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經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與全球化帶給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看似獲得更好的生活,享有工業革命與科技革新後所帶來的現代生活,但是同時更多的自然災害、氣候變遷、飢餓、戰爭與不平等的現象仍持續在世界的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發生著,然而十年後的2030年,這個地球依然美麗嗎?
聯合國與195個國家達成協議,並於2015年9月25日發表《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方針》(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Goal),再延伸制定169項具體細項目標(Target)以及244項指標(Indicator),期盼能引領所有世界公民在2016年至2030年間試圖改變世界當前所面臨的危機與議題。
泰國於2019年7月1日提出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 SDSN) ,因應時代變遷,在2020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提出《2020-2021年泰國國家策略(UCS)》(UNESCO Country Strategy for Thailand (UCS) 2020-2021) ,期盼落實永續經營的概念,共創雙贏。
當泰國於2019年榮獲東協國家中排名永續指標第一名的成績時,總理將這份殊榮歸功於自泰國國王蒲美蓬九世王的「知足經濟」(Sufficiency Economy) 哲學觀。此概念強調節儉的重要性,「適度」和「負責任」的消費,以「中間路線」為首要原則,降低全球化所帶來過度依賴的原則,免於受到外界國際社會發展的衝擊。因此,泰國早已開始將知足經濟哲學觀融入國家發展計劃,並訂定20年國家發展策略架構(20 – Year National Strategy Framework ),使泰國政府、企業、媒體、高等教育機構和地方非政府組織能共好,邁向永續發展與經濟榮景。泰國自2015年《2030 年永續發展方針》(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頒布後,四年時間內結合國王蒲美蓬九世王的「知足經濟」 哲學觀及2017年泰國政府提出「泰國4.0」的產業改革與創新計劃,推展17項永續發展目標(Goal),達到永續發展目標的在地化,讓一項全球性任務具有當地國情特色,以更接地氣地實踐各項目標。政府強調必須落實上至下、跨組織與跨層級間的溝通與交流,達到項目間的互補與加值。
泰國政府設立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SD),由總理負責擔任委員長、國民經濟和社會事務處擔任秘書處,邀集來自各界的37名成員擔任委員,主責國家級永續發展的政策與方針,並且監督其施行狀況。委員會下設三個小組委員會,分別負責審查並建議實踐永續發展目標的具體措施、協調跨組織的聯繫工作、撰寫泰國在SDGs實踐的具體報告。
本書探究泰國在17項永續發展目標(17 SDGs)上發展的實際狀況,並且根據「泰國關於《 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執行情況的自願性國家審查」(Thailand’s Voluntary National Review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為參酌,並訪問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nternational Climate Development Institute,ICDI)執行長在實踐目標13氣候變遷的執行概況以及對SDGs的展望和未來方向。在複雜的指標中,加以說明與解析,企盼提供更多有志前進泰國發展、旅遊的國人能夠在此永續發展基礎上認識泰國的永續議題與使命。
推薦序一
吳發添/台北市商業會理事長
為了迎應新冠疫情的衝擊,許多產業被迫在短時間內轉型,並且全面導入數位營運模式,同時開始思索永續經營與發展的可能性。自2015年各國開始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各行各業從不同角度、目標與細項切入永續發展的領域,嘗試從自身的產業、城市、組織結合世界經濟趨勢,本會的智慧城市新商業委員會不僅是推動跨業交流暨創新座談活動,也是提供企業國際新興經濟觀念,未來的商業活動如何結合SDGs理念實屬關鍵。
本會於2020年12月16日在台北中油大樓國光會議廳,舉辦「2020未來論壇–健康永續.智識創新」,以具體行動與前瞻思維支持臺北市產業發展,聚焦在數位產業、智能產業與健康產業,共同打造一座更好的智慧城市。除了科技運用與數位發展等新商業模式引入之外,本會也擔任民間企業與政府間溝通橋樑,協助企業永續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只是看到商品的價格而決定購物,而是以商品所代表的社會責任與環境保護議題而做出選擇;員工也會因為雇主品牌的形象與經營,選擇加入具有相同理念的企業,為它服務,因此企業如何永續經營、回應社會責任也是本會所期盼為企業做的貢獻之一。
本書雖然是從泰國的角度介紹永續發展的實踐案例,卻也展現出泰國透過軟實力的「知足經濟」(Sufficiency Economy) 整合位居東協的產業優勢,執行各項永續發展的子項工作,共同為永續社會而努力。此外,本書也特別針對「氣候行動」目標進行專題報導,提及「綠色經濟復甦(Green Recovery )」,當企業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時,企業是否具有足夠的復甦力,能在最短時間內恢復能量,提供商業活動呢?這些新興觀點也非常值得省思。
最後,不論是數位轉型、能源轉型,抑或是SDGs融入企業社會責任所帶來的轉變,這些轉型的過程中,會使一些產業逐漸淡出市場,也可能促成一些新興產業的躍起,回應SDG的精神─「不遺漏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期許透過本書關於永續發展的洞察與分析,提供企業經營者在進行商業活動時,能夠顧及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能尊重到其他利益關係人,盡可能照顧到社會需要的每一個角落。
推薦序二
陳友武/前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
2021年1月即收到《泰國SDGs》第一版的小冊子,從泰國視角來展望國際間所關注的永續發展議題,結合泰王蒲美蓬·阿杜德所倡議的「知足經濟」(Sufficiency Economy) 政治、社會、及經濟哲學觀,展現出泰國獨有的永續發展哲學,探討17 項永續發展目標的脈絡性論述,並且展現泰國透過政府、皇室、學術機構、非政府組織及企業在貧窮、健康、教育、性別平等與女力、永續消費、氣候變遷及其影響、與全球夥伴關係上的具體實踐。
而第二版《泰國SDGs》除了增訂許多泰國在執行目標上的實踐內容之外,更放入對於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nternational Climate Development Institute, ICDI)執行長趙恭岳博士的專題訪問,談論智庫如何將SDGs 13 Climate Action (氣候變遷行動,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視為一種貫穿性議題(cross-sectional issue),回應氣候環境的改變會對貧窮者、城市、農業、交通等各種生活環境的衝擊。
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發生劇烈變化,也迫使人們重新學習如何與非傳統安全的重大事件─疫情相處,並且試圖在這一混亂之中尋找可以復原一切的方式,政府試圖以綠色經濟復甦來讓城市更安全、更綠能、更良善的治理;企業嘗試以數位轉型來迎應疫情衝擊下生死存亡的關頭,而這些改變的基礎來自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17個目標。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提供讀者一種嶄新的可能性,看見我國的政府、城市、企業與非政府組織如何透過全球夥伴關係的連結力,創造更多的永續發展實踐,提昇我國國際聲譽及地位。
時時泰工作室團隊不僅提供SDGs在泰國發展與推動的現況,作為我國產官學在參與東南亞永續發展議題時的參考,更貼近SDGs在地化後的特色與社區的力量;同時,也切入氣候變遷的視角,從我國智庫來看待單一目標如何去串連其他目標展現創意的實踐與國際連結。期盼每一位讀者透過本書看見目標與目標連結與發展的可能,創造更良善的未來城市治理。
推薦序三
彭睿仁博士/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研究員、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身處海洋圍繞的島國台灣,許多人很難跳脫出島嶼的中心思維,當我國積極「新南向」之際,我們必須先問自己,我們對鄰近台灣的東南亞有多少了解?對於處於東南亞中心的泰國,我們又了解多少?
台灣人熟悉的泰國,是文化的泰國、觀光的泰國及宗教的泰國,但對於泰國近年來各方面的發展及蛻變,台灣人的了解仍然有限,甚至多以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泰國。但實際上,泰國在全球化的諸多議題已有相關政策規劃,包括氣候變遷、永續能源、生態保護、數位教育推廣、國民生活品質,以及各類創新產業推動等SDGs指標,均代表泰國承擔世界公民責任的決心與具體作為,同時也是台灣與國際社會接軌必須學習的重要典範。
反觀我國,為了促進數位經濟創新相關產業,近年來大幅推動「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DIGI+方案),將預算資源挹注於智慧科技、大數據及物聯網技術研發,並積極促進數位轉型及數位教育,但在數位科技急起直追之際,我們是不是也該重新反思科技政策的背後,我們是不是忽略了什麼?
例如,數位科技與人文關懷間有何落差? 我們又該如何平衡兩者? 又例如,台灣除了引以為傲的科技外,如何以世界公民的角色來貢獻國際社會? 當我們緊跟大國腳步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該調整角度,了解我們周遭的鄰居、朋友,學習他們的優點,體會他們的難處,與他們合作,和他們一起成長。
時時泰工作室團隊以Thai-SDGs提供我們深入淺出認識泰國的方向與途徑,透過對泰國現時具體政策作為的介紹與說明,讓讀者對泰國產生研究與探討的興趣,並從不同的觀點發現泰國、理解泰國,接著更加關心泰國。尤其泰國在各個與國際議題相關領域的策略目標與實際規劃,更是台灣追求經濟與科技的主流政策下,較欠缺的變革模式。本書之篇幅雖然有限,但書中豐富的涵養,不但能提供台灣社會大眾許多有關泰國的實用新知,同時更能帶來完整且多元的跨國視野。相信在閱讀這本小冊子的時候,我們每個人與泰國的距離,又跨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