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怎麼會在這裡? 不會是錄取我的時候搞錯了吧?」
在我大學剛畢業,甫進入一家顧問公司開始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時候,經常會這樣子想。
那份工作的內容是做筆記和進行分析。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文科生,此前幾乎沒碰過Excel和PowerPoint,做這種使用大量數據進行分析的工作,只有一個慘字能形容。初出茅蘆的我,原本應該好好把握機會一展身手,對團隊做出重要貢獻才對,但我卻…… 每天都在水深火熱中,苦不堪言!
如此沒日沒夜與工作搏鬥的某一天,我突然想起暑期實習的最後一天,負責招募實習生的同事對我說過的一段話:「河村小姐,妳好像一直忙著在準備其他公司的面試,不怎麼努力工作喔!但妳把最後的簡報組織起來了。而且不光只是整理資料而已,妳還兼顧了故事性,這點很棒。」
同事當時所稱讚的「組織」、「兼顧故事性」,具體來說究竟是因為我做了什麼事情呢?
當時,我將期限內收集到的資料和分析結果(分析這部分是請理工出身的同事的學生幫忙)攤在桌上,然後思考:「這段話是不是擺在前面比較好理解?」、「根據這個和這個,可以得到這個結論吧?」為此,我還總是不知如何是好而傷透腦筋,不斷去請教我們組裡的指導顧問。
原來這樣做會受到好評啊!這麼說來,我進公司以後,雖然在分析的部分依然完全不行,但我整理的訪談筆記倒是被誇讚過好幾次。
當然,我並不會因為自己突然意識到這件事就立刻變得擅長分析,定量分析仍然持續讓我痛苦了一段時間;但當我意識到自身的特長——能夠組織資料並兼顧故事性,我不但能重新看待工作而且更有幹勁,心情也變輕鬆了。
小學國語課上學到的「結構讀解力」
如今回想起來,我發現不論實習期間那位負責招募的同事,或是後來的上司,都對我的兩項能力讚譽有加——一個是「整理結構後輸入(Input)的能力」,一個是「組織結構後輸出(Output)的能力」。
確實,我在整理訪談筆記或報告時,都會特別注意「結構」問題。諸如:
‧這些資料透露出什麼訊息?哪些訊息對本專案是最重要的?
‧讀這份報告的人是誰?他會想知道什麼訊息?
‧如何組織這份報告才會富有故事性,讓人更容易理解?
其實,我一直都在做這類結構性的輸入和輸出,只是毫不自覺罷了。
我的這項能力,是從小學國語課的解讀課程中培養出來的。小學三年級的國語課上,老師會教我們閱讀課文,從課文的結構中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再進行解釋和重新建構。於是,當我要寫文章時,也會反過來,先想好結構再下筆。
那個對我幫助如此之大的課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為了瞭解,出社會工作後,我還特地去拜訪恩師,這才知道那種訓練叫做「結構學習」。
我將在本書第一章詳細說明什麼是「結構學習」,在此我必須先說,它對我的幫助實在太大了,不僅應用在諮商顧問工作方面,我之所以能夠考上大學,後續又取得MBA(企業管理碩士)學位,可說都是拜這個學習之賜。
過往準備考試時,老師都會說:「國語的解讀能力是其他科目的基本。」理解出題者的意圖才能趕快解題。不只國文科,理科和社會科也都會出現長達好幾行的題目,怎能不好好加強讀解力呢?
國外的管理學院研究所考試,都要考GMAT(研究生管理科入學考試),其語文部分就是在考文章的邏輯整合能力,雖然使用的語言是英語,但重點是要測驗考生對於邏輯結構的解讀能力。
在面試或交涉談判中,我們也很需要立即理解對方的問題和意圖,當然,表達自己的主張、進行自我推銷也很重要,但令人意外的是,能夠好好回答問題的人,居然少之又少。
工作上的文件製作,或是報告、提案等,都非常需要這種讀解力,這點我在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簡而言之,商務活動就是反覆對資訊進行理解、分析、解釋、傳達,然後與他人一起行動的過程。不論看到的或聽到的訊息,想要正確理解,就必須具備「讀解力」;到了傳達階段,則要將內容以對方「容易解讀」的方式傳達出去,否則就沒辦法一起行動或合作了。
我希望能將自己所得到的恩惠傳遞給社會和後人。出於這種心情,我回到大學並開始研究這個名為「結構學習」的學習理論。
以「結構學習」為基礎,發展成「結構讀解」
「結構學習」是在二戰後不久建立的初等教育理論。詳細的說明稍後會再闡述,簡單來說,它始於國語解讀,並被廣泛地應用在其他科目和班級管理上,在我印象中,似乎某些國中也有這方面的學習,但基本上它是以小學生為對象施作的一種學習理論。
在初等教育理論中,也有其他以閱讀理解為目標,注重段落和意義組織的理論,而結構學習的特色在於以下三點——
‧此教學方法並不是以教師為主體,而是以學習者(即學生、孩子們)為主體來進行。
‧以「結構」觀點對文章進行分析。
‧最終定位為一種思考訓練方式。
當時作為實踐者的教師們組成了全國組織,一九七○年代的會員超過一千人,可惜的是,自一九八○年代以來,該組織逐漸縮小,目前只有一部分小學仍在實踐「結構學習」。
看到這裡,或許有些人會扼腕:「我也希望在小學的時候能夠學到啊!」但其實它不限於小學生使用,以學習者為主體的「結構學習」訓練法,不管大人小孩,不論何時何地,都能學習及應用。
事實上,本書推薦人,也是我高中學姊及顧問公司前輩的篠田真貴子女士就曾對我說:「你小學時學過這個嗎? 一般來說,掌握結構,在抽象和具體之間來回的能力,多半是國中才開始培養的,小學不會太早了嗎?」可見,不限於小學生,每個人都能學會這種讀解力,並進一步去發揮運用。
「結構學習」所收錄的文章都是小朋友也能夠讀懂的,而且幾乎都是有收錄進日本教科書裡的課文;介紹結構學習及其應用的相關書籍,也可說幾乎都是針對小學授課而寫,因此截至目前為止,使用者全部都是小學老師(也有部分國中老師)及小學生。
因此,我希望讓大家都能透過「結構學習」來培養「結構讀解力」(解讀結構的能力),不分大人小孩,不論是否就學或就業,都能透過這套方法來解讀對方的語意和心情,並且組織好自己的想法。
「結構讀解力」的三大學習方法
結構讀解力分為下列三個部分——
1 閱讀論述性文章,解讀文章的邏輯。
2 閱讀故事和抒情性文章,解讀人的心情。
3 組織想法,進行解釋/輸出。
也就是說,它透過解讀論說文來鍛鍊邏輯思考能力;透過解讀故事和抒情文來鍛鍊理解人心的思考能力;而當自己要輸出——即表達自身想法時,就綜合運用這些能力來組織文章或簡報,這就是所謂的「結構讀解」。
結構讀解與「批判性思維」有著相似之處。批判性思維就字面意義而言看似帶有批判性,但實際上,它是一種更接近「邏輯思考」的思維方法。長期以來,批判性思維一直被視為商務活動上十分有用的思考方法,我也曾在企業管理學院和企業培訓課程上講授這門課程。
我認為批判性思維的本質是「透過完整無缺且合乎邏輯的檢討,進而獲得他人的認同與配合」。此處所指的完整無缺,必須是在結構完整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某種意義上,指的就是所謂的結構化。
不過,批判性思維經常會用到邏輯樹或框架,恐怕很多人會覺得做不下去而氣餒吧。相較之下,「結構讀解」是以小學課堂的「結構學習」為基礎,不但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掌握訓練的方法。
順帶一提,在歐美國家的管理學院裡並沒有開設「批判性思維」這種課程,這是為什麼呢?
小學時,我在不知道「結構化」為何的情況下學習了「結構化」;同樣地,歐美人在進入大學之前,便皆已上過包含閱讀和寫作在內的「語言藝術」類課程,或者曾在幼兒時期參加過「Show and Tell」(展示和講述)活動,這些都是在訓練掌握文章和簡報的結構、理解內容,以及組織自身想法後表達出來的能力。談到閱讀時,更是經常會出現「Text Structure」(文章結構)一詞。
儘管各國家地區的科目體系差異很大,但在語言領域的教育科目中,都有很多關於思考能力的訓練。語言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結構讀解力」是一種可以透過日常用心閱讀培養出來的能力。有了這項能力,你將明顯感受到以下好處——
‧知道如何抓出電子郵件和文件的重點,進而快速理解。
‧養成習慣,隨時思考會議參與者和談話對象的發言意圖。
‧能夠寫出清晰易懂的筆記和報告。
‧能夠組織出有邏輯和具故事性的簡報。
‧能夠準確回答會議或面試時的提問。
在本書中,我將介紹以結構學習理論為基礎的讀解課程,並利用身邊的報章雜誌和小說為題材,說明結構讀解力的訓練方式。我也會探討何謂讀解力,並將它分成幾個要素,然後提供一些方法,讓不分年齡、職業背景的各位,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讀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