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漫博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讓法國教養專家刷新你的育兒視角(「當孩子出現」系列)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讓法國教養專家刷新你的育兒視角(「當孩子出現」系列)

Lorsque l’enfant paraît. Tome 3

  • 定價:440
  • 優惠價:79347
  • 優惠期限:2024年07月02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廣播電台節目「當孩子出現」系列第三集,篇篇犀利精彩可期。
  ★以心理及兒科專家專業解答親子教養常見的棘手問題,法式觀點值得台灣父母借鏡。

  「當孩子出現」系列第三集
  ★「法國一整個世代的母親」的廣播斜槓人生,引發跨世代文化現象
  ★精神分析結合兒科學,讓家長理解問題根源,透視孩子真正的需要

  身兼母親、小兒科醫師、兒童精神分析學家、廣播人等多重身分的馮絲瓦茲.多爾多,翻轉法國父母的親子教養觀,更對家庭關係、學校教育提出建言,是家喻戶曉的教母級人物。今日法國逾兩百所學校以她來命名,紀念其貢獻,影響力可見一斑。本書是「當孩子出現」系列第三集,探討議題更深入,例如:

  想讓孩子學才藝,但孩子上鋼琴課卻像赴刑場……
  音樂啟蒙越早越好,但學樂器並不等於音樂啟蒙。如果孩子討厭鋼琴課,可以請老師彈鋼琴給孩子聽,比勉強孩子彈琴好得多。某些孩子學樂器的渴望會到青春期才出現。

  孩子很會拖延,不是忘寫功課就是怎麼都寫不完……
  可以和孩子一起估算出每門作業所需時間並記下來放旁邊,偶爾過來看一下:「現在可以了,換另一科吧。」漸漸地,孩子便知道對學習內容要有所取捨,也必須適可而止。

  是否該跟身心障礙的孩子討論這問題?
  是,而且應該盡早說。身心障礙兒童的父母常擔憂孩子太受苦,但其實是把自己的痛苦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果父母能問孩子:「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你有什麼想法?你認為同學們會怎麼想呢?」孩子會很高興。只要孩子了解自己的困難,並且能夠講出來,他的進步會比父母想像得更快。

  書中還觸及以下議題:
  ‧雙語現象 ‧傳統和新式教學 ‧是否跳級‧寵溺的祖父母 ‧孩子愛告狀……

  這些主題生活化且有趣,多爾多的回應時而中肯,時而詼諧,但更多的是引領聽眾打破慣性思考,刷新視角去看待問題,發掘並欣賞孩子本來的樣子,解答就會自然浮現。

  書末獨家收錄心理治療實例,一窺世代教母如何在諮商室提供陷入困境的家庭專業支持。

誠摯推薦

  余琬儒 | 兒醫四寶媽魚丸醫師、粉專「魚丸醫師的媽媽經」
  吳建芝 | 法國執業精神分析師
  林晴晴 | 財團法人臺北市磁山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
  翁士恆 | 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陳煥昭 |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監事
  黃之盈 |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楊明敏 |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
  葉偉忠 | 巴黎索邦大學拉丁文博士
  鄧惠文 |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謝佳芳 |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諮商心理師
  魏與晟 | 躺椅上的貓心理諮商所所長
  鐘  穎 |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馮絲瓦茲‧多爾多(Françoise Dolto, 1908-1988)


  法國著名的小兒科醫生、兒童精神分析學家、親子教養專家。1908年11月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信仰天主教的保守富裕家庭,十六歲時不顧母親反對毅然參加高中會考繼續學業,進入醫學院成為兒科醫生後,又因緣際會投身兒童精神分析,與拉岡等人共同建立了巴黎佛洛伊德學派,將精神分析引入醫學和兒科學領域。

  與同時代的兒童精神分析師梅蘭妮‧克萊恩相比,多爾多進一步將精神分析擴展至胎兒期。她將胎兒視為一個完整的語言主體,認為胎兒即具有交流的欲望和表達的能力,並堅持應與他們平等地對話交流。同時,她也十分重視對女性性欲問題的研究,不僅細緻探討了女孩在前伊底帕斯期的心理狀況,還十分強調作為規範者的母親的作用。

  著有「當孩子出現」系列、《孩子真的生病了嗎?》、《兒童的利益》等多部作品,並在法國廣播電台開設兒童教育節目,以談話的形式深入解答親子教養的各種問題。她成立的綠房子(Maison Verte)等機構被推廣到世界各地,並在兒童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兒童教育等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多爾多與先生育有三名子女。她於1988年病逝於巴黎,享年八十歲。

譯者簡介

單俐君


  法國巴黎大學教育專業研究,Charles Perrault國際學院文學論述首獎,專長為中文/法文筆譯口譯。譯有《靜能量:找回內在平衡的25個心靈處方》、《記得要快樂:A到Z的法式幸福》、《孩子說「不」,才會去做: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協助你聽懂孩子的語言》、《孩子有話,不跟你說: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多爾多陪你面對棘手的教養難題》等。
 
 

目錄

推薦序一:跨越時空與文化的交流 / Cathrine Dolto
推薦序二:教養問題古今中外皆然,原來我不孤單 / 魚丸醫師
譯序:一位實踐者的真誠與人性關懷 / 單俐君

第1部  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
1.孩子應該是在父母雙方都渴望下出生的──「計畫內的寶寶」或是「意料外的嬰兒」
2.你看,我摸到你了:這是我,這是你──孩子對鏡子的認識
3.讓孩子著迷的自然元素──火與水
4.當電腦電路相互糾纏──雙語現象
5.白雪公主是個從早到晚不停工作的人──如何活用童話故事
6.不只獨自與父母相處,更是與許多其他人相處──關於閱讀與電視
7.解釋噪音,父母喜歡音樂也讓孩子喜歡音樂──聲音:噪音與樂音
8.說出真相未必都是好事──多嘴、蠻橫以及告狀的人

第2部  對家長與學習的幾個建議
9.應該由孩子自己負責──作業的安排
10.為什麼學校一定要這麽苦悶──缺乏教育的教學
11.為你的將來做好準備!──父母與學業
12.我受不了了!──談義務教育
13.愉悅的環境能讓孩子快樂──談主動式教學法
14.他們也有能夠勝任的事情──談身心障礙兒童
15.學業出色並不表示是天才──談均衡發展
16.寵溺孫子並非愛孫子──孫輩與祖父母的關係
17.誰有理?──談孩子、祖父母與父母
18.所有的工作都應有薪資──談(外)祖父母與父母之間

附錄:心理治療案例
幕後花絮:與作者女兒的巴黎之約
譯後記:劃過黑暗天際的閃亮流星
 

推薦序一

跨越時空與文化的交流


  我的母親馮絲瓦茲‧多爾多(Françoise Dolto)曾說,同意製作「當孩子出現」(Lorsque l'enfant paraît)這個廣播節目,是她一生中最難下的抉擇之一。她撰寫過複雜的理論著作,但是另一方面,她始終希望透過簡單的方式以及易於理解的詞彙,讓每個人都能進入她精神分析師的知識和經驗領域裡。她曾在雜誌上寫過許多所謂「普及化」的文章,也參加過一些廣播節目。然而,以講述個案情況向聽眾充分深入回答問題的方式,卻是一項完全創新的做法,因此是有風險的。必須既不能變成無視專業上須嚴守祕密的公開諮詢,也不能是帶著教條口吻的理論課程。首先她要求只接受書面信件,因為這樣,對方就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困境,進而保持一點距離。接著她要求由我來整理信件。然後我們遇到了一位出色的電台主持人傑克·琶戴勒(Jacques Pradel),他的聲音非常溫和,而且對製作這個主題很有興趣。節目開播時,他還是一位三歲女孩的父親,妻子正懷著雙胞胎,也是一位充滿熱情又有智慧的對談者,我們之間立刻萌生了默契。馮絲瓦茲.多爾多有一個非常令人愉快的特點就是:她愉悅輕鬆,又有幽默感。她甚至說自己的意見純屬個人看法,認為別人不同意她的觀點,其實是非常好的。她說話的方式非常生動傳神;當她找不到適當的詞彙時,常常習慣發明新詞,這是她一直讓編輯很傷腦筋的地方。不過她對聽眾的智慧以及父母親們的能力充滿信心,而且尊重他們,也不好為人師。偶爾有些批評的信件,她都能夠以極其寬容的態度接納。從所有這些元素裡誕生了一種獨特的化學效應,聽眾們立即報以熱烈的共鳴,「當孩子出現」廣播節目一舉成功,真是成了社會奇觀。在路上人們會停下車子收聽節目;在工作場所,員工會圍聚在收音機旁,生怕錯過任何談論的內容。

  馮絲瓦茲‧多爾多當時已經六十八歲了,從原來忙碌又有卓越聲譽的臨床醫師,突然成為備受追捧的公眾人物、明星,常在街上被認出來,電視和報紙也爭相邀約。她從未想過自己的生活會有如此突如其來的改變,這讓她難以接受,並且很快就明白到,名氣完全改變了她與病患之間的治療關係,有人因為慕名或好奇而攜子前來求醫。她立刻決定停止在自己的診所看病,但仍然繼續接受其他專業精神分析師前來向她請益諮詢,並且繼續為收養機構裡的孩子做心理諮商,因為她認為,在那裡不會有名氣之擾。另外,她在醫院裡發明了一種特殊的教學方式:就是在一群大約二十名訓練期的精神分析師以及執業精神分析師面前進行諮商,讓學員們實地觀察她如何與嬰兒以及幼兒工作。這在當時仍屬少見,多爾多算是先驅!這種諮詢的方式令她全心投入,持續到生命終點,也就是直到她去世的兩個月前。當時她罹患肺纖維化,需要日夜供給氧氣。看病時,她隨身必備一個攜帶式氧氣筒,回到家時,總是筋疲力竭,卻十分歡喜。突來的盛名之累,迫使她必須重新規劃自己的臨床醫師生涯。為了堅持自己的道德理念,也為了將一生的經驗傳遞給那些對精神分析一無所知的人,她付出了痛苦的代價。然而她的堅持是對的,因為她深信聽眾們的智慧,終於使她贏得了這場賭注。

  成功的代價

  成功永遠都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尤其是如此重要的成功,更會引起嫉妒與爭議。然而也是因為這個廣播節目,讓她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尋找的元素,而成就了日後「 綠房子」(Maison Verte)的計畫。

  她在六歲時誓願要成為「教育醫師」,讓父母非常震驚,並且向她解釋這個職業不存在,她隨即回答說:「這樣的話,就來發明好啦。」而她,也確實做到了。

  她關心的是如何盡可能將自己一生的專業經驗傳達給父母、醫生、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與兒童接觸的人,無論他們的職業與職位。有兩個使命驅使著她:一是她非常看重知識的分享,她認為一己的知識和努力可以讓所有的人受益。另一個是,所有重要的治療師都關注的防微杜漸,不希望見到由於無知而重複教養上的錯誤,導致神經質的痛苦、家庭緊張、學業受挫等等,讓原先有能力有智力的孩子無法在世界上獲得發揮的空間。她經常告訴我,所有這些工作最重要在於傳遞經驗,也就是透過治療孩子苦痛所得到的各種寶貴經驗,讓其他的孩子能夠受到更妥善的照顧。

  這個節目為當時樹立下了里程碑,即使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熱烈又感動地談論著這個節目。我們經常在電影或電視中會聽到關於多爾多的習慣用語:她已經進入了公共領域。節目一開播,聽眾們立即深受吸引,卻也引起各方針鋒相對激烈辯論是否有權利繼續播放像這樣製作型態以及談話方式都如此不尋常的節目。另外許多精神分析學家也為之震驚,認為精神分析因此被誤導,甚至褻瀆了它原有至高無上的神聖。毫無疑問地,在精神分析專業領域中,她為盛名之累付出了代價。今日,當我們看到電視或廣播節目中肆無忌憚大談隱私,再穿插上一段膚淺的心理評論,大家卻毫不在乎的時候,再回頭看看當年這個滿懷謙虛又謹慎的廣播節目所引發的媒體風暴,真是讓人驚愕。她甚至被戲稱為「精神分析界的祖母」,大家以她的盛名為藉口,詆毀貶抑這位傑出的臨床醫師,否決她從一九八四年著作《身體的潛意識意象》(L’image inconsciente du corps)一書開始一生致力關於身體的潛意識意象表達非常重要的理論貢獻。她曾與拉岡(Jacques Lacan)同為佛洛伊德學派的創始人,在最後一次分裂中,有人擔心她會憑藉聲名大噪而覬覦權力,這對她來說真是相當殘酷:她對權力毫無興趣,為人非常謙遜。或許是,她已經完成了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這個意念,支持著她以哲學智慧的胸襟超然地走過了這場風暴。

  她去世於一九八八年,舉國同悲,葬禮由一位天主教神父、一位基督教牧師隨同一位伊斯蘭教伊瑪目以及一位猶太教拉比舉行,萬千群眾前來致意。 她非常有名,但是在身為臨床醫師、理論家以及訓練師這一方面,卻又不為人深知。一部分是因為她從來不想創立學派,即使她培育了許多精神分析師,卻將這些年輕人視為同輩。她喜歡說:「我沒有學生」,也喜歡說:「千萬別做馮絲瓦茲‧多爾多,要做你自己」,還會閃爍著慧黠的眼神說:「我很願意給你一些建議,只要你保證不照著做。」

  幕後故事

  一九七六年十月至七八年十月兩年間,我們完全生活在「當孩子出現」廣播節目的步調中。我們會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來到她的診所錄製一整週的節目。每個星期我們都會收到一百封左右的信件,我會帶著五個文件夾,分裝著每一天的節目主題。由我來做前置工作:也就是選擇討論的主題以及信件,然後摘要來信綜整討論主題。我會畫出重要的段落,還會建議傑克·琶戴勒要做的提問。事實上,這些信件都太長了,根本無法全部唸出來。為了讓大家能夠思考症狀的多面意義,並且在案例之間相對比較,通常我會選出幾個相同的症狀,但背後的問題卻完全不同。即使健康的孩子有時也是會出現症狀的。接著我們會以信函通知那些預計在節目中回覆其來信的聽眾,還有那些對同一主題提出問題的聽眾,知會他們空中答問的日期。其他來信的聽眾幾乎也都會收到書面答覆。所以每次節目都是一場龐大的工程,我想大家都夠感受到我們全心投入的誠意。這實在是令人興奮、感動又筋疲力竭的兩年。每次去母親家時,我總是隨身扛著一個裝滿信件的大書包,週末常是在口述聽寫答案中度過。與聽眾之間的對話過程真是既充實又飽滿。精彩的是聽眾來信的演進:起初我們收到的來信很簡短,解釋的也不很清楚;到了後來,信件內容又長又詳盡,細膩又聰慧,甚至十分睿智。有些信甚至長達四十幾頁,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回答這些完全了解孩子痛苦的父母。他們已經花了很大的功夫思考過問題,只等著馮絲瓦茲‧多爾多確認他們是走在正確的路上。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讓我們感到十分振奮的是,來信展現了大家了解了面對孩子時應當抱持的態度,這實在遠遠超過了我們原先的預期。

  詭祕停播

  「當孩子出現」這個節目持續播出一年半的時間,給那個時代留下了永恆的印記,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節目驟然停播跟之前的廣受歡迎一樣令人驚愕,原因至今成謎。國家廣播電台更換台長,新任臺長賈克琳·波堤野(Jacqueline Baudrier, 1922-2009)有一天把我們叫到她的辦公室,告訴我們她決定停播這個節目。她沒有給我們任何解釋,而是要馮絲瓦茲‧多爾多像記者一樣主持另一個有關心理方面的節目,我母親當然拒絕了。她甚至提議要我母親跟兒子,當時非常受歡迎的歌手卡洛斯一起演出,一起唱歌!

  節目停播的消息沒有對外宣布,九月新學年開始時,聽眾們徒勞等待著他們最喜愛的節目。他們非常震驚節目竟然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就好像馮絲瓦茲‧多爾多和聽眾之間的交流必須在沉默與禁言裡落幕。信件持續湧進了幾個月,我們要求電台聘雇一名祕書來回答聽眾們的信件,卻被告知:「你們不要回信就沒事了。」我們據理力爭:「身為臨床工作者,我們不能讓這些焦慮的人陷入困境中。」這整段冒險過程都精彩生動地記錄在戴樂古(Delcourt)出版社發行的漫畫書《多爾多風波》(L'onde Dolto)中。

  我相信,在文化差異的背後,隱藏著普世人類的靈魂及其磨難。我希望台灣的讀者們能夠享受自己遇上馮絲瓦茲.多爾多出其不意的回答時的樂趣,也希望你們會喜歡她細膩、溫暖、仁慈又風趣的智慧。我真是喜歡曾經發生在法國二十世紀的交流,能夠跨越時空與非常不同的讀者們相見,我要衷心感謝譯者單俐君女士,以及心靈工坊出版社提供優質中文版版本的機會。

卡特琳·多爾多醫師(Dr. Catherine Dolto)
二○二二年五月四日於巴黎

教養問題古今中外皆然,原來我不孤單

  萬眾矚目,整理自法國正向教養教母多爾多醫師的廣播節目「當孩子出現」訪談合輯第三集,終於要出版啦!繼第一本《孩子說不,才會去做》和第二本《孩子有話,不跟你說》,這本一樣是保有多爾多醫師風格的幽默,有點嗆辣(主持人:「母親提到:『他們在學校表現很優異……』」「得了吧!不過是七歲、兩歲半的孩子!就學校表現優異了!」),但又是真心站在孩子的立場發聲,想拉住極盡所能想鞭策出自己家裡有小天才的父母,導正一下把溺愛當愛、和父母競爭親權教養的祖父母……看多爾多醫師的書會有種穿越時空的文化交流感,原來教養問題古今中外皆然,原來我不孤單;原來當我們回歸到孩子出現時,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觀察孩子的反應,以孩子為主體,彼此尊重和調整教養,一切就是這麼簡單地迎刃而解。很喜歡多爾多醫師第一本書的一句話:「父母親應該明白,自己就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明瞭每個孩子以及每段親子關係都是不同的」。

  多爾多醫師,這位距離我們將近半個世紀的 法國正向教養前輩 ,她是母親、小兒科醫師同時也是兒童精神分析學家,在一九七○年代提出的教養觀點真的是具有超越時代的前瞻性,時至今日仍是法國父母育兒的重要指南!

  這系列其實是集結當時她在法國公共綜合電臺主持的廣播節目「當孩子出現」回答父母的各種疑難雜症的對談。內容不會非常生硬艱澀,就是非常寫實的問題,原來五十年前的父母和現在的爸媽燒腦的問題都一樣呀!

  這本書和第一本、第二本一樣,仍以保有廣播節目的對談方式書寫,彷彿我們就在和多爾多醫師進行對話。多爾多醫師以幽默的口吻融入心理及兒科專家專業,解答親子教養的棘手問題,但不是教條式的照本宣科,讀來讓人會心一笑又很有共鳴。

  第三集更深入探討照顧者的心理層面,如「計畫中的寶寶還是意料外的嬰兒」;還有父母、祖父母、孩子之間的情感角力;也涵蓋了學齡前的教養疑問,如雙語現象、好奇心(鏡子、水與火)、閱讀與電視(換位思考一下,不也是我們現在面對的手機、多媒體、網路資訊衝擊?),還有義務教育、早慧教育的探討,看得我點頭如搗蒜,原來拚資優的迷思,半世紀前的法國也有啊!更感到有共鳴、被肯定的感覺是原來五十多年前的兒科醫師前輩也是一樣的看法呀!「愉悅的環境能讓孩子快樂,談主動式教學法」、「學業出色並不表示是天才,均衡發展更重要」。

  其實教養書不是說明書,不是拿來鞭笞自己,而是拿來思考、討論,如何磨合出最適合自家的方式,讓彼此都更好。讀完多爾多醫師的建議,我們會有種被重新洗刷,以一種全新的觀點,聆聽孩子說的話,反思自己的回應法。

  當然,裡面也可能有和我們這個時代想法抵觸的地方,那拿來討論正好呢!最後也想再次重申多爾多醫師的初衷和我的想法:

  ‧所有育兒問題都不會只有一個標準答案;
  ‧只有父母內在先穩定,覺察自己、觀察孩子,只有父母知道真正該怎麼做最適合;
  ‧「不應該試圖培養標準兒童,把自己的孩子強行擠進一個理想兒童的模具,因為本來就沒有標準兒童」;
  ‧而是彼此互信、互相尊重、互相磨合出最適合彼此的親子互動。
 
兒醫四寶媽 余琬儒(魚丸醫師)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3821
  • 叢書系列:LoveParenting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解釋噪音,父母喜歡音樂也讓孩子喜歡音樂
──聲音:噪音與樂音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各種聲音與噪音包圍的社會裡,有時候甚至也因此受到侵擾……關於這個話題,許多年輕的父母向您提問,如何能讓嬰兒習慣噪聲,怎樣引導嬰兒識別幾乎每天、每分鐘都在發現且常因無法辨別而受到驚嚇到的新聲音?

必須說家裡會嚇到孩子的聲音,像是吸塵器以及電器的隆隆聲,還有馬桶沖水時發出的聲音。唯一能預防或療癒孩子對這些聲音產生焦慮的方式,就是把孩子抱在懷裡,跟他解釋:「你知道嗎?你不喜歡的那個噪聲是吸塵器的聲音、是馬桶沖水的聲音等等。」同時告訴孩子物件的名稱:「來,我指給你看。」


即使孩子只有幾週大?

當然,即使孩子出生只有八天或十五天都一樣!母親應該把孩子抱在懷裡,讓孩子聽聽所有在家裡常會聽見的的噪音。這樣一來,噪音就會成為讓孩子有安全感的「媽媽化」(mamaïsation)的一部分。


「媽媽化」是什麼?

我很喜歡這個新創的語詞。在孩子的生命裡,在家庭生活中,當所有的事物都被「媽媽化」之後,孩子就會對一切有安全感了,因為一切都屬於和媽媽有親密關係的一部分。我要說的是,如果孩子害怕吸塵器的聲音,那是因為孩子通常聽見這個聲音的同時,媽媽是披頭散髮、煩躁不安、匆匆忙忙地──她實在不想做這件事情,可是又不得不做──所以孩子總是會感覺到緊張的氣氛。尤其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一開始沒有讓他看到吸塵器是屬於媽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話,這項活動所產生的氛圍就會讓孩子害怕。

還有就是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四的空襲警報演習。尤其是住在警報站附近的家庭,這一天中午十二點差十分的時候,母親們就要把孩子抱在懷裡,以確保一到中午,發出頭幾聲警報時不會嚇到孩子。如果當時他們正在街上,一聽到警報聲母親就要立即把孩子抱到懷裡。警報是種違背生理學的東西。某些嬰兒聽到警報聲時會蜷縮起來,嚇得臉都發青。不過,要是母親安撫嬰兒,直視孩子的眼睛說:「這沒什麽;這叫警報,不用害怕,媽媽在這裡!媽媽在這裡!」如果當母親的能這麼做,就能安撫孩子。之後,孩子還會聽到其他各式各樣的警報器聲響,例如汽車警報器、屋頂警報器等等。母親只要在頭幾次注意安撫孩子,孩子對警報器發出的噪音就不會再害怕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親子、童書、國中小】貓頭鷹電子書全書系|雙書85折、三書79折|腰瘦好看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領券
  • 遠流領券
  • 皇冠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