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語展_EZ加碼
正義中毒:炎上、公審、肉搜……腦科學專家解密,為什麼我們無法輕易原諒他人?

正義中毒:炎上、公審、肉搜……腦科學專家解密,為什麼我們無法輕易原諒他人?

人は、なぜ他人を許せないのか?

  • 定價:360
  • 優惠價:79284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日本亞馬遜暢銷逾180,000冊★★★

日本第一金頭腦、腦科學專家中野信子專業剖析
走火入魔的正義狂熱背後,是多巴胺在作祟!

  名人出軌、政客失言、Me Too風波、Youtuber形象翻車
  這些本與我們無關的人事物,為何使我們滿腔怒火、忿忿不平,
  並不斷在社群網路掀起炎上、公審、肉搜等「正義」行動,
  甚至能令某些人口出惡言、做出人身攻擊,導致戰火愈演愈烈?

  本書作者以腦科學角度解析人類之所以無法原諒他人的思維模式,
  提出:「正義中毒是大腦的一種機制,任何人都可能陷入此狀態。」

  人類無法接納非我族類者是天性,因此容易形成對立,
  舉凡保守派與自由派政黨之爭、歐美國家對亞洲人的差別待遇、
  人們對於少數群體如同性戀者的異樣眼光……
  都是集體意識作用的結果。

  隨著社群媒體的出現,更助長了正義中毒的現象。由於大腦傾向透過譴責他人來獲得快感,並沉迷其中,因此會不斷在網路上尋找制裁的對象,永遠無法容忍他人的異見與行為。最終反而使自己也飽受痛苦,被無止境的正義感吞噬。

  ▍那麼,如何訓練大腦,才能遠離正義中毒的狀態呢?
  ◎提升後設認知能力:養成客觀思考習慣、進行正念認知練習
  ◎進行非慣性活動:走與平常不同的路線,變換常點的菜、常去的店
  ◎防止知識的營養偏差:瀏覽原本沒興趣的書籍和網站
  ◎避免慣性貼標籤:不隨意將他人或自己歸類、不陷入刻板印象

  或許,未來人們依舊會不斷產生對立,惟希望透過本書,能有助於實現不再是為了消磨彼此,而是以雙贏為目標,良性和平競爭的社會。

各界推薦

  專業審訂──
  謝伯讓∣認知神經與腦科學專家/台大心理系教授

  專文推薦──
  王乾任∣「Zen大的時事點評」版主
  張齡予∣知名主持人/新聞主播

  誠摯推薦——
  PanSci 泛科學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依首字筆畫排序)

  「作者從腦科學的角度解讀正義成癮現象、成因,最後提出化解正義中毒之法,語重心長、情深意切,盼望本書的觀點能有更多人看見,一起化解正義中毒現象!」——王乾任(Zen大),「Zen大的時事點評」版主

  「我將此書視為腦科學家作者寫給世界一封包裹在理性下的溫柔情書,令人感到甚是安慰,也深獲啟發。」——張齡予,知名主持人/新聞主播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中野信子 Nobuko Nakano


  有「日本第一金頭腦」稱號,是腦科學專家、醫學博士、認知科學家,前門薩(MENSA)會員,現為東日本國際大學教授,主要講授「腦科學基礎論」。

  生於197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應用化學科,並取得東京大學大學院醫學系研究科腦神經醫學專科博士學位。2008年至2010年曾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擔任博士研究員。

  回到日本後,致力於大腦與心理學的研究與寫作,以科學視角分析並解說人類社會所發生之種種現象與人物的寫作方式,獲得各界好評。除了寫作與教學,同時也在許多電視節目中擔任評論員。

  著有《病態人格》《理智斷線》《努力無用論》等書。
 

目錄

推薦序 共同化解因網路而起的正義中毒現象/王乾任(Zen大)
推薦序 在紛亂社會中,找回內心的平靜/張齡予
前  言 理解大腦,才能善待他人


第1章 網路時代的「正義」
社群媒體揭開了隱藏的衝突
社群媒體對名人來說是把雙面刃
互相貶低的荒謬社會
容易被操作的正義中毒者
缺乏多樣性的群體將走向滅亡
正義中毒是人類的宿命

第2章 社會特性與「正義」的關係
愚昧的標準依國家而異
日本是優秀的愚者之國
自然環境因素增強了日本的社會化程度
日本人的不安意識調查
比起個人意志,以集體目的為優先
不信任「外人」的日本人
難以違反團體規則的日本
「聽話的模範生」比「叛逆的天才兒童」更受厚愛
女性比較擅長察言觀色?
米爾格倫的權力服從研究
「刻板印象威脅」的影響
想太多的人是「無用之人」嗎?
無法互相討論的日本人
「迎合大眾」會被輕視的法國社會
日本社會的思辨挑戰
地緣政治對意見表達的影響
改變人的本性需要一千年?
任何人都能變成日本人嗎?

第3章 為什麼我們會無法原諒他人?
人類的大腦是對立的
為何人們會輕易地憎恨他人呢?
因為差異,人們相互吸引又相互憎恨
大部分天才,也只是平凡人
群體的存續,就是正義
左、右派的對立,是大腦所引起的嗎?
支持哪個政黨,也是基因決定的嗎?
正義中毒的忘我之境
同儕壓力與正義
為何西方人無法區分亞洲人?
團體偏誤會導致友誼破裂
認知偏誤是大腦在投機取巧
比起正確性,更重視團體內正義
打著正義之旗而壯大的團體
網路世界會擴大確認偏誤
年齡增長會讓大腦變得保守
理性思考無法戰勝直覺思考
大腦的設計「無法過於聰明」
追求「一致性」的陷阱
正義中毒帶來的快感和煩惱

第4章 讓自己從「正義中毒」狀態解脫
心平氣和地生活的訣竅
客觀思考「為何無法原諒他人?」
懷念「過去真美好」,是大腦衰退的徵兆
三十歲是大腦成熟的精華時期
大腦會因經驗而進化
有不會衰老的大腦嗎?
不老化的大腦訓練法
從飲食和生活習慣鍛鍊前額葉皮質
後設認知是克服正義中毒的關鍵
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提升後設認知能力
不追求與他人的「一致性」
嘗試「並列思考」,「而非對立思考」

後記 思考無解問題所帶來的喜悅
 

前言

理解大腦,才能善待他人


  人們總是沉迷於「我就是正義」

  你在什麼時候會感到「無法原諒他人」呢?

  「發現戀人或另一半不忠時。」
  「受到上司的職權騷擾或性騷擾時。」
  「遭受信賴的朋友背叛時。」

  這些經歷可能是許多人自身或身邊的人都發生過的。在這種情況下產生﹁難以原諒﹂的情感,是對於自己或親近之人受到傷害而產生的憤怒。當遇到這些情況,人們理所當然會有強烈的憤怒感湧上心頭。

  那麼,下述這些情形如何呢?

  「形象清純的高材生人氣女藝人,被揭發婚外情。」
  「餐廳工讀生在社群網站上,發布惡作劇影片。」
  「大型企業在電視廣告中,帶有歧視性的表達。」

  當然,婚外情本身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許的;而員工發布影片也可能對商店經營造成負面影響,導致刑事處罰;在電視廣告中展現對某特定群體的歧視也會有問題。

  然而,明明不是自己或親近的人們有直接損失,也和上述當事人沒有關聯,某些人卻會湧現強烈憤怒和憎恨的情緒,對一個陌生人施加攻擊性的言語暴力,砲轟得對方體無完膚,這就是失控的「無法原諒」狀態。

  我們每個人,都具有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這種狀態的特性。

  人類的大腦天生會去尋找背叛者、不守社會規範者等顯而易見的攻擊對象,並且對於制裁這些人產生快感。

  會讓大腦的快樂中樞受到刺激,分泌多巴胺(dopamine)這樣快樂物質。一旦耽溺於這樣的快感,就無法輕易脫身,而會慣性地尋找可以制裁的對象,變得完全無法原諒他人。

  我將這樣的狀態稱為「正義中毒」,意思是陷入對正義的過度沉溺,這種認知結構與成癮症幾乎相同。

  每當名人的醜聞被報導出來,總會受到各界的猛烈抨擊:「做出這種事,真是無法原諒。」當某些不恰當的影片被分享轉傳後,就算只是由一般民眾所拍攝發布,拍攝者和其家人的個人資訊也都會被網友肉搜,即使他們是無辜的;或是一旦人們不喜歡某則企業的電視廣告,即使與產品本身無關,也會對該公司的商品雞蛋裡挑骨頭、說三道四……。
 
  「此人犯下的錯無法原諒。」
  「對於犯錯的人,必須給予徹底的懲罰。」
  「因為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無論我說什麼惡言抨擊都沒有關係。」

  這樣的思考模式一旦出現,便難以停止,真是一種可怕的狀態。原本人們應該具備的冷靜、自制、體貼、同理心等特質都瞬間消失殆盡,轉變成具攻擊性的人格,這應該是平時無法想像的。

  特別是當對方爆出像婚外情醜聞這樣「太明顯的失態」,再加上不論怎麼攻擊,自己的立場也不會受到威脅的狀態下,就有了高舉正義之旗的絕佳機會。

  我們都可能陷入「正義中毒」

  我想這種被人們熱議、造成騷動的事件,一定也有很多人是用冷靜的眼光看待著。不過,由於正義中毒原本就是大腦裡的內在機制,代表了任何人都有可能陷入這樣的狀態中。當然,我自己也不例外,必須多加留意。

  然而,就算自己沒有成為正義中毒者,也可能會成為他們攻擊的目標。我們隨手發布在社群網站上的圖片,可能會被素昧平生的人們批判,遭受「真是輕率」「這樣不對」的批評,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例子。

  一旦陷入正義中毒的狀態時,人們會把所有非我族類者全部認為是壞人,將抱持和自己不同想法的人、做出無法理解的行為都貼上「笨蛋」的標籤,並絞盡腦汁思考如何攻擊對方、用什麼樣的言語能夠給對方造成最大程度的傷害。

  姑且不論哪一邊的說辭是正確的,只要雙方都確信自己是正義的一方,進而開始互相攻擊的話,那想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變得相當困難。

  不僅如此,參戰的雙方或許是沉浸於這種互相攻擊的狀態,把它當作一項活動來參與並樂在其中,根本就沒有想要解決問題的意願,那簡直就像是一場競技較量,比拚如何更高超且有效地貶低對方。

  這可以說是上述正義中毒狀態的重度上癮症狀吧。

  與其努力解決問題、嘗試獲取新的見解、逃脫困境並找到新的答案,他們更樂於在當下陶醉於自己的正義觀中,對對方進行壓倒性的批判,從中獲取滿足感。

  無法原諒他人,也無法放過自己的痛苦

  然而,很多人原本性格並非易怒,也不會隨意攻擊他人。他們平時可能都保持著通情達理、溫和的態度,但當談到某個話題或陷入特定情境時,態度就會一百八十度大翻轉。

  舉例來說,一旦聊到歷史的話題,便無法接受對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或是無法忍受支持某個特定的棒球隊的人──這樣的情況很常見。實際上,即使在現實世界中可以忍受,但在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例如推特、臉書)的世界中,卻經常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因此,人們認為網路的普及似乎使正義中毒現象更加顯著,力道也變得更強了。

  另一方面,雖然感受到伸張自身正義的快感,但同時也可能產生無法原諒辱罵對方的自己的感覺。就像一邊狠狠地把對方批判得體無完膚後,再一邊感到後悔,陷入自我厭惡。

  雖說我個人對於「這種矛盾的想法為何能同時在大腦中並存?是如何並存的呢?」這樣的問題非常有興趣,不過卻無法得出任何符合科學定義上的結論,因為沒有足夠確鑿的證據來佐證。然而,確實有部分的人感到「無法原諒他人是痛苦的」「不能寬恕這樣的自己」,我親眼見過這些人內心感到痛苦的模樣。

  在這樣一個你貶低對方、對方也辱罵你、完全找不到任何共同點的世界,只有仇恨持續存在,並且不斷擴大著。

  即使透過譴責他人的過錯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可以獲得一時的快樂,但如果每天都對別人的言行感到煩躁、在無法原諒的憤怒中生活著,我認為永遠不會得到幸福。

  本書是希望因為正義中毒而感到痛苦的人們,如果能從基於腦科學角度的見解,獲得一些能成為救贖的資訊就好了。

  了解「無法原諒」的原理,才能平靜生活

  「無法原諒」的最佳解方,或許是要嘛過著不與人交涉的生活,或者只和自己想法合得來的人來往。不過,在社會中生存的我們若要與他人不相往來,就現實面而言是相當困難的事。

  如同前文所說,對於人們抱持著「無法原諒」的情感,與大腦的結構密切相關。

  既然無法不與他人交流,那麼便應捨棄「不同於自己觀點的人是『無法原諒』『難以理解』『愚蠢的傢伙』」這些想法;不以仇恨的感情看待對方,而是去了解「為何我的大腦會無法原諒」,才能對自己的人生,或社會全體產生巨大的正面效益。

  追根究柢,透過貶損他人得到快感;因被他人貶低而受到傷害;害怕與人產生磨擦,而陷入溝通不足的局面;不想被別人認為很愚蠢,而克制表達自己的意見,我認為這些都是由於雙方互相理解不足所造成的。

  本書希望幫助人們消弭一些這種生存困境,闡述如何安穩地生活下去的訣竅。我無意將自己視為偉大的引領先鋒來傳授作法,不過若是想理解無法原諒他人的自己,並且努力讓自己更能夠原諒他人,知曉大腦的運作機制確實是有幫助的。

  這就像思考如何理解與你想法不同的人一樣,針對這點,腦科學中對於此現象的說明以及過去的研究便可能派得上用場。

  雖然要理解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我們都能不對他人抱持過多的憤怒、不滿和仇恨的情感,心平氣和地生活下去。對於內心深處有這樣想法的讀者們,我希望這本書能發揮助益,提供一些建議,讓大家找到更加輕鬆過生活的方法。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66601
  • 叢書系列:Wide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影片介紹

影片來源:今周刊 提供
 

內容連載

第1網路時代的「正義」
 
社群媒體揭開了隱藏的衝突
 
無法原諒某人的情況,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大概一直存在著。然而,雖說抱持著無法原諒的心情,但實際上親自向對方說出「真的無法原諒你!」又是另一回事了。
 
意見相左的人,若是坐下來進行有條理的建設性辯論,那還算是合理情況;但若僅因不認同對方就相互辱罵,簡直就像小朋友之間的鬥嘴一樣幼稚。
 
實際上每個人多少都會受到某些條件限制,也就是說身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會不時衡量得失、拿捏分寸,這些條件會發揮如同剎車的作用。在現實的人際互動中,人們會認為將「無法原諒」的心情隱藏起來是應該的。平常員工即使對老闆感到不滿,或是銷售員對客戶感到火大,只要考量到今後的發展,便不會顯露出不滿的態度或咒罵對方。像這樣將真心話偽裝在笑容底下的案例應該非常多吧,尤其在不太會明確表達自我意見的日本來說,這樣的傾向更為顯著。
 
而讓這種狀況變得「可見」,是因為網路社會的出現,特別是社群媒體的普及現象。
 
網路世界出現後,人們以匿名性為後盾,發布來源可疑的資訊、進行真偽不明的指控或犯罪預告等行為,這種現象已有二十年以上了。早期的網路世界是地下化的,很難清楚社會上有多少人參與其中,當時人們認為網路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存在的異世界。
 
然而,隨著X或臉書等社群媒體在近十年急速地發展普及,情況完全顛覆了。在現今的網路世界中,由於確立了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和發表意見的平等地位,網路開始與現實世界重疊在一起。如今,網路上發布的資訊已變成可以操縱輿論的力量。
 
在這種狀況下,對於「無法原諒」這種個人情感的處理過程,也產生了一些重大變化。
 
例如,名人不經意的發言及醜聞等顯而易見的不正義行為,成為不計其數的一般大眾熱烈討論的話題。此外,連普通人不經意在社群網站發布了被認為非正義或不正確的資訊,都有可能被素昧平生、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的陌生人責難。甚至情況可能還會升級,變成遭受網民頻繁出征批判抨擊,導致雙方在短時間內爆發包括人身攻擊在內的相互舌戰,也就是所謂的「炎上」。

會員評鑑

4.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4/21
日本《FLASH》週刊近日訪問了五百位女性,針對曾經發生過婚外情的女藝人來調查哪一位最無法令人原諒?以及為何不原諒她們的原因。

在我還沒有去了解到底是哪幾位女藝人上榜之前,我對於這個調查的題目感到相當好奇,因為「婚外情」屬於私德的部分,理應跟演藝工作沒有正相關,即便對於藝人本身的形象有所損害,也是藝人本身應該承擔的問題,為何會存在旁人是否需要原諒的問題呢?

對於「為何難以原諒他人」這個議題,正好腦科學專家中野信子在《正義中毒》這本書有所探討,到底為何有些人會對自己的認知如此執著,而以攻擊的姿態去指責想法與自己不同的人呢?除了網路的匿名特性之外,是否也存在著想要自我肯定的慾望呢?

作者在書中以日本及法國當作對照,講述日本社會強調集體主義及法國重視個人獨特想法的不同,也拿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來做比較,發現人民的想法之所以會產生不同,不僅與天然災害有關,也與國家的政治情勢有很大的關聯,這也讓我不禁想到台灣人的從眾心態沒有日本人高,確實是因為有國家存亡的危機感,所以使得人民相對比較勇於發表個人意見,而不擔心會遭到旁人的攻訐與議論。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作者以專家的身份告訴我們人與人會處於對立面是很自然的事,但重點在於跟他人比較出優勝劣敗是沒有意義的一件事,反而會因為在彼此爭辯的過程中陷入痛苦,甚至還會嚴重影響現實生活,所以如何以客觀的角度來看待自己便至關重要,而作者也在書中提供一些方法給讀者參考,為的是希望讓我們跳脫同溫層的既定想法,試著去嘗試接觸平時所不感興趣的事物,從吸收有別於自己的意見去學習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即便我們依舊不認同,但至少可以平心靜氣地接納多元的樣態,而不是只想著以比較的心態去爭輸贏,或許就能避免藉由貶低他人去證明自己的「正義中毒」症狀。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4/15
◆ 提要

隨著社群網路的興起與普及化,資訊的獲取也變得方便又多元,相較於正向、溫暖的報導,負面的社會案件或八卦消息更能獲得流量,也更能激起網友的憤怒情緒,甚至只是因為看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言論,就感到氣憤難耐而無法坐視不理,最後選擇留言謾罵、截圖公審對方,只因為你覺得對方「做錯了」。

「對他人加諸所謂『正義的制裁』,會讓大腦的快樂中樞受到刺激,分泌多巴胺(dopamine)這樣的快樂物質。一旦耽溺於這樣的快感,就無法輕易脫身,而會慣性地尋找可以制裁的對象,變得完全無法原諒他人。」

《正義中毒》作者中野信子為日本知名腦科學博士,在此書中以腦科學的角度探討這種因與自己無關的事物而感到對方無法原諒、出言攻擊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並提出方法引導有此困擾的讀者從「正義中毒」的狀態中脫離。

◆ 心得

除了延燒至今的台版 #metoo,保姆虐童、藝人劈腿、網紅翻車等新聞也不斷出現。每當網路新聞一出現,下面回應出必定是怒聲四起,但這些新聞真的與回應者有直接的關係嗎?你是否也曾是出征的一員呢?

為了避免被認為我在為性剝削影片事件說話,這次我想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說我的感想:

我在半年內被截圖公審了兩次,第一次抱怨了我對女兒的出言不遜,被截圖公審說我不適合當媽媽;第二次是我寫出對生理用品材質的想法,被截圖公審說我用環保綁架女性。即便我發言的用意不是挑起爭論,就是會有人突然「自燃」。

事後,我試圖以心理學的角度理解這件事,認為他們是把自己的經驗投射在我的文章上,例如第一次的攻擊者,或許對方生氣的對象並不是我個人,而是她自己的媽媽,因為她可能「總是」不好的對待她。

🖋️

但是,如果以心理學角度來討論,似乎只能部分說明他們為什麼而憤怒,卻無法解釋他們為什麼會有截圖公審、攻擊謾罵的行為。

《正義中毒》一書以我不曾想到的觀點解釋了我這兩次的經驗,先是日本的地理因素(島國、地震等,以這些地理因素來說,台灣也是一樣的)需要人與人的互助,「從眾」的行為就會變得非常重要,人也會因為某人意見不同於多數人而排斥他。

然而,現代人又因為社群媒體而加深了同溫層,會以為身邊的聲音都是多數人的聲音、是屬於正義的一方,加上「確認偏誤」讓我們容易雞蛋裡挑骨頭來攻擊,這些環境都形成了人們對某件自認為不正確的事生氣的原因。

再來就是腦科學層面的多巴胺的分泌,以及前額葉皮質的成熟條件。

🖋️

坦白說,我認為這本書的知識量並不多也不夠紮實,甚至有些是作者自己的想法。但因為易讀性高,閱讀上幾乎沒有需要停頓思考的地方,我認為很適合一般大眾讀者閱讀。而且,光是提供讀者以不同角度去解釋這些行為,我已經感到受益良多。(特別喜歡作者提到在法國的經驗!)

身為社群創作者、被公審過的過來人,我想說:身為社群重度使用者的我們很難不被流彈打到。沒錯,這些攻擊就只是流彈而已,即使他們寫說你不該活著的話,他們攻擊的也不是你的人,而是他們以他們的確認偏誤所篩選出的事件。

順便告訴大家,未來如果再遇到言論攻擊的事件,我會這麼想:
1. 未滿30歲,前額葉皮質還沒發育完全,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2. 超過30歲,前額葉皮質提早退化,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書中有提出一些方法告訴大家如何避免退化喔!)

如果是自己想要攻擊別人時,我會這麼想:
審判別人可以獲得多巴胺,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我可以用別的方式獲得多巴胺。

🖋️

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大雁文化電子書暢銷展|兩本85折、三本79折、套書77折|閱讀是一趟「發現之旅」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人文社科經典展
  • 金典獎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