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從事華語文教學多年以來,認為一名好的華語老師、華語教材編寫者等除了華語語言本體理論基礎外,同時也必須具備中華文化的知識。語言與文化是一體兩面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又影響著語言,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才能正確無誤地使用該語言。華語教師在傳授華語語言本體以外,如何讓外籍學生認識、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都是華語老師所須關注的課題。隨著華語熱的興起,各地對於華語教師的需求也日漸增加,臺灣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為提升對外華語教學者的專業教學能力,自2008年開始舉辦「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考試內容包括國文、華語文教學、漢語語言學及華人社會與文化四科筆試,再加上口語與表達一科口試。各科通過且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始可取得證書,以證明應試者在華語教學方面具備一定的專業度。在「華人社會與文化」一科中,其考試的目的根據「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中的說明,是為了「評量以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者應具備的華人社會與文化知識,內容包括:跨文化溝通、社會文化與語言表達的關係、華人社會文化之外在表現與內在意涵等。」而中華文化浩瀚無窮,因此在「華人社會與文化」一科中的考題範圍也逐年增廣。目前已有許多華語學界的專家學者出版相關書籍,拜讀了各位專家學者的大作之後也深受啟發,使自己對該考科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因而決定出版本書。而本書的出版,目的在於以另一種撰寫方式來幫助讀者能從另一面向了解華人社會與文化,或能提高通過「華人社會與文化」該科考試的通過率,因此本書先從歷屆考古題中進行分類及分析統計後來制定本書的大綱再進行內容撰寫。本書並非學術專書,為求閱讀通暢,有部分來源置於參考書目而未引據於全文之中。此外,礙於時間及人力的限制,本書無法包涵所有的中華文化部分,且不可避免地有遺漏或錯誤之處,還請方家指正。
本書的特色有三個,第一個特色是以統計歷屆考古題的類型後來安排章節,並加強重視臺灣文化部分。共分十章,依序為第一章「臺灣歷史」,討論原住民文化、臺灣史前文化及外族統治時期;第二章為「臺灣藝術」,討論臺灣音樂、臺灣戲曲、臺灣藝陣及臺灣藝術獎項;第三章為「臺灣民間信仰」,內容包括信仰的功能、臺灣民間信仰中的神祇及宗教節慶活動;第四章為「宗教文化」,分別討論佛教與道教的發展及影響;第五章為「中華傳統習俗與禁忌」,討論出生禮俗、婚禮禮俗及喪禮禮俗;第六章為「飲食文化」,包括臺灣小吃、茶文化及酒文化;第七章為「歲俗與節慶」,討論二十四節氣、天干地支及重要節慶與飲食;第八章為「中國藝術」,討論中國歷代書法及繪畫;第九章為「中國戲曲」,首先討論文學與戲曲的關係,再討論中國傳統戲曲;第十章為「中國醫藥」,包括中醫及中藥兩部分。第二個特色為在每章之後編寫與該章相關的一至四個「文化小知識」,補充正文中所未提到但又深具文化意涵的知識。第三個特色則是在每章的最後加上與該章相關的歷屆考古題詳解,除了針對考古題解答以外,更補充其他文化知識點,以幫助讀者增加相關知識。
本書自去年開始著手編寫,歷經約十個月始完成,在撰寫的過程中也增進了自己在中華文化方面的知識。該書能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師長們、同事們、學長姐們、家人們及學生們的支持。謝謝家人的支持,更特別感謝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學生(按姓氏筆畫排序)尤定中、王薇婷、葉惠文、曾豐銘、曾逸芯、曾子凌、詹宗銘、陳郁琳、陳苡穎、孫誼瑄、蘇琬婷等同學在本書撰寫的過程中不斷地幫忙查找資料及校稿。因為有你們,才使本書得以出版,真心感謝你們一路的陪伴、幫忙與支持。筆者期盼,本書能幫助讀者對華人社會與文化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並為臺灣的華語教學界貢獻一份小小的心力。而本書的未盡之處,但盼未來能加以完整。
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
陳雅芳
2019年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