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讀
卷第一
楚莊王第一 一
玉杯第二 四九
卷第二
竹林第三 八七
卷第三
玉英第四 一四一
精華第五 一七七
卷第四
王道第六 二一七
卷第五
滅國上第七 三三一
滅國下第八 三四四
隨本消息第九 三六○
盟會要第十 三八三
正貫第十一 三九四
十指第十二 四○六
重政第十三 四一六
卷第六
服制象第十四 四二九
二端第十五 四三八
符瑞第十六 四五一
俞序第十七 四五五
離合根第十八 四七七
立元神第十九 四九一
保位權第二十 五一七
卷第七
考功名第二十一 五三一
通國身第二十二 五四八
三代改制質文第二十三 五五四
官制象天第二十四 六一一
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第二十五 六二八
服制第二十六 六三九
卷第八
度制第二十七 六四九
爵國第二十八 六六八
仁義法第二十九 七○三
必仁且知第三十 七二一
卷第九
身之養重於義第三十一 七三五
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第三十二 七四七
觀德第三十三 七五六
奉本第三十四 七八○
卷第十
深察名號第三十五 八○三
實性第三十六 八五○
諸侯第三十七 八六四
五行對第三十八 八七二
【闕文】第三十九 八八六
【闕文】第四十 八八六
卷第十一
為人者天第四十一 八八七
五行之義第四十二 九○五
陽尊陰卑第四十三 九一六
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九三九
天容第四十五 九五六
天辨在人第四十六 九六一
陰陽位第四十七 九七三
卷第十二
陰陽終始第四十八 九七七
陰陽義第四十九 九八六
陰陽出入上下第五十 九九二
天道無二第五十一 九九八
煖燠孰多第五十二 一○○五
基義第五十三 一○一二
【闕文】第五十四 一○二四
卷第十三
四時之副第五十五 一○二五
人副天數第五十六 一○三一
同類相動第五十七 一○三九
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一○四八
五行相勝第五十九 一○六五
五行逆順第六十 一○八五
治水五行第六十一 一一○○
卷第十四
治亂五行第六十二 一一○七
五行變救第六十三 一一一一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 一一二○
郊語第六十五 一一三八
卷第十五
郊義第六十六 一一四七
郊祭第六十七 一一五二
四祭第六十八 一一六一
郊祀第六十九 一一六六
順命第七十 一一七九
郊事對第七十一 一一九二
卷第十六
執贄第七十二 一一九九
山川頌第七十三 一二○七
求雨第七十四 一二一三
止雨第七十五 一二三二
祭義第七十六 一二三八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一二四六
卷第十八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一二七九
威德所生第七十九 一三○二
如天之為第八十 一三○七
天地陰陽第八十一 一三一三
天道施第八十二 一三二五
附錄
一、天人三策 一三三九
二、 董仲舒論經濟政策 一三四九
三、 董仲舒論高廟災異 一三四九
四、 詣丞相公孫弘記室書 一三五○
五、 董仲舒論匈奴 一三五二
六、士不遇賦 一三五二
七、四庫館奏進書後 一三五三
八、四明樓大防跋 一三五三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