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費曼的6堂Easy物理課》之所以面世,乃是基於我們認為有此需要,把基礎物理知識中,一些經過費曼教授認知、篩選、整理出來的,非常重要但技術性不高的部分,能夠廣為介紹給一般讀者大眾。我們從費曼最著名的劃時代作品,發行於1963年的《費曼物理學講義》(Lectures on Physics)中,挑選出最容易叫人懂的6堂課來,彙集成此書。讀者的運氣算不錯,費曼當年在撰寫該套課程講義時,在討論一些重要議題上,他沒有依樣畫葫蘆按照教科書的慣例,全部倚賴數學的幫助來作闡釋。費曼獨樹一幟,選擇了偏重描述的方式。我們特別把這些個絕少數學式的課程單元,湊合到一塊,遂成為本書的內容。
珀修斯圖書公司(Perseus Books)藉此機會,向戴維思(Paul Davies)教授致意,謝謝他特地為這本新輯,撰寫了一篇卓有見地的導讀。我們把他這篇導讀放在書首。接下來是從《費曼物理學講義》轉載過來的兩篇序文,一篇是費曼教授本人所撰,另一篇則出自他的兩位當時同事之手。轉載的原因是這兩篇序文裡面,談到《費曼物理學講義》各章之間的來龍去脈,同時也告訴我們一些費曼個人生活細節,以及他對科學的看法。
最後,我們要感謝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所檔案室的所有工作同仁,特別是古德斯坦(Judith Goodstein)博士的鼎力相助。此外還要感謝哈特菲德(Brian Hatfield)博士,他從此書的最初起意,到終於付梓出版的這段時日中,不斷提供我們非常寶貴的參考資料和建議。
1. 本書《費曼的6堂Easy物理課》與姊妹作《費曼的6堂Easy相對論》都收錄了《費曼物理學講義》轉載來的兩篇序文。為了維持這兩本衍生作品各自的連貫性,在中文版裡,轉載而來的兩篇序文皆放在書末附錄中,請見附錄一〈最偉大的教師〉及附錄二〈費曼序〉。
2. 《費曼物理學講義》英文版是一套三巨冊的巨著(中文版拆成十四冊),成書時間早於《物理之美》。本書的六堂物理課,依序取自《費曼物理學講義》第I卷〈力學、輻射與熱專輯〉的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7章及第37章(也是第III卷〈量子力學專輯〉的第1章),其中後三堂講解能量守恆、重力理論、量子行為的課,部分內容與《物理之美》略有重疊。
3. 中文版的費曼照片,均購自the Archive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學院檔案),獲得授權使用。
導讀
偉哉!費曼
社會上普遍有種錯誤的想法,總以為科學是完全客觀的,不但不會因人而異,更不會感情用事。對比之下,科學以外的各種人類活動,則多多少少會受到一般潮流動向、突發的時尚風潮,以及當事人的性格、偏好所左右。唯有科學,得受制於科學社群都同意的規則、步驟,與嚴密的測試、檢驗。科學僅著重於得到的結論,而不在乎誰是做研究、做實驗的人。
以上說法顯然是無稽之談,科學既然靠人推動,就跟其他人類活動相同,都會受到大環境趨勢及個人意念的影響。在科學領域,研究潮流的趨向受到主題素材選擇的影響並不大,卻相當取決於當時科學家對整個世界的看法。
每個時代的科學研究,都會各自開闢路徑,走出自己的不同方向來。一般是由少數幾個能力卓越的人士在前面領導開路,然後大批研究人員在後跟進,那些開拓者不但訂定了此後的研究內容與程序,通常還會指明,什麼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有些時候,少數科學家在獲致相當身分地位後,往往躋身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而其中三、五佼佼者,因為天才橫溢,甚至被整個科學社群尊崇為偶像。
在過去幾個世紀裡,牛頓一度就是這麼一位科學偶像。牛頓在有生之年,以身作則,樹立起紳士型科學家的典範。他為人熱情虔誠,人際關係良好,遇事不慌不忙,一切講究方法。他研究科學的方式,在其身後長達兩百年期間,被人們摹仿,並奉為圭臬。
一直要等到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裡,愛因斯坦崛起,才逐步取代了牛頓,成為科學家心目中的新偶像。愛因斯坦的諸般想法皆與眾不同,他平素不修邊幅,一派德式作風,外表看來一副漫不經心的模樣,其實整個人的心思全集中在研究工作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抽象派思想家。愛因斯坦喜好追究問題背後的基本概念,也因此改變了近代物理學的走向。
打造新物理學的第一層樓
如今,費曼已經成為二十世紀末物理學界的新偶像,為美國獲得如此崇高地位的第一人。1918那年,費曼出生於紐約州,在美國東海岸一帶成長受教育。因為出生年份稍晚,沒能夠趕上那個發生在本世紀頭三十年間,光輝燦爛的物理學黃金時代。在那個時代,物理學有兩項革命性的偉大發現,那就是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同時興起。除了世人為之觀感完全一新外,這兩樣新發現也奠下了如今我們稱之為「新物理學」這棟大廈的地基。
費曼的事業從一開始,就是在這棟新大樓地基上,協助建造出新物理學大廈的地上第一層。他所做的貢獻幾乎遍及這門新學問的各個細枝末節,並且深刻雋永的影響到當今物理學家對物質宇宙的看法。
費曼是一位出類拔萃的理論物理學家。他的兩位前任偶像中,牛頓身兼實驗跟理論大師,且在修為程度上,雙方面無分軒輊。而愛因斯坦簡直可說是完全藐視實驗,他寧可把自己的一切信念都訴諸於純淨的思考。
費曼礙於所處的時勢環境,不得不創建出一套理論性的說法來闡述大自然,但他卻始終能夠保持不跟那個只顧現實、裡面布滿糟渣陷阱的實驗世界,完全脫節。甚至在他辭世之前不久,年邁的費曼教授還在眾目睽睽之下,手裡拿著一個橡皮環,浸入冰水,來說明「挑戰者號」太空梭何以發生了災難。凡是目睹過那一幕的人,都被深深感動。費曼的確是一位擅長引人注目、並且十分務實的思想家。
在事業初期,費曼在研究次原子粒子理論上,尤其是在所謂的量子電動力學(quantum electrodynamics,簡稱QED)議題方面,闖出了極響亮的名聲。事實上,整個量子理論正因為該議題才蓬勃發展起來。
早在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蒲郎克(Max Planck)就提出報告說,前此被大家認為是「波」的光及其他電磁幅射,在與物質發生交互作用時,行為卻很弔詭的像極了一個個小包裝的能量,亦即所謂「量子」。由於跟光扯上了關係,這些量子後來又稱作光子。在1930年代初期,研究這門嶄新量子力學的學者曾經想辦法拼湊出一套數學架構,來描述諸如電子之類的帶電粒子如何釋出跟吸收光子。雖然這項早期的QED表述系統多少跟實際現象有些相容之處,但它的理論顯然有重大瑕疵。在許多情況下,用它來計算特定的物理問題所得到的答案,往往前後矛盾,甚至出現無窮解。
費曼圖另闢蹊徑
1940年代末期,當時仍甚為年輕的費曼,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這個問題上,開始想法子打造一個不矛盾的QED理論來。
為了健全QED的理論根基,新理論不但必須切合量子力學的原理,還不得與狹義相對論的原理衝突才行。然而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這兩套理論,各自擁有獨特的數學機制,裡面各自包含非常繁複的方程系統。理論上,只要把兩個數學機制結合攏來,經過妥當搭配,自然能夠產生出一套讓人滿意的QED理論素描來。不過如此說來似乎容易,要付諸實現可是困難重重,在在需要極高難度的數學技巧。這也正是與費曼同時期的物理學家一致努力的方向,也無怪大夥兒成績都乏善可陳。
然而費曼本人呢,他卻沒跟著大夥兒一起起鬨、兜圈子,他另闢蹊徑,找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法。費曼的方法到底有多麼不同呢?事實上,他能夠完全不動用數學,就把答案直截了當的寫下來。
為了幫助演繹他這個憑藉直覺而來的不尋常成就,費曼發明了一套冠以其名的簡單圖解系統——費曼圖,雖只是些符號,但在描述電子、光子及其他粒子之間交互作用時所發生的一切,具有無與倫比的啟發性。如今費曼圖已廣為科學家採用,當作輔助計算的例行工具,但是當初在1950年代初期剛問世時,它可是出乎一般人意料之外,且被認為是與研究理論物理的傳統方式大相逕庭的做法。
雖然量子電動力學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上,是件劃時代的大事,但是為它建立一個不矛盾的理論這件事,對費曼來說,僅只是他一生事業的開端。並且藉此考驗,費曼樹立起個人獨特的處事風格,此風格種下了宿因,使他爾後在物質科學的諸多項目上,一連串獲致許多極重要的成果。所謂的費曼風格,可以詮釋為一種對人類既有智慧抱著尊崇但不拘泥的態度。
治學態度灑脫不羈
物理學是一門講究精確的科學,其中已累積下來的知識雖仍非完備,卻不能被輕易擱在一邊,不加理睬。
費曼年紀輕輕時,就已經把物理學上所有已被接受的原理,了然於胸。後來他做研究時所選題材,幾乎全部屬於傳統問題。他不是那種天才人物,喜歡獨自前往人們不注意的範疇內拚命努力,以期能撞見奧妙的新事物。他的特殊天分,是擅長找出與眾不同的方式,來解決熱門的主流問題。也就是說,他能夠避開既有的老套框框,靈活運用直覺,建立他自己的法門。
相對之下,絕大部分的其他理論物理學家,篤信謹慎、仔細的數學計算;對他們來說,數學計算不只提供他們到未知領域的方向指引,也是幫助他們隨時保持平衡,避免摔跤的枴杖。而費曼的治學態度則非常瀟灑不羈,讓你覺得他能夠一眼看透大自然,簡單得有如翻書一樣。然後根據他的了解,不須經過麻煩複雜的分析,就能直截了當的把結果描述出來。
確實,費曼這種做研究的態度,表現出他對拘泥於形式,抱持正面的蔑視。不過我不確知在這背後,需要什麼樣程度的創造天分來配合,才能具體實現。
理論物理學是一種最難的腦力激盪,它是一些難以想像的抽象觀念跟極其艱深複雜的數學的組合。對絕大多數物理學家來說,似乎唯有保持兢兢業業、遵守最嚴謹的心智紀律,才能冀望有所進境。然而費曼顯然與眾不同,他似乎能夠優游於這些嚴肅課題之間,不用聚精會神,卻一而再、再而三,獲得新的成果,就如同從知識之樹上,摘取現成果子一般容易。
一生愛開玩笑
費曼的作風跟他的性情有著極大的關聯,他在工作上和私底下,都似乎同樣把世界當作一場極其有趣的娛樂遊戲,整個物質宇宙以及他周圍的社會環境,都不斷帶給他迷人的疑問和挑戰。
他一生喜愛開玩笑,完全不把官府當局、學術權威看得很重,就像他從來沒把索然無味的數學形式主義放在眼裡一樣。他這輩子從未心甘情願,容忍世間任何他認為愚蠢的事物,只要他發現有任何規範是多餘,或是訂得沒啥道理,他就會斷然我行我素,拒絕遵守該項規則。
在他自傳式的雜記(《別鬧了,費曼先生》、《你管別人怎麼想》)裡,有許多讓人忍俊不禁的有趣故事。包括費曼在戰時,以機智修理了負責原子彈機密的情治人員;開保險櫃;以異想天開的果敢行為,解除異性對他的戒心。而相對之下,對他那座因為研究QED有成、得來匪易的諾貝爾獎,倒是抱著蠻不在乎、一副可有可無的態度。
除開他厭惡形式框框,費曼對怪異和不明白的事物也非常有興趣。許多人都記得,在他辭世之前不久拍攝的一部紀錄片裡,有一段生動的描寫,講他著迷於一個位於中亞、早已湮滅的古國唐努烏梁海。他的嗜好還包括打森巴小鼓、繪畫、光顧脫衣舞場,以及解譯馬雅文等等。
他那獨特的個性主要是自己培養出來的。雖然費曼不大願意動筆寫東西,但與人交談則口若懸河,一發不可收拾。他極喜歡把心中意念和他過去闖蕩的逸事,當作故事題材告訴別人。這些多年累積下來的軼聞,益發增加了他身上的神祕氣氛,使得他生前就已經成為著名的傳奇人物。
費曼溫良的風度,則使自己備受學生的歡迎,尤以年輕學子為最,往往把他當作崇拜的對象。1988年,費曼因癌症去世,追悼他的加州理工學院學生,展示出一大幅布條,上面簡簡單單幾個大字:「狄克,我們敬愛您!」(狄克是費曼的暱稱。)
傑出的傳道解惑者
隨遇而安是費曼對人生的態度,也是他研究物理的特殊方法,也可說是造就出他這位傑出傳道解惑者的最重要原因。費曼平日忙到根本難得有時間作正式演講,甚至連指導博士班學生也抽不出固定時間來,然而一旦遇到合適機會,他總能夠即席發表精湛的演說,且十足表現出他在研究工作上的特色,諸如閃亮的智慧、深遠的洞察力,以及絕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等等。
1960年代初,加州理工學院當局要費曼教一門物理入門課程,對象是剛進大學部的一、二年級學生。在他執行這項任務時,順便給這門課程內容加上了一些精采的題外穿插,並賦予了自己那種獨特風格:集不拘形式、妙趣橫生、不落俗套等特質於一爐。
幸好他這番寶貴心血,沒有隨著學期結束而煙消雲散。課堂上講解的內容已經被集結成《費曼物理學講義》,留諸後世。在風格與表達方式上,《費曼物理學講義》都跟傳統的教科書大異其趣,但反而因此洛陽紙貴,大大暢銷,並且無遠弗屆,全世界至今有整整一個世代的學子,都曾經受到它的啟發,被它激勵。在發行了三十多個年頭之後,這部書依然是光鮮亮麗,魅力絲毫不遜當年。
這本《費曼的6堂Easy物理課》,是直接從《費曼物理學講義》精選出來的。原先重輯的目的,是要讓一般讀者從那部劃時代名著內,不太複雜的頭幾章文字裡,直接見識一下費曼的教育家風采。不料這本小書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它成為非科學家的物理學入門,也被用來當作介紹費曼這位偉人的初階讀物。
費曼仔細編寫的這幾堂課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利用最淺顯的基本概念、極少的數學演算、極少的專業術語,而能引發出廣博深遠的各種物理見解。他知道如何找出恰到好處的類比,或是引用非常普通的日常實例,讓原理的深奧重點自然浮現出來,並且不會橫生枝節、不至畫蛇添足。
本書在題材選擇上,旨意不在使它成為近代物理學的概述,而是提供一個體驗費曼物理觀的引子。我們等一會就會發現,他把一些新的見解注入後,譬如力與運動這類既通俗又沈悶的題目,頓時變得鮮活起來。他用日常生活上、或歷史上著名的例子,來說明重要的概念。他處處強調物理學跟其他科學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但也讓讀者確實體認到,物理學是其他科學的基礎。
物理之美在於定律
《費曼的6堂Easy物理課》內容一開始,告訴我們物理學植根於對定律的信念。也就是人們相信宇宙間的一切,都是有規律的,而這些規律都可以經過合理的推論,為人們勘破發現。
但是所有物理定律都不是透明彰顯的,當我們直接觀察大自然時,鮮能一目了然。它們總是深藏不露,似乎是以微妙的密碼形式孕含在我們能見到的自然現象中,叫人想盡辦法、歷經挫折後,仍難以捉摸。而物理學家對此,有個神祕的解密步驟,就是用小心翼翼設計出來的實驗,結合數學上的推演,來破解隱藏著的定律真相。
物理學中最著名的一個定律,大概是牛頓關於重力的平方反比律。本書第5堂課就在討論這個題目,內容從太陽系跟刻卜勒(Johannes Kepler)的行星運動定律說起。
但是重力是宇宙間的普遍現象,無遠弗屆。這點讓費曼逮到機會運用天文學跟宇宙學上的例子,使得他的闡述生色不少。在他放映一張球狀星團的照片,來指出其中所含的眾多光點顯然被看不見的力束縛在一起的時候,他變得很情緒化的說道:「任何人如果從這張照片裡看不見是重力在起作用的話,此人一定是中了邪而魂不守舍。」
其他已知的定律,是關乎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非重力的力,用來解釋物質粒子之間如何交互作用,這些不同的力為數並不多。而在這方面,費曼本人有個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身為歷史上僅有的少數幾位發現物理新定律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發現,跟一種影響某些次原子粒子行為的弱核力有關。
談對稱,說守恆
高能粒子物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科學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當時各國紛紛建造出一個個龐大的加速器,而且緊接著的一段時間內,似乎沒完沒了的,有許多次原子粒子陸續被人發現。整體上,高能物理給人的印象不只是明珠般耀眼,簡直可說是嚇人。
那時期費曼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解釋紛至沓來的實驗結果。那時候粒子物理學家普遍有個共同看法,那就是應該以對稱律與守恆律為出發點,把形形色色的諸多次原子粒子群,異中求同,整理出一些頭緒來。
事實上,粒子物理學家此時所注意到的許多對稱性問題,在古典物理學早已不是陌生的議題。那些對稱性的議題主要源自空間與時間的均勻性。就拿時間來說吧,除了宇宙學中有個大霹靂(big bang)算得上是代表時間的起始外,物理學就沒有任何其他東西可以用來判別時間上的先後次序。物理學家常說,世界「不因時間的平移而變化」,意指在做各種物理測量時,無論你是選擇子夜或是正午當作零點,對於被描述的物理現象來說,完全不會因此而產生任何差別。一切物理過程都不需要有個時間上的「絕對零度」。
這個在時間平移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對稱性,卻意外暗示出一個最基本、最有用的物理學定律,那就是能量守恆律。能量守恆律說,你可以把能量搬來搬去,甚至改變它的形態,但你既不能創造它,也無法毀滅它。
費曼借用漫畫人物淘氣阿丹的有趣故事,把這條定律解釋得一清二楚。淘氣阿丹喜歡惡作劇,經常把積木藏了起來,捉弄他的媽媽(詳見第4堂課)。
量子力學駭人聽聞
書中最具挑戰性的一篇講義乃是最後一堂課,解釋量子物理。若說量子力學稱霸二十世紀物理學,而且是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一套科學理論,則一點也不誇張。
如今我們若要了解各種物理現象,諸如次原子粒子、原子與原子核、分子與化學鍵、固體結構、超導體與超流體現象、金屬和半導體的電與熱傳導性質、恆星的構造等等,全少不了量子力學。在實際應用上,它更是牽涉廣泛,從雷射到微晶片,不一而足。
所有這些萬象,全導自一個叫人難以接受的理論,它不但讓人初看之下覺得荒誕不經,再看之後依然無法相信!量子力學開創人之一的波耳(Niels Bohr)就曾經宣稱,只有尚未搞清楚這項理論的人,才不會被它嚇住。
問題的根源是,量子觀念跟我們從現實所得到的常識印象,不但不吻合,還格格不入。特別是我們會認為,像電子或原子既是實質的物體,就應該各自擁有它獨立的存在空間,是以在任何時刻皆會具備一整套物理性質。但這個看法本身就大有問題。譬如事實上,一個電子就無法同時擁有確切的空間位置以及確切的速率。如果你想單獨找出某一個電子的位置,沒有問題,你可以藉由測量方法為它定位。如果你要單獨測出它的速率,也沒問題,你一樣會得到明確的答案。但是你卻不能針對同一個電子,同時進行這兩項觀測。而在沒法同時觀測的條件下,若要硬說電子同時具有明確的位置與速率,當然毫無意義。
這種原子粒子性質的不確定性,正是著名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要義。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在同一時刻測量到的一些物理性質,諸如位置、速率等,準確度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位置的測定數據值愈是精確,速率測定就會變得模糊起來,反之亦然。在涉及電子、光子及其他粒子的運動方式裡,都廣泛的呈現出這種量子模糊現象(quantum fuzziness)。
某些實驗能夠顯示,粒子遵循著確切的路徑劃過空間,就像子彈順著彈道射向目標一樣。但是在不同安排下,另外一些實驗卻顯示,前個實驗裡的同樣這些粒子,舉止卻一如波,呈現出波特有的繞射和干涉等模式。
針對著名的雙狹縫實驗結果,費曼的巧妙分析,已經成為科學闡釋史上的一則經典範例。其中他把「駭人聽聞的」波粒二象性抽絲剝繭的剖析了出來。費曼借用了少數幾個極簡單觀念,把讀者帶領到量子理論的祕密核心,讓讀者大眾面對那兒所展示的、非常弔詭的量子真相本質,看得目瞪口呆。
獨創路徑積分法
雖然早在1930年代初,量子力學已經上了教科書,但是由於費曼不喜盲從權威的天性,即使他寫此書時年紀很輕,卻寧願自己另創一套方法來解說這項理論。費曼方法的優點,是供給了我們一個清晰的畫面,從而了解自然界裡的量子詭異現象和運作。
費曼的理念重點是:在量子力學中,粒子穿過空間的路徑一般都不是非常明確的。我們可以想像有一枚自由運動的電子,從A點行進到B點之前,它並非如同我們依據常識的判斷,理所當然的只走兩點之間的直線而已,而是一大堆左搖右晃的不同路線。費曼要我們想像,實際上那個電子會去試探所有的可能路徑,因而在無法測定那個電子到底走了哪條路的時候,我們必須假設,所有可能的不同路線都或多或少要對實際呈現的結果做出一些貢獻。因此當一個電子到達空間中的某一位置,例如目標屏幕時,在那一霎那之前,可能有許多不一樣的歷史,它們都必須整合起來,才能真正抓住這個事件的因果、始末關係。
費曼的所謂路徑積分(path integral)或歷史總和(sum-over-histories)法,用來處理量子力學,可清楚表達出:這個不尋常的量子力學概念無非是建立在一個數學程序上而已。
他這個看法發表後,有許多年不太被別人當一回事,咸認為不過是奇談一樁罷了。但到後來,當有些物理學家想要探測量子力學的極限,並試著把它應用到重力或甚至宇宙學上時,居然發現費曼的方法提供了大家一個描述量子宇宙的最好計算工具。青史上將來一定會有公斷,費曼提出的量子力學路徑積分法,在他一生對物理學的眾多傑出貢獻中,影響是否最為深遠。
最深刻的科學哲學家
這本書討論到的許多觀念,哲學意味都非常濃厚。但是奇妙的是,費曼一生卻從不相信哲學家。
我有一次出難題問他,數學及物理定律之間有何本質上的關係?抽象的數學定律可否認定成一種獨立無羈絆的柏拉圖式存在而已?費曼起先發表了一段興致洋溢、極富巧思的說詞,解釋為何至少從表面上看來,事實確乎如此。但當我進一步逼迫他,要求他就此為例,表明他的特殊哲學立場時,他馬上把話題打斷岔開。同樣有次當我企圖逗引他,請他發表一番他對化約主義的看法時,一向口若懸河的他,即刻變得謹慎木訥起來。
經過事後思考,我如今相信,基本上費曼並非故意蔑視哲學問題。正如同他能夠不動用系統數學,卻做好了數學物理學一樣,他未嘗借用系統化哲學理論,卻能夠創造出一些非常正點的哲學見解來。因此他對哲學之所以閉口不談,是厭惡哲學中的濃厚形式主義色彩,而非它的內涵。
隨著世局環境變遷,許多往事一去不再,將來要再出現另一個費曼,恐怕沒有那麼容易了。費曼十足是因為他出生年代的時勢際會,而造就出來的英雄豪傑。費曼的行事作風在處理以下的主題時最見成效,就是鞏固改革成果,並且拿這成果當作起點,從事更深遠的探索。
戰後不久,物理學的基礎已經相當穩定,理論結構也漸臻成熟,唯獨的負面形勢,就是袖手旁觀、跟著起鬨的人多,真正動手動腦、從事開創的人少。費曼自甫出校門,即邁入一個充滿許多抽象概念的奇境,然後他把個人獨創品牌的思想,深植於許多世人的心中。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得以一窺這位偉大人物的內心世界。
戴維思(Paul Davies)
澳洲阿得雷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理論物理教授,著名科普作家,著有《最後三分鐘》等二十餘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