刻的藍色光隨時都在閃爍,難怪有許多人難以入睡。
 
第七章 性與性別
最完整的人類性行為,必定是完整個體之間身體和大腦、內心和心理融合的產物。從色情片瞭解到性的人,可能除了自己的身體之外,對其他任何回饋都沒有感覺。對他們而言,溝通和回饋不會是優先事項,也可能不認為溝通和回饋有價值。他們很難與人建立關係,更難以理解何謂人際關係。
 
第八章 親職與伴侶關係
一夫一妻制擴大了愛的範圍,從母子之愛,擴大到夫妻之愛,通常還擴及父子之愛。一夫一妻制也可以促進友誼。配對連結也讓有效的勞動分工得以出現。在單親系統中,單親(通常是母親)必須做所有事情;配對連結讓她的工作量減少一半。
 
第九章 童年
在「詭異」社會中,父母不僅關注自己的孩子,還關注容易記錄並傳達給他人的指標,例如孩子第一次微笑、第一次說話,或是跨出第一步的時間。一旦掌握這些指標,我們很容易產生混淆,認為那些時間點不僅衡量了孩子的健康狀況,也衡量了孩子的未來能力。我們相信達到標準就代表健康和進步,這觀念助長現代人對於風險的恐懼。
 
第十章 學校
利用恐懼讓兒童坐得整整齊齊、眼睛朝前、閉上嘴巴,每天除了幾個預定時刻外根本不運動身體,這樣長大後,就更難調節自己的身體和感官,也難以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決定,並在成年後可能仍持續生活在類似的受控制環境中,總是需要預先警告和安全空間等措施。
 
第十一章 長大成人
通過儀式是代表轉變的有效標誌。但在「詭異世界」的人不但幾乎不進行通過儀式,就算有也往往少了儀式感,導致我們忘了成年特徵的蹤跡。在過往歷史中,成年人是知道如何餵飽自己、得到居所、成為群體中具生產力的一分子,同時能進行批判性思考的人。但這些知識不會因為年紀增長就自然出現,而是必須費力掙扎才能獲得的。
 
第十二章 文化與意識
當祖先的智慧耗盡時,人類會匯集不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去找出打開生路的新方式。確定祖先的智慧何時會在特定領域中耗盡並不容易,堅守傳統到底的人和想要打破傳統並嘗試新方法的人之間總是關係緊張。所有運作良好的系統都需要能夠接納兩者――同時倡導文化和意識、正統和異端、神聖和巫術。
 
第十三章 第四疆界
以為成長就像是個東西,只要追逐就能抓到,是愚蠢的行為。期望能夠永久成長在許多方面來說,與追求永久的幸福很相似,都是通往龐大痛苦的道路。我們執著於成長及其創造出的經濟思維,催生了一個以生產率為基準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文明的健康狀況是依據商品和服務的產出量來評估,人們認為消費越多越好。
 
尾聲
後記
 

推薦文
 
新世紀狩獵採集者教戰守則
黃貞祥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

 
  您是否也感覺到,成為一個好人並不簡單?
 
  這個問題遠超越了人際關係中的挑戰。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對於健康、飲食、睡眠等基本生活方面感到迷茫,不確定什麼才是「正確」的做法。
 
  我在課堂上經常被學生問及如何過一個健康的生活。在回答之前,我總是先設置一個前提,告訴他們答案可能比他們想像的要簡單。然而,當提到「多運動、充足睡眠、飲食均衡」這些基本原則時,學生們往往顯得半信半疑,似乎他們更期待一個來自生物科技的革命性解決方案。但當我追問他們是否真的知道如何培養良好的運動、睡眠和飲食習慣時,他們就顯得面有難色了。

  實際上,即便是我自己也不能肯定地說我知道如何在這個現代化的社會中過上一個身心全面健康的生活。畢竟,自從我們的祖先與黑猩猩在四百萬年前分道揚鑣以來,工業化社會的歷史不過才百來年左右,而我們的身心狀態在很多時候似乎還停留在幾千甚至幾萬年前。面對現代生活與我們的身體及心理的不匹配,引發了五花八門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不嘗試順水推舟,讓自己在這個現代社會中過得更加舒適呢?
 
  這正是《21世紀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指南:讓演化生物學為你的人生效力》(A Hunter-Gatherer’s Guide to the 21st Century:Evolu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 Life)一書所要探討的。這本書由演化生物學家夫婦希瑟.赫因(HEATHER HEYING)和布萊特.韋恩斯坦(BRET WEINSTEIN)共同撰寫,深入分析了現代人類面臨的難題,並提供了一個演化生物學的視角來理解這些挑戰。他們提出了一系列基於演化原則的自助建議,目的是幫助解決我們石器時代的大腦與現代高科技社會之間存在的不匹配問題。
 
  在《21世紀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指南》中,所指的現代文明社會特指在所謂「詭異」(WEIRD)國家內,即那些教育水準較高、擁有工業化經濟基礎、通常較為富裕且實行民主制度的西方國家(亞洲富裕的國家如新加坡、日本、韓國、台灣,某個程度上也越來越像「詭異」國家)。在這些「詭異」國家裡,人們經常面臨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過度用藥、以及在育兒和教育方法上的諸多誤區。
 
  赫因和韋恩斯坦採用跨學科的分析方法,巧妙總結了生物學、自然史和演化的基本知識,並透過動物界的生動例子,來闡述演化生物學的理論與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為身心健康、教育、社會和環境問題提供實際的建議。他們的豐富經驗和獨到見解,也為我們開闢了新的視野,並提供了一套適應21世紀生活的策略和指引,激勵我們在面對現代社會挑戰時展現出更多智慧和適應力。
 
  赫因和韋恩斯坦主張,透過深入了解和尊重人類的演化過程,我們能夠針對當下社會的各項挑戰找到解決之道。在考量當代社會的眾多問題時,他們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在這些挑戰面前,哪些人類的固有特性應當被我們更加重視?他們認為,那些在人類演化和文化歷史中根深蒂固、代價昂貴且複雜的特質,極有可能是適應性的表現——這些特質的存在背後隱含著深刻的意義,而不是偶然的現象。果然要「世界越快,心,則慢」。
 
  為此,赫因和韋恩斯坦引入眾多例證,從我們祖先的飲食習慣到昔日繁星下的睡眠,乃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指出了現代人類與狩獵採集時代祖先在基因和行為上的脫節。他們認為,文化演化的速度遠遠超過人類基因的變化,導致我們與自己的心理和身體遊戲規則不一致。世界的變化速度和我們適應這些變化的能力之間的失衡,造成了我們的大腦、身體和社會系統不同步。
 
  換言之,世界變化之迅速,超越了我們的適應範圍,讓我們在身心、社會和環境層面遭受困擾。赫因和韋恩斯坦將此現象稱為「過度新奇」(hyper-novel),並將這一概念應用於諸如藥物、飲食、睡眠、性愛、育兒、人際關係、教育、文化等多個「過度新奇」的問題上。
 
  舉例來說,在《21世紀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指南》裡,赫因和韋恩斯坦指出學校教育是歷史上相對較新的概念,並且在自然界中,類似的教學模式相當罕見。他們強調,人類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觀察和親身體驗來完成的,而不是在嚴格的教室環境中透過死記硬背來實現。他們認為,這種學習方式更多地反映了順從和服從性,而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
 
  同時,赫因和韋恩斯坦挑戰了主流的看法,他們認為老化對文化的進步非常關鍵。長者不只是後代的經濟支柱,也是知識和智慧的寶庫。因此,他們對當前延年益壽的抗衰老趨勢表示擔憂,認為這一趨勢可能對人性本質構成威脅,進而對我們珍貴的文化資產和適應、掌握世界的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想當然地,《21世紀的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指南》提出的一些建議可能會激起爭議。作為演化生物學的同行,我對他們提出的某些見解和建議持保留態度,例如鼓勵常赤腳行走、主張市場不應影響音樂選擇、以及提出水中氟對兒童具有神經毒性等觀點。可能是因為他們作為田野生物學家,對於現代工商社會的一些「常態」持批判態度。他們對於新冠疫苗的公開反對和對伊維菌素(ivermectin)的支持,也在學術圈內引發了廣泛爭議。然而,這些僅代表他們的一家之言,我們應運用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來判斷其觀點的正確性以及是否採納。
 
  如果您對於演化生物學在當代生活中的應用、尋求科學方法來提升生活品質,或者簡單地希望深入探索人類行為與社會結構的演化基礎感興趣,《21世紀的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指南》無疑是一本理想的好書。這本書以科學證據和深刻的見解提供了理解現代生活複雜性的獨特視角,非常適合渴望深入瞭解人性並希望在生活中達到更好適應的讀者。

推薦文2

追求成長是生物天性,為何只有人類會造成問題?
王弘毅(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人類確實是優秀的物種


  提到人類與其他物種的比較,許多人直覺地認為人類除了有一個大腦袋以外,其他基本上一無是處。我們沒有尖銳的爪子與牙齒,跑不過獅子獵豹等掠食者,也競爭不過其他的近親如大猩猩。充其量不過就是瘦弱的身軀上頂著一個大腦袋,就像是竹籤上面插著一顆貢丸。

  然而上述的一切不僅錯誤,而且與事實相差甚遠。從任何角度來看,即使撇開我們的大腦袋,人類都是一個優秀的物種。就像非洲瞪羚不需要強壯的下顎,只需要具備善於奔跑的身體,就可以繁衍於非洲草原。一個物種是否優秀,取決於牠的族群是否在激烈的生存競爭環境中能夠繁衍壯大,而不是跟其他的物種的優點比較。

  人類的祖先早在發展出大腦袋之前就已經悠遊於非洲大地,憑藉的不是牙尖爪利,而是無與倫比的耐力。人類其實是動物界的長跑冠軍。我們雖然跑不快、跳不高,但可以比其他動物跑的更遠、更持久。大部分稍微經過訓練的人,都可以輕鬆跑完五公里,這個距離已超越許多動物不間斷奔跑的極限了。而許多長跑選手一次動輒跑四十二甚至一百公里。

  人類的適應

  人類身上的毛髮退化,有發達的汗腺,使我們快速排除熱量。直立的身體減少陽光照射的面積,可減少熱量的吸收。再加上發達的臀部以及大腿肌肉,有利於長途奔跑。所有這些都讓我們可以大面積的探索附近的環境。所以人類在大約六、七萬年前離開非洲之後,「僅僅」花了數萬年的時間,就已經散布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地區。

  當然人類快速適應不同的環境靠的不只是無與倫比的耐力,還有彼此合作以及富有創造力的大腦,其中許多細節書中已有描述。我要強調的是,人類確實具有驚人的適應力,而且勇於面對改變,所以才能在短短幾萬年間適應地球的不同環境。

  現代的環境下,我們擁有的是古代的身體(Evolutionary mismatch)

  人類面對改變的快速適應能力,除了表現在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外,也表現在適應我們自身創造的環境。大約在一萬年前,人類脫離了百萬年以來採集打獵的生活,開始進入農耕時代。此後我們快速地改造生存的環境,而我們也必須適應被自己改變的環境。從這個角度而言,人類其實是一種被自己馴養的生物,就像我們馴養的動物一樣。

  而生存環境快速的改變,也帶給人類族群許多的問題,因為生物的適應是需要許多世代的累積。例如人類的祖先大約在三百萬年前演變成兩足步行,然而至今仍飽受這個改變所造成的困擾。老年人常見的腰痛即是一例,在動物世界裡這種經常性的腰痛很少見。人類因為直立的關係,讓腰椎承受了巨大壓力,所以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有腰痛的現象。

  人類開始農耕之後,雖然使得人口數量上升,但是生活水準並沒有因此而有很大的提升。從許多面向來看,農耕時期人類生活的狀況反而比狩獵採集時更差。一些考古研究指出,進入農耕後由於飲食的多樣化降低,人類的身材變得矮小,得到傳染病增多,特定的營養成分缺乏(例如維生素、鐵元素和礦物質),使得骨質和牙齒的狀況變差。這些都是面對改變所付出的代價。

  人類的困境

  十八世紀進入工業革命後,機械力量大幅取代人力與獸力,人類也因此獲得大量開採天然資源的能力。同樣地,也產生了許多的問題。例如,現代人類因為活動降低使得慢性疾病、炎症、退化性疾病(例如肥胖、第2型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增加。此外,人類超限利用了地球的資源,使得環境永續的議題變成所有人類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的資訊革命,又使得改變的速度加劇。這樣的改變早已超出人類可以適應的範圍,我們面對這些改變所產生的問題,從心理、生理以及環境等面相來看也慢慢地浮現。我們面對的是快速改變的環境,而且這些改變是人類自己造成的,然而在許多情況下我們顯得不知所措。

  以前一陣子新冠病毒流行時期疫苗的施打為例,許多人在面對RNA疫苗(莫德納、BNT)、腺病毒疫苗(AZ)或是次蛋白疫苗(高端)時,不知如何選擇。當時因為疫苗施打順序考量,輪到青少年和小朋友的時候,只有RNA疫苗可以施打。其實如果有選擇的話,小朋友以及青少年應施打次蛋白疫苗,原因是次蛋白疫苗已有數十年的歷史,我們對於其可能的副作用有很好的掌握。反之,RNA疫苗是新開發的疫苗,其長期副作用仍有待觀察。

  學習祖先的智慧

  我們的身體是設計來在非洲狩獵採集,而不是在現代化的大樓裡寫字、操作電腦的。披著古代人的身體,過著現代人的生活,當然會造成衝突。本書作者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說明,人類所面對的這些問題是怎麼產生的,並提出他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因應。

  作者提出我們應該尊重前人的智慧。來自不同地方的族群,必定有適應當地環境的能力。這種適應可能是基因上的也可能是文化上的。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說明我們應該如何利用理性的思考以及祖先的智慧,來面對在當前快速改變的環境之下的困境。其實本書雖然名為《21世紀採集狩獵者的生存指南》,其實也可以是《21世紀的育兒指南》。因為書中提到的問題從童年、學校甚至到成人,作者也從不同面向說明父母應該如何陪伴並教育下一代。

  成長是所有生物的本性

  除了個人生活之外,人類面對最大的危機是永續成長的困境。這裡要強調的是,追求成長並非是人類獨特的貪婪所致。事實上,所有生物都在追求族群的成長。從生物學角度看,一個基因的成功與否,是以此基因在子代的比例是否成長來衡量。若基因在子代的比例不斷成長,代表它是成功的基因,反之則是不成功的基因。因此基因的目的就是不斷的成長。

  因為所有現存生物的基因都是經歷無數代篩選的結果,它們也因此是最精通如何成長的。因此,所有生物骨子裡都是追求成長的,那些不追求成長或是無法追求成長的,早就被掃進歷史的洪流之中了。

  既然追求成長是所有生物的天性,那為何只有人類會造成問題呢?這就回到書中一開始的概念了。所有生物都有特定的生態區位(niche),所謂的區位就是一個生物在生態系所扮演的角色,如食物、居所等等。一個生態系中的這些資源是固定的,所以每個生物在生態系中有都有固定的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當生物數量接近或是超過環境承載量的時候,物種就無法再成長,數量甚至會下降。如果生物繼續成長超越了環境所能負荷的數量,生態環境就會崩壞。

  不過,也正是因為所有生物都有特定的生態區位,所以當他們居住的生態系崩壞,所影響的僅僅只是那一個特定的生態系而已,其他生態系並不會受到太大的波及。假以時日,同樣地方又會有另一群生物遷入,組成新的生態系。

  然而,由於人類幾乎主宰了地球上的每一個棲地,環境對人類的承載量就等同於整個地球的承載量。因此人類造成的生態崩壞,意味著整個地球的崩壞。

  突破演化的限制

  如果追求成長是根植於數十億年演化的基因之中,我們又該怎麼突破演化的限制,避免自身以及地球環境的崩壞呢?本書作者在最後一章提供了答案。筆者在這裡想要強調的是,得益於我們的大腦,我們是地球上唯一能夠理解過去並規劃未來的生物。正是這個預見未來的能力,有機會把我們從盲目追求成長中拯救出來。我們其實擁有心智上的裝備,可以規劃長期的利益而不僅著眼於短期的好處。套一句「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的話:固然我們生而為基因的機器,但我們還是有能力反抗基因的天性。地球上也僅有我們可以反叛成長這個生物的本性。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55322
  • 叢書系列:鷹之喙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6 x 22.5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三章  古代的身體,現代的世界
 
幾十年前,居住在非洲南部的布西曼人大都還是狩獵採集者,他們幾乎全都沒有視錯覺,不像西方人那樣,會在特定情況下難以分辨線段的長度――兩條長度相同的線,如果兩端的箭頭方向相反,便覺得這兩條線長度不一樣。我們的眼睛加上腦部的運作,會讓我們被愚弄。被問到這個簡單的問題時(哪條線比較長),西方人會答錯,但布西曼人不會。
 
如果你是打從嬰兒時期起就在布西曼部落長大的美國人,就不會和雙親一樣有這種視錯覺。同樣地,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區長大的布西曼孩子,就會受到這種視錯覺的影響。在這個案例中,感覺能力和生理機能受到經驗與環境的影響,而不是受遺傳影響。
 
這本書的讀者絕大部分都居住在「詭異」(WEIRD)的國家中,即教育程度高、具工業化經濟基礎,而且通常相當富裕且行民主制度的西方國家。受益於工業化和民主制度,這些國家的居民幾乎每個人的生活品質都很高,但這種擴及整個社會的改變卻造成許多意外的負面結果。雖然大多數人都很清楚21世紀的詭異環境,大幅擴展了各種豐富經驗,但我們卻不太清楚這種生活如何減少其他方面的體驗,甚至對我們造成損害。為什麼我們與布西曼人不同,會受到簡單圖案的愚弄呢?這與我們視覺範圍的改變有關。我們的家中乾淨清潔、格局方正、保持恆溫。正如幼貓的視覺輸入若受到剝奪,成年後的視力便會不全;現代生活的舒適和便利也讓我們受到剝奪,讓我們的能力變得不完全。又或者,我們的視覺能力也只是在適應現代社會獨特的方正環境。不論如何,現代化對於人類的基本層面產生了一些影響,然而令人震驚的是我們並不理解這項事實。
 
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人類的行為與心理模型的實驗對象,往往是詭異世界的大學生。對於詭異世界的大學生來說,這些模型可能正確;但對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們來說就未必如此。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5.0
|
2024/04/27
雖然邊讀邊覺得作者用演化學包裝傳統價值,也難怪推薦者包含《生存的十二條法則》的Jordan Peterson以及《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的Jonathan Haidt,我還是很喜歡這本書的理念,包含「宗教是一種文化適應」以及後面談童年、學校以及長大成人的章節。

面對科技的快速變遷,人類這種物種若要繼續延續下去,不應一味追求成長,也不應任由消費主義掛帥,作者提出的提高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ousness)以及「工藝的自豪感」(pride in craftmanship; p.323)以追求永續發展值得我們深思。希望在演算法掌控的時代,我們仍能以"agree to disagree"的精神彼此交流討論以尋求真相。

另外,p.83-84談到「乳糖酶存續現象」(lactase persistence),談到在當地(日本)乳製品沒那麼容易取得,這部分我先存疑。也許作者對日本不夠了解,或者日本真的不像台灣一樣鮮奶已是家庭常備品?

p.343有個錯字,"每年都「匯」進行慶祝光明節"。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童話裡的心理學【博客來電子書獨家-作者電子贈言簽名扉頁版】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