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步出象牙塔,追尋更寬闊的職涯天空
┤齊聲推薦├
Dr. Katherine│「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版主& Niche Career顧問
李麗美|前東海大學專案助理教授
周偉航(人渣文本)|專欄作家、哲學博士
馬雅人|馬雅國駐臺辦事處大使
蘇致亨|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
🎓前東海大學專案助理教授李麗美書評專文,掃書腰QR-CODE搶先看!
🎓汲取150位專業人士建議 X 12位成功轉職者經驗
讓高學歷不再成為求職包袱,找到發揮長才的真正跑道
離開學術界不容易。從大學起,歷經近十年(或以上)學術訓練的準博士與博士們,往往抱著「或許能熬出頭」的期望,
難以及時認清高教界嚴苛的就業環境可能不適合自己。箇中因素牽涉到個人志向、身分認同、心理障礙等,不一而足。
雖然博士課程目標是培育學子走上終身職教授之路,但以美國而言,現今僅7%的研究生最後能做到。少子化的臺灣情形也沒有比較樂觀。
本書作者克里斯多福.凱特林還在學界時,研究領域為羅馬史、拉丁語文學,曾對學界之外的職場毫無概念。
現實情況使他不得不考慮離開高教工作,拓展另一種職涯。從最後一份臨時教職進入倒數開始,
他一邊工作,一邊與大約150人會談、尋求職涯建議,努力了兩年多,終於成功轉換跑道。
此外,本書也特別納入作者與12位前學人進行的正式訪談,藉此與讀者分享其他人怎麼勇敢走出象牙塔,開拓更多領域的就業可能。
作者歸納了自己與他人走過的路,可供考慮離開學界的讀者參考──
❏從地點、時間、感情生活、職涯發展等角度,評估高教工作是否確實適合自己。
❏接觸學術人組成的線上社群,參與「高教界外職涯可能性」的相關討論,也多方參考不同人士的見解。
❏主動聯絡產業界前輩,邀請對方與自己進行「資訊訪談」,當面請教不同行業的從業條件、工作內容與方法,從中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藉由「資訊訪談」拓展人脈:請求訪談對象牽線、介紹其他業界人士,以認識更多潛在的「資訊訪談」對象。
❏從學術模式切換到非學術模式,與學界外產業人士溝通時,視情況調整自我介紹、交談聊天與信件往來的表達方式,可縮短與新拓展人脈之間的距離,有利於求職。
❏調整撰寫研究論文的舊習,用清晰簡要的履歷抓住潛在雇主的注意力。
❏將學界工作經驗轉換為新職場的即戰力,從公開演說、進度掌控到數據分析,都有「轉譯」為新工作所需能力的可能。
《離開學術界》會提點讀者告別學術職涯可能面臨的轉型挑戰,尤其是許多人都會經歷到的褪去學者身分的掙扎、
恐懼、羞恥與悲傷。然而,跟著書中每一步驟的方法來改變心態、打磨溝通技巧,並向業界邁出求職的第一步,
讀者便會漸漸看到學術圈外寬闊的職涯之路與正向前景,繼而順利走出象牙塔。
▌各界好評推薦
離開不是重點,重點在於要去哪裡?
許多博士若步出學術研究,除了面臨「可以做什麼?」的未知焦慮外,更大的挑戰其實在於對自我認同的重塑;一旦心理障礙克服,技術問題就相對容易。
其實,博士訓練所培養的求真精神、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這些核心技能在各行各業皆極為實用。本書除了分享作者真實經歷,也具體提供博士邁向多元職涯的經驗分享和求職策略,包含如何準備業界履歷、面試技巧,以及發展專案管理、數據分析等通用的技能。
真正的職涯發展應該超越單一領域的限制,學術是眾多可能之一,不要陷入學術與非學術的二元陷阱;理想職涯除了考量專業和熱情,也要衡量生活型態、個性、經濟及家庭等多重因素,並在人生不同階段進行彈性調整。擁有博士學位理應開啟更多可能、更豐富的世界,以本書鼓勵博士們勇敢航向自己的藍海!
──Dr. Katherine/「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版主& Niche Career顧問
專研羅馬史、拉丁文學的克里斯多福.凱特林博士,把他自行摸索出來在學術界之外謀職的方法、步驟,以及從150位前輩身上得到的建議,再加上訪談12位在各行各業發光發亮的前學術界人士所蒐集到的經驗,全都寫進《離開學術界》這本實用指南裡了。有了這本書作為指引,從現在開始,有志於轉換跑道的博士,缺的不再是方法,而是行動;少的不再是地圖,而是願意告別象牙塔、航向新大陸的勇氣。
──李麗美/前東海大學專案助理教授
這本書應會讓初級研究學人和博士生大開眼界,我建議研究生在研究所早期階段就閱讀《離開學術界》。讀者可藉由這本書替未來可能碰上的轉職之路做好準備。
──艾瑞克.沃爾查克(Eryk Walczak)/倫敦政經學院書評(LSE Review of Books)
離開象牙塔從事新職業的前景從未如此觸手可及,也從未如此吸引人。這本指南的每一章都包含了大量實用、可操作的資訊,而作者凱特林那段讓自己脫胎換骨的迷人經歷使這些資訊更加強而有力。《離開學術界》為那些在學術生涯的迷宮中受挫的研究者與學者提供了一份逃生計畫。
──克里斯.漢弗瑞博士(Chris Humphrey, PhD)/吐司上的工作(Jobs on Toast)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