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獲利上億的「賺錢培訓故事」
「教授交易這件事,比我想像的還容易。即使當時只有我認為交易技巧是可以透過教學習得……但這個交易教學的實驗結果,完全超乎我最瘋狂的想像。」──理查.丹尼斯(Richard Dennis)
這是一個關於一群雜牌軍學員的故事,當中有許多人不曾在華爾街工作過,但藉著培訓,成為獲利百萬的交易員。這就像川普的電視節目《誰是接班人》(The Apprentice),在現實世界中以真金白銀與真實僱傭來上演。不同的是,這些學徒幾乎是立刻就被丟入火坑,以一百萬美元的賭注進行快速賺錢的挑戰。他們不是在紐約市的街頭賣冰淇淋,而是在股票、債券、貨幣、石油以及其他數十個市場中交易,設法賺取百萬美元。
這個故事,顛覆流行文化精心打造的傳統華爾街成功形象:聲望、人脈,以及小人物無法擁有擊敗市場的機會(而且擊敗市場本身已非易事)。傳奇投資者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總是說:整體來說,分析師和基金經理人無法擊敗市場,因為他們某種意義上本身就是市場。最重要的是,學術界幾十年來一直在爭論效率市場假說,這再次暗示,投資人沒有辦法獲得超越市場平均的獲利(也就是打敗大盤)。
但是,只要你不隨波逐流、跳出框架思考,賺大錢與擊敗市場是有可能的。人們確實有機會在市場中獲勝,只要掌握正確的遊戲規則和態度就能成功。不過,這些遊戲規則和態度,與人性卻是互相衝突。
如果我沒有隨機拿起1994年7月的《金融世界》(Financial World)雜誌,瀏覽到〈華爾街的頂級玩家〉(Wall Street’s Top Players)一文,這個現實生活中的《誰是接班人》故事就會被埋沒。當期雜誌的封面,是著名的基金經理人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在下棋。索羅斯那年賺進11億美元。這篇文章列出1993年華爾街收入最高的百位交易者,介紹他們的居住地、獲利,以及他們的賺錢方式。索羅斯排名第一位;朱利安.羅伯遜(Julian Robertson)以5億美元位居第二;布魯斯.柯凡納(Bruce Kovner)排名第五,獲利金額是2億美元; 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私募股權基金)的亨利.克拉維斯(Henry Kravis)以5,600萬美元排名第11位。知名交易員路易斯.培根(Louis Bacon)和門羅.特勞特(Monroe Trout)也榜上有名。
這份排名(與獲利)提供一個清楚的樣貌,說明究竟是「誰」賺到「傲視群倫」的金錢。毫無疑問,這些人物都是「遊戲」中的頂級玩家。出乎意料的是,其中一人恰好在維吉尼亞州里奇蒙的郊區生活和工作,距離我家只有兩個小時的車程。
這個人就是排在第25位的是切薩皮克資本(Chesapeake Capital)的小傑利.派克(R. Jerry Parker, Jr.),當年獲利3,500萬美元,而他甚至還不到40歲。文章中的簡介將他描述為理查.丹尼斯(這個人是誰?)以前的學員,並指出他被訓練成「海龜」(這又是什麼?)。在簡介中提到,當時25歲的派克是位會計師,他於1983年進入丹尼斯的培訓班,學習「順勢交易系統」。同時,還提到他也是馬丁.茲威格(Martin Zweig,這又是誰?)的弟子,而馬丁.茲威格正好在當年榜單上排名第33位。在當時,雖然「丹尼斯」與「茲威格」的名字並沒有什麼重要性,但隱含的意思是,這兩人讓派克變得非常富有。
仔細研究這份名單後,我發現派克似乎是唯一「受過培訓」的人。對於像我這樣想方設法賺大錢的人來說,該文章雖然內容沒有真正的細節,但派克的簡介為我帶來靈感。尤其派克還說自己是個「維吉尼亞鄉巴佬」、喜歡鄉村音樂,甚至想要盡可能遠離華爾街。至少根據我過去聽聞的獲利故事來說,這絕對不是一個典型的故事。
在過去,人們一般認為,成功的唯一方法,是在紐約、倫敦、香港或杜拜的80層鋼骨與玻璃高樓中工作。但這顯然大錯特錯。傑利.派克的辦公室位在非常偏僻的地方,距離維吉尼亞州馬納金–薩博特(Manakin–Sabot)的里奇蒙(Richmond)外30英里處。當我讀完雜誌驅車造訪,發現到他的辦公室毫不起眼,不禁坐在停車場自我懷疑:「這是開玩笑的吧。他在這裡賺到這麼多錢?」
知名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異數》作者)有句名言:「眨眼間的判斷,價值可能與數月的理性分析一樣多。」派克的鄉間辦公室對我來說就像雷擊,永久的消除我對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偏見。不過,當時的我仍對傑利.派克一無所知,只知道 1994 年那期《金融世界》上的內容。還有更多這樣的學員嗎?他們是如何成為學員?他們學到什麼?這個教過派克和其他人的丹尼斯是誰?
理查.丹尼斯是一位顛覆傳統的人物,是一位不隸屬於主要投資銀行或《財星》500大企業的芝加哥獨立交易者。正如在芝加哥交易的「當地人」所說:丹尼斯總是「賭上一切」。在1983年,丹尼斯37歲時,他已經透過最初的幾百美元,賺進數億美元。在不到15年的時間,他以自己的交易方式大獲成功,而且沒有受過正式的培訓或任何人的指導。他冒著經過計算的風險,大量槓桿化巨額資金,只要看好某一項交易,就會盡其所能獲取一切收益。他將市場視為一門「賭博」的生意。
早在諾貝爾獎頒獎給行為金融學理論教授的十幾年前,丹尼斯就已經發現如何利用行為金融在現實世界中獲利的方法。在各種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都難以理解或模仿,他這種利用市場非理性行為的超群能力。因為他對機率與獲利的理解相當獨特。
丹尼斯的行事方式也十分與眾不同。雖然媒體總是在猜測他的淨資產,但他卻避而不談。「我覺得這很庸俗。」丹尼斯表示。或許他之所以不希望大眾關心自己的財富,是因為他真正想證明的,是他的獲利技術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他認為,如果教導得當,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學會成功交易。
有趣的是,他的合夥人威廉.艾克哈特(William Eckhardt)並不同意這種觀點。兩人的爭論最終促使海龜計畫實驗誕生。該實驗是在1983年和1984年間,藉由招募一群學員,進行兩期的交易「課程」。那為什麼會叫「海龜」呢?這是丹尼斯稱呼學員的暱稱。他曾在新加坡旅行時參觀了海龜養殖場,面對一大缸活潑好動的小海龜,啟發了他:「我們要像新加坡培育海龜一樣培育交易者。」
在丹尼斯和艾克哈特教導傑利.派克這樣的新手如何賺到數百萬美元後,他們的「學校」就關閉了,多年來,這個實驗變成口耳相傳的傳奇,但幾乎沒有確切的事實可以證明。1989年,《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以頭版標題介紹了在《國家詢問報》(National Enquirer)刊登的這個故事:〈成功交易的技巧可以學習嗎?或者這是與生俱來,只屬於少數幸運兒的某種第六感?〉
1980年代早已過去,許多人可能想知道海龜的故事是否仍有意義。事實上,這個故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舉例來說,丹尼斯教導學生的哲理和規則,與眾多價值數十億美元避險基金的交易策略相似。確實,每天盯著商業頻道CNBC的典型股票小道消息追逐者,都沒有聽說過這個故事;但是華爾街的交易者,也就是那些真正賺錢的人都知道這個故事。
其實,直到現今,海龜實驗的內幕故事仍不被太多人知曉,因為理查.丹尼斯並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而且自1983年以來,華爾街經歷太多事情。實驗結束後,兩位交易老師與海龜學員分道揚鑣,這項重要的人類實驗就這麼走入歷史,但這項實驗的重要性,仍然不減當年。
2004年時,在我的第一本書《趨勢交易正典》(Trend Following)出版後,我受邀參訪美盛集團(Legg Mason)在巴爾的摩的總部。當時,激發了我向大眾介紹這個真實故事的動力。那天午餐後,我坐在頂樓教室裡,參與美盛集團管理180億美元價值信託基金(LMVTX)的基金經理人比爾.米勒(Bill Miller)授課。他連續15年擊敗標普500指數的表現,使他與巴菲特齊名。與丹尼斯一樣,米勒也偏好在精算風險後大膽交易,而且他的交易方法往往被證明是正確的。這一天,他正在對一屋子渴望學習的實習生講課。
出乎意料的是,米勒忽然邀請我上台向學員演講。更令人意外的是,第一個問題竟然直接來自米勒和麥克.莫布辛(Michael Mauboussin,美盛集團的首席投資策略師),他們說:「請告訴我們關於理查.丹尼斯和海龜的故事。」在那一刻,我意識到,如果連兩位華爾街專業人士都想更了解丹尼斯、他的實驗與海龜學員,那麼顯然會有更多人想聽這個故事。
然而,做為1983年不在場的我,要如何客觀的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將會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尤其當中還有這麼多相互競爭的角色與目的。我想,生動呈現這個故事的唯一方法,就是邀請曾經歷過的當事人現身說法,再運用偵探般的研究來證實一切。此外,還有那些在幕後努力阻止這本書出版的海龜鬧劇,也堪稱傳奇。
儘管如此,這種故事的最大問題,其實是多數人並不是真的想了解專業人士是如何賺取大把獲利。他們希望致富之路輕鬆愉快。端看大眾對吉姆.克雷默(Jim Cramer)的集體迷戀就能發現。他與理查.丹尼斯、傑利.派克截然不同,但毫無疑問的,克雷默絕對是個聰明人,收看他極受歡迎的《瘋錢》(Mad Money)電視節目就像親臨交通事故一樣。克雷默根據基本面的買進訊號與瘋狂破壞道具的滑稽動作,讓現場觀眾發出歡呼和叫喊。要想一言以蔽之的話,就是胡說八道。
即使如此,依舊有相當多的人相信克雷默的方法就是致富之道,其中還包含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般大眾沒有採用統計思維來做出市場決策,而是根據衝動的「感覺」進行投資,讓各種情感偏見主宰生活。最後,人們總是會對獲利採取迴避風險的保守,而對損失採取追求風險的豪賭,這只會傷害他們,使其陷入困頓。
一般新手投資者的成功方法並不好。他之所以進場,是因為他的朋友正在這樣做。然後,新聞媒體開始報導這些小人物在牛市中績效良好的故事。他們都透過挑選價格「低」的股票來開始「投資」。當市場對他們有利時,崩盤絕對不會出現在他們腦中(「有這麼多錢,市場永遠不會下跌!」)。他們沉浸在幸福中看不見危險正在靠近,即使他們面對的市場泡沫與以往的泡沫沒有兩樣。
媒體告訴我們,一般投資者現在已理解風險的概念,但過於擔心風險而忽視機率的現象,依舊像流行病一樣蔓延。人們把財富押在賠錢的預感上,或是在邏輯要我們放棄時加倍下注。即使到了人生盡頭,這些人永遠學不會如何正確的做交易。不過,還是有少數人知道該何時買賣,並掌握正確評估風險的神祕訣竅。
理查.丹尼斯在20歲初就掌握這種不可思議的訣竅。不同於一般人只顧自己的「感覺」做決定,丹尼斯使用數學工具來計算風險,並利用數學發揮自己的優勢。他所學與教學的交易技巧,完全不像吉姆.克雷默。更重要的是,丹尼斯已經證明自己在市場上賺錢的能力不是運氣。他的學員大多是新手,而且都為他和自己賺進數百萬美元。
真正的故事是什麼?海龜如何學習交易?丹尼斯傳授了哪些交易規則,現今的一般交易者或投資人又該如何運用在自己的投資組合中?在實驗之後,他們又發生了什麼事?從 1994 年以來,丹尼斯與他的學員是否仍有繼續合作?巨大的好奇心,驅使我去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我並不是唯一對這個故事感興趣的人。正如作家史帝夫.加布里耶(Steve Gabriel)最近在「雅虎財經」上寫道:「實驗已經證明,如果我們願意,任何人都可以學會以交易為生。這就是『海龜』的重要性。」海龜實驗回答了「後天培養」和「先天能力」何者重要的問題,丹尼斯這所華爾街最知名的賺錢學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