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出走,有時只是為了打破心中的沉默結界⋯⋯
我家孩子正在念小學,喜歡跟同學夥伴們玩在一塊兒,寒暑假結束總是比誰都開心地去上學(相信我,爸媽其實也很開心)。不過,他也曾經有過拒學的時候。
甚至是早在幼兒園,就開始拒學。
那年,他每次放學回家就立刻把書包丟地板,當我開心問他:「今天好玩嗎?」反而像是開啟他的不開心按鈕,什麼都不想說,有次還激動大喊:「上學怎麼可能會好玩!」
關心他為什麼不想上學,總是一句「就是不喜歡」。明明學校沒什麼作業壓力,老師也說狀況正常,但就是找不出抗拒的動機。
當時遲遲找不出原因加上孩子抗拒力道增強,我心想不上學那就上路,接著向學校請假,父子去搭便車環島,帶著孩子逃跑去冒險,逃離不喜歡的地方,越遠越好。
這些點滴,還曾經記錄下來,變成我寫給他的一本書《我的學號是爸爸》。
在路上,我跟他聊生活和美食,就是不聊學校的事。離校出走數天後,他終於放下防衛盔甲,開始傾吐真實的感受—因為在學校沒朋友、同學笑他是笨蛋、害怕老師說話大聲⋯⋯
環島移動的日子,他的思緒連同行李一起被整理,知道自己雖然討厭學校,但心底還是想和同學玩,他最後主動選擇回去,日後也不再抗拒上學。而我,也開始思考孩子適合怎樣的學習環境,身為父親,我能給予他什麼,幫助他什麼。
拒學事件後,我和他開始了一個「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每晚睡前一家人要聊當天的開心與不開心,約定以後又有「不想上學」的感受,就再次離校出走,一起去探索內心的感受。當時孩子聽到這個約定,笑著說:「我覺得上學比較輕鬆,在太陽下攔便車太辛苦了。」
他臉上的笑容終於回家了。
這件事讓我知道,家有溫暖但也有結界,無法聊真心話的魔咒結界。若要打破結界,必須離家出走。
人走出去,不代表心就回不來,有時反而出走,是找回初心的方法。
我曾對孩子說:「如果有一天你無法上學或上班,無法做自己,無法努力了,那就整理行李,我們一起上路逃跑去冒險。」
這段話,也想送給翻開本書的你。
人生不只是一場馬拉松,生命可能也是一場漫長的冒險,有著許多打不完的大魔王。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無法努力了,沒關係,那我們就收拾行李走出去,把被「恐懼魔王」擄走的勇氣要回來。
有時候,懂得適時出去探險,跟淨空自己,才是「努力」的電力用完時,最棒的充電器。
◎
出去走走,有時反而會和生活變得更親密,放下彼此的隔閡與困惑,重新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