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參考書展
中國色彩文化,歷史與現代的視覺對話:從古代詩詞中的顏色意象到現代藝術作品中的視覺表達,描繪色彩在歷史的變化與延續

中國色彩文化,歷史與現代的視覺對話:從古代詩詞中的顏色意象到現代藝術作品中的視覺表達,描繪色彩在歷史的變化與延續

  • 定價:299
  • 優惠價:7923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色彩因中國文化的燦爛而愈發深邃,
中國文化亦因色彩的絢麗而愈發多姿!

  ▶說起中華民族的色彩觀,就一定要談到五行思想!
  「陰陽五行說」將五行與五色相配屬,金木水火土對應白青黑赤黃,色彩被賦予了一定的文化內涵。這時五色與五行、五方、四時、五帝都取得了相對應的關係。色彩就這樣參與到人類歷史的進程當中了。

  ▶孔子以禮觀色,又以色明禮,看重的色彩不是空間方位色,也不是視覺印象色,而是人倫社會合於「禮」的象徵色!
  孔子的色彩觀對中華民族色彩結構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的積極意思和負面效應同時存在。和諧、純正的色彩觀是維護社會秩序的象徵,也是孔子要求君子正顏色、正衣冠的倫理要求的展現。然而過強的倫理象徵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個性色彩的發展和色彩的審美創新。

  ▶白銀盤裡一青螺——飲食文化中的色彩
  中國的飲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屬性就是「色」、「香」、「味」俱全。「色」被排在首位,足以看出色彩搭配在菜餚烹飪中是何等重要。只有色彩令人悅目了,才會刺激人們的味覺,引起食慾。所以,無論從烹飪的角度,還是從食用的角度,人們在菜餚的色彩搭配上都花了不少心思。對菜餚進行美化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達到食用與審美的和諧統一,就要從原材料、調料、烹調方法等諸多方面下功夫,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

  ▶山石榴花染舞裙——傳統服飾色彩文化
  縱觀中國服飾史,色彩的內涵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演變的。中國傳統服飾色彩的最初形態是自然色彩,在人類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的時候,原始人類從大自然中得到靈感和啟示。考古發現也給予有力證明,紅色是人類最早製造和使用的色彩。北京山頂洞人遺址中那些被染成紅色的礫石、獸牙、貝殼等飾品,還有撒在山頂洞人遺骨周圍的紅色粉末都說明了原始人類對紅色的關注。

本書特色

  本書從中國的傳統色彩觀念談起,從歷史和現實生活中去探尋神秘的色彩文化。儒道佛的本色、文學藝術的創造,甚至傳承至今的民風民俗,無不投射出色彩文化的影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過常寶


  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以生動而內涵豐富的教學,曾被學生評為最受歡迎的教授。曾任香港教育學院、臺灣東吳大學、韓國高麗大學等院校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上古文學和文化,著有《酒文化探源,從神話傳說到酒器藝術:歷史上酒與人、酒與武俠、酒與愛情的糾葛》、《遺珍重現,歷史收藏的藝術與價值:從帝王至文人,收藏如何塑造歷史與文化》、《生肖繹史,十二生肖文化探索與神話解析:十二靈獸的傳奇,從古代符號到現代寓意的傳承與再現》等多部著作。

張明玲

  專職作家。
 
 

目錄

第一章 色彩與歷史
第一節 五色源於五行說
第二節 皇室御用之黃色權威
第三節 中華民族之紅色情結

第二章 色彩與宗教
第一節 神祕寓於色彩中—儒道佛的本色
第二節 重彩濃墨異風情—唯美唐卡

第三章 色彩與民俗
第一節 兒女情親又結婚—婚娶禮俗用色尚忌
第二節 一片傷心畫不成—喪葬禮俗用色尚忌
第三節 爆竹聲聲辭舊歲—節慶禮俗用色尚忌

第四章 色彩與飲食
第一節 白銀盤裡一青螺—飲食文化中的色彩
第二節 身健體康好放懷—食物色彩與健康
第三節 醉翁之意不在酒—色彩之中看文化

第五章 色彩與服飾
第一節 山石榴花染舞裙—傳統服飾色彩文化
第二節 最炫依然民族風—少數民族服飾色彩

第六章 色彩與文學
第一節 古色古香韻味長—詩詞歌賦裡的色彩
第二節 紅樓夢裡說顏色—小說裡的那些色彩

第七章 色彩與藝術
第一節 濃妝淡抹總相宜—國畫選彩
第二節 白玉金邊素瓷胎—陶瓷用彩
第三節 歌盡桃花扇底風—戲劇臉譜
第四節 雕梁畫棟美絕倫—建築之美

參考書目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942561
  • 規格:平裝 / 218頁 / 14.8 x 21 x 1.0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節    五色源於五行說

說起中華民族的色彩觀,就一定要談到五行思想。「五行說」是影響中國文化最為深遠的學說之一,中國人的「五色」觀可以說就是五行學說的一部分。所以了解一下五色與五行的關係是很必要的。

由於時間的久遠和文獻的缺失,「五行說」的起源變成了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後人也只能依靠保存下來的殘章斷句來進行推測和猜想,以求能夠了解古人的思想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影響至深的「五行說」向我們展現了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它是古人在探索自然和宇宙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認識體系。那麼為什麼是「五行」呢?這裡的「五」是一種觀念性數位,早在殷商時期,已經有了「五方」、「五帝」觀念,當他們有了方位感,分辨出由中心而來的東西南北之後,也就從神祕的大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獲得了安全感。後來,各種紛紜現象的歸納基本上都與「五」相關聯了。如:五禮、五刑、五典、五章、五服等。「五行說」是人們有了定位感之後,真切實在的認識所生活的物質世界的開始。《尚書·洪範》中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這通常被認為是原始「五行說」的正式文本。「洪範」的意思就是大法之意,代表天地之大法。此時,五行還沒有與味、色、聲相連繫。之後,先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發現和總結,就把對聲、色、味的感受同物質要素連繫起來,形成了一個與五行相對應的系列: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味——鹹苦酸辛甘;五色——黑赤青白黃;五聲——羽徵角商宮。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氣生五行」的觀念流行起來,「氣」即「六氣」,以三陰三陽為主,再結合地支,用來說明和推算每年氣候的變化。在《易經》中,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六個月屬陰,六個月屬陽。五天一候,三候一氣,六氣一節,所以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這些不同的氣候影響著人類的生活,進而產生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那時候的思想家也熱衷於用陰陽觀念去解釋自然現象。西周末年,周幽王當政時期,發生了地震,涇水、渭水和洛水三條河枯竭,岐山崩塌,大臣伯陽甫就認為這是天地之間的陰陽之氣被打亂了秩序,陽氣下沉、陰氣上浮所引起的災難。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於陰陽與五行的闡述日益豐滿,形成了系統的「陰陽五行說」。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遠流電子書展|單本79折、兩本75折|世界在變,你不能不變!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皇冠全書系
  • 世茂全書系
  • 上半年暢銷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