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不是不上進,而是太早學會大人的消極,新世代的「好孩子症候群」

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不是不上進,而是太早學會大人的消極,新世代的「好孩子症候群」

先生、どうか皆の前でほめないで下さい: いい子症候群の若者たち

  • 定價:360
  • 優惠價:7252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決定事情、發表意見,是最可怕的事。

對於任何有機會與年輕人互動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必讀的書。
一出版即引爆熱議!日本媒體爭相討論,令人震驚的新世代真相。

  不想過於顯眼,只想當低調的100分之1。
  明明還有機會,卻只想安於現狀,逃避面對挑戰。
  習慣等待指示,等不到明確的答案就不願意去做。
  為什麼「好孩子症候群」會越來越普遍?

  沒有自信、害怕失敗、不再積極……這些特質已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普遍現象,面對年輕世代的這些「不同」,上一輩通常會抱持否定的態度,認為這就是不上進、不積極的表現。

  但其實他們不是不願意努力,而是這個時代的環境迫使他們隱藏自己,這樣的行為取向又稱為「好孩子症候群」。本書以詳盡的日常觀察與縝密的研究,幫助我們藉此了解這世代年輕人的複雜心理,以及行為背後的核心動機。

  即使世代差異永遠不可能消失,但只要願意開始理解,就能消弭衝突與誤解。當我們拋開成見的濾鏡,關注年輕世代的困境與煩惱,了解阻礙他們前進的根源,便能更容易在學校、職場和生活中與他們共處,建立更好的互信關係!

  ★這樣的年輕人,可能患上了「好孩子症候群」!

  ● 早上第一節課絕對不會蹺掉
  你以為:「哎呀?最近的學生還挺有幹勁的嘛。」
  其實是:「自己沒去如果被發現,可能會變成眾人的焦點。」

  ● 工作上遇到問題不提問
  你以為:「主管氣場太強,令人害怕?」
  其實是:「沒有人告訴我『該如何問問題』。」

  ● 積極參與社會服務
  你以為:「那真是太好了,這是很棒的事情啊。」
  其實是:「不用自己做決定、不會被評價優劣,還可以累積服務時數。」

  ★「好孩子症候群」不是不上進,而是太早學會「大人的消極」。

  ● 在經濟成長趨緩的年代出生的年輕人,不再相信「挑戰能帶來成長」。
  ● 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強烈恐懼失敗,覺得一旦失足就會墜入地獄。
  ● 自小就看到倒閉、失業、裁員等社會現象,更重視先確保自己的利益。

專業推薦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諮商心理師】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
  【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策略長】陳品皓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思維探索導師/教養暢銷書《放手,不放養》作者】許恆嘉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金間大介(Daisuke Kanama)


  金澤大學融合研究學域 融合科學系教授
  東京大學未來面向研究中心 客座教授
  橫濱國立大學工學研究科物理情報工學 博士

  出生於北海道札幌市,在取得博士學位以前都隸屬於應用物理學研究室,從事表面物理性質的研究。博士後時期前往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研究所,受到新課程創新經營的領域吸引,之後便開始研究創新論、技術經營論、市場論、產業連動等研究。另外也執行「創新所需的動機」研究,與教育界及人才養成業界多有配合。主要著作有《為創新帶來動機:創業教育及挑戰精神的來源》(丸善出版)、《創新&行銷經濟學》(合著,中央經濟社出版)、《動機的科學:提高知識創造性的方法》(創成社出版)等。

譯者簡介

黃詩婷


  因喜愛日本傳統文化、文學、歷史與動漫畫而成為自由譯者,人生目標是以書籍譯者身分終老一生。
  譯有《少女的書架》系列、《再來一碗!文豪名人的120種速食炒麵寫作法》、《黑牢城》、《海神》、《預言之島》等著作。
  其他譯作可參考個人網頁:zaphdealle.net/

 
 

目錄

序言

第1章 老師,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

不想過於顯眼的年輕人們
老實的好孩子、認真的好孩子
「被盯上了」的新定義
最討厭的就是○○的課程
早一就早一去上課
如果是匿名就會馬上舉手
「稱讚」是「負荷」

第2章 請平等對待成功之人與未成功之人
理想的情況是無論何時都要平均分配
可怕的專題選擇(起始)
可怕的專題選擇(結束)
日本人心中最為公正的資源分配方式
現在大學生心中最為公正的資源分配方式
為何年輕人討厭競爭
就算受惠也不會回報

第3章 害怕自己的提議被採用
無法自行做決策的年輕人們
一個女大學生的故事
一個棒球社的故事
決定事情最為可怕
爸媽幫自己決定的話,就能好好努力
以「照樣造句」作為自我防禦戰略
選擇取決於網紅
就連消費行為都無法自行決定
大家一起決定
要是事情被推到自己身上該如何是好
極度擅長請人代勞

第4章 總是想著「太過突出的話怎麼辦」
多重保險的人際關係
大學校園內某天午休的情景
為了避免突出而排隊
最可怕的活動是自我介紹
甚至不會說「自我表現者」
日本與亞洲「好看」的差異
問題是「在誰的眼中」顯眼
「Hi, Mike!」事件
競爭意識低落
重協調勝於競爭
重從眾勝於協調
孩子開始不在教室裡舉手的時期
為了避免打亂場子而演戲

第5章 在求職時也會發作的好孩子症候群
一心追求穩定
負責面試的人員感到煩躁的原因
有哪些職前訓練
是否需要穿面試用的套裝
為了誰而穿面試用套裝的
履歷表也逐漸單一化
公務人員超受歡迎的真實理由
對他們來說的「穩定」
因此不能夠發生錄用失誤
對於關係從水平轉為垂直感到莫名畏懼
與同儕商量上司的問題
年輕人對於「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的誤解
職場的聚餐會參加

第6章 如果有人拜託那還是會去做
對於貢獻社會的扭曲憧憬
年輕人的工作觀四條款
新進員工的工作目的與社會貢獻意願
問題在於,對年輕人來說「社會貢獻」所指為何?
令人驚訝的強烈自卑感
對於自己沒有自信但想貢獻社會
雖然不捐血但想貢獻社會

第7章 畢竟自己沒有那種能力
對於自己毫無自信的年輕人們
關鍵在於自我肯定感與能力感極低
日本創業精神氣氛低迷
不足三兄弟
「有備更患」的日本人

第8章 單純等待指示
年輕人之間流傳的學歷社會與走後門取向
等待指示的年輕人集團
越發強烈的保守性穩定取向
令和時代的學歷取向
在年輕人之間反而增強的走後門取向
實習是「取得既得利益」
保守取向的正確解釋
數位化造成等待指示的人不再具備價值

第9章 扯別人後腿的日本人
年輕人們培育出的社會
壞心眼的日本人
搭便車的報酬
消防員的靴子
畏懼互助的日本人
一百二十五國當中第一百二十五名的稱號
從眾正是日本人自古以來特有的個性
究竟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還是「集團愚蠢」?
有權利對年輕人有所期待嗎
年輕人只尊重「現任選手」

第10章 給好孩子症候群患者的年輕人們
改變環境、改變自己
一個專題學生的轉機
工作沒有「普通」這回事
氣氛與從眾壓力的源頭
一切都是主觀
你為何而念書?
具備「目的」的學習能強化自己
給那些煩惱著沒有特別想做之事的人
不知不覺改變行動的兩個方法
改變寫筆記的方法
你會有所成長

謝辭
作者研究成果清單(節錄主要項目)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397282
  • 叢書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以「照樣造句」作為自我防禦戰略
 
接下來我們將話題換到「照樣造句」決定法。
 
關於這點,其實他們之間有非常強而有力的「行動三原則」。
 
① 重度參考他人所給的範例。
② 如果沒有範例的話,基本上一切辦不到(不做)。
③ 因此會強烈希望有能夠參考的範例。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某個職場,主管大致上將做法教給新進員工之後,說了句「不懂的話再來問我」然後就把工作交給他了。當然,主管只是稍微指點一下,新人不可能馬上就能順利工作(工作可不是那麼輕鬆的事情)。
 
但新進員工卻一直沒有來問問題。
 
這是什麼情況呢?
 
是因為上司讓人害怕?
 
的確有這種可能。
 
那麼我來改一下情節好了,假設那個主管長得跟福山雅治一樣帥氣,而且是個和大泉洋一樣和藹可親又風趣的人。
 
那麼下屬會來問問題嗎?
 
結果他還是不來問。
 
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我想你應該也知道答案了,正是行動三原則的①和②。
 
主管並沒有告知關於「如何問問題」的範例。
 
很遺憾的,大多數主管都無法摸索到這個答案。一直沒發現這件事情,交代的工作就這樣接近最後的完成期限,實在無法忍受了,終於離開自己的位置,然後演出下面這樣的情節:
 
「怎麼不馬上來問問題?不可以浪費寶貴的時間啊。」(福山雅治風)
 
「你們不會做也是正常的,問什麼都沒問題的啦。」(大泉洋風)
 
難得都讓主演等級的人出來表現了,但還是很抱歉,好孩子症候群患者的反應大概是下面這兩者之一。
 
● 之後會來問各式各樣的問題(因為主管如此指示)。
 
又或者是……
 
● 還是什麼都不去問(因為並沒有拿到「如何問問題」的相關範例)。
 
我想你肯定會忍不住想大吼:「給我用自己的腦袋想想啊!」
 
……實在令人難以啟齒,不過這種斥責幾乎是毫無意義的。
 
你一定得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一個範例,然後告訴他才行。
 
就連消費行為都無法自行決定
 
為何現今的年輕人會如此依賴社群網路的資訊?
 
只要比較一下社群媒體與傳統媒體發送訊息的方式,答案就很明白了。
 
過往以傳統媒體為主的宣傳,基本上都是單向發出資訊,這種做法問題在哪呢?一般認為是「無法進行雙方溝通」。

會員評鑑

3.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3
5.0
|
2024/05/20
雖然覺得自己已經稱不上書中所說的「年輕人」但覺得這本書的內容跟我的煩惱一模一樣。
而看過這本書之後,才知道除了個性之外,整個大環境的影響有多麼強烈。
甚至整個世代都有這樣的傾向時,是什麼樣的狀況.....有多無奈跟絕望,才會變成這樣呢?

特別喜歡作者作後所說的:如果有必要改變,那麼要改變的不是他們,
而是我們大人創造的社會。
展開
user-img
2.0
|
2024/04/09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腦中有停不下的質問好想知道「這真的是現在年輕人的樣子嗎?」。不知道是不是國情差異,還是我目前所處的環境所認識的年輕人們因為在同一個學習體制內,普遍被篩出共同的人格特質,以至於我離真實有一段距離,在這本《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中,主要在談論二十五歲以下年輕人們獨有的「好孩子症候群」。該症狀的年少者普遍缺乏自信,對待任何事物習慣性消極,不會主動爭取。乍看之下身懷爽朗氣質,實質上過於遵守規則,不喜歡競爭或突破現狀。認為處在群體中段是令他們感到最適合、自在的環境。

上述這些特徵是否與你認知的年輕人們模樣有所重疊呢?若有,那這本書提供一個讓你認識,並理解與他們相處的方式;若無,或許你也可以從中意外收穫在我們爾後的世代原來有這樣的特質,當與年輕人相處時,能夠與好孩子症候群連結,他們之所以會懷有這些行為傾向的原因從何而來。

金間大介的調查依據源自他授課處的年輕人們,考量到討論的是一個社會的現象,為了做出比較,他也委請在美國的友人用同樣的題目調查該處學生,進而比對在某些情境下美、日年輕人的行為差異。我想,裡面的諸多結果依憑我自己曾為年輕人,與我之後世代的年輕人相處的經驗加總,這本書所談及的行為模式大概不足一半適合用來解釋台灣年輕人行徑。當然,前面我也先打預防針,表示那有可能是我相處的人口基數不僅不足,還偏頗在基於單一科系可能會有的高重疊人格特質,所以,我讀到最後因為聯想不了的地方太多,以至於我比較像是用「原來還有這種現狀」的心態在觀察這群人的特質。

本書架構共有十章,第一章破題描述現代年輕人普遍不喜歡成為顯眼對象說起,第二章從不同分配邏輯連結年輕人行為決策的動機為何,第三章跟第四章分別從不從情境去談害怕表達意見從眾的影響有多深,第五章則從求職說明穩定是這世代的最高訴求,我認為跟第八章以保險至上的途徑求職有著相似性,第六章與第九章則都是在談「付出」,第七章我認為沒什麼重點,但第十章雖然是針對年輕讀者所寫(本書原先受眾是以三十歲以上讀者為主),給予的建議與鼓勵我認為是本書寫最好的部分。

年輕人變得更乖,聽起來是件好事,但如果好的代價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連買個飯看到攤位前沒人排隊就不敢去,連自我介紹都要抄上一個講的人的格式,只滿足薪水穩定對個人發展長期來看沒有幫助,成為特別一點也不好,這會是好的嗎?作者金間的立場肯定是踩在質疑上(不然就不會有這本書了),對於我、甚至對於就在這個年齡層的人而言,又是怎麼想的呢?我是覺得,就算是這樣,那不過就是這個世代不同於之前的人生價值,看起來好像有點不對勁,是也會冒出「哇比我們這代還不積極」的念頭,可是假使對這代好孩子而言,對「挑戰」消極那就這樣吧,等到有動力的時候好好經驗那種刺激倒也不遲,當感覺來了,比較出與以往的差異,那就是成長經過自己的時候。

整本書談的內容都很淺顯易懂,當中,仍是有非常有力道的部分,那也是我特別喜歡之處:作者認為,好孩子症候群的形成原因大人們是得背負責任的。年輕人習慣等待完整的指示才行,遇到問題不會主動提出而是做出僵住反應,都是因為接著下來大人們會出面處理,會給年輕人們提供辦法解決,深深認為年輕人會因為挑戰失敗而站不起來。可是這些預設都是大人一味給予的,限縮了年輕人嘗試的機會。大人們的作法或許不是導致的主因,但確實是幫助年輕人形塑會有人來幫助我,而不會、也不必積極處理問題的態度養成。對新一代人而言,生活在怎樣的環境那都是大人們打造出來的,有時候我會對中老年人喜歡嘲笑現在年輕人是比爛草莓還容易受挫的行為感到不滿,或是擅自幫年輕人篩選可走的道路覺得不知所措,整個環境時空的打造絕對不會是斷裂且層層分明的,必然與上一代留下的殘跡促成什麼樣我們有著連綿不斷、無法一分為二的關係。

再者,年長者一以貫之認為年少者應該要找到興趣所在,或是一個努力的方向,這種說法在作者眼裡也不再是適用的鼓勵方式了。找不到有興趣的事,會不會有可能是這個人本身就對任何事都沒有,或產生興趣的容易程度很低呢?沒有興趣又怎樣呢?作者指出,如果是這樣的話,能夠找到想跟這群人工作的地方,或有這樣的人出現在周遭的話,那也是一種讓自己找到熱情的方式。也許有人有過那種「我做的事很不怎樣,但我很喜歡我同事」的工作,能不能從無聊中抽離,是至少讓生活、讓自己愉快的最基礎需求(抱歉跟馬斯洛沒關係)。又甚至是純粹找不到一件事可以做,先從所待的環境下手,即便成長過程是很難覺察的,專注一段時間,總會在回顧的時候獲得什麼,那就是與過去自己不同的證據。而用這樣的心態去檢視自己,肯定自己的過程就正在發生。

金間顯然是用非常低微的標準在鼓勵深陷好孩子症狀的人們,讀的感受是非常溫柔,而我想,好孩子症狀的人應該會更加有感。

雖然本書主題是在談世代的現象觀察,有些比喻我認為使用的並不精準,可以說與其作者所選擇的喻依我相信會有更好的,造成論述的力道不夠深刻。像是用Jump的王道系漫畫如今比較少立場鮮明的反派,逐漸被都是好人的作品給取代,以此說明是因為年輕讀者認為反派角色存在會讓人覺得不安,抗拒直率表達自己想法的行為趨勢。可是我倒認為劇情中存在全然反派設定的作品不再王道,是有更多漫畫家對於創作的期許中包含樂於在人性刻畫上下更多工夫,以此堆疊作品的韻味與可看性。也就是說,是讀者的口味變得朝更正面的刁蠻了,比讀者普遍畏懼在生活中表達關聯性更高。

好孩子症狀中我也有幾個符合,例如我覺得被稱讚會害羞,覺得奇怪,努力把自己埋在人群中(但我稱不上不喜歡競爭),喜歡穩定的生活,不足一半特徵有重疊。(假如)患有好孩子症候群的人們大舉建構下一個世代人口,主要會影響到進入職場的篩選環節,比較難從中找到有鑑別度的求職者,也可能進而篩選的標準就不再是以特質取勝,這樣變化會怎麼影響社會乃至國家競爭力,也許是比較需要擔心的(嗎)。至於我最想知道好孩子症候群是從何而來,比較有關聯的原因可能是大人為孩子處處著想所打造出的環境演變如此,除此之外,閱讀本書的動機是沒有被成功滿足的,覺得可惜。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