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孤獨無力地被拋到陌生世界,
真正自由與自我的唯一途徑
就是「愛」
獻給:失去自由與自我且放棄活得像自己的你
韓國最高學府頂尖講座
拯救眾人於焦慮與絕望、愛的先知「佛洛姆」×
首爾大學哲學系名教授「朴贊國」=
發現內在力量的愛的哲學課!
自由解放了你,卻也孤立了你?!
孤獨感、無力感、空虛感……
看似享受著物質上的富饒與餘裕、擁有自由,
但實際上卻被焦慮與無力感所拘束,
我們喪失了主宰生活的自信與希望,
只為生存於陌生的巨大世界而惶惶努力著……
★ 為何我們總如此不安與孤獨?是誰在「逃避自由」?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大多早已掙脫了先祖們被階級束縛的制式命運。本來理應因為所被賦予的自由,得以實現生活中豐富的各種可能性、用自身力量開創渴望的生活。然而,盼望著形塑自我與生活的我們,卻因為必須在眾多可能性中做出選擇且獨自負責,感覺到孤獨;而不但無法準確預測自身選擇的結果,世間發展也往往不如期望,更令人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
為擺脫這種孤獨與不安,打從文藝復興時代起的許多人們開始沉溺於快樂,甚至不擇手段追求權力;馬丁‧路德的新教透過「對神無條件且絕對的服從奉獻」來信仰與渴求救贖;喀爾文禁欲主義的「良心」禁止人類幸福快樂,而是要把整個生命都獻給懺悔罪過。
許多現代人則是表面上過著滿意的生活並享受安定,但事實上內心早已陷入了極度的不幸,真實地在絕望中掙扎——某些人淪為社會上部分功能的因子,為了拯救悲慘的自我,努力成為「有個性」的人,穿著最新流行服飾、拎著設計款提包,在手提包或手機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某些人成為了金錢的奴隸,賺錢不是為了享受人生的喜悅,而只是為了儲蓄、投資、取得成功。
如此種種,皆展示著人類自古以來「逃避自由」的四種方式——
◆ 受虐癖:對外部強悍力量的強烈依賴。
◆ 施虐癖:絕對掌控的欲望。
◆ 戀屍癖:破壞生命的欲望。
◆ 機械化:在社會中尋求機械式的一致性、喪失自我。
★ 首爾大學名師講座,帶你遠離焦慮與孤獨的紙上哲學課
「佛洛姆不會拋棄人類偉大遺產中的任何部分,而是要創造性地繼承,讓現代人的生活變得充實且豐饒。」
——首爾大學哲學系朴贊國教授
二十世紀哲學家中最受大眾喜愛的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在《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等著作中,診斷了人類現正經歷的各種病理現象之根本原因,例如:自殺、憂鬱症、酒精中毒、孤獨感、無力感……,並且謀求克服這些病症的方案。佛洛姆深遠且敏銳的洞察力不僅對當代人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也能使現在的我們產生共鳴、獲益良多。
本書作者、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朴贊國」,善以平易近人又引人入勝的方式,向大眾介紹哲學大師們的思想,並傳播學習哲學的樂趣。在書中,他深入淺出地探討了佛洛姆的生平與思想,內容包括人類焦慮與孤獨的原因、自由與幸福的意義,以及努力將這些思索切身應用在生活上的大師——佛洛姆本人。佛洛姆善於對人類生活與世界本質做出激烈思辨與反省,而朴教授將透過本書,把「愛的先知」眼裡的世界介紹給我們。
跟著佛洛姆的生平與思想開展一路閱讀,我們除了能吸收他的哲學思想,也將能在最終理解佛洛姆所言——要克服焦慮與孤獨感,真正自由與自我的唯一途徑,就是「愛」。
★ 唯有愛,能拯救我們脫離焦慮與絕望
佛洛姆相信,只有愛才能拯救我們於不安與絕望之中。他認為,如果真正愛一個人,就會愛所有人、愛世界、愛生活本身。對佛洛姆來說,這種情感是自由且主動的,是任何精密機器都模仿不來的。而人類只有發展了理性、愛、責任感與關心等品德,才可能滿足於自己的生活,不受外在條件動搖、確保對自我的肯定感與認同感,真正以「我」為主體來生活。
《不安到受不了時,念念佛洛姆》就像佛洛姆的哲學一樣,用最簡單的語言介紹了他的哲學。透過這本書,我們能理解佛洛姆思想與其發展歷程,同時也能重新審視自我內在與所生活的世界。這本書展現了佛洛姆哲學的現在性,帶我們思考該用什麼態度面對世界,並過好自己的生活?為了不再重複「逃避自由」的扭曲歷史,應該警惕什麼?又該如何將我們從佛洛姆哲學中學到的內容適用於生活?
透過閱讀心理學大師經典,我們不僅能體會到探索知識的樂趣,還能學會反思自身、喚醒內在理性潛能,停止逃避自由,學會愛的藝術。
【金句搶先看】
‧對他人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與「照顧」,以及對他人的「責任」與「尊重」才是真正愛的要件。
‧哲學所涉及的所有主題實際上都是,即使沒有專業哲學知識的基礎,任何人也都能提出自身意見的。
‧對於稍微不同於自身信仰的言論,人們往往會摀住雙耳選擇不聽,尤其是在政治或宗教問題上,這種傾向加倍嚴重。
‧人們會認定自己是善良的,將不同於自己的人視為邪惡的,這是因為人們需要滿足自身的自戀需求。
‧佛洛姆認為愛才是拯救人類擺脫不安與絕望的唯一解決辦法。
‧透過與他人的關係,人們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並成長成完整的人格。
‧實現烏托邦僅靠單純的社會結構變化是不夠的,必須伴隨人類性格根本上的變化。
‧很多人選擇當物質之神的奴隸,爲了獲得死都花不完的財富而折磨自己。
‧人類的本能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理性與想像力,因此人類有了「孤獨感」、「無力感」與「虛無感」等負面情緒。
‧給予不是被剝奪,而是主動發揮自身的潛能,所以給予比接受更快樂。
‧若要實現生命性欲望而不是非生命性的欲望,我們需要溫暖的心和冷靜的智慧。
本書特色
★ 不用上首爾大學也能讀!剖析心理學大師經典,發現內在力量的頂級名師哲學講座。
★ 教養×品格×知識,從生平到思想,全面了解愛的先知「埃里希.佛洛姆」!
★ 焦慮、孤獨、絕望的思維解方,找回「愛」與「智慧」,停止逃避自由,學會愛的藝術。
專業推薦
宋怡慧|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歐陽立中|「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
鄧善庭|諮商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專(依首字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