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書展
其實我們都有點怪,與世界格格不入也沒關係!

其實我們都有點怪,與世界格格不入也沒關係!

  • 定價:420
  • 優惠價:79331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大多數的不正常,其實都挺正常的✦✦✦✦
社交恐懼症、拖延症、情緒失調、憂鬱、恐慌症……,
不必焦慮那個不易被接納的心裡角落,
一邊躺平一邊努力,真心接納有點怪的自己。
成長是發現自我的過程,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日常生活中的怪誕背後‧不易被察覺的心理角落◀
  整容癖、購物狂、炫富、喜新厭舊、囤物癖、衰神上身……

  對於自己容貌的焦慮、明明很富足卻老愛哭窮、無法抑制的購物欲等,有些令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模式,背後都有可以被分析的心理狀態。無論它們看起來多麼荒謬可笑、不合常理,其實背後都有自圓其說的動機。如此,學會理解他人,也更能認識自己。擁有同理之心,就更願意探索世界。

  ▶別怕我們都是奇怪的人‧你只需要提升病識感◀
  社交恐懼、電話恐懼、恐慌症、強迫症、拖延症、憂鬱症、情緒失調……

  生活中誰沒有一些情緒上的問題呢?誰沒有過一點 焦慮、抑鬱、拖延呢?誰又不曾有過「社交恐懼症」、「電話恐懼症」、「晚睡強迫症」、「遲到強迫症」等奇奇怪怪的症頭呢?我們應該做的是正視、接納,跟這些「異常」和諧共處,而非否定、無視,將問題妖魔化。我們都有「奇怪」的狀況,當你了解了這些都是怎麼回事後,如果不妨礙到他人,也就不再需要在意。

  ▶人生在不斷做決定‧不斷匍匐前進◀
  內驅力與外驅力、內捲還是躺平、為焦慮買單、認知的自我欺騙……

  剛踏入職場的新人焦慮;外在環境的惡意對待,遭遇職場暴力、精神暴力;要繼續升學,還是要先工作?要留在家長,還是選擇去大城市發展?縱觀整個生命歷程,我們任何的人生階段都會伴隨著巨大的身份轉換與危機,還有大小不等的挫折。不要把眼前的挫折無限放大,因為挫折是人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起起落落是生命的常態。

  ▶自我療癒‧相信被接納的我才是完整的我◀
  「認識自我」和「接納自我」正是不斷自我成長、自我提升的基礎。一個人只有準確覺察到自己內在的真實情緒體驗,接納完整的自我(「完整」既包括「好的」,也包括「不好的」),才能合理管理自己的心理狀態。學習用「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接受當下的正念訓練」好好善待自己,即使面對惡劣內捲的外在環境,依然可以用「一邊躺平,一邊努力」的態度,順勢漂流,保存實力,終能厚積薄發。

  ✦
  本書結合心理學與媒體傳播兩位作者專業背景,用輕鬆有趣的筆調,梳理我們日常會遇到的心理困惑,解答我們在情緒、情感、職場與生活、個人成長、自我療癒等方面的現實難題,不吝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接納這一切。

  【沒關係我們都有點怪  精彩摘要】
  ✦一個人只有準確意識到自己的真實狀態,覺知到自己內在的情緒體驗,才能合理管理自己的心理狀態。

  ✦如果人不能知道自己內心要什麼,就只能一直處在徒勞的掙扎中,任憑焦慮對自己造成傷害而不自知。

  ✦每個人都需要向別人展現自己,而自我展現的動機不外乎希望被人喜歡、被人關注或被人尊重。

  ✦適度的「喪」反而有利於情緒調節。它讓人試著接受眼前的現實,從「心窮」的焦慮中暫時解脫出來,喘口氣歇一歇,不再承受苦求不得的煎熬。

  ✦斷捨離也是一種情緒調節的手段,先購物,再扔掉不必要的物品,這樣就獲得了雙倍的快樂。

  ✦接納正常範圍內的購買和斷捨離本來就是人生的常態,不需要改變的,唯一需要改變的就是努力賺錢,讓自己的能力匹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如果我們相信自己是有選擇的,就會獲得控制感、掌控感,而不會產生無助感、被迫感,從而獲得主觀能動性。

  ✦很多患有電話恐懼症、說話恐懼症或社交恐懼症的人,都是太在乎別人的眼光。

  ✦人本來就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不同的人擅長不同的領域,只要工作和生活沒有被嚴重影響,就不必太放在心上,揚長避短就行了。

  ✦不開心、悲傷、絕望、厭世等各種痛苦的情緒持續不斷地折磨患者,超過兩週就可以稱為憂鬱症,少於兩週一般稱為憂鬱狀態。

  ✦憂鬱症不是矯情,不是小心眼,不是不堅強,更不是太閒了,而是大腦部分機能出現了障礙。

  ✦把百分之一的擔憂放大成百分之百的恐懼,甚至會因為百分之一的不確定毀掉自己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好人生。

  ✦樂觀主義者總是能使用積極的情緒策略和歸因策略,甚至只關注並放大事物中的積極因素,而忽視消極因素。

  ✦把別人的行為和結果都歸結於自己,這不僅是一種將自己神化的錯誤認知,也是很多人痛苦的根源。

  ✦下次你心中的拖延小人和勤奮小人在打架時,你就讓拖延小人轉告勤奮小人:我不是在拖延喔,而是在曲線中完成任務。

  ✦還是要讓自己忙起來,忙到忘我的狀態,就會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目標和動機也會變得更加清晰。

  ✦她發自內心地想擁有全新的生活方式,這才是她積極成長的真正原因。

  ✦生活將主動權完全交給我們,後果也由我們完全承擔,因此我們就有了選擇的自由,也意味著我們需要發展出更加自律的能力。

  ✦成為大人後的第一課,就是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

  ✦提醒自己:「我現在的這些困擾,或許並不是因為我自己不夠好。」認識到這一步,才能意識到自己正在成為心理虐待的受害者。

  ✦看對方是「對人」還是「對事」,看主管對你的批評是針對問題處理,還是單純衝著發洩情緒,最終的結果是問題解決了,還是你的自尊降低了。

  ✦人生苦短,只要是不合格的伴侶或是主管,我的建議都是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和不值得的人的糾纏上。

  ✦如果你明知道自己不能成為那樣的人,就另找適合自己的路,要相信絕對有好的或者

  適合你的職場環境,不可能任何地方都是一片黑暗。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自我療癒的實用手冊,從提出問題開始,察覺自己的「異常」,分析背後的心理狀態,建議解決狀態的方法,在作者的敘述脈絡中,我們可以學著走出困頓,跟自己的怪誕狀態和平相處,終究會看見不同的生命風景。

溫暖推薦

  李旻珊|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螺螄拜恩|人氣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按首字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 昕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老年學會會士,主要研究方向:發展心理學、情緒心理學。擔任多家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副主編、編委;作為中國方成員參與歐盟「2020地平線計畫之瑪麗居里行動」、歐盟「COST Action-Lever Age」等專案。已出版作品《了不起的心理學》。
 
夏白鹿

  資深媒體人,國家二級心理諮商師,「Dr昕理學」創辦人。香港浸會大學國際新聞學碩士,在《香港商報》任記者期間,榮獲香港報業工會頒發「最佳新聞報導獎」。
 
  兩位作者聯合創辦「Dr昕理學」與知乎專欄,曾分別獲得北京大學2017網路新青年、知乎年度榮譽知友稱號,擅長以貼近生活、輕鬆幽默的敘事方式,向大眾分享科普心理學知識,內容主要有發展心理學、情緒發展與調節、個人成長及親密關係等。
 

目錄

前言|只會販賣焦慮的不是真正的心理學

第一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怪誕 不易察覺的心理角落

01整容癖——被塑造出來的容貌焦慮
02搞怪網紅——獵奇的心理需求
03購物狂——獲得自尊感的滿足
04炫富——正向情緒體驗
05哭窮厭世黨——內心不安的產物
06喜新厭舊——不在乎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
07囤物癖——不合理的物資焦慮
08宅男女——內在動機的決定
09衰神上身——好事永遠不會發生
10反話高手——悲觀主義與防禦性悲觀主義

第二部分 別怕我們都是奇怪的人——提升病識感
01控制焦慮,重回生活正軌
02學會用佛系的方法戰勝拖延症
03社交恐懼症與過度社交的一體兩面
04社交焦慮——電話恐懼症
05憂鬱症不是矯情
06季節性情緒失調
07被忽視和妖魔化的產後憂鬱
08情緒性胃病不僅僅是心理作用
09重大事件前的焦慮緊張
10過度換氣與恐慌症——壓力下的焦慮
11強迫症—腦海中的惡毒聲音
12遲到強迫症——成長的創傷

第三部分 人生大事記:在不斷做決定中匍匐前進
01內驅力與外驅力,找到人生的答案
02長大成人——掌控自己的人生
03內捲還是躺平?
04新成員適應——職場新人的焦慮
05認識精神暴力——習得性無助
06識別職場暴力——不吃沒有意義的苦
07拋開收穫談付出毫無意義——職業倦怠
08為焦慮買單——在職進修的必要性
09認知的自我欺騙——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到家鄉?
10資源分配——平衡工作與生活

第四部分 自我療癒——被接納的我才是完整的我
01面對曲解和惡意攻擊——穩定的自我同一性
02自我接納——接受自己「做不到」
03糾正錯誤認知——克服社交恐懼
04低自尊的人——放下評價積極關注自我
05心理虐待——避免陷入反思的陷阱
06走出恨意,過快樂人生
07真正接納自我——正念練習
08自我情緒調解的策略
09逆境求生——可以躺平不能擺爛
10不處理,接納它

後記|上帝的視角 走出牛角尖
 

前言

只會販賣焦慮的不是真正的心理學


  本書是我們從西元二○一七年至二○二二年發佈在微信公眾號平台的文章整理而成,主題是「自我療癒」和「個人成長」。

  書裡提到的心理學觀點來自我的專業,為了讓大家有良好的閱讀體驗,我是以「心理學教授」的視角來敘述的。其實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和我的妻子白鹿一起交流討論後撰寫,也是經由她提出選題、策劃、執筆、潤色,我才能將這些觀點更好地表達出來。

  還記得發佈第一篇文章的起因。當時,我和白鹿對科普知識應該怎樣傳播的觀點不同,就打賭做了一個實驗,就是想看看文章到底怎麼寫才能更為大家所接受。沒想到第一篇發出去後就停不下來了,也沒想到真的開始寫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我們,給我們加油、鼓勵,認真地給我們反饋,與我們討論,並提出批評和建議。我們也從一開始的試著玩,到後來變成了一種責任、一種默契、一個自然而然的約定。

  這幾年裡,有攻擊謾罵,有諷刺挖苦,有猜忌懷疑,但更多的是理解、支持、包容和喜愛。

  有人說,我的某篇文章、某句話,在某個時刻突然令他豁然開朗,使他想通了困擾自己多年的問題,於是他決定放過自己,好好生活;有人說,因為讀了我的某些觀點,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做法,生活便出現了某些積極的轉變;還有一些學生朋友,因為我的文章而樹立了學習的目標,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糾正了偽心理學給自己帶來的認知錯誤;還有讀者認真地將我每篇文章裡的知識總結在小本子上,像做課堂筆記般密密麻麻地摘抄記錄,甚至還畫了思維心智圖......。

  這些點滴真的讓我無比感動,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人生的煩惱這麼多,如果在這一秒你因為這本書而豁然開朗,那這就是我最大的價值了。

  有時候我覺得這種交流方式真的很美妙,帶給我們某種神奇的緣分。我們素未謀面,透過文字相聚,進行最真誠的思想交流。

  再說一說,我為什麼想做心理學科普書。

  很多人對心理學的認知都來自「流行心理學」,例如星座學、算命、心理測驗等。它們和真正的心理學沒有關係,只是和性格、情緒等搭上一點邊,就被打上「心理學」的標籤,再進行一番包裝,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泛泛語言,讓人情不自禁地對號入座。

  這樣很容易讓人忽略一個事實:心理學是一門會用到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神經學、醫學、社會學等多領域知識的、跨學科的、需要透過實驗數據來進行研究的實證科學。在不少人心中,心理學成了一種玄乎又不靠譜的存在,甚至成了變戲法的代名詞。我原本覺得,測驗之類的消遣僅供娛樂也無傷大雅,但後來,看到一部分人打著心理學的旗號傳播一些偽科學的內容,甚至造成他人的經濟損失或引發了他人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我覺得我還是有必要站出來以正視聽。

  要知道,成功的「誤導」不是說謊,而是將幾句真話混合著幾句假話,或者是將幾句真話斷章取義地捏在一起導向錯誤的結論,然後包裝行銷,販賣焦慮。

  所以這也是我一直計劃著將我的文章整理成書的初衷:一方面是對過去幾年的科普工作和自省進行總結和梳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更多的朋友系統性的瞭解生活中的心理學。

  總之,記住一點:拚命向你販賣焦慮的人,不是真正學心理學的。因為真正學心理學的人,畢生所求所學就是為了減輕我們的焦慮,讓你知道,大多數的「不正常」,其實都挺「正常」的。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396933
  • 叢書系列:Self-Help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社交恐懼與過度社交的一體兩面
 
社交恐懼和過度社交,看起來問題截然相反,然而我卻認為他們是同一根藤上結出的兩個瓜,它們都源於一個人對自己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導致了這兩種不同的狀態。
 
社交恐懼者是指害怕社交的人不願與人交際、不敢公開發表意見、不想引人注目等特徵。過度社交是善於社交,開朗大膽,和陌生人也能很快熟悉起來,願意表現自我,敢於在公共場合做一些引人關注的行為,且毫不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
 
譬如,在某飯店過生日時,總會有一群熱情洋溢的員工舉著燈牌圍著你唱生日快樂歌時,這一幕簡直是害怕社交的人的「噩夢」。而善於社交的人則反其道而行,他們會主動加入派對,熱情地與飯店員工、互動,自信滿滿地現場調度。
 
一開始我對於過度社交者並沒有感性認知,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直到有一天我陪家人逛街,正好看到一個年輕人,一路扭著貓步、轉著圈向我們走來,用誇張的肢體動作和語言與周圍的人交流和互動,無懼別人的目光。起初,我以為他在表演節目,可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攝影機,我才恍然大悟,他只是想要引起注目。
 
現在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這兩種社交類型者內在的心理狀態。
 
缺乏自信的內在根源
 
社交恐懼和過度社交,看起來問題截然相反,然而我卻認為他們是同一根藤上結出的兩個瓜,它們都源於一個人對自己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導致了這兩種不同的狀態。
 
社恐者的不自信,源於他們害怕別人發現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對,或者留下什麼把柄被人掌握,所以希望別人盡量不要關注自己;而社交過動者的不自信,則源於害怕別人不認可自己,所以過份賣力地表現企圖引起周遭的關注。
 
這兩種社交類型的人,在某些條件下可能也會相互轉化。譬如有很多人,小時候可能是個社交高手,跟誰都能快速親近,聊個十分鐘,雙方的家底都交代清楚了,但是由於太過真誠、熱情外露,很可能會受到很多傷害,在社會上遭遇的挫折多了,學會了保護自己,從而變成了社恐。
 
也有一些人,一開始可能害怕社交,將自己保護得很好,但是隨著經濟能力、社會地位的上升,可能沒有以前那麼多的顧慮,於是開始釋放自我,盡情展現。
 
「去自我中心化」未完成除了不自信、渴望得到關注,我認為社交過動症還有一個原因:沒有跨越「自我中心期」。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際迷航記|最終章>>陪你穿越迷霧找到最好的路,心靈導航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套書展
  • 開運命理展
  • 年度心理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