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止)
【聯經中國史】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

【聯經中國史】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

  • 定價:640
  • 優惠價:79505
  • 優惠期限:2024年09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北亞與東亞交會下,多民族帝國的建立及其創新
從「參漢酌金」的視角,解讀滿洲統治下的大清。

  如何理解歷史上的清代?百餘年來各家說法推陳出新,有從傳統漢族立場的「漢化」剖析,也有從非漢民族觀點切入的「新清史」論述。本書則另闢蹊徑,以「參漢酌金」的概念,指出清朝統治者為維護民族傳統,並鞏固少數統治多數的地位,於用人、行政各方面,無不以「首崇滿洲」為前提,自然呈現迥異於歷代漢族政權的特徵。另一方面,滿洲從初次起兵到定鼎北京,前後不過六十年,由於政權擴張過快,非原有的部落組織所能應付,加以面對治理廣土眾民的難題,遂借用若干明朝制度,則又展現漢族政權的特質。

  書中由滿洲統治者的視域,探討其如何實踐「有效統治」和「加強控制」,先說明清朝的歷史地位、解釋模式、史料與史學,作為認識清史的途徑;再以豐富的史料和分析,分別就「從部落到國家」、「多民族帝國的確立」、「帝國的統治策略」、「皇帝的控制手段」四個面向,全面解釋自滿洲崛起推移至嘉慶時期的重要議題。除闡述清朝的社會現實和政治體制,更利用大量的滿文史料,從前人少有的角度,呈現清朝與中國其他朝代相比,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特殊性,以及豐富多元、與當代息息相關的歷史議題。

  ▍【聯經中國史】簡介
  ●    聯經出版公司五十週年鉅獻
  ●    戰後臺灣中國歷史研究的總整理
  ●    亞洲視野,國際視角,全新解讀
  ●    終於,我們有一套新的中國通史

  過去幾十年,臺灣的歷史學者們在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領域取得了許多嶄新成果。對於這些學術成果的積累,我們認為有必要展開一項全面的整理工作,因此有了「聯經中國史」的出版計劃。

  這套書有以下幾項特點:
  第一、寫作對象是對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一般讀者與學生,因此採用敘事性的手法,而非僅僅純粹的史學論述或理論解釋。
  第二、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現新的視角,讓讀者對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有新的瞭解與認識。
  第三、敘述的重心放在社會經濟、日常生活與文化發展,減少對宮廷政治的詳細描述。
  第四、不再將漢族或漢字視為中國歷史的唯一中心,更加強調自古至今中國歷史與周邊不同族群的互動和交融。
  第五、強調中國歷史與亞洲和世界的緊密聯繫,從更廣大的視野中突顯中國歷史的特色。

  ▍【聯經中國史】預定書目與作者
  主編/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已出版:
  《華麗的貴族時代:魏晉南北朝史》/呂春盛(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北南角力中的新秩序:遼金元史》/陳昭揚(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華夏再造與多元轉型:明史》/徐泓編(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徐泓、王鴻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邱仲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唐立宗(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合著
  《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葉高樹(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近代史》/吳翎君(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陸續出版:
  《上古史》/黃銘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秦漢史》/李訓詳(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隋唐五代史》/陳登武(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宋史》/梁庚堯(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葉高樹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專業領域為清代中國史,關注滿洲漢化、八旗生計、旗人教育等議題。著有專書《降清明將研究(一六一八―一六八三)》、《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滿文《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譯註》,以及〈乾隆皇帝與滿洲傳統的重建──以薩滿祭祀儀式為例〉、〈仰食於官:俸餉制度與清朝旗人的生計〉、〈清朝部院衙門的翻譯考試〉等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目錄

總序

導言
一、清朝的歷史地位
二、不同視角的清史論述
三、史料與官方修史
四、《清史稿》與官修正史
五、對清朝的表述

第一章  北亞與東亞:滿洲興起前的世界
一、明朝的疆域與邊防
二、蒙古諸部的消長
三、朝鮮與周邊的互動
四、女真諸部的動態
五、「滿洲」的由來

第二章  開國與建制: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一、努爾哈齊建國的歷程
二、滿文的創製及其發展
三、八旗制度的建立
四、議政政體的演變
五、部院組織與稱帝建號

第三章  傳說與史實:清初宮廷疑案解析
一、太祖幽弟殺子
二、孝莊太后下嫁
三、順治皇帝出家
四、雍正皇帝繼統
五、乾隆皇帝身世

第四章  征服與擴張:多民族帝國的建立
一、疆域的形成
二、因俗而治
三、化「邊陲」為「內地」
四、同文之治
五、戰爭與儀式

第五章  延續與創新:仿行明制及其更張
一、清承明制
二、考試制度的發展
三、理藩院的設置
四、軍機處的設立
五、內務府的創建

第六章 調適與支配:文化互動及其控制
一、統治的正當性
二、巡幸與治理
三、學術正統的確立
四、滿洲傳統的重建
五、徵書、編書與禁書

第七章  正信與異端:宗教信仰及其統制
一、薩滿信仰
二、藏傳佛教
三、佛教與道教
四、天主教與伊斯蘭教
五、民間秘密宗教

第八章  集權與極權:康雍乾三帝的治術
一、文字獄與言論控制
二、打擊朋黨與擴張皇權
三、密奏制度與強化皇權
四、整飭吏治與懲辦貪汙
五、社會組織與社會控制

第九章  危機與守成:局勢的惡化與遏止
一、乾嘉之交的治道
二、苗事與洋盜
三、民間秘密組織的擾動
四、對外關係的變化
五、「康乾盛世」之後

參考書目

 
 

總序

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汎森


  在過去一百多年中,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認識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改變,一方面源自於近代中國幾次重要的史學革命,從梁啟超在《新史學》「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的批判,到胡適的國故整理運動、傅斯年創立歷史語言研究所、再到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興起。這幾波的史學革命,雖然彼此關注的重點各不相同,但對於歷史的定義、史料的範圍、解釋的角度等議題,都產生重大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國際間對中國歷史的演變,無論是在歐洲、日本還是美國,一代又一代學者,不斷推陳出新,提出新的觀點與詮釋。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臺灣的歷史學者在這個領域,同樣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並發展出獨特的學術風格。他們既繼承了近代中國新史學的脈絡,又吸納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學術潮流,加上引入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並在上個世紀末,接受到後現代主義的衝擊與洗禮。

  幾年之前,有一位編輯朋友來信提及,臺灣已經很久沒有編寫成套的中國斷代史,聯經出版公司的發行人林載爵先生也與我談起,覺得有必要將這些累積起來的成果作一個整理。二〇二四年,適逢聯經出版公司創立五十週年,因此有了這項《聯經中國史》的出版計畫。

  將近二十年前,我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任內,為了慶祝史語所成立八十周年,曾組織一項「集眾式」的工作,與史語所同仁共同完成《中國史新論》,當時也是由聯經所出版。不過,《中國史新論》是專題式的論文集結,旨在呈現臺灣學者對中國史研究所開展的新課題、新領域與新方向。

  《聯經中國史》也是一項「集眾式」的工作,但定位截然不同。在策畫之初,我們便希望這套書是要服務大學生和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一般讀者。也因此,我們訂下了幾點寫作的基本原則:

  第一、書寫方式採取敘事型的手法,而非純粹學術論述或理論分析,引文也只限於必要的範圍。

  第二、必須融入近年來新研究之成果,但並非研究回顧,而是以新研究為基礎,融會貫通而成的新通述(synthesis)。

  第三、反映近年來新研究之趨勢,避免只聚焦於上層政治、宮廷政治,而多著墨社會經濟、日常生活、菁英與大眾文化(high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之交流、性別、地方社會的多樣性等議題。

  第四、重視非漢族群與非漢字中心的觀點,以及不同朝代與亞洲其他地域互動的關係,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理解中國史。

  第五、在參照融會新近研究時,注重中文(特別是臺灣)學界的研究,以期與其他相類似叢書在見解與框架上有所區別。

  為了完成這項計畫,我們邀請了精熟各個時代的資深歷史學者擔綱作者。我要在此感謝各冊作者,承擔起這項不容易的工作。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認識和書寫歷史的方法。我們期待這套叢書,能代表這個時代對於中國歷史的認識,聯結起過去與現在,並為所有想要了解中國歷史的人,提供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視野。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73276
  • 叢書系列:聯經中國史
  • 規格:平裝 / 568頁 / 14.8 x 21 x 3.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一、清朝的歷史地位
 
清朝與現代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八旗勁旅直入北京,時人遭逢「天崩地解」的劇變;對懷抱強烈漢族中心意識的人而言,更是繼元朝(一二七一—一三六八)之後,中國再次「亡國」。士人同時面對忠奸和夷夏的抉擇,拒絕接受「異族」統治的「遺民」,將「亡國」和「亡天下」、「治統」與「道統」加以區分,或寄望於「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選擇和新政權合作的「貳臣」,則藉由元朝統治下漢文化大放異彩的論辯,推翻「宋亡而中國亡」的說法。
 
關於「改朝換代」一詞,「改朝」固然是指政權更迭,若將「換代」作「世代交替」解,意味著新政權尚需經過一段時間,才會被人民接納。當清朝展現恢復秩序和重建社會的能力後,遺民的立場也出現鬆動,並提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之論,不再堅持儒家「忠奸之辨」、「夷夏之防」的核心價值。大約在三藩戰爭(一六七三—一六八一)前後,滿、漢之間的緊張關係已趨和緩,部分遺民接受「博學鴻詞」科的徵召;抗節自持者雖拒不出仕,卻不禁止子弟參加科舉,「遺民不世襲」也成為共識。降及晚清,社會上有「不分滿、漢,但問旗、民」的說法,滿、漢的族群畛域漸泯,但有身分、待遇的不同。
 
十九世紀後期,在西力衝擊下,激起中國的排外、反外意識,熱情的革命運動家則將之催化為排滿、反滿情緒。這股風潮並未因清朝覆亡而暫歇,緊接而來的中、日戰爭,再掀反日、仇日的聲浪,加上否定清朝的「革命史觀」推波助瀾,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主義,成為詮釋清史的主流。因此,清史研究深受現實政治影響,也是史家與時代互動的例證。
 
清朝統治對現代中國而言,至少有兩個重要意義:一、疆域,不論是一九一二年的中華民國,或是一九四九年以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規模都繼受自清朝。二、族群,不論是孫文革命成功後所宣傳的「五族共和」,或是今日中國的民族識別有「五十六個兄弟民族」,族群成分也都奠基於清朝。
 
中國史的清朝
 
一九六七年,何炳棣從清朝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意義,論述清朝在中國史上的重要性。他的主要論點有:
 
一、自一六○○年至一八○○年間,滿洲統治者在治理邊疆的同時,將帝國凝聚成地理的和種族的實體,締造現代中國的基本型態。

會員評鑑

4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3.0
|
2024/08/12
本書作者以頗為獨到的方式看待清帝國的建立,嘗試擺脫清帝國是單純漢化,或是維繫自身滿洲文化的二元思考,以滿洲如何運用各類文化資源的角度思考帝國的建立。另外,作者對於滿洲部落的傳統如何發展成國家,以及最後如何擴張皇權,做出不少闡釋,也是以往清史書籍較少討論的議題。
儘管此書觀察角度獨特,但於書寫上有兩個問題,首先,關於邊疆族群及制度的歷史,作者往往花費大量篇幅詳細說明裡面的內容,如將滿洲各部落以及蒙古各部落的名稱全部書寫出來,並予以簡單的闡釋。又或是於描述內務府等機構時,講述其下的每一個司的分工。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此類過多的專有名詞實在有些妨礙閱讀,反而增添更多疑惑。
再者,本書雖以清史為題,實際上只描述到嘉慶一朝的歷史,且嘉慶僅占一章的篇幅,剩餘的大量章節則圍繞在康雍乾三朝,或許由於此系列有另一本有關中國近代史的書籍,才省略不談,但對於想閱讀清史的讀者而言,略去帝國剩下約一百年的歷史,實仍有些不完整。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24/07/27
千呼萬喚始出來,【聯經中國史】系列繼年初三本著作問世後,在讀者如同七月陽光的熱情期盼下,《華夏文化與多元轉型:明史》和《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兩本出版啦!這兩個迷人的朝代既是諸多民間戲曲、小說、電影和戲劇的根源,也是學界和政治論爭的焦點,兩本書將讓大家對這些事情的好奇願望一次滿足,遍覽論爭眉角。

過往我們對於清朝的認識,無非是一個被漢化的外族王朝,這種從清亡以後主導政治的漢族視角出發,彷彿清朝是為了讚頌「中華文化」的偉大而存在的陪襯物品。但在外國學界的多元研究下,滿洲帝國的多元燦爛和主體性逐漸駁斥上述說法,過去幾年台灣出版界積極引入美國以滿洲中心為主流的「新清史」作品即為此類,但新清史也被中國官方認為是「外國亡我之心不死」,想分裂中國、帶有政治性格的學術產物。

有人會問,那台灣學界的作品呢?沒錯,就在這套【聯經中國史】現身啦!在七月,這套系列推出了由葉高樹教授主筆的清史,不僅介紹台灣學界的成果,更提出台灣學者的自身觀點,整合各方論述,與中國學界、國際漢學界對清帝國的論點互動,提供台灣人自身觀點去認識這個複雜多元、燦爛豐富的多民族帝國,否定過往中華民族的「漢化」神話,讓我們以後聽到中國學界與官方認定「分裂中國」論點的清朝研究時,大可一笑置之,甚至能以批判性的角度去看待外國學界。
有趣的是,其實不少美國學者曾受台灣學界影響,因為許多人曾來台灣,向我國知名清史研究者莊吉發先生學習滿文,查閱故宮檔案和參考研究成果,像是哈佛大學副教務長歐立德(Mark C. Elliott)、耶魯大學教授白彬菊(Beatrice S. Bartlett)等均如是。台灣學界曾提供巨大養分給美國學者,我們又再讀他們的書,現在不用如此了,有這本書,我們直接讀自己最新的成果,也更新各地學界動態的成果。

而明史的寫作方式則是裡面最特別的一本,因為是唯一一本集結師門之力完成的合著。由編者徐泓教授完成前三章,談及明代建朝最重要的一代之制,再由師承徐泓教授的五位中生代學者,依自身專業領域,從政治、文化、社會、經濟到庶民文化等多元面向撰寫後面章節,呈現出具有活力的明代百態,並由編者以其史觀綰合成專業又通俗的著作,使得本書既迥異於一人撰寫的專書,也不同於專業論文集的方式,讓讀者能更接近明朝的生生百態。

編者對於過往明史為政治因素所累,導致人們對明代的看法較為灰暗荒誕這點耿耿於懷,或許是親身研究後,理解明朝豐富光彩的一面,也因自身因素,想以中國人對中國歷史的溫情與敬意還其本來面貌,所以在緒論特別針對過往評論和西方漢學做出回顧與整理,並用這本書作為最新成果,回應過去的褒貶與疑問。或許編者也想回應許多電影、戲劇、小說等描繪的明朝形象(例如新龍門客棧裡的廠公、唐伯虎點秋香的發飆寧王、自封威武大將軍朱壽的武宗、金瓶梅書中的明朝生活…),在趣味之餘,對明朝能夠有更新的理解。

「歷史是現在與過去永無止盡的對話」,正如本書所回應的前人們一樣,本書作者們的史觀與想法絕對會形塑歷史的撰寫與評論。我讀本書時,或許是作者們對「去中國化」、忘記祖先從何而來,以及對現今台灣人身分認同的憂心,字裡行間有時能夠感到作者們與當代對話的意圖,從「奠定中國版圖」、「恢復華夏認同」到最後一章鄭成功被視為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不同的作者有著一致的思考,這或許也是不同作者能理脈一貫地完成一本書的原因。

以《萬曆十五年》一書知名的漢學家黃仁宇曾提出「大歷史」觀點,主張拉長縱深,去理解中國何以演變成今日模樣,他將時間縱深拉長到明朝華夏儒家體制建立後的變遷,深刻影響了近現代的路徑取向。而本次出版的明史、清史從明代談至清中葉,年初出版的近代史則寫至清帝國滅亡,囊括了帝國演變為「中國」的歷史,儘管若干角度不同,卻正好提供了最新、更多且豐富的知識和視野,讓我們台灣人理解這段長時期演變的豐富知識,更能讓我們練習抽絲剝繭,破除各種隱藏政治目的的歷史神話。
誠摯推薦這套好書,七八月可以先收下明清兩本,一邊消化,一邊等待後後續上古、秦漢、隋唐五代和宋四本,並期待臺灣的學者一步步從絕地天通講到科舉社會,讓我們深入接觸過往族群豐富、文化多元的帝國,如何走向1911年出現、走向「一國一族一語言、強制文化同一化」的民族國家中國。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最新巨作《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洞悉人類發展的急迫選擇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知遠語言加碼(9/7-9/8)
  • 新時代折20
  • 小天下領券(9/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