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黃長玲)
Ch1 父權體制(黃長玲、李佩雯)
1.支不支持性別平等對我有差嗎?(黃長玲)
2.為什麼提到性別平等好像直男就很該死?(黃長玲)
3.常常講性別平等的女性,有的也很有資源權力,幹嘛一副受害者的樣子?(李佩雯)
4.很多事就是男女有別,難道連這點都不承認嗎?(李佩雯)
Ch2 習俗文化(姜貞吟)
1.現代結婚儀式還讓女性丟扇子、跨火爐,並拜別祖先,為什麼啊?
2.男娶女嫁可以說成男嫁女娶嗎?同性婚是誰嫁誰娶?
3.《民法》修改為父母可以協商子女的姓氏後,為何從母姓者仍只有5%,跟過去差不多?
4.為什麼很多人還是喜歡生男孩?如果男多女少,不是讓少子化更嚴重嗎?
5.請問小孩要有原住民身分的話,一定要跟有原住民身分的爸爸或是媽媽同一個姓,為什麼這規定違憲?
Ch3 語言溝通(李佩雯)
1.男女溝通真的大不同?異性間溝通的訣竅是什麼?
2.為什麼髒話裡被「問候」的都是女性?
3.「母豬、台女、女拳」這些話只是嘴一嘴,幹嘛那麼在意?
4.為什麼「吃豆腐」現在叫做「性騷擾」?兩性平等現在叫「性別平等」?真的有差嗎?
5.直男為什麼很少主動相約聊心事?反而常互虧、講幹話?
Ch4 媒介再現(蕭蘋)
1.在媒體內容中呈現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各具有什麼樣典型的特質?
2.在臺灣媒體的內容中,主流的女性特質和男性特質之外,有其他另類、或不同性取向角色的呈現嗎?這些另類的性別特質是哪些呢?對照我們現實生活中各種的性別角色,如:媽媽、爸爸、女朋友、男朋友等,和媒體中所呈現的性別形象有差距嗎?
3.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扮演的性別角色,有沒有可能受到這些媒體內容的影響?
4.媒體在製造這些性別刻板的過程中,是受到哪些可能因素的影響?增加多一些的女性媒體工作者是否可以幫助改善呢?
Ch5 親密關係(游美惠)
1.浪漫愛情很美好,大家都想追求,有什麼問題嗎?
2.親密伴侶關係的維繫,跟父權體制有什麼關係?
3.個人的告白或愛意表達,會受到社會文化和性別規範的影響嗎?
4.親密關係為什麼要民主化?
Ch6 多元性別(胡郁盈)
1.我身邊有很多人不結婚也過得很好,為什麼同性戀想要結婚?
2.同性戀可以生養小孩嗎?小孩長大會不會被歧視?沒有爸爸媽媽是不是違反倫理?
3.跨性別是靈魂裝錯身體嗎?免術換證在吵什麼?
4.泛性戀和雙性戀有什麼不同?無性戀和疑性戀又是什麼?他們都是酷兒嗎?
5.同性戀看得出來嗎?所謂gaydar真的存在嗎?如果輕易被發現會不會被排斥?
Ch7 男子氣概(白爾雅、黃淑玲)
1.有人說男子氣概「有毒」?男子氣概應該也有好的吧?(白爾雅、黃淑玲)
2.男子氣概為什麼會產生恐同?(白爾雅、黃淑玲)
3.男生不是「不能哭、不要像女孩子」嗎?為什麼臺灣柔道好手楊勇緯得獎後爆哭,不僅沒有受到質疑,還有人覺得心疼不捨?(白爾雅、黃淑玲)
4.要怎麼樣知道自己是否有「直男癌」?而且會對別人造成壓迫?(白爾雅、黃淑玲)
5.房屋廣告說「爸爸加油!家要放大,價要輕鬆」,養家活口是爸爸的責任嗎?(白爾雅、黃淑玲)
Ch8 校園性騷擾(黃囇莉)
1.什麼是性騷擾?界定的核心是什麼?
2.如果性騷擾的定義,以受害人的主觀感受為主,那他/她不是可以隨意主張嗎?
3.老師與學生若是兩情相悅,不就是師生戀嗎?怎麼也是違反校園性平法?
4.在臺灣,關於性騷擾有三個法案,校園中都用得到嗎?它們有何差異?
5.老師有教學自主權,討論並提出對同性戀的負面看法,何以算是性騷擾?
Ch9 法律與性/別權力(王曉丹、李柏翰)
1.婚姻體制是對多元性別的歧視與壓迫?同婚合法後就不會了吧?(李柏翰)
2.用法律恐嚇感染者對愛滋防治真的有效嗎?(李柏翰)
3.法律為何漏接性暴力的受害者?修法還不夠嗎?(王曉丹)
4.法律處理性暴力問題時,陷入了何種偏誤?忽略了哪些關鍵?(王曉丹)
5.MeToo運動傳達了什麼訊息?對受害者能動性有何啟示?(王曉丹)
6.如何接住MeToo 受害者?MeToo下一步是什麼?(王曉丹)
Ch10 數位性別暴力(方念萱、康庭瑜)
1.線上性別仇恨言論是什麼?這個現象有什麼趨勢?它有什麼具體的危害嗎?(康庭瑜)
2.我不記得從前有那麼多的性別仇恨言論。性別不是已經越來越平等了嗎,為什麼今天會有那麼多惡意的線上性別仇恨表達?(康庭瑜)
3.講數位性別暴力防治的時候,動輒提到「保護」,這難道不會抹煞女性主體性與能動性?(方念萱)
4.為什麼深偽換臉也算是數位性暴力?若是當事人不知道,深偽換臉只是自娛?(方念萱)
Ch11 科技(蔡麗玲、余貞誼)
1.科學講求客觀中立,因此科學知識是不可能有性別偏差的囉?(蔡麗玲)
2.科技領域的男性人數明顯比女性多,可見男性比女性適合理工科?(蔡麗玲)
3.科技產業以男性從業者為多數,為什麼不能把這現象看成是一種市場供需的自然結果?為什麼一定得把它視為是一種需要解決的問題?(余貞誼)
4.科技業近來強調開發「女力」,有必要嗎?感覺對男性有點不公平?(蔡麗玲)
5.科技是一種中性的存在,如果它帶來性別歧視的後果,應該也是人為誤用的結果,跟科技本身的設計無關吧?(余貞誼)
6.如果要檢視科技設計/應用方案是否尊重性別多樣性,我們有什麼工具可以運用嗎?(余貞誼)
Ch12 健康(成令方、林宜平、劉盈君)
1.生或不生,乃人生大事,女人怎麼看?法律又怎麼看?(成令方)
2.臺灣女性的平均餘命比男性高,但是「男人命短、女人病多」,臺灣的性別存在什麼樣的健康不平等?(林宜平)
3.為什麼原住民、新住民的健康維護這麼難?(成令方)
4.生病看醫生的時候,醫生開藥會考慮症狀、體重或年齡,為什麼沒有考慮性別?(劉盈君)
5.藥物有性別嗎?同一種藥物的成效、劑量或副作用是否男女都適用?(劉盈君)
6.同婚合法後,同志和跨性別在生活上還有哪些難處?(成令方)
Ch13 教育(李淑菁、謝小芩)
1.現在已經很性別平等了,女生的成績都還比男生好呢,教育上為什麼還要談性別平等呢?(李淑菁、謝小芩)
2.有些課程「限男生」、「限女生」選修,這應該違反性別平等吧?我可以向學校性平會申訴嗎?(李淑菁、謝小芩)
3.服裝儀容、教室座位安排、打掃分配,或是班規校規,跟性別平等有什麼關係?(李淑菁、謝小芩)
4.教科書經過層層審查與把關,為什麼還會出現性別不平等的內容?(李淑菁、謝小芩)
5.現在性別平等教育的資源與研習很多,要如何分辨與選擇呢?(李淑菁、謝小芩)
Ch14 勞動(劉梅君)
1.誰會成為公司主管,不就是應該看能力和專業,為什麼還要談性別比例?
2.跨國企業好像喜歡談多元平等共融政策,這真的會增加企業競爭力?女性會被重視嗎?
3.「同酬日」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每逢婦女節這件事必為眾所矚目?
4.為什麼西方人好像都不會為了工作犧牲家庭生活?而我們卻工時超長,也不見薪水相應增長?
5.據說聯合國規定女性不能深夜工作,也不能做高危險的工作,真的嗎?
Ch15 親職(唐文慧、王舒芸)
1.為何現在很多人都不敢或是不願生小孩,怎樣才是「好爸媽」呢?(唐文慧)
2.「養兒育女」是耗時費力的「工作」,沒錢、沒時間怎麼辦?(唐文慧)
3.七成多的幼兒媽媽都在工作,可見臺灣的職場沒有照顧歧視了吧?(王舒芸)
4.當代育兒爸媽常被工作與家庭夾殺,但,這不是個人選擇嗎?干老闆什麼事?(王舒芸)
5.布建公共托育不足以緩解照顧的性別不平等嗎?為何還要推動照顧時間權利?(王舒芸)
6.為何育嬰假的使用仍有性別化現象?有鬆動的可能嗎?(王舒芸)
Ch16 遷移(梁莉芳)
1.女人常被視為遷移的「留守者」或是男性移民的「依賴者」,事實是這樣嗎?
2.為什麼會有「外籍新娘」的稱呼?這樣的說法有什麼問題?
3.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常常聽到「外傭」一詞,指的是誰?她們就是傭人對吧?
4.手機好像可以讓「做媽媽」這件事變得比較容易,尤其移工媽媽不在小孩身邊的時候?
Ch17 障礙(周月清、陳伯偉、郭惠瑜)
1.談到性別時,好像常常遺忘身心障礙者?這算歧視嗎? (周月清)
2.談到身心障礙議題時,好像常常遺忘性別?這算歧視嗎?(周月清)
3.「母胎單身」還是「渣男渣女」?親密關係為什麼遺忘身心障礙者?(郭惠瑜)
4.障礙者生小孩未免太自私了吧?都不怕把「危險基因」傳給下一代嗎?(陳伯偉)
5.障礙者當爸媽會有什麼挑戰?當障礙者的小孩又有什麼不同?(郭惠瑜)
Ch18政治(黃長玲)
1.不是應該選賢與能嗎?那選舉為什麼還要有婦女保障名額?
2.若是婦女保障名額有意義,為什麼沒有身心障礙者或是其他弱勢者的保障名額?
3.臺灣婦女參政領先亞洲是真的嗎?
女人要參政,是不是從基層比較容易,譬如先來選村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