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個美國各自表述?《美利堅國度》導讀
馮卓健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台灣流傳著許多跟美國有關的神話。美國開國至今的精神是清教徒傳統?美國是依靠奴隸勞動建立的國家?美國是民族大熔爐?美國是一個在曠野中不斷西進的國家?美國是歐洲殖民者靠著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的國度?到底哪一個才是美國?這些都好像是美國,卻又充滿衝突與矛盾。
這令人想到盲人摸象的故事。盲人摸象的故事出自佛經,故事中讓盲人們各自去觸摸一頭大象,然後讓他們描述大象的樣子。結果每個人描述的大象都不同,因為有人摸到的是象牙,有人摸到的是象鼻,有人摸到的是象腿。我們對美國的理解也常常像故事中這些藉由觸摸大象來描述大象的盲人一樣,常常依據我們所看到的現象大放厥辭,自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美國,但我們所看到的其實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如果我們想要真正認識美國,就要先承認我們其實不太認識美國。即使旅居美國多年,甚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都很難真正認識美國,因為美國幅員廣大,文化多元,並不是一個同質性高的國家,有著許多不同的面貌。
筆者因為求學的關係住過美國十年,有兩年住在猶他州,八年住在密蘇里州。前者屬於本書作者說的「遠西地方」,後者是「中部地方」。在為博士論文收集資料時,筆者曾經去過紐約市,也在賓州的費城和維吉尼亞州的夏綠蒂鎮(Charlottesville)擔任過訪問學者。紐約市是屬於作者說的「新尼德蘭」,費城是「中部地方」,夏綠蒂鎮則是「潮水地帶」。即便在這些不同的地方都住過一段時間,仍然覺得美國像個複雜的謎題。很多時候我們似乎覺得對美國很熟悉,但一旦跨出熟悉的區域,就會看到美國截然不同的一面,因為這個國家內實在有太多不同的面貌,而伍達德的這本書就是要呈現美國的多元面貌。
科林.伍達德是名在美國傳播界與出版界都相當重要的記者,無論是他的報導文學或是歷史和政論書籍都屢獲獎項。他目前著有六本書,《美利堅國度》是當中的第四本,出版於二○一一年,探討以美國為主的北美大陸上十一個區域的文化。八旗出版社日前出的《國家的品格》則是第五本,出版於二○一六年。則在本書的立論基礎上進一步闡述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這兩種理念在美國政治史上衝突與發展。在二○二○年,伍達德出版了《聯盟:形塑美國國家故事的奮鬥》,探討美國國家統一的神話是如何在十九世紀建立起來的,以此做為他探討美國文化的三部曲的終結。這本《美利堅國度》是他對美國文化論述的基礎之作,為他近年來的這三本書立下了基調。
伍達德在《美利堅國度》中將北美大陸分成了十一個不同的區域文化,分別為:洋基之國、新尼德蘭、中部地方、潮水地方、大阿帕拉契、深南地方、新法蘭西、北部地方、左岸地方、遠西地方、第一國度。他認為這些文化的對立和差異是美國政治分裂和文化衝突的根源。在本書中,伍達德闡述了這些區域文化的起源為何,如何發展成形,又如何彼此衝突、互動、妥協,並以此形塑了今日美國的風貌。理解這些區域文化的歷史和特點對於理解當前美國的政治紛亂至關重要,並且這些文化差異仍然在塑造著美國的未來。
至於為什麼是區域呢?傳統對美國的分區往往不是依照州的疆界,不然就是依照一些約定俗成的區域,像是新英格蘭、深南、中西部、落磯山區、老西北、西岸、東岸等等。伍達德的分區既打破了州的行政疆界,也打破了傳統分區的既定印象。這是因為他意識到文化的疆界和州的疆界往往並不一致。因為歷史發展過程的關係,紐約州西部、賓州西部、維吉尼亞西部,都跟它們東部靠大西洋的都會區,例如紐約市、費城、里奇蒙等地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加州雖然往往被認定是民主黨的大票倉,但其實加州東部靠近山區的地方是共和黨的地盤。伍達德藉由重新劃分區域文化的疆界,並追溯區域文化的來源與傳播,而有效地解釋了一些這樣的現象。
之所以需要從區域文化的角度來著手分析,是因為美國起初就是由各自獨立的殖民地在聯合對抗英國國會的政策之後才創建的國家,從開國起就承接了原本英國殖民地多元複雜的文化風貌。由於這些殖民地各有起源,也導致他們在文化上也各有特質。有些人說,美國是清教徒建立的國家。然而,清教徒起初前往之處是新英格蘭,不是維吉尼亞,而維吉尼亞才是英國在今天的美國的土地上的第一個殖民地。所以,清教徒建立美國這個說法是日後逐漸形成的政治神話,許多人,尤其是南方人,恐怕不會認同這個說法。這是一個美國多重起源的例子。另一個例子是《紐約時報》在二○一九年時所推動的「一六一九計畫」,刊載了一系列的文章從非裔美國人的角度來論述和討論美國的歷史與社會文化,試圖提出一個新的起源論述。這個論述是非常傾向南方的,但這也只是美國眾多起源中的一個。如果要說這個偌大的美國有個共同的起源,無論是清教徒、奴隸、貿易、土地,那必會是個政治神話,因為這樣的共同起源本來就不存在,而是多元並進的。
美國建國時的十三個州都有各自的起源故事,本書的第一部分便從不同區域的角度闡述了各自不同的起源故事。第二部分則探討這些原先的區域文化如何在美國革命的過程中經過衝突與妥協,最終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第三部分則是以建國初期的美國為起點,闡述在美國向西擴張的過程中,原先的這些區域文化如何西進,並爭取在新的領土上的主導權。第四部分處理的是美國在領土上擴張完成後,在內部所發生的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轉型。藉由這四個階段的論述,完整地呈現這些區域文化如何建構了今天的美國。
一個值得注意之處是,在文中為了敘述方便,作者用了很多詞彙,例如:「阿帕拉契人」、「洋基人」、「新尼德蘭人」等等來統稱住在這些區域中的人,就好像這些人都是一群群意念一貫的群體似的。但除了「洋基人」外,這樣的詞彙在美國生活的文化中其實並不存在。洋基一詞在美國通常是南方人對北方人的稱呼,像台灣很多人所熟知的紐約市的職棒球隊就叫「洋基隊」。除此之外,比較常見的這種區域性的對群體的稱呼還包含了「南方人」、「中西部人」、「西部人」等等。不過,由於作者對於這些區域文化做出了更細緻的劃分,讓這些名稱在這本書中失去了意義。作者也因此提出了這些新的詞彙。但這些統稱式的詞彙背後的預設是值得進一步挑戰的。的確,伍達德所描繪的這些區域文化在該區域中有主導的地位,但不代表這樣的同質性是理所當然而不能挑戰的。
伍達德的文筆精煉,論理清晰,觀點也有獨到之處。一般專業歷史學家的著作強調詳盡的考證,梳理歷史事件的理路,藉此說出一個個信實又流暢的故事。記者出身的伍達德,筆鋒下則有更多的論理與批判。他所思考的不僅是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更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當下的世界並展望未來。
不過也因為伍達德的這個風格,有些評論者認為他書中的論點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也頗具說服力,但有時會在細節上出現一些問題。以筆者比較熟悉的兩個課題,美國早期史以及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歷史為例:作者在第十二章中提到「在任何地方,婦女和黑人都不被允許投票或擔任公職」,但事實上在一七七六年紐澤西州的憲法中,有財產的婦女是可以投票的。甚至到了一七九○年,紐澤西州還修訂法律,用「他或她」來指涉可以投票的選民,進一步確認了當時婦女的投票權。在第十五章中,作者說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創始人小約瑟.斯密「聲稱在紐約曼徹斯特的山坡上找到了一套金頁片(他禁止其他人察看),他說上面(以只有他能懂的語言)透露出耶穌將在密蘇里的獨立市再度降臨」。這些摩爾門教徒後來確實是接收到指示要在獨立市聚集,當時他們也確實認為密蘇里州是耶穌第二次來臨會出現的地方。但是那不是在金頁片上看到的。
這兩個例子說明了作者有時會在基本事實上發生一些錯誤,但整體而言確實瑕不掩瑜。因為作者所提出來的以區域文化來重新審視美國的視野不但新穎,而且非常管用。這個視野符合許多知識分子對於美國的觀察,也常常讓人有恍然大悟之感。讓讀者在看待美國時不再像那些摸象的盲人,而能跳脫出來從更多元、也更具整體性的角度來重新認識美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