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暢銷榜
懂生,才懂死

懂生,才懂死

How We Live Is How We Die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30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每一天,都是一場生死之旅:
好好探索並面對自己的習性,就能以開放的心面對死亡

  每個人都懼怕死亡,但面對死亡是一生的修行。

  跟著本書實用的教導,覺察自己每時每刻的習性,我們面對死亡時將不再手足無措,更會發現:我們會怎麼經歷死亡,取決於我們如何渡過此生。

  《懂生,才懂死》是西方最受歡迎的佛教比丘尼佩瑪.丘卓的最新力作。她以淺白易懂的語言簡要描述《西藏度亡經》的教法,一步步引導我們覺察「今生的自然中陰」,並於日常細微處修行時,帶著「開放的心」延續至死後的三種中陰,如此便能巧妙抹去橫亙於生、死間的分別,而能夠臨死不亂───因為死亡並非令人恐懼的終結,而是從未與生命間斷的旅程。
 
  「中陰」指「此世與下一生之間的中間狀態」,常譯為「過渡」或「間隙」。佩瑪於書中舉出充滿在日常生活的「過渡」狀態,包括睡覺、作夢、清醒,甚至做早餐時,闡明「中陰」的真義是「一種持續變化的狀態」,如同快樂、擔憂、嫉妒、爭吵或沮喪等念頭,也是來來去去。她認為,無處不過渡的人生中,若我們能理解這一生就是一場中陰,就已為死亡以及隨後發生的現象做好了準備。

  同時,佩瑪認為覺察也是與瞬息變化共存的關鍵,這能幫助我們在各個中陰階段獲得證悟機會,反之,就可能再次進入六道輪迴。

  佩瑪的教導向來都是同時對佛教徒與非佛教徒說的。跟著書中的要領打開心門,就有機會放下執著,將慈悲與正能量回饋給眾生與世界。如此一來,生死不再是問題,重要的是如佩瑪所說,「是一場充滿好奇與同理的探索之旅,還能有助我們全心生活,懂得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真摯推薦

  佩瑪‧丘卓書中的清晰與溫暖,吸引了廣泛的讀者群……也常被引用,深受喜愛,其中散發慈心,丘卓一直為尋求靈性成長的人高舉明燈。──《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佛教阿尼佩瑪‧丘卓的智者之言,是對生命的過渡的一番哲思……書中閃耀著智慧。──《出版家週刊》(Library Journal)

  《懂生,才懂死》一書有教導、有慈悲、有接納,藉著靈性的重建和釋放,減輕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使日常生活更為美好。──《前言評論》(Foreword Reviews)

  這是將(中陰的)智慧和光明傳遞到現代世界的中介。這個時代,人們最渴望停駐在確定性的妄相中,佩瑪‧丘卓提醒讀者去認識不可預知中的美,放手不再掌控那流動不斷的現實。──書架覺醒(Shelf Awareness)

  佩瑪‧丘卓在這本新書中,美妙展示了如何將我們的經歷和內心──縱使是痛苦的經歷──轉化為覺醒的形式。──靈性與修行網站(Spirituality & Practice)

  關於對自身的死亡有所醒覺,這是一本深刻而不可或缺的書。當我們學到如何面對死亡、意識可以圍繞著死亡時,我們的生活品質便得以深化並大幅提升。這是一種修行、一種挑戰、也是一種邀請。── V(原名伊芙‧恩斯勒),東尼獎的劇作家,《陰道獨白》的作者

  李佩怡|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胡因夢|身心靈工作者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陳德中|台灣正念工作坊執行長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楊 蓓|法鼓文理學院副教授兼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主任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鐘 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真摯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佩瑪‧丘卓 Pema Chödrön
 
  佩瑪.丘卓阿尼,原名蒂卓.布隆菲爾德─布朗(Deirdre Blomfield-Brown),1936年生於紐約市,就讀康乃狄克州波特女士學校。後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曾於新墨西哥州和加州任職小學老師多年。育有兩子,有三個孫輩。
 
  佩瑪阿尼在三十多歲時,前往法國阿爾卑斯山旅遊,遇到了企美仁波切喇嘛,隨仁波切學習多年。她在1974年於倫敦跟隨企美喇嘛學習,成為沙彌尼。第十六世大寶法王當時來到蘇格蘭,阿尼佩瑪從他受戒。
 
  佩瑪阿尼在1972年初遇根本上師丘揚‧創巴仁波切。企美喇嘛鼓勵她從仁波切學,從1974年起,直至1987年仁波切逝世,最終她與仁波切建立了最深刻的師生連結。根據第十六世噶瑪巴的要求,她在1981年在香港受漢傳佛教傳承的具足戒。阿尼佩瑪曾任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噶瑪宗中心主任。直到1984年移居偏遠的新斯科夏省岡波寺擔任住持,因為丘揚.創巴仁波切明確指示她專為西方比丘及比丘尼設立這個道場。
 
  佩瑪阿尼目前在美、加教學,並計畫在吉貢.康楚仁波切的指導下增加獨一靜處的時間。她熱中幫助在西方建立藏傳佛教的道場,並與所有傳承的西方佛教徒分享想法和教法,這也是她的非營利組織佩瑪‧丘卓基金會的宗旨,同時支持印度和尼泊爾的藏傳佛教比丘尼,以及美國一些協助處境艱厄的個人和人群的機構。
 
  她有多部著作,包括《不順意的日子,順心過》、《不逃避的智慧》、《從你所在之處開始》(暫譯)、《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轉逆境為喜悅:與恐懼共處的智慧》、《成為菩薩》(暫譯)、《修習和平》(暫譯)和《生命如此美麗:在逆境中安頓身心》。
 
譯者簡介
 
雷叔雲
 
  台大畢業,赴美取得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碩士,曾任職於圖書館界與教育界,現旅居加州。譯作二十餘種,均屬佛法、禪法、心理、宗教等領域,以《生命不再等待》一書榮獲第33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近年並為各地華人策畫正念、失落與哀傷等相關課程。
 

目錄

讚譽推薦
推薦序|我們怎麼經歷死,取決於我們怎麼經歷生 / 鐘穎
譯 序|修行,趁活著 / 雷叔雲
導 言

1 生與死的奇妙之流
2 持續的變化
3 瞬逝的記憶
4 懂生,才懂死
5 今生表相消解之時:臨終中陰
6 明就仁波切的故事
7 母光明和子光明
8 穿越中陰的是?
9 兩種真理
10 習性
11 感受你的感受
12 邁向勇氣的第一步:節制
13 邁向勇氣的第二步:對煩惱的正面看法
14 轉化內心的兩種修行
15 邁向勇氣的第三步:將情緒作為覺醒之道
16 五佛五智
17 體驗如實本質:法性中陰
18 開啟神聖的世界
19 從開放到具體:永續的模式
20 進入受生中陰
21 誠摯的忠告
22 六道
23 選擇下一世
24 幫助他人的死亡和臨終
25 中陰覺醒
結語

附錄一|中陰聞教史
附錄二|修行
基礎禪坐
開放覺知的禪修
施受法
附錄三|圖表
內分解的階段
五佛部
六道輪迴
致謝辭
延伸閱讀

 

推薦序
 
我們怎麼經歷死,取決於我們怎麼經歷生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在正式進入《懂生,才懂死》這本書之前,先讓我們聊聊書中的主角:《西藏度亡經》(後文簡稱《度亡經》)。
 
  《度亡經》是世界上仍舊在使用中的唯一一本亡靈之書,它假設亡者死後有知,能以「意生身」的狀態存在,並藉由念誦經文來幫助亡者渡過死後到轉生之間的旅程。
 
  這段旅程通常被稱為「中陰身」。中陰身又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臨終中陰、法性中陰與受生中陰。它的目的是教育亡者,該如何在不同的階段裡得到解脫。
 
  ▌《度亡經》簡介:一本實用且樂觀的臨終指導手冊
 
  這部經文帶有濃厚的藏傳佛教色彩,裡頭詳細介紹了亡者在中陰過程中會看見的各種神佛,有慈祥的,也有威猛的,甚至也會遇見閻羅王,經歷死後的審判。如果在臨終中陰與法性中陰這兩個階段不能跟隨明亮的光芒得到解脫,那麼,在來到受生中陰階段後,我們就會進入六道輪迴。
 
  據經文的記載,六道出現時也有其各自對應的景象,而經文內容可以指導亡者選擇他未來想轉生的地方。
  因此,這部經文會引起那麼多人好奇是很自然的。
 
  《度亡經》不僅實用,而且還帶有相當樂觀的色彩。它不停向讀者保證,人人都可以得救,而且方法簡單可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在於它相信人死後是最佳的學習時機。為什麼呢?
 
  因為此時你所有的煩惱都可以放下了,生前由於各種原因,包括太忙、太累、沒時間等理由,死後都不再適用。特別是「意生身」會比我們生前聰明七倍,生前聽不懂的佛理,在死後一聽便知,學習效率驚人。
 
  對不熟悉西藏宗教文化的人而言,大可以省略經書裡頭各種複雜的神靈名號,因為它最重要的觀念是「一切惟心造」;其次,它暗示著讀者,如果生前願意多練習冥想與正念,死後在面對各種順逆境時,更容易保持一顆「無所住」的心。
 
  據傳說,這部經書是在山洞中意外尋得,託名為高僧「蓮華生大士」所作,但這其實更接近西藏地區的神話傳統,意在為經文附加一種神秘的古遠色彩。事實上,這部經文更可能是佛教僧侶長年陪伴亡者而總結出的臨終指導手冊。
 
  二十世紀初,喀齊達瓦桑杜喇嘛(Lama Kazi Dawa-samdup)將其譯成英文後,由其美國弟子伊文思-溫茲(Walter Yeeling Evans-Wentz)在一九二七年編輯出版,當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mg)也應邀寫序。他在讀完本書後大受震撼,後來長年將之帶在身邊,對此書極力推崇。

  在溫茲的版本後,又有多個版本面市,內文或許稍有不同,但其意旨則一:死後中陰所見情景皆是幻象,若能看破其本質,便能得到解脫。
 
  ▌我們怎麼經歷死,取決於我們怎麼經歷生
 
  瞭解經文的背景後,我們再回頭來看看《懂生,才懂死》這本書。本書並不是對經文的繁複闡釋,而是將重點放在生者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心」。作者佩瑪‧丘卓想傳達給讀者的是:我們怎麼經歷死,取決於我們怎麼經歷生。
 
  前面談到,包含地獄在內,一切都是幻象。但問題是,我們經常被幻象所迷,執著有我,執著有一個會參與到輪迴裡的主體。其實「輪迴」二字已經告訴我們,沒有不變的事物,只有一直變化著的心。
 
  當我們貪戀順境,就會墮入餓鬼道;當我們憎惡逆境,就會墮入地獄道;當我們缺乏覺知,就會墮入畜生道;當我們苦樂參半,我們就墮入人道;當我們不懂感恩、心生忌妒,就墮入阿修羅道;當我們衣食無憂、志得意滿,就墮入天道。
 
  因此,死後與生前都是一樣的。每天每天,我們都能經驗到這些常被稱為七情六慾的各種情感,無論那是滿足還是痛苦,陷於其中的我們其實都很被動,在這「六道」中輪迴不已。
 
  如果我們不能成為自身的主人,就只能被感受奴役。
 
  因此佛陀說,念頭與感受就是從不知名處向我們射來的第一支箭,我們受傷了,但如果不接受它,而是加以排斥,就等於我們向自己射了第二支箭。人最大的痛苦就源於第二支箭,人總是本能地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任何意外產生抗拒。
 
  我們不希望快樂的狀態消失,我們抗拒;我們不希望痛苦的狀態發生,我們抗拒。換言之,我們抗拒無常,無視於萬物皆流的真理,也無視於生命的流轉變化。
 
  ▌無常是苦也是樂,以好奇取代逃避

  日文說「一期一會」,就頗有這樣的道裡在內。我們獲得某種身分,而後失去它。我們進入某種狀態,然後離開它。我們擁有某種事物,但卻留不住它。它來過,它遠離。

  每一次的成住壞空,大到親人的生離死別,小到一個情緒的來去,都是一次誕生與死亡。也就是說,每次我們都會經歷不同的中陰,也就是「過渡」(transition)。而生命,就是一連串不停歇的過渡,從這裡到那裡,從生到死,也從死到生。

  我們都知道無常是苦,但其實無常也是樂。

  因為一切都在變化,都在失去,不僅令我們愉悅的事物及感受會失去,令我們不開心的事物與感受也會失去。然後一切重組,每一天,每一刻,其實我們都宛若新生。

  我們用什麼習慣面對生命不停流動的本質,也就用同樣的習慣渡過死後的中陰,所以或許應該這麼說,《度亡經》其實是一本習慣之書。提醒我們以更開放的方式接納無常,以好奇的方式與它共處,並時時質疑我們面對生命的習慣。
 
  而佩瑪‧丘卓就在這樣的基礎上與我們分享了許多保持正念,與當下同在的方法。
  正如本書所說,除了我們所有的壞習慣,穿越中陰時什麼也帶不走。她的溫柔隨處可見,此處不再贅言。
 
  ▌人身難得,不用太完美就可以修行
 
  心理學研究屢次證實,家庭的信念與規則經常會隔代傳遞,瑞士心理學家榮格也說過,孩子很容易活出父母無意識中的陰影。而佛教的傳統則認為,我們生前的習慣(也就是業力)甚至會被我們帶往下一世,影響我們下一期的生命。
 
  因此,這本書要我們「好好處理我們的習性」。我們不用太完美,也不用一直都處於順境才需要這本書(事實上,長年處於順境的人通常都不會想到要修行;由於沒參加過考試,他們很少發現自己其實沒做什麼準備)。
 
  正是人生有苦有樂、有順有逆,才更有機會增進我們的覺察,相較於六道中的其他選項,當人更適合修行。這也是為什麼佛教會說「人身難得」的原因,特別是願意翻開這本書的讀者,其實你已經往平和的路前進了一大步。
 
  對修行有興趣的讀者,作者的經驗會讓你更進一步。對修行感到遲疑的讀者,這本書很適合做為初學者的鼓勵。你會發現,其實修行的目的很單純,我們只是希望獲得平靜與幸福。
 
  ▌結語:向內看,從此刻開始善待自己的生命
 
  向內看,我的朋友,你會發現找不著什麼堅固不變的東西;向內看,你會發現沒有一個東西叫憤怒或嫉妒。你可能早就知道這些道裡,但有時我們難免會忘記,這就是修行的重要。這本書將成為你修行之路的輔助,給你必要的提醒。
 
  這本書並非只為佛教徒所寫,而是寫給所有好奇死後生命、好奇生活中的痛苦該如何面對的現代讀者。你會發現,死後的經歷其實出奇地簡單,一切皆掌握於我們生前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於是,你會跟我一樣,更願意效法書中的各種教導,從此刻開始善待自己的生命,並接納念頭與外境的各種來去,願有一天,我們都能一起自在地徜徉於生死之流裡。
 
譯序
 
修行,趁活著
雷叔雲
 
  乍看,本書是有關死亡之書。
  其實,是生死之書。
  更嚴格說,是生之書。
  再嚴格說,是指導生時修行之書。**********
 
  提到死亡,情到深處如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1夫妻二人分鎖在孤墳內外,就算想像彼此重逢,卻已形同陌路,情緣不再。
 
  遙望另一個極端,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筆下的帕洛瑪先生也開始思索死亡,他決定此後要假裝已死,來凝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他發現,從空間上:先前,他所謂的「世界」,是指「包含他」的世界;而現在,是「他自身」再加上一個「沒有他」的世界。從時間上:出生之前,是漫長的不存在狀態,有實現或不實現的無盡可能性;而一旦死去,不存在狀態雖同樣綿長,卻再也無法在過去和未來實現自我。對過去,不可能再有任何影響,對未來,即使有影響,也無從插手了。2
 
  這一感性一理性的推度,可說寫盡一般對死亡的想像吧?這裡牽涉到四個關鍵處:生前、死後、我自己、世界,正是本書鋪陳的背景,沿線閱讀下來,可能會令東坡先生和帕洛瑪先生大為吃驚。
 
  1. 見蘇軾〈江城子〉。
  2. 見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帕洛瑪先生》(Mr. Palomar)第三部 3.3.3。
 
  間隙與過渡
 
  貫穿本書的,只有一個主題,就是藏語Bardo。梵語原為antara-bhava,漢傳佛教有中陰、中有、中蘊、中陰有、中間有等各種譯名,意為「一個情境的完成」和「另一個情境的開始」之間的「間隙」、「過渡」。而在一般的概念中,每提到中陰,多連想到死後至再度受生的一段「過渡時期的過渡形態」3,的確,這是中陰的其中一個意涵。
 
  藏傳佛教寧瑪派的《中陰聞教得度》,或稱《西藏度亡經》,相當獨特,其將中陰細分為六種,並把今生的自然中陰、睡夢中陰、禪定中陰也包括進來,因為眾生身心遷流變化,無時無刻不處於「過渡時期的過渡形態」。佩瑪‧丘卓從藏傳佛法的傳承出發,著述了這本《西藏度亡經》的簡明普及版,聚焦於另三種與死亡有關的中陰:臨終中陰、法性中陰、受生中陰。
 
  佛教的歷史長河中,中陰並不是普遍可見的教法,原始佛法提到中陰,大約等同心意識的「識」。部派分流時期,開始出現「中陰有、中陰無」的歧見4,可見中陰的教法已經出現。大乘時期的《瑜伽師地論》和《俱舍論》等論雖提及中陰,但其中意涵是否完全一致,尚可探究。不過,佛法在兩千五百年間的嬗遞中,如同向智尊者在一次訪談中所說,我們把每一種教法「都當作佛教歷史的基礎,知道:這是早期佛教、這是五百年後的佛教、這是一千五百年後的佛教」,爭論當可平息。另一方面,眾生根性千千萬萬,也必須有千千萬萬的法門來對治,因此,若平等接納隨時代而來的每一傳承,那麼梳理修行法要之際,定會歡喜發現與自身同頻的法門。
 
  3. 見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106~p.107。
  4. 見《成實論》提及「十論」。
 
  生死之流未盡之前
  
  佩瑪‧丘卓的書向來都是同時對佛教徒與非佛教徒說的,然而本書與其他著作多少不同,要讀出這本書的意義,必先具備兩個前提:
 
  其一,必須相信死後不是什麼都沒有。從佛法的見地來說,若煩惱未除,便繼續造作業行,善行和不善行的道德價值會在心上留下印記,相應的果報卻不見得在今生之內因緣和合而感得果報。因此,除非證入法性,生命仍會依著所造作的業力,不停輪轉。(第1-4章)
 
  其二,必須秉持著一個超越的生命目標,從發菩提心開始,以慈悲為出發點,廣修六度5,廣濟眾生,直至證入如實法性。(第4章)
 
  前提建立之後,我們便明白:死亡只是生命過程的一環、生命的現象之一。死後和生前一樣,都有該走的路要走。
 
  這麼一來,書中的策略指引便再清楚不過了。最上策是:在臨終中陰,將自己與生俱來的非建構、非概念化的本性(子光明)與廣闊如天空般的覺性(母光明)結合而證悟,如孩子奔向母親的懷抱。(第5-7章)
 
  如修行尚未成熟,與這個機會擦身而過,次上策是:在法性中陰覺醒,直接體驗不二實相。(第17章)
 
  若再度錯失良機,中策是:往生淨土,選擇優良的修學環境,使修道快速進步,乘願再來苦難的世間。(第20章)
 
  假使從未發願求生淨土,或錯過了以上所有機會,下策是:在六道中投生人道,置身最有助於修行進展的條件之中。雖說下策,其實比起一無策略、隨業波逐流的生命,仍屬上上之策。(第20-23章)
 
  修行,趁活著
 
  《西藏度亡經》慈悲告知:我們一路都有選擇,唯選擇的自由度是由願心大小和能力高下來決定,而一切都看我們活著的時候如何修行。
 
  因此,書中除了描述中陰景觀,又強調了如何修行。首要辨識自身有什麼習性,才抓得住下手處,尤其要抓準自己所有無益的思考模式和情緒慣性。接著,奏出勇氣三部曲:一是節制情緒反應,盡可能避免讓煩惱陷入滾雪球模式。二是善巧運用煩惱,將貪、瞋、癡轉化為慈心和悲心。三是超越二元對立,將煩惱作為覺醒的直接路徑。(第10-16章)
 
  人生何處不過渡
 
  此刻,我們活著,生命列車到站、離站,不斷從一個情境跨越到另一情境,不多久又跨越到另一情境,如何在情境之間過渡?正如倫敦地鐵那句經典的廣播:「注意(月台與車廂的)間隙!」(Mind the gap!)我們要能夠學習、成長、轉化、超越,一切都必須趁活著,運用所有間隙,自利利人。活著修行幾分,臨終和死後就有幾分把握。
 
  因此,佩瑪‧丘卓一語道破箇中奧秘:懂得如何生,才懂得如何死。
 
  5.菩薩行六種度至彼岸的修學科目: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3814
  • 叢書系列:Holistic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滿699元現折50

 

內容連載

導言
 
佛陀對弟子有一條建議,廣為人知:他所說的一切,若未經查證,就不可照單全收。他倡議的是親身體驗,而非教條。「別就此相信我的話,」他說:「你們要像金匠檢驗金子那樣檢驗我的教義。」譬如,佛陀教導我們:過於關注自我利益,會帶來痛苦和焦慮,而把慈心和關懷擴展到他人身上,則會帶來喜悅和平靜──就算是陌生人或難搞的人也一樣。這一點是可以親身驗證的。我們可以對這教法進行實驗,測試多少次都可以,直到我們信服為止。
 
然而,本書所介紹的教法似屬另一類別。藏文bardo(中陰)1一詞在書中會經常出現,通常指我們死後和來世之前的一段時期。但我們如何從自己的經驗中證實死後會如何呢?如何證實會有下一世?在這些章節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描述:鮮艷的光、震耳的聲音、餓鬼、和平與忿怒的天神。那麼如何像金匠審視金子一樣,來審視這些教法?
 
1 譯註:一般意指死亡和受生之間的中間狀態,一般稱「中陰」,又稱「中有」、「中蘊」。本書所稱的中陰則不止於此。
 
我倒不想說服你接受西藏的世界觀,把這種描述當作死後確切的真相。要說確實「這樣」或「那樣」,都不是重點,有違佛陀教法的精神。同時,今天許多在世的有識之士的確在研究中陰教法,並且認真看待──並非當做學術課題,而是視為深層的智慧根源,可以提升生命。我們可能無法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確認這些傳統教法,但無論我們是否相信西藏的世界觀,只要我們能抓住中陰教法的精髓,那麼,不但我們死後可以受益,其實在今年、今天、此時就能受益。
 
這些教法是根據一部古老的西藏經典Bardo Tödrol,最初英譯為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字面的意思是《中陰聞教得度》,為的是讀給已死並進入這種狀態的人聽。其中描述了往生者即將經歷的各種現象,因此這是提供一份指南,幫助亡者駕馭這一段公認是從今生到來世的一段迷茫旅程,目的是讓亡者聽了《中陰聞教得度》或稱《西藏度亡經》之後,更有可能平靜離世、走上平靜的旅程,並往生善趣。最佳情況是,亡者將完全從痛苦的生死輪迴,亦即三界2中解脫出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楊定一新書《水仙:從自戀談起,一種逆風的解讀》、系列獨家88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商務暢銷展_本本折20
  • 動植物展(止)
  • 存股族閱讀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