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聖嚴法師
我一向認為,「感應道交」是不變的真理,如果孔夫子沒有優秀的門人和他對話,像《論語》這樣的儒典是不可能出現的;如果釋迦世尊沒有傑出的諸大弟子向他請法,像大、小諸乘那樣的佛經,也是不容易出現的。此誠如人叩鐘,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
我很慚愧,比起儒、釋二家的聖人,不僅不堪喻為洪鐘大呂,甚至連一把小鈴也不是,可能只是一塊頑石吧!所幸我有諸佛菩薩給我啟示、以及一些資質優秀的師友和弟子給我催化,因此使我依據佛法的智慧,解答了一些初機學佛人的疑問。
在臺灣,我曾應《菩提樹》雜誌的要求,解答了七十個問題,輯集成書,名為《正信的佛教》。又為《人生》雜誌提供了一個每期一篇的專欄,後來集印成書,即是《學佛群疑》,這兩本書很受中文讀者們的歡迎。
我在西方社會中弘揚佛法,也發行了一份英文的季刊《禪》雜誌(Chan Magazine),它的編者和讀者群,同樣希望我能就他們於西方社會的學佛生活中所遇到的疑難,給一些指點。他們有一組人,預先設想了一個一個的問題,每週一個晚上,用兩個小時,坐在紐約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的地板上,圍繞著我,輪番發問。逐篇刊出後,編成一書,名為《禪的智慧》(Zen Wisdom)。
事先,大家已有共識,我早就聲明,我歡迎他們提出任何想問的問題,我雖不可能全部都有答案,但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若不知者,便不作答。如果發現我解答得不夠清楚,允許他們反覆追問。
在西方文化中成長的人,畢竟比較直率,對於某一個感到困惑的問題,往往會從各自不同的層面來追求答案,他們不必顧慮適合不適合由我來解答,都會向我發問。有時相當深刻,有時極其敏感,也有時看來比較膚淺,卻又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有時也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並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凡此種種,都能使我感到欣喜,甚至會發現我也有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的反應能力,縱然在平日從未想到過的答案,竟然會從我的口中流露出來。因此,我對那段日子的 Dharma View(法見)小組集會,直到現在,依舊記憶新鮮。目前,我在西方,另有一些資質相當俊美的弟子,也正醞釀一個類似於法見的小組,集中某些焦點,準備跟我討論,如果因緣成熟,也許還會出版一冊叫作禪什麼的英文書哩。
我們非常有福氣,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員單德興教授,花了很多心血,把我先後兩種版本的英文著作《禪的智慧》重新考訂修正,集譯成了這一冊中文版,共計三十八篇。為了避免引生不必要的誤會,在出版前,我又將部分內容略做刪修,因此它的面貌,與英文原著已稍有不同。借本書與中文讀者們見面的機會,謹向譯者及相關的諸君致謝。
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序於美東象岡道場
譯者誌
〈譯者誌〉單德興
《禪的智慧》英文本初版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問世,至一九九九年四月共印行四次,在英文世界擁有一定的讀者群。聖嚴法師中、英文著作等身,本書為與西方人士的對話錄,尤具特色。其實,師父以往不乏問答形式的作品,但大抵止於一問一答,且多以書面為之。針對時人關心的佛法與相關議題深入對話,輯錄成書,《禪的智慧》堪稱第一本。由於對話地點是在西方,面對的又是文化、社會、生長背景、知識環境、思維方式殊異的佛教徒、非佛教徒或異教徒,如何善巧地解惑、弘法,實為巨大挑戰。
國人講求尊師重道、反躬自省,面對一代高僧,罕於打破沙鍋,追究到底。西方人沒有這些文化上、心理上的包袱,不迷信權威,一切唯理是從,唯法是問,透過反覆叩疑、詰難,逐步解開心中疑團;法鼓老人名副其實,大擊則大鳴。這些回答是多年聞思修佛法、參透世理人情的智慧與慈悲的結晶,互動過程的真誠、活潑,以及獨有的幽默,也顯露出師父的特色。
總之,本書結合了正信的佛法,圓融的世理,練達的人情,以一貫愷切、明晰的方式,回應當代人的知性及心靈需求,處處表現出以佛法為依歸,以人本為訴求的人生佛教精髓。
由於原書頗受歡迎,為了精益求精,經果谷師悉心增補,以期充分表達師父的正見。增補稿於出版前又經專人仔細修訂,文字更加通暢,條理更為清晰。身為譯者,有責任向讀者說明此書的版本以及中譯本的經過與特色。
本書的內容最初為師父在紐約東初禪寺與修習禪坐者的法談,謄稿先刊登於《禪》雜誌,其後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一九九三年由紐約的法鼓出版社印行的《禪的智慧:知與行—與聖嚴禪師的三十八篇對話錄》(Zen Wisdom: Knowing and Doing, Thirty-Eight Conversations with Ch’an Master Sheng-yen〔New York: 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1993〕)。第二個版本就是前面提及的增補版,序言署於一九九八年一月,一般讀者無緣目睹。第三個版本則是二○○一年由法鼓出版社與美國加州柏克萊的北大西洋出版社同時印行的《禪的智慧:佛教對話錄》(Zen Wisdom: Conversations on Buddhism〔New York: 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and Berkeley, CA: North Atlantic Books, 2001〕)。
由於英文先後有三個版本,因而中譯也有兩個版本。譯者於一九九八年八月至一九九九年八月前往英國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進行一年研究訪問。先前閱讀此書初版,獲益良多,遂發心迻譯為中文,並獲師父首肯。後來得知此書已完成增補,比初版更為充實。一九九八年九月接到果谷師自紐約寄來的列印稿後,便利用研究之餘,在筆記型電腦上進行翻譯,字斟句酌,仔細咀嚼,悉心回味,深入師父的智慧法語,為異國生活平添不少安定的力量,回國之後不久便交出全稿,並於二○○○年一月開始在《人生》雜誌逐月刊載。英文修訂版則於一年多之後才出版,因此連載的中譯根據的是列印稿。
「禪的智慧」專欄自二○○○年一月至二○○三年四月連載於《人生》,前後四十期(一九七至二三六期),總共三年四個月。在《人生》刊出時,經編輯加刊頭語、標題,略事潤飾,並協助若干專有名詞的中譯。連載期間頗受讀者歡迎,頻頻詢問出版單行本的事宜。此番趁出書之際,先請呂潔樺小姐協助比對列印稿與修訂版,標示異文,譯者再對照修訂版,逐字逐句地修改前譯,以期忠於最新的版本,並方便有心人參照原文。對於列印稿有興趣的讀者,則可參考《人生》上的中譯。
初版除了序言和書末的專有名詞之外,內文分為修行(Practice)、哲學與教義(Philosophy and Doctrine)、社會議題(Social Issues)三部分,各為十六、十二、十篇,總共三十八篇。列印稿略去原書第一篇,總計三十七篇。修訂版將內文重新分類、排序,分為佛法(Buddhadharma)、修行與日常生活(Practice and Daily Life)兩部分,各為十五及十九篇,總共三十四篇。
相較於初版、列印稿,修訂版的英文更洗練,條理更清晰,版面更清爽,可以看出編輯的用心與專業。例如,〈知識障礙修行?〉中有關兩個喇嘛的故事,只是刪去幾個字,就顯得合理許多;〈禪病〉全盤調整順序,條理更為順暢。有些修訂不限於同一篇,如原先〈日常生活中的修行〉結尾有關業力的問答,修訂版改納入〈業〉;原先〈日常生活中的修行〉結尾的問答,改納入〈每日打坐之道〉,都更適得其所。
若干篇名的更動,如〈你是佛教徒嗎?〉改為〈身為佛教徒是什麼意思?〉,〈師生關係的重要〉改為〈老師的重要〉,〈禪與心理分析〉改為〈禪與心理治療〉,〈文化與歷史對禪的影響〉改為〈禪與民族文化〉,〈老年人的禪修〉改為〈禪修與老年人〉,〈開悟值得嗎?〉改為〈開悟持久嗎?〉,都更顯得貼切。此外,編輯固然添加了〈有情眾生〉一篇,但為了精簡篇幅,也刪去了五篇(〈禮佛〉、〈夢〉、〈佛教與墮胎〉、〈安樂死與自殺〉、〈佛教、道德與醫學科技〉),少數內文或因國情不同,或因英文讀者興趣不高,也有刪節。
中文本既然沒有篇幅上的嚴格限制,當然以充分呈現師父的原意為依歸,因此納入先後兩個版本的序言,添加〈有情眾生〉一篇,將修訂版刪去的四篇依列印稿譯出,做為附錄,並以「譯案」註明版本中較重大的異文(如,納入初版中具參考價值、卻被修訂版所刪除者),至於文句的修訂因過於繁瑣,則不特別註明。讀者比對先後版本,便知分曉。
總之,《禪的智慧》中文版已不只是翻譯,而是比對、校勘、綜合不同版本,探求師父原意、考量讀者需求的成果,既有修訂版內容的增添、條理的通暢、文字的精要,又保留了初版值得參考之處。至於聖嚴師父為中文本撰寫的序言,更是此書的特色。因此,中文本比英文的任何一個版本都更豐富。
由於《禪的智慧》先後有三個英文版本,本書出版前又另有中譯連載,特此說明,並邀請有緣人共享禪的智慧。
臺北南港
二○○三年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