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與「理性」孰輕孰重,自啟蒙運動以來這個問題就一直縈繞在各種思想家的心中。而在中國現代史中,「五四新文化運動」「科玄論戰」等等啟蒙論爭層出不窮,當時的知識分子又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呢?魯迅在科玄論戰中似乎保持沉默,實則一再間接回應,他對科學與人生觀問題有何見解?陳獨秀在五四前後宗教問題上多次改變立場,先說要破壞一切宗教與偶像,後來又公開認錯,承認耶穌精神之偉大,最後選擇相信唯物史觀與科學威權,在他尋覓「新信仰」的道路上,宗教與情感如何參與其中?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說為人熟知,其學習歷程卻容易被遺忘,其中包括妖怪學、宗哲同源說等,他是如何由宗教啟蒙走向美育啟蒙?本書以情感與理性之間為題,以個案方式揭示魯迅、陳獨秀、蔡元培三位五四宗師在不同時段接觸的域外思潮,揭示五四思想背後的不同啟蒙路徑,從而對於他們的文化選擇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名人推薦
五四研究已超過一甲子,幾近百年的歷史,如墨守成規,僅反覆爬梳人人熟悉的材料,必然無法超出前人成就。庭傑勇於挑戰主流論述,開拓新領域,以此專書踏出學術生涯的第一大步,值得學界期待。——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題目中的「省思」,指向本書的學術發現——魯迅、陳獨秀、蔡元培三人的個案,展現了五四啟蒙並非只有科學理性啟蒙的一面,同時亦有反啟蒙的一面。反啟蒙思潮從西方進入東亞,形成了五四文人在理性和情感之間的擺盪。本書的學術價值,一方面在其重新詮釋魯迅、陳獨秀和蔡元培三人對情感和理性的接受和轉化,勾勒出一個有關啟蒙思辯乃至五四思想主體生成的新圖景;另一方面亦在其對三人個別的思想嬗變歷程提出了新的觀點,回應了學界現存的研究。——何杏楓(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