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從人與人的互動開始,讓愛與分享,悄悄在孩子心裡萌芽
作者 /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
《 不准碰我的草莓!》的主角小老鼠伊爾瑪,就像是我們身邊許多孩子一樣,很努力地照顧自己的所有物,當自己的玩具、物品被破壞的時候,馬上想要揪出罪魁禍首,並在心裡想著「不公平,這是我的!為什麼我要分享?為什麼他可以破壞?他怎麼可以這樣!」。
關於「分享」的這個議題,相信成人都可以理解不要強迫孩子分享。
每當我們故意和孩子說「為什麼都不分我吃?好小氣喔!你是小氣鬼嗎?」,即使是用開玩笑的口吻,但在孩子耳裡聽到的卻是滿滿的矛盾與掙扎,反倒在心中產生「我不分阿姨吃就是壞小孩嗎?可是這個蛋糕我做的很辛苦啊!我就是不想要和人分享,這樣子做很不乖嗎?」的想法。成人的訊息可能會讓孩子被迫選擇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藏起來,或是開始想要躲開大人,甚至討厭大人。原因在於,真正的分享必須來自於內心,而不是出於罪惡感或是討好別人,如此一來「分享」才會得到真正的喜悅和成就感。
書中原本一心想要揪出罪魁禍首的伊爾瑪,到了故事最後卻出現耐人尋味的轉折,看到心愛的草莓被咬得坑坑巴巴實在是讓人生氣的事情,但如果面對的是一群餓到不行、沒有家的孩子呢?
「同理心」的學習從來就不是用說教、講道理來教導,而是從實例中去引導和體驗,因此讓孩子擁有真實的生活經驗是非常必要的,絕對比紙上談兵來得更有效果。當同理心是被要求出來、而非發自內心展現時,很可能只會淪於作秀表演,當要求者不在的時候,一切就會被打回原形,孩子依舊無法成為一位溫柔、同理別人的人。
同理心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聯繫,它讓我們在行動前先思考他人的感受,教我們用理解來平衡自己的情緒,擴大我們的生活體驗,讓這個世界更善良、更安全。
希望你也可以在《 不准碰我的草莓!》這本書中,帶著孩子去看到真正的問題,而不只是尋找標準答案。破壞別人的東西、拿走別人的努力當然是不好的,但背後真正的故事或許才是關鍵,它將帶給孩子心中更多柔軟的體諒、溫柔的同理,這才是幫助他們未來能「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最重要的準備,因為快樂從來就不是外在表象的成功,而是透過無私的付出、不求回報的給予得到的內在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