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近年社會各界對人文科學的再認識與觀點重塑,形成一股追求知識的熱潮。不論學界或民間,在資訊社群時代皆透過更多元的傳播形式,以及類似於田野訪調的實體走讀課程,提供大眾更多接觸文史領域的管道,人文學科已不再是升學主義下的生硬附屬品,而是提升個人內涵的重要實踐。且著重人文深度為主的旅行方式已漸為市場及個人接受,亦為現代人渴望豐富精神生活的體現。而提供讀者一本能架構性掌握複雜人文知識框架的科普書籍,正是本書的誕生背景。
本書特點在於將歷史事件、地方敘事以可視化圖表的方式呈現,並整合人、事、時、地、物等關係,讓讀者能快速掌握各探討主題的架構。章節編排上,首章從作者身處的台北開頭,作為在地敘事之案例,以城內、士林、內湖、南港、信義、文山等多個區域主題,串起台北地方發展的輪廓與脈絡;無論你我來自何方,對於自身成長地域的理解實為必要之反思。本書第二章書寫中國由中古到近代的斷代歷史,時間跨度涵蓋唐代至清代,並搭配繪畫藝術的發展,闡述中國主流文化的發展脈絡;並透過地緣政治下西藏與中原地區及亞洲各民族的政治、宗教往來,衍生到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文化互動,並以此連結到更為宏觀的歐亞非大陸世界文化史。第三章探討世界史,從毗鄰西藏的南亞印度出發、西亞文明古國伊朗、文明交融的中亞、再到地跨歐亞的俄羅斯,與曾雄霸歐陸的哈布斯堡王朝,最後探討位在非洲的古埃及文明,以在時間、空間上完備對世界文明史的論述。
感謝內人及親友的支持以及諸多先進指導,願本書能為人文學科領域拋磚引玉,提供些許整合性的觀點。未來亦將持續以此方向,書寫關於在地及世界的文史主題。此外,本書以原文表示的名詞,目的在於突顯文化主體性,提供英語視角外的文化原貌。也期待不同文化背景、領域的人們交號時,能對不同異於自我的文化、觀點、習俗展現包容與接納,這是傳統道德與普世價值均倡議的觀點,也是人類社會邁向和解與對話的開端。
林墾於台北 癸卯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