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新聞傳播、兩岸關係與美利堅:台灣觀點

新聞傳播、兩岸關係與美利堅:台灣觀點

  • 定價:780
  • 優惠價:79616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2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以四個連環論述串接,認定公共服務傳媒的功能,是善用科技,有效服務人民的資訊、娛樂及教育等需求,同時能壯大並提升我國的民主品質,以及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兩岸關係不是僅有統一與獨立,目前現狀並不理想,也無法永遠維持,台灣必須提出新的方案,雙方研議出都能接受的政治安排。兩岸協商,有待彼此以同理心理解歷史與當代的大陸與台灣,並實事求是理解美國。

  大陸自詡實行市場社會主義,這個理念雖符合人類所需,但尚未理想實踐,本書亦探討市場社會主義體制,在傳媒經濟的風貌下如何展現。

  「台灣觀點」,並非僭越或妄稱代表台灣,而是認為這些事實與意見,或能符合兩岸需要,也希望能貢獻世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馮建三


  政大新聞系學士、碩士,英國Leicester大學博士,任教政大逾三十年。主編《臺灣社會研究季刊》、《新聞學研究》與《傳播、文化與政治》十四載。(合)著《新聞傳播‧兩岸關係與美利堅》等八本,(合)譯《傳媒‧市場與民主》等十八本。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公共服務媒介的錢、人與問責:多重模式,兼論中國傳媒改革    
前言
誕生背景
財政來源:政府撥款、執照費與廣告
公廣人:組織規模及垂直整合    
問責公廣:資訊透明、受眾參與、公信力與收視率(質)
中國傳媒改革
結語

第二章 公共服務媒介、共和民主論與「假新聞」
前言:私有化止步
PSM實踐「共和民主論」
「假新聞」扭曲「自由多元論」
結語:燈火通明中

第三章 辨識「中國因素」,還原新聞自由:建構台灣傳媒的出路
前言
國家的矛盾屬性與轉變:從政治雙重性到納入市場想像
資本的分裂與算計:三類五種,心思不同
人民行動的效應:未曾預期與順勢爭取
還原新聞自由,積極轉化「中國因素」
結語:擴大公共傳媒管理壟斷與零散
後記與前瞻

第四章 分析台灣主要報紙的兩岸新聞與言論:聚焦在《聯合報》,1951-2019前言:何以研究《聯合報》
獨派說《聯合報》是統派報紙
官方的兩岸政策在《聯合報》
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與蔣經國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李登輝的《國家統一綱領》
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
馬英九與九二共識
蔡英文的維持現狀
只有統獨嗎?《聯合報》的第三種觀點
兩岸關係的「情理法勢」
結語
後記與前瞻

第五章 傳播與市場社會主義:中國與西歐媒介的經濟分析
前言
廣告:中國媒介變革的動力
報紙:一報十一禁到報業集團
電視:有限競爭到中央台模式
電影:從國內行政分割到國際競爭
結語
《論市場社會主義》、中國與傳媒
後記與前瞻
附錄:中國媒介競爭力的增加對台灣媒介的意義

第六章 不同的殖民與墾殖、關注新冷戰、前瞻兩岸關係    
前言:蔡英文總統向原住民道歉
漢人墾殖與荷蘭殖民:三個歷史差異
漢人原住民觀因通商而靠攏西方
日本殖民台灣、歷史記憶與遺忘
美國的「邊疆擴張神話」及其海外運作
美國的內政與「新冷戰」的出現
美國對抗專政的「善意」
台灣需要理解美國的「善意」
台灣共好兩岸的意志論
結語:大陸可以示範近悅遠來

第七章 進入學界,進而研究中國傳媒的歷程與回顧
進入學術界
研究中國傳媒之旅
個人的回顧 社會的軌跡

參考書目    


 
 

自序(節錄)

  「新聞」一詞,最早可能是出現在唐朝。兩岸具有「現代新聞」意義的連動,最早可能起於1870年代。

  根據溫禎文的考查,上海《申報》在創刊那一年底,報導前一年(1871)發生在八瑤灣(今日屏東縣滿州鄉港仔村)的船難事件,登陸的琉球人有五十餘位遇害。《申報》刊登該則新聞的同時,另有按語,指這是否事實,「未可知也」。這個按語引來讀者質疑報社,「不敢保證其真實性」,顯見沒有查證。當時,《申報》想要從官方探知真偽,「難如登天」。過了一年多,原本與日本無關的屏東海難,成為東瀛覬覦台灣領土的口實。當時,明治維新啟動不久,日本的「征韓」派失勢,「征台論」取而代之,日人利用美國人李仙得「番地無主」的謬論,執意派兵入台。這時已是1874年4月,《申報》記者於是來台,並在報頭說明,這次派遣專人赴台,是要藉機宣告自己的「新聞最為詳盡」。

  依照此說,「採訪記者」(特派員)在中國出現的較早(甚至也許是第一個)例子,起因於後來演變為日本首次發兵侵台的「牡丹社事件」。

  兩岸新聞業的發達,相去千年,但民間新聞得以後來居上的原因,基本相通。

  新聞史學者朱傳譽曾有專書,指出在官辦的邸報之外,宋朝已經另有民辦的「小報」。業主出資聘請專人,向接近皇帝或其他「消息靈通人士」打探,「小報的每一條消息,都是靠採訪而得……小報有了專任的記者」,如「內探」就「相當於今日跑總統府的記者」。這些小報的內容有兩大特徵,頗能牟利。

  一是「人情喜新而好奇」,尤其是在外患入侵,民眾想要知道時局政情之際,就會有小報「打破官方新聞限禁,迎合與滿足民眾需求」;雖有外患,宋朝與先前的唐朝不同,宋朝已是「夜禁鬆弛……到處商鋪……夜生活豐富……遷徙自由」。二是小報以誇張不實或聳動說法,作為廣為招來的手段,舉凡宮廷祕辛或名人八卦,不是口語謠言,而是白紙黑字,就在小報版面刊登,甚至出現假造詔書,抨擊在朝擔任宰相前後17年的「蔡京……公行狡詐,行跡諂諛,內外不仁,上下無檢」。

  小報為了牟利而衝擊權威,朝廷自然採取多方手段,試圖禁止其發行。看小報被抓流放五百里,有人告發看小報,賞以銀兩。但殺頭生意還是有人做,小報屢禁不絕,存在長達兩百多年。唐朝的「恨天下無書以廣新聞」的「新聞」,並無貶義。但是,最慢至南宋1236年,已有著作指小報的內容多有「洩漏之禁」。報人只好「隱」小報之名,轉而「號之曰新聞」;至此,「新聞」二字等同於「小報」刊登的內容。這個時候,「新聞」的中性乃至正面形象,形同受累而成為貶抑之詞。

  宋朝之後,華人社會的這類報刊,略可比擬但也不可同日而語的,包括1950年代初,創刊在台北市的《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報從1960年代中後期起,以渲染「社會新聞」逐漸使官營報紙失去主導地位。從1970年代開始,它們大放異彩二十餘年。在這個階段,我國從1970至1989年,年均經濟成長率逼近10%。兩報在1980年代初由美國稽核組織背書,相繼聲稱發行量達百萬,直到上世紀中後期、乃至本世紀初,兩報仍執言論之牛耳。陳飛寶教授來台訪談取得之資料,指兩報集團的海內外員工最高曾有六千與四千多人,即便兩個數字難以核實而可能需要打個折扣,規模仍很驚人。李金銓教授在本世紀初受訪,認為戒嚴年代的我國,《自立晚報》之外,位居主流的兩報迄至1990年代的二十餘年間,「開闢論壇、專欄灌輸民主價值」,對台灣有「莫大貢獻」。

  電視在解嚴前的新聞表現,比較乏善可陳,儘管台、中與華視(三台)派駐海外的特派員與地方記者人數,如果比較現在的24小時新聞台,可能還是比大多數頻道,來得多些。我國約有十個全天候電視新聞頻道,電視記者的總人數雖多,分配到的資源卻少了很多;南韓與英國人口及電視的收入,數倍於我國,但南韓24小時新聞頻道僅一個,英國是兩或三個。這就使得我們的電視記者,若要施展所長,並不容易,即便記者仍在努力,讓人想起一百餘年前,韋伯(Max Weber)所說:「值得吃驚的,是在這些情況之下,這個(按:記者)階層中居然還有許多可貴的、道地的人存在。」就此理解,中視董事長鄭淑敏1999年在報紙刊登的付費評論,令人讀之心有不忍。她控訴,「商業競爭已經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每日節目收視排行……使已經惡劣的電視生態雪上加霜……令所有的電視人變成『蛋白質』(笨蛋:相信節目排行榜有意義,白癡:去附和追逐節目排行榜的爛規則,神經質:成天為節目排行榜雞飛狗跳)的行徑。」

  往後,電視新聞的激烈競爭以及名嘴現象,並未減弱,反而加強。這是因為,電視新聞資源分散在前,記者的工作條件已經無法合理,其後,又隨著影音科技平台/社交媒介(如谷歌與臉書……)的出現,廣告主更是「移情別戀」,傳統媒介收入銳減,記者的處境雪上加霜。從2010至2020年,我國GDP增加超過四成,但上百電視頻道的廣告收入,從261億減少至176億;報業更驚人,由120億陡降為14億,兩報的路線與品質分道揚鑣,新興的第三家報紙旗幟鮮明。曾有《看》雜誌在這段期間調查,發現七家新聞頻道及四家無線台的新聞時段,「三器」新聞的比例平均高達43.4%,亦即記者的消息來源或取材對象,將近一半來自「網路瀏覽器」、「行車紀錄器」與「街口監視器」。電視新聞使用三器,也許無法全免,但比例如此之高,違背專業的要求;唯一沒有出現三器的電視新聞,是遲至1998年才在我國誕生的公共電視。

  公視不使用或較少使用三器新聞,主要原因,來自公視的成立宗旨,以及隨之而來的制度支持,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是公視相對必須、也能夠提供相對合理的「資源」,缺此,新聞記者的專業難有棲身空間。這個專業內涵,取決於「公共服務」的實踐,不是、無法也不應該如同醫師、律師等等專業,不宜通過政府或公會的檢測,核可其專業資格。實踐的成果不是檢驗信念的唯一標準,但最重要的標準,包括實踐的成果。

  據此,提供資源讓記者專業得以發揮的較大空間,應該就是「公視」。或者,既然技術的變化天翻地覆,在手機、互聯網、串流與AI的年代,公視更準確的名稱,會是「公共服務媒介」(public service media, PSM)。這個專業表現於我國在內的所有國家,有一共同指標,亦即PSM提供的新聞,由於儘量恪守平衡而不偏倚的報導原則、理解新聞自由的真諦就在接納異端而不能只是鞏固同溫層,PSM在各國都得到較高的信任。當然,「此地不是佛國,不是滿街聖人」,這是很不完美的世界與傳播環境,PSM的報導與評論仍有性別、國家或民族、階級等等面向的偏差,遇有戰爭爆發,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失誤。惟若能給予總體評價,瑕不掩瑜的形容,也許不算離譜。

  因此,已有國際組織,認定PSM是矯正「假新聞、不實資訊」的一帖良方;PSM愈是壯大,也就愈是能夠舒緩不實資訊對人心與民主的騷擾。始自2016年底,隨著美國總統大選,不實資訊的問題從美國往外溢散。至2017年3月,已有四個國際組織就此提出建言,題名是〈表意自由、假新聞、不實資訊與宣傳的聯合宣言〉;他們是聯合國的「表意自由特別報告人」、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的傳媒自由代表、「美洲國家組織」的表意自由特別報告人,以及「非洲人權委員會」的表意自由與近用資訊特別報告人。四個組織聯袂呼籲,表示公權力所當採取的六項重點工作之一,就是「國家應該確保強大、獨立與資源充分的公共服務媒介之存在,PSM有其清楚的職掌,就在服務所有公共利益,就在設定與維持高標準的新聞事業。」如果存在大規模的PSM,並且使其成為市場領導者,又有法規的要求,則私人產權並且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電視頻道,同樣也必須服膺公共服務的角色。此時,民間商業傳媒既是依法,同時也尚有財政能力,必須、也可以遵循新聞務求平衡與不偏倚的準繩。在歐洲若干國家,公共產權且不取廣告的PSM角色重要,它們是影音新聞的主要供應者,並且也能主導市場;在這個前提之下,不少歐洲國家也有法律規範,要求「私有且播放廣告」的廣電,也要符合PSM的要求。雖然,歐洲的這個體制無法高枕無憂,是經常枕戈待旦,隨時都在警戒,務求維持這個空間於不墜,而最好是還能擴大。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73085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7 x 23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活動贈品說明

測試圖片
 

內容連載

公共服務媒介的錢、人與問責:多重模式,兼論中國傳媒改革

前言

「中國模式」不會只有一種論述,不會只有一種實踐。同理,公共服務媒介(public service media, PSM)的模式也有許多種,各自烙印其歷史條件的胎記,面對當代資本壓力,各國PSM的奮進成果,亦見差別。

有些在商業影音環境中,被迫增加私人的贊助,如美國。與此相反,另有逆流而上,將原本是PSM部分財源的廣告,從其收入剔除,為此而短缺之數,另從財政撥款與商業稅捐挹注,如法國與西班牙。有些蓄勢待發,先由民間社團醞釀鼓動,要求其政府創新組織與開徵多樣財源,鞏固、支持與擴大PSM的能見度與影響力,平衡商業勢力,方向之一是結合高教等等非營利資源與機構,如美國。另外,同樣或說可能更值得注意的是,已經有公廣機構,如英國的BBC,力能以其人之道還諸其人之身,卻又因為其市場競爭力強大,因「成功」而遭忌,政治力在意識形態作祟,以及資本遊說的壓力與召喚下,出面阻撓PSM擴充。

「不是BBC就不可能是公共電視嗎?」答案是明顯的。何況,BBC本身也歷經變化,並不靜止,BBC以外,PSM模式林立、五花八門,本文的任務就在釐清與闡述,先說同,後述異,目的在於從中演繹理論的憑藉、實踐的取徑,作為改革中國傳媒的參考。

中國各層級的廣播與電視機構,與世界各國的PSM,至少有兩個共同點。

首先,財產權都不是私人所有,1980、90年代以來的私有化浪潮,沒有席捲公廣領域,法國第一台之外,各國公廣機構不但維持公有地位,其頻道數量亦在擴張,包括香港特首在2009年9月宣布,香港電台未來數年內即將升級,收音機之外,另要自擁數個電視頻道,不再如同現制,只是責成私人商業台播放其節目。其次,不斷改革,隨技術條件的變化,公廣機構產制與採購的內容,不僅只是利用地表特高頻無線電波傳輸,而是業已利用衛星與超高頻電波,並進入了有線、電信系統與互聯網,這就使得傳統的PSM不得不與時俱進,成為公共服務「傳媒」(public service media, PSM),融合影音圖文於一爐,雖然各國PSM進入這個新階段的速度與表現,必有差異。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情緒溝通教養展(止)
  • GL百合展(止)
  • 五南年度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