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止)
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Rewire: Break the Cycle, Alter Your Thoughts and Create Lasting Change

  • 定價:420
  • 優惠價:79331
  • 優惠期限:2024年10月31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無法控制的焦慮、恐慌和憂鬱……「大腦發生了什麼事?」
一本根植於神經科學的實用指南
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議,有效提升生活、關係和事業,並培養信賴自己的能力。
你可以在任何年齡做出改變──

你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控制力比你本來想像的要大得多。

★proposal階段迅速授權英(Penguin)、美(HarperOne)、克、芬、荷、西、希、德、巴、義、中等16國語文★英國亞馬遜神經心理學排行榜第一名/台灣與美同步上市★神經科醫師、神經科學研究專家、心理系教授、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等十餘位名家誠摯推薦!!

●你經常流連在希望能夠改變的負面過往之中,而無法放下?
●你的情緒負擔過重,感覺自己永遠無法控制它們?
●你很難集中精力工作,甚至要苦苦掙扎才照顧得了自己?
●否定的信念阻礙了你發揮潛能,你想改變這樣的行為模式,卻找不到方法?
●有時候,你覺得改變太難,或者太遲了?

如果你覺得這些情況似曾相識,那麼這本書正是你需要的──
我們都會為自己塑造一個特定的故事,並且一直在內心重複述說。有時,這個故事源自父母、手足、同儕或老師對我們的評判,有時則是我們對自身能力的懷疑和自我否定。不管從何而來,許多人日復一日,任憑這種敘述主導自己生活的軌跡。我們潛意識不斷強化這種特定的神經元放電模式,讓它在腦海中持續低語:「我就是不夠好。」事實上,大腦無法區分對與錯,只會學習並鞏固你反複產生的想法模式。

我們的大腦雖然被設計成專門關注負面事情,然而,現代研究顯示神經具有可塑性,大腦可以形成新的突觸和調整既有的突觸來重組自己。知曉神經科學可以為個人帶來希望,並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似乎為人帶來一線生機。不妨將你的大腦健康想像成硬體,將心理健康想像成軟體。在你升級軟體之前,你的硬體必須先運行良好,一旦學會了如何重塑大腦的基礎知識,你就可以養成新的習慣,改變你的心態,並改變你不希望的行為,創造最好的自我版本。

獲得改善心理健康的工具和方法
神經科學家妮可.維諾拉將神經科學介紹給一般大眾,並解析神經的可塑性,以及大腦創造記憶、行為、習慣的方式。除了幫助人們面對創傷,也讓讀者了解到藉由建立神經連結,可以如何紓緩、調節壓力反應與中樞神經系統,克服自我設限信念,並重新學會信任自己。作者將這本書設定為「實用的神經工具包」,讓你在任何時候都能回頭參考──假使你正在與自我設限的信念做鬥爭,可以翻到第一階段,查閱如何駕馭這個問題。

(內容節錄)
▍可塑性是雙向的,可以創造也可以甩掉連結

刻意地不讓一個想法直接地帶出另一個想法,來切斷兩個同時放電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繫,把兩個相續的想法的出現間距拉得愈長,它們的神經連結就會愈弱。

作者以鋼琴實驗為例,一組要學習用五指彈奏鋼琴曲子,另一組只需要想像他們正在彈奏曲子,結果顯示兩組人的大腦活動相似,可塑性水準也相似。這意謂著僅僅想到彈鋼琴,就已經在大腦的路徑上引起了神經變化。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工具:讓大腦開始為我們想朝的方向畫出路徑。

▍調節神經系統的實用工具
生理性嘆息:可幫助你把神經系統調節回到平靜的狀態,讓你能夠以較冷靜的頭腦分析你的意念。
方法:短促地連續吸氣兩次(最好是用鼻子吸,如果做不到也可以用嘴巴),閉氣一秒鐘,然後用嘴巴長而緩慢地呼氣。連續吸氣兩次很重要,因為它可以迫使塌陷的肺泡(肺部的小氣囊)再次打開,使其重新膨脹。這讓肺部有更多表面積來增加氧氣的攝入量,並有效地從系統中去除過多的二氧化碳——這是向你的大腦發出的一個訊號,表明你不再面臨任何威脅。

機制:反芻時因為處於高度情緒激動狀態,你會難以清晰地思考。這時我們的情緒腦占據了支配地位,而負責進行分析性判斷和事實性判斷的新皮質則退居二線。這樣,強烈的情緒會驅動感情,你的敘事可能被誇大。藉由「生理性嘆息」,你的心跳率會因此下降,從而讓你回到放鬆的狀態。

以合乎神經科學的方式步行可以減少焦慮:置身大自然和開闊空間中可以幫助縮小杏仁核,增加大腦可塑性,提高韌性。
杏仁核是大腦中處理恐懼的區域,當你透過左右移動眼睛來參與額頂葉網絡從而使杏仁核安靜時,就會發生相反的情況。有人依此發展出「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EMDR),用目標導向的眼睛運動來幫助病人在不帶恐懼的情況下處理事件和情緒。
 
請記住:無論我們本來是怎麼以為,我們都可以隨時重新塑造自己,編寫自己的故事。

【名家讚譽推薦】
汪漢澄 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臺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科普作家/《醫療不思議》、《大腦不思議》、《醫療史偵辦錄》作者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焦傳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蔡振家 臺大音樂學研究所,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合聘教師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蔡佳璇 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鄧善庭 諮商心理師
謝伯讓 臺大心理系教授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人不輕狂枉少年,而「輕狂」若能搭配「科學知識」一起服用,則可以通往恢復之路。本書作者分享了他在二十幾歲時的混亂生活,藉此說明腦中額葉、杏仁核的運作機制,提供了實用的身心管理指南。令我驚喜的是,這本書還告訴我「游目騁懷」的科學原理。當我們拋開手機,在開闊的大自然中橫向移動眼球時,額頂葉網路的活性增加,杏仁核的活性減弱,因此感到心曠神怡——神經科學證實,「游目」可以「騁懷」。
──蔡振家|臺大音樂學研究所,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合聘教師

◆本書廣泛的探討有關優化人的思考與行為,以達成更有意義,更快樂的人生的重要課題。與其他眾多僅具感性卻缺乏根據的所謂「勵志」或「心靈成長」的書籍大不相同,本書作者是神經科學的專家,針對每一個觀點與建議,都提出嚴謹的科學佐證,值得認真研讀,細細品味。讀者得到人生指引的同時,也窺見腦科學的迷人世界,更根本的理解人類與自己,可謂獲益匪淺。
──汪漢澄|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臺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即使是雙胞胎有著同樣的基因,他們的腦神經連結也會不一樣。因為神經系統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時都在改變,每一次經驗、每一個想法,都會增強或弱化某一些的神經連結,這樣的神經可塑性不但讓我們「老狗也能學新把戲」,更能幫助我們改掉壞習慣,甚至是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了解神經可塑性、善用神經可塑性,就能讓你正向面對自己的人生。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妮可.維諾拉Nicole Vignola
神經科學家、組織諮詢顧問。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神經科學學士、西英格蘭大學組織心理學碩士,研究重點是突觸可塑性(神經元修改連結的能力),致力於將神經科學觀念為大眾所熟知。
作者個人網站:
https://linktr.ee/nicolesneuroscience
https://www.instagram.com/nicolesneuroscience/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專職譯者。譯有《愛的藝術》、《存在的藝術》、《聆聽的藝術》、《人類破壞性的剖析》等書。

 

目錄

◎導言:你的大腦和它的被編程方式非常重要
-
神經可塑性如何運作
- 大腦如何變化
- 發展的關鍵時期
-  心理模擬

【階段1】擺脫負面情緒 ►大腦為何喜歡專注於負面事情,以及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 打破循環
- 負面偏見
- 你的思想的力量
- 悄悄展開的常態
- 確認偏見︰你相信什麼就會看見什麼
- 結束、失落和悲傷
- 神經工具包: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階段2】改變你的敘事 ►改變大腦硬體的7個步驟。
- 重組你的潛意識
1. 擱下你的手機
2. 視覺化及注意力
3. 重複
4. 騰出空間
5. 突破界限
6. 制定策略並為挫折做好準備
7. 跨越恐懼並征服自我破壞

【階段3】增強積極性 ►如果你的大腦健康是你的硬體,心理健康是你的軟體,如何支援你的硬體,以獲得持久的改變。
- 運用神經科學提升心靈韌性
- 成長型心態背後的神經科學
- 你的肌肉直接與你的大腦溝通
- 睡眠是你的頭號最優化工具
- 多巴胺──你的快樂是在當下
-  建立自我信賴和信心

【尾聲】
-    力量
-    承諾
-    寬恕

◎注釋
◎參考書目

 
 

導言(節錄)
你的大腦和它的被編程方式非常重要

  我第一次雙手捧著一顆人腦,是在念神經科學系大一的時候。我永遠忘不了教授交代我們,一定要不斷轉動人腦,才不會在上面留下指印。它讓我目眩神迷。
  當我的拇指按在人腦的顳葉時,我心想我是觸及了腦主人的一個又一個記憶。他的灰質其實是他的整個人生。
  我心潮起伏,想到︰

  他生前快樂嗎?
  我指尖碰到的正好是他墜入愛河的一刻嗎?
  他有墜入愛河過嗎?
  他有孩子嗎?
  我有碰觸到他結婚那天嗎?我有碰觸到他一生中最悲傷的時刻嗎︰那一天,一件事件永遠改變了他的人生?
  他是什麼時候決定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科學?也許他也是一位科學家。當他雙手第一次捧著一顆人腦時,他也是和我一樣感覺嗎?

  我的食指和中指撫摸著他的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想知道他生前是否過著美好的生活,又或是煩惱多多。他一生的事件就發生在我的面前,讓我可以把他從生到死的歷程一一觸摸。我的心想要爆炸。
  從我記事起,我就一直想知道,我們的生活、思想、信仰、習慣和行為,是我們偶然得之還是蓄意為之?我們的習慣和行為是由我們自己決定和選擇的嗎,還是說它們是我們透過環境無意中獲得?直到我取得神經科學學位之後,我才意識到答案是兩種成分兼有。我們受到周遭世界的塑造,被我們的同儕、環境、宗教或文化等外在事物所影響,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應該珍惜這些影響。但我們也受到我們對自己反覆灌輸的負面思考模式和負面敘事所左右,它們對我們想要達成的目標構成障礙。我們都相信,在人生的某個時刻,我們做得不夠好。我們只恨不能重新來過,對此不能釋懷,從而阻礙了我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這些信念、習慣和行為有些是偶然獲得的,有些是出自我們自己的安排。但人類心靈的美妙之處在於,無論這些信念是如何形成,它們都是有可能改變的。我們是可以透過自己的安排來改變我們既有的程式設計。本書要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解釋我們的大腦為什麼可以改變,並為各位提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的神經工具包。我們所有人都有權期望的是,無論我們本來是怎樣以為,我們都是可以隨時重新塑造自己,成為任何我們想成為的人。
  我常聽到一句話:我天生就是這樣的。忘了它吧,因為透過把大腦中的神經元重新連接,我們是可以塑造我們的思想、習慣和行為,從而重塑我們對自己的潛意識信念。我們對自己訴說的自我故事強烈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這會驅動我們的自動反應(automatic reaction)和行為,進而改變別人對我們的看法。

我們的生活經驗將等於我們所關注的一切,
無論那是我們選擇關注還是預設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在神經解剖學實驗室聽過第一次講座的幾星期後,我們又回去上解剖課。我記得我很累,很難集中注意力。當時,我的iPhone也是快沒電了,催我轉換為「低電量模式」。這讓我再次靈光一閃,有所頓悟。大腦是你的硬體,而大腦中的記憶、思想、習慣和行為則是軟體。你的心理健康和個性是軟體,而你的大腦健康是硬體。兩者都需要以最優化方式運作,以相互支持。啊哈,這就是我難以集中注意力的原因!我累了,因此我的大腦硬體無法以最優化狀態運作,要集中注意力和記住資訊變得非常困難。我基本上是以「低電量模式」在運行。我的大腦優先關注的是保持最基本的功能運作正常,因此不理會軟體更新的需要。這讓我意識到,一個人若想要升級軟體、建立新連結並記住資訊,他的硬體也是需要運作良好。這也是我在搬到一座新城市之後難於應付大學學業壓力的原因。我被壓得透不過氣。我沒有照顧到我的健康和福祉的那些基本方面,但它們卻會直接關係到我大腦的健康。我意識到,為了正面影響我的思維模式、行為和行動,並記住課堂上聽到的訊息,我必須照顧好我的大腦,好支持我的心理健康並建立新的連結。
  每個神經元建立的這些連結(肉眼看不見)決定了你將如何度過一天,而且它們是按照你的生活方式進行編程的。它們也是由我們的同儕和前人預先編程的。這讓我意識到,如果我們不掌控我們生活的方向盤,我們本質上就是過著別人為我們編程的生活。這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好事,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是壞事。好消息是,我們是可以升級我們的軟體的。這表示我們可以設計新的習慣並消除不良行為,從而達到最佳的心理健康狀態並創造出最好的自己,也就是創造出我們最想要成為的自己。
  我們是可以透過充足的睡眠和固定的運動來確保我們的硬體處於良好的運作狀態,稍後我將更詳細地討論這一點。但就目前,我希望讓你知道你的大腦是可鍛的和可改變的。知道了這個想必讓你大大鬆一口氣。
  你大概會好奇大腦是怎麼能夠改變的。大腦被稱為是可塑的(plastic)—— 「可塑的」源自希臘文的plastikos,而後者意指能夠塑形的。即使我們上了年紀,我們的大腦一樣也可以改變和重組自己,創造出新的路徑。儘管人們普遍認為整容手術(plastic surgery)就是讓人可以被塑造成芭比娃娃的模樣,但這也是我們稱之為「整容手術」的原因。這是一大福音,因為它表示我們的硬體是可以改善的,表示我們是可以擺脫我們極力想要擺脫的習慣和行為。我遇過很多覺得自己被生活困住了的人,他們做著他們討厭的工作但又認為不得不爾,因為他們相信這是他們的命運,而且他們只有技能去做那一件事。也許他們接受過工程師訓練,在成長過程中被告知他們具有「分析」頭腦,但他們希望自己能從事更具創造性的事情——只不過他們認為他們不是這樣的人。他們不知道有「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這回事,所以甚至不嘗試去改變。
  你可曾認為自己不夠聰明所以無法做某些事情?你有沒有給自己重複灌輸負面的念頭?你有沒有相信自己不夠好?那些過度批判的負面自言自語的循環會滲透到你的信念中並阻礙你。你甚至不嘗試去改變。因此,儘管你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卻從不申請大學。你擔心申請會失敗。
  你是否認為,你之所以常常與伴侶爭辯,是因為你為人「好爭辯」?你是否覺得,你之所以無論去到哪裡都會製造事端,是因為你父母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你也注定如此?有些人甚至相信,有著侵入性意念(intrusive thought)是他們本性的一部分,消極悲觀態度是扎根於他們的人格個性中。會不會,即便你剛剛才經歷了值得高興快樂的事情,卻仍然會自動地以批評和負面的方式回應?
  這些自動的想法被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在我們大腦的溝通路徑中得到加強,從而塑造了你的思維方式。但我在這裡要告訴各位,我們是可以創造新的路徑和改變這些信念的。本書準備你展示這是如何做到。
  夏奇拉(Shakira)小時候被老師禁止參加合唱團,理由是她的顫音「聽起來像山羊」。12、3歲的時候,碧昂絲(Beyonce)加入了稱為「天命真女」(Girl’s Tyme)的女團,參加90年代美國最大電視選秀節目《明星搜尋》(Star Search)的角逐,但選輸了。現在,碧昂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想甚至連我90歲的葡萄牙人鄰居都知道她是誰。吉賽兒.邦臣(Gisele Bündchen)在14歲時就被告知,她的鼻子太大而眼睛太小,因此她在試鏡時經常落選。她記得有人告訴她,她永遠不可能登上雜誌封面,她由此有了不安全感。現在,吉賽兒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模特兒之一,職業生涯無比成功。
  如果這些女性中的任何一個人聽取了那些試圖阻止她們充分發揮潛力的人的意見,我們就不會擁有音樂和時尚產業一些最棒的人才。我想要讓你一樣能夠充分發揮潛力。我想要讓你對現在的自己不是那麼的理所當然。我想要讓你撕掉別人給你貼的標籤。我希望你有自己的故事要講,而且這個故事是你自己所寫,不是出於那些自以為了解你的人。
  我將為你提供科學知識和理解,讓你的人生出現持久的改變。《Rewire-神經可塑性》是一個神經科學工具包,提供有可操作性的建議,是你可以在生活中應用以改善人生。
  我為自己訂立了一個人生使命:將神經科學帶離實驗室和學術期刊,讓它成為每個人都能受用。每個人有必要認識它,因為它確實可以讓人脫胎換骨。跟我一起踏上旅程吧,去學習如何控制自己對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的應對(這些事情從調節壓力反應到克服畫地自限的信念不等)。你是可以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
 
勇於創造你自己吧。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06659
  • 叢書系列:不分類
  • 規格:平裝 / 304頁 / 21 x 14.8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書籍延伸內容

測你的MBTI

 

內容連載

▍負面偏見

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負面情緒在大腦中引起的反應比正面情緒大得多,這表示著我們傾向於更多地關注壞事而忽略好事。這極有可能是演化的結果。

我問我的「追隨者」對自己持有哪些負面假設。有些回覆真的讓我笑出來。

如果我在工作上遇到挑戰,我準會失敗,而我的團隊
也會討厭我的建議。
我暗戀的人不會因為我而喜歡我。
我害怕想一些正面的事情,抱持希望
只是為了失望。
我永遠不會成為最好的那個,所以又何必嘗試呢?
與同事進行過正常的工作談話後,
我走開時總是覺得自己說了一些蠢話。
我談戀愛不會有結果的。
我是一桶肥油。
我又胖又醜。
我不特別。
別人邀請我只是出於禮貌,他們並不真的
希望我在那裡。
我不配得到我想要的東西。
每當我的伴侶心情不好,我就假定
他們出軌了。
較少的關注和溝通意謂著
他們不再喜歡我。
我永不可能被治癒得足以真正愛自己的程度。
我功能失調而古怪。
當我看到別人買得起我買不起的東西時,
我對自己感到難過,並認為我永遠做不到。
他們取消和我見面,所以他們一定是不喜歡我。

這些「負面偏見」(negativity bias)可以表現為我們給自己講的故事,也可以表現為行為。例如,我的室友回家後總是用誇張和添油加醋的方式講述當天碰到的壞事和倒楣事:「然後火車晚點了4分鐘,這讓我很生氣,因為我本來就出門晚了。然後火車上又有個傢伙如何如何……然後我的老闆這麼這麼說……然後一整天下來愈來愈糟。」

有時我喜歡在社交場合播下種子,和客戶談話時更斷然是這樣。我會問他們:「這星期你碰到哪些小得意和大得意?」

他們通常一開始會說:「沒太多好事。」繼而大吐苦水:「這星期大多數時候都很糟糕。」然後等我們聊開,我會開始指出:「等一等,你說這件事是一件小得意。」

「啊,對喔……我怎麼沒想到。」

有趣的是,他們慢慢會意識到,他們碰到的好事比他們本來注意到的要多。到談話快結束時,我會看見他們臉上洋溢著笑容,滔滔不絕談碰到過的所有美好的事情。他們當然也會談到負面的事情,但態度卻較無所謂,這表示他們較不受情緒和偏見束縛,能夠採取中立立場。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4/09/06
|
電子書
關於大類大腦的書有很多, 這本書特別之處是淺白簡單,沒有花巧的文字,杏仁核決定人的情緒,從來引伸出「戰/ 逃」的決定,一句就道出重點,適合喜歡「腦」的初學者。
展開
user-img
Lv.1
4.0
|
2024/08/04
|
電子書
關於神經可塑性的觀念,近年來被不同的神經科學家們提出,是個有趣且重要的知識。
這本書主要提到一些可操作性的方式,讓讀者們可以自我練習,例如『生理性歎息』。

但此書在翻譯上,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有些句子看起來是照著原文直譯,卻變成不通順的中文,讓人讀著有卡頓感。

此外,由於買的是電子書,有漏字錯字的情形,也請出版社留意一下。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7/25
「閱讀心得」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資料來源:你的肌肉直接與你的大腦溝通 此章節




運動與大腦健康的深刻聯繫




很多人聽過幾百遍別人說做運動有多好多好,卻沒有真正理解它為什麼重要,所以感覺煩了。許多人也害怕做運動,或者認為做運動是對吃得太多的一種懲罰,又或者只是為了減肥而必須參加的可怕活動。多年來,運動的名聲並不好。從媒體傳播的減肥文化到健美鼓吹者的不切實際身體,運動變得讓人困惑和難以企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忘了做運動的真正好處。
--
運動對我們腦部健康的好處




增加神經可塑性
灰質是大腦的一部分,由神經元細胞體、樹突和突觸組成(突觸負責與附近的其他神經元溝通)。它由於缺乏髓磷脂(myelin)而呈灰色。髓磷脂是覆蓋神經元並充當絕緣層的脂肪鞘,有助於將訊息傳導到大腦和脊髓的更遠的區域。由於這些脂肪鞘的緣故,白質呈白色。灰質負責處理訊息、認知、感觀知覺和肌肉控制。神經退化性疾病通常涉及灰質的喪失。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頓氏症等疾病的特徵是神經元的漸進性退化,和因此而來的腦組織流失(包括灰質的流失)。這種損失可能導致認知能力下降、記憶力運動困難和與這些疾病相關的其他症狀。研究顯示,固定從事體力活動可讓灰質的體積顯著增加,海馬體和前額葉皮質中的灰質尤其如此(海馬體負責記憶和學習,前額葉皮質負責管控功能、決策和認知控制)。
體力活動似乎是影響成年晚期灰質體積的有效方法,也可促進大腦中與認知完整性相關的蛋白質。
--
發炎與身體




發炎是身體癒合過程的必要組成部分。當你生病、受傷或感染時,體內發炎會增加,以修復需要注意的區域。然後這種發炎通常會消退,直到再次需要為止。但當我們長期承受壓力,身體就會發炎,並且始終處於被認為需要修復的狀態。當「威脅」或壓力沒有消失,發炎就會變成慢性。慢性發炎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持續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慢性壓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污染等環境壓力源。它可以攻擊整個身體,甚至可以穿過所謂的「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進入大腦。血腦屏障受到嚴格管制,其功能是調節血液和大腦之間的物質,幫助維持它的纖弱環境並保護其免受傷害。這到我們談論憂鬱症狀時將會是有用的重要資訊。




大腦發炎會導致一系列問題,包括神經退化、憂鬱和潛在焦慮。當然,這些問題是多方面的,可能需要採取一種多模式方法,例如採取減壓和抗發炎干預相結合的策略。但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在生物學層面正在發生的事情。請記住,如果你的大腦健康是你的硬體,而你的心理健康是你的軟體,那麼你會很難在無法最優化地工作的硬體上進行任何軟體更新。
--
犬尿胺酸和色胺酸




我們知道,血清素是讓人感覺良好的神經傳導物質之一,有助於調節情緒和其他大腦功能,例如睡眠和性欲(它們可間接影響我們的情緒)。血清素由一種稱為色胺酸(tryptophan)的必需胺基酸製成,而我們可從堅果、種子、豆腐、雞肉、火雞、奶酪和許多水果中獲取色胺酸,它會轉化為血清素,然後轉化為褪黑激素。我們稱此為「色胺酸路徑」(tryptophan pathway),該路徑中有一種稱為犬尿胺酸(kynurenine)的分子,其在人體的壓力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你的大腦健康是你的硬體,而你的心理健康是你的軟體,心理健康如果出問題,那麼你會很難在無法最優化地工作的硬體上進行任何軟體更新。




當我們承受巨大的壓力時,發炎會驅使這條路徑產生更多的犬尿胺酸而不是血清素。大腦中的犬尿胺酸含量保持微妙的平衡,稱此為「色胺酸路徑」(tryptophan pathway),該路徑中有一種稱為犬尿胺酸(kynurenine)的分子,其在人體的壓力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而這可以帶來益處,但當它不平衡時(在現在的情況下是過多),就會對大腦和身體產生有害影響。這種改變會導致血清素減少,導致憂鬱症狀和情緒低落。此外,犬尿胺酸會進一步代謝為喹啉酸(quinolinic acid)和犬尿酸(kynurenic acid),前者對大腦具有神經毒性,後者可使大腦發炎加劇和可能促進憂鬱。這種發炎機制也會加強焦慮和擔憂的感覺,讓壓力感和憂鬱擴大。因此,一條本應產生血清素和對我們有利的路徑在壓力下會受到嚴重破壞,並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透過多種機制促進憂鬱症。
1. 可用於產生血清素的色胺酸變少。
2. 喹啉酸具有神經毒性,可導致神經退化。
3. 犬尿酸也可能透過增加腦部發炎而助長憂鬱症狀。
4. 發炎可能會加強焦慮和擔憂的感覺。
--
這就是做運動的用武之地




當我們運動或進行任何身體活動時,我們的大腦會向我們的肌肉發出收縮和放鬆的信號。收縮和放鬆肌肉的機械運動會釋放肌肉因子(myokines)。肌肉因子是一些肌肉蛋白質,具有多種功能。這些肌肉因子透過稱為「肌腦軸」(muscle-brain axis)的東西直接與大腦溝通。「肌腦軸」突顯出身體活動與心理健康之間的深刻聯繫,因為你的肌肉與大腦有一直接溝通的藥路。固定做運動對於保持健康和有韌性的心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肌肉因子有助於減輕憂鬱症狀、改善焦慮、具有神經保護特性,並有助於維持突觸完整性,確保我們的神經元正確放電並有效傳達訊息。以下,讓我們更詳細地剖析其中一些肌肉因子。
--
運動與憂鬱




這裡我們要討論憂鬱症的問題,但我們需要承認憂鬱症的症狀有輕重各種不同的程度。每個人的經驗和憂鬱症程度都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需要額外的干預措施才能緩解症狀。不過,以下就是在運動介入下的憂鬱症神經科學。
--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是一種分子/蛋白質,它可支持大腦與周邊神經系統的神經元,讓其得以生長、存活和發揮功能。「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在促進神經可塑性和確保突觸強壯健康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項研究顯示,較低水平量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與憂鬱症狀的發展或嚴重程度之間存在關聯。這是因為憂鬱症是與神經可塑性的受損有關,而神經可塑性的受損可能會導致適應和應對壓力及其他負面情緒的能力下降。
--
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
另一種肌肉因子是「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是一種對生長和發育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激素,在兒童和少年時期尤其如此。它也被稱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對大腦具有神經保護作用:換言之它支持神經細胞的存活、生長和發揮功能。「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通常從肝臟釋放,而這種荷爾蒙的大量分泌可能與多種問題有關。然而,有趣的部分是,「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會作用於不同的路徑,而當它從肌肉中作為肌肉因子被釋放時,會產生不同的正面結果。因此,一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可以按照其被釋放的環境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效果。




「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通常從肝臟釋放釋放,而這種荷爾蒙的大量分泌可能與多種問題有關。然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會作用於不同的路徑,而當它從肌肉中做為肌肉因子被釋放時,會產生不同的正面結果。 漸進地使肌肉超負荷(稱為「漸進超負荷」)非常重要。這可助人保持強壯和獲得廣泛的身心益處。




對動物的研究顯示,減低「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的水平會導致焦慮症狀的增加。此外,已被證明在突觸可塑性(神經元修改連結的能力)中發揮關鍵作用,透過削弱突觸來消除記憶中的恐懼。恐懼的清除就像重寫大腦的原有「可怕」劇本,幫助它認識到曾經有威脅性的事物現在是安全的。基本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會削弱海馬體中保存某些情境的記憶的突觸,並削弱這些記憶與恐懼之間的關聯。
--
運動和焦慮




固定運動是控制焦慮的重要手段。體力活動會引發內啡肽的釋放,這種神經傳導物質是天然的情緒提升劑。最近我們開始了解肌肉因子透過「肌腦軸」對焦慮的影響。
--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和任何類型向前移動的運動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被用於治療那些會經歷創傷事件或痛苦生活經驗的人。研究顯示對於情緒再處理具有重大益處,但直到最近神經科學家才開始了解它的運作機制。這種治療包括讓患者回憶痛苦的事件,同時進行雙側的眼球運動。這種雙側刺激被認為有助於處理和整合創傷記憶,減少其對患者的情緒影響。




橫向眼球運動會在消除恐懼的學習過程起作用,因為當我們的眼睛從一側移動到另一側時,它們會參與到額頂葉網絡。這是位於大腦前部的腦區網絡,負責注意力、解決問題和工作記憶。額頂葉網絡與杏仁核(我們的恐懼處理中樞)協同工作,而這表示它們會競爭資源。就像急性壓力會損害你的思考能力、讓你在壓力下很難集中精力解決問題一樣,當你使用額葉皮質時,會發生相反的情況:杏仁核雙得不活躍。
這是重大的知識,適用於任何類型向前移動的運動。步行、鮑步和騎自行車之類的運動,會讓從你身邊經過的風景活化額頂葉網絡,同時減少杏仁核的活動,這與「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中的雙側眼球運動有相似之處。這意味著,通過步行,我們也可以幫助大腦處理和整合記憶,減少焦慮和壓力。
--




作者推薦的運動
雖然有些肌肉因子是在有氧運動期間釋放較多,但許多肌肉子都是在重量訓練和阻力訓練期間釋放。建議是每星期採(兼含這兩種鍛鍊的運動方案。 大約150分鐘「第2區」的有氧訓練:穩定節奏的運動。 • 3至8分鐘「第5區」的訓練:時間短但具挑戰性的運動。 • 每星期2至3回重量訓練:有理由主張,
阻力訓練是獲得健康長壽的最佳訓練方法。 • 盡可能整合神經運動訓練:平衡/協調等。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采實電子書暢銷展:和文字一起拾回夢想的初心,電子書x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知遠語言加碼(9/7-9/8)
  • 新時代折20
  • 小天下領券(9/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