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問問題,學寫作:「問題寫作」法,輕鬆寫好文

問問題,學寫作:「問題寫作」法,輕鬆寫好文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看不懂題目時,不妨先問問題,也許寫作的靈感就會從答案之中閃現。

寫作不是只有起承轉合,試著以探索自己的方式來學寫作吧!

 

如果我問:「你是個有問題的人嗎?」

請先別生氣,我指的是,你是不是一個可以隨時提出問題的人?能習慣性的提出問題,表示你經常在思考,是個充滿好奇、大腦運作勤勞的人。

所以,如果你回答:「是的,我是個有問題的人!」

我會非常開心,想進一步知道你腦中有哪些問題?

 

如果你經常處於問問題的狀態,也能自然地自問自答,那麼,遇到問題時,會感覺不那麼緊張吧?在回答問題後,你將有滿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接著,再認真收集好這些思考過後的「答案們」,你會發現,只要問題都解決了,「答案們」就是你的寫作素材,寫作其實也不會是個難題。

 

試著透過三個提問:

I.觀察性提問:運用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仔細觀察,依照客觀、基本的資料去進行提問,留心注意或發現到什麼。

II.解釋性提問:請描述你的感受(包含喜、怒、哀、樂)的狀態,以及找出這些感受為什麼出現的原因。

III.應用性提問:具體說明你的決定、行動和計畫,理出整個事件啟發你做什麼樣的改變,以及產生何種意義。

 

本書共有15個主題,每個主題包括「主題說明」、「問題引導」、「底細:參考答案區」、「示範短文」、「希望你更好」、「寫作見習區」等。你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主題,先閱讀主題說明,再進行問題的寫作,包準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重量級推薦

以煥發出寫作者的自我為前提,提出了一種有效引導的方式。「問問題」看似嚴肅,實際上是鼓勵「活出自己」的寫作教學。

——鍾宗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國教署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語文領域國語文組召集人)

 

書寫的訓練,不止是書寫一端,也是思考的訓練,也是提問的訓練。問出什麼樣的問題,成了書寫是否深刻、是否準確的根源訓練。

——李崇建(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創辦人)

 

把問題當鈎子,將寫作者的想法,一點一點勾出來。一問一答之間,所累積的問答文字,就轉成寫作的即可用材料。

——陳勇延(國立興大附中校長)

 

最需要本書的讀者是「面臨學測國寫挑戰,需要拓展思考力和表達力的高中生」。此外,對於困惑何去何從的新鮮人,是一盞明燈;對於把握大學教育的高年級生,會引起共鳴;對於關心子女活動的家長,則是旱中甘霖。

——顏鴻森(東海大學中文系大四學生,國立成功大學機械系名譽講座教授,大葉大學前校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香伶林香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現任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主持「中區中文寫作中心」計畫四年,擔任東海大學教學資源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南京大學客座教授、大連外國語大學特聘研究員等職務。
從小愛唱歌,愛寫生,愛閱讀,愛寫作,經常投稿,參加作文比賽,喜歡看到作品被刊登出來,甚至「逼自己」上台說故事。因為大學念中文系讀了更多名家作品,突然「不敢」創作,於是轉向學術研究,碩士鑽研唐代游俠,博士遊走近代南社。碩士就讀期間開始在兒童寫作班教學,相當享受編寫教材、激發靈感的過程。
歷任弘光科技大學、逢甲大學等校,教學資歷剛過而立之年,開課超過三十門,出版四本學術著作,主編《論文寫作不藏私》、《時光・地景・大度山》,發表過幾十篇學術論文。開過寫作相關的課程有:創意思考與寫作、實用中文寫作、現代散文閱讀與寫作、知性散文閱讀與寫作、作文研習、詩選及習作等。除學術專業外,喜歡雜食閱讀法,尤其無法抵擋腦力開發、創意思考相關的書籍。

 

目錄

〔推薦序〕解決寫作困境的關鍵鑰匙/鍾宗憲

〔推薦序〕提問與寫作結合的「另類」作文書/李崇建

〔推薦序〕問題像鈎子,勾出素材讓寫作變簡單/陳勇延

〔推薦序〕課堂親歷,「老」學生替業師掛保證/顏鴻森

序曲/林香伶

 

第一編:生活大小事

好心情食譜

購物穿搭指南

航海日誌

 

第二編:帶你去旅行

臺中大哉問

浯島走讀之旅

我要去海邊

國外旅行預備起

 

第三編:E世代妙想

借風擁抱的人

故事中的故事

假如我是MBTI16型人格

既問蒼生又問鬼神

 

第四編:大學這樣過

嗨!菜鳥,要來一點生活輔導嗎?

大學必做的事

感情的天平

畢業不會失業
 

解決寫作困境的關鍵鑰匙

╱鍾宗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國教署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語文領域國語文組召集人)

 

每次被問起:「如何學習寫作?」總會想到楊渡在輔仁大學執教「現代散文及習作」課程的例子。

學生時代的楊渡創作新詩;投身媒體工作後,以報導文學撰述聞名於文壇,前幾年獲得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大師獎。當時,楊渡從第三次上課開始,連續讓學生看了八、九週的影片。這樣的課程安排,在中文系內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這是開學後了解班上學生的情況,才決定調整課程進度。因為這些學生沒有東西可以寫!」楊渡如此回答系主任的詢問。

同樣是教育工作者,其實深有體會。相信許多朋友的共同經驗是:小學就學習寫作文,一直寫、一直寫,到了大學也還繼續寫,但是怎麼寫都只是徒有起承轉合的形式,內容卻始終乏善可陳;更有甚者,連如何落筆都感到困難,大嘆欠缺靈感。其實論究原因,這固然是「應試教學」風氣下的科舉式結果,另一方面多數人也認為寫作是「文青」的專利,只能風花雪月而已。於是對於「作文」自然產生出逃避和排擠的心態,視寫作如畏途。

不能寫自己,是寫作的問題關鍵。這是多年教學經驗所得到的答案。師大國文系已故教授蔡宗陽先生曾留下一句名言:「閱讀是寫作的開始,寫作是閱讀的完成。」通過閱讀來習得字詞、句式的應用與變化,同時通過前人的生命足跡來增加自己的所思所感。從這句話進一步體會楊渡面對中文系學生的用心良苦:寫作練習是複雜的素養表現,而不單純在表面上詞藻的堆疊或格式的框架。「自己」應該充斥於字裡行間,自然地呈顯,自然地現身。寫作的形式框架和文句組織,是一種習得語言邏輯的展現;而寫作的內涵與情思,則是建立於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底蘊和觀察、投入後的體悟。

當然,寫作不必都出自感性,也可以出自理性。寫作的完成往往有生活、知識累積的階段,有靈感觸動的階段,有構思布局的階段,最後則有賴於字詞段落的表現。坦白說,這四個階段不容易短時間內從無到有,學習上更難以一蹴而得。那麼寫作該如何學習?

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儒姚鼐認為學習寫作可區分為「文之粗」、「文之精」。前者重點在於形式、聲韻的正與奇;後者強調情懷、思辨與個人風格的呈現。學習的步驟是先閱讀名作,之後刻意仿作,最終找到自己獨有的表達方式。這種學習程序一直影響至今。然而,像這樣的學習,畢竟自學的成分很高,從事教育者的思考是:教師應該要如何介入?要如何給出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可以明確習得,同時可以遷移到舉一反三的持續成長?

林香伶教授所編撰的這本書,以煥發出寫作者的自我為前提,提出了一種有效引導的方式。「問問題」看似嚴肅,實際上是鼓勵「活出自己」的寫作教學。試想:生活沒有觀察、體驗,遇事沒有認知、解釋,人生沒有目標、意義,怎麼能寫出自己呢?通過提出具有層次的問題,類似綱要性的簡答,來協助寫作者進行反省、體會或挑戰,在主題的範疇中,慢慢由句、段而成篇。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取材的設定相當生活化,適用於各行各業,包括未來不同發展方向的學子們從事學習。這是在傳統教學基礎和寫作學理運用後的教學突破――學習成效可期的一種突破。

這本書的精采處在於留白和「底細」。建議讀者以探索自己的方式來跟著一起學寫作。

 

 

 

提問與寫作結合的「另類」作文書

/李崇建(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創辦人)

 

我與香伶相識十餘年,她是不折不扣的才女,在中文學術上早享盛名。但她不是故步自封之人,她任教古典的中文系,教學上卻大膽且創新。猶記當時,她舉辦豐富的活動,邀請創作者系列講座,關於中文的創新運用,以及寫作教學的分享,那些課程主題新穎,涵蓋了書法美學、寫作教學、旅行書寫與在地探索,搭配課程設計進行,她擔任與談人主持,參與提問與經驗交流,為學子拋出新的視野,帶來中文更多元的應用。她與一般邀請者不同,不是蜻蜓點水消化預算,是紮實想為學子留下功夫。

香伶邀約我講寫作,最初擔任文學獎評審,她很願意與我交流,邀約我到學校講座,談關係裡如何對話,談生命成長的面貌,並嘗試與文學融合展現,她極力讓講者發揮所長,再進行歸納講解與整理。至今十餘年過去了,當年聆聽的學生,有的在寫作教學之路耕耘,有人在對話與心靈領域任講師,她可能未必知道自己影響所及。

在中文與通識領域教學,香伶結合了提問與書寫,出版了這本「另類」作文書,展現了她大膽嘗試的一面。

她將提問與寫作結合,我再同意不過了。

早年我也進行作文教學,我的策略是以故事為軸線,以提問與孩子產生激盪,解放孩子們的思維與創意,比如我以「孤單」為主題,提問孩子們:是否有過孤單經驗?曾經歷孤單的感覺,卻不是一個人嗎?曾在勝利、美好時刻,產生孤單感覺嗎?曾在歡樂的情境中,卻感到孤單嗎……當每個孩子陳述經驗,我再說一個故事搭配,當年以蘇童小說〈傷心的舞蹈〉,與孩子再度提問互動。

我的對象是中小學生,香伶與我對象不同,她與大學生共同創造,給予高中生寫作方向,她以ORID「焦點討論法」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提問思考。焦點討論法具有五感觀察、經驗詮釋與外在行動與運用,整合進入書寫再適合不過。

此書呈現了幾個主題,從生活經驗開始拓展,展開多面的思維方向,都是透過提問穿梭整合,香伶希望學生寫作的同時,能開啟思考的能力,邀請學生訓練「自問自答」,從中審視「問題和答案的關聯」。

愛因斯坦說:「如果給我一小時解決問題,若是能改變人生的重大問題,我會花55分鐘確認是否問了正確的問題。」

因此書寫的訓練,不只是書寫一端,也是思考和提問的訓練。問出什麼樣的問題,成了書寫是否深刻,是否準確的根源訓練。

此書所提供的提問思維,是讓書寫回到根本訓練。問題的設定會影響文章,影響文章呈現與成敗,因此當一個題目出現,要提出什麼樣的問題?透過這些提問,如何將感官、認知與呈現整合?朝向哪一個書寫目標前進?才能呈現出特別的思考,文字的敘述得以展現。隨著這些提問的呈現,後面的參考答案,書寫的線索浮現,書寫的興致也提升,讓書寫者充滿能量。

從提問的線索、蒐集整合資料、發展書寫脈絡,香伶帶著學子前行,將中文寫作走向實用,呈現香伶學生的成果,再給予建議與回饋,有心學習書寫者,甚至教學工作者,可以作為寫作或教學的參考。

我自東海中文系畢業已經三十多年了,東海始終文風鼎盛,常在各大文學獎看見學弟妹蹤跡,他們對書寫的熱忱,以及書寫所獲得獎項,早已超越我的表現。香伶在東海任教多年,其寫作教學多元具創造性,一定影響了學弟妹的創作,延續了東海文學的創造性,我心裡常懷開心與感動,我也特別在書序中表達感謝。

 

 

問題像鈎子,勾出素材讓寫作變簡單

/陳勇延(國立興大附中校長)

 

林香伶教授編著的這本新作《問問題.學寫作》,嘗試透過自問自答的操作,將原本看似玄之又玄的寫作,拆解成「問題—回答—編輯」。有點像是把問題當鈎子,將寫作者的想法,一點一點勾出來。一問一答之間,所累積的問答文字,就轉成寫作的即可用材料。

有了素材再來編輯,難度就降低了不少。寫作如食物烹煮一樣,煮一碗牛肉麵,首先要想到煮牛肉麵需要哪些材料,材料羅列出來後,再佐以火候、調味料。素材正確,至少不會離題。再來的火候與調味,就要靠自己平時的積累,遣詞造句與結構布局的能力。這種方法很適合來帶一些原本寫作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像是鷹架來引導學生鼓勵他們把想法說出來。

擔任校長十幾年,我養成在臉書發表文章的習慣。有些是教育理念倡導、有些是辦學經驗分享。經常有人問我,校長行程那麼多,怎麼還有體力時間,源源不絕在臉書輸出內容呢?

關於這問題,我分四點說說我的觀點與做法。

一、為什麼要做?

(一)外顯

想法若內隱在自己腦中,別人是無法看到的。因此,要輸出。作為校長,想發揮正向影響力,就必須將內隱知識轉為外顯知識。寫出來(文章)、說出來(談話),將教育理念、政策轉譯詮釋出來。老師、家長、學生才能看到我腦袋裡的思路。

(二)共好

一個人好,不夠;要更多人好。我始終認為,如果我腦袋具備有價值的知識、理念、經驗,應該不吝與我的同事、學生、家長分享。畢竟助人幸福,自己也幸福。讓更多人有做好事的能力,不是更好嗎?

(三)放大

網路像槓桿,能放大分享力量。將內隱知識轉外顯,若只有在我身旁的人能聽到、看到,這樣影響的僅有少少幾個人、幾十人。若能傳遞內容給更多人,同樣的知識,將其貼在臉書或者錄成影片、音檔上傳網路,可讓其附加價值變得更高。

二、怎有時間寫作?

其實,時間絕對是足夠的。只要把那些佔用日常時間,不重要不緊急的事少做即可。例如,追劇、打屁。想像一下,時間與專注力就像一個裝滿水的寶特瓶,分心就像在寶特瓶上戳洞,每戳一個洞,水就流失,一點一滴就不見。一天省下半小時,日積月累,6個月就有15小時,1年就180小時,10年就1800小時。如果用一天學習10小時來換算,等於比浪費時間的人多出6個月的時間在精進自己。10年下來,你跟同儕的實力養成高下立判。

三、想清楚就能寫明白

常聽到有人說不會寫,或者推託自己是學理工的,所以文筆不好。真正的癥結,不在文筆問題,而是邏輯與組織問題。108課綱之後,被許多學生抱怨的學習歷程檔案,也有類似的情形。學生也常抱怨他不會寫、沒時間寫。叫他寫感想,就說只會寫理性文,不會寫感性文。

事實上根本沒有人要你寫感性文。只需依照ORID的程序陳述即可。當學生遇到類似問題時,我們可以把這套方法派上用場。我認為不會寫的困擾,主要是因為撰寫者對這件事的思緒還沒整理清楚。有時他們會推說沒靈感,其實這與靈感無關。如果我們什麼事情都要仰賴靈感,那我們肯定要開天窗了。

法蘭西斯.培根曾說:「讀書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寫作使人精確。」我常常建議高中生對生活的人事物,要多涉獵、細觀察、勤記錄、深思考,時間一久,可以創造出和同儕見識的高低差。有了生活歷練,當你閱讀時,和作者之間的頻道也更容易打通。否則,書還是書,你仍是你。

而討論和寫作是提升閱讀成效的利器。讀到佳句,除了記下來,也試著短文寫作,多讀多寫,自然會多想,想久了就會融通成自己的思維系統,對於事情也更有獨立的見地。此時,書就是活的,可為你所用。林香伶教授這本問題寫作書,告訴讀者的不只方法、示例,還有豐富實用的引導問題。很適合常常不知如何下筆的讀者熟讀運用。

 

 

 

課堂親歷,「老」學生替業師掛保證

/顏鴻森(東海大學中文系大三學生,國立成功大學機械系名譽講座教授,大葉大學前校長)

 

2023年2月,我以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二年級學生身分,基於學分需求及上課時段,選修了香伶老師開授的「實用中文寫作」課程。配合教學進度,修課學生必須完成不同類型的習作,尤其是深具創意的「問問題‧學寫作」實務演練。首先,每位同學提出30至45個大學生要面對的問題;接著,選擇一位同學,針對其「問題」提問5個問題,並共同討論所提問題;其後,經由香伶老師的分析、歸納、講解,於學期結束時,完成了本書的初稿。在我屆齡退休前的41年教學生涯中,從未想到,講授一門大學部課程,可導引學生將習作內容寫成專書出版。作者就是這麼一位充滿創意、活力、熱忱的學者。

生涯是個人終其一生的生命歷程,經由抉擇並透過工作/事業/職業的歷練,追求生活風格與人生價值的課題。退休後,我依然在成功大學開授「生涯抉擇與規畫」通識課程,其學習目標之一是要求同學:勇敢的面對問題、不要逃避問題,好好的了解問題、不要誤解問題,有系統地解決問題、不要個案化問題。此書的孕育,讓我由基本面重新認識教學的本質,除培養超前部署解決問題的能力外,更將洞燭先機的問題發掘,融入教學考量與設計,催化出青年學子滿滿創意的好奇心。畢竟,大學生涯終點的能量,會影響未來二、三十年的個人生涯。

誠如作者所言,最需要本書的讀者是「面臨學測國寫挑戰,需要拓展思考力和表達力的高中生」。此外,本書的問世,對於困惑何去何從的新鮮人,是一盞明燈;對於把握大學教育的高年級生,會引起共鳴;對於關心子女活動的家長,則是旱中甘霖。期待本書的出版,具拋磚引玉之效,猶如《642件可寫的事》(642 Things to Write About)一書,驅動讀者自主性的問問題,激發創意寫作的靈感。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901803
  • 叢書系列:Neo Reading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3 x 17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考試用書、教科書】遠流暢銷電子書展|單本79折、兩本7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