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暢銷榜
生態土地使用規劃:全球環境變遷與在地永續實踐

生態土地使用規劃:全球環境變遷與在地永續實踐

Ecological Land Use Plann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ustainable local practice

  • 定價:720
  • 優惠價:9568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64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為【生態土地使用規劃】的再版。國內在1970年代末期開始將環境規劃理念引入景觀與區域規劃的教育與實務。2000年出版的【生態土地使用規劃】係呼應Ian McHarg於1969年所出版的Design with Nature,喚醒世人有關環境規劃理念在都市及區域規劃的重要性。近二十年來,人類該如何減緩並調適氣候變遷的衝擊已成當前國際社會的焦點。

  本書的再版,除作為環境規劃的專業書籍外,並配合臺灣在國土計畫法實行後的規劃體制轉型,包括下列四個目的:

  1.納入近年新興的全球環境變遷議題、思潮與規劃方法。
  2.加強環境規劃教科書的知識範疇與操作性。
  3.空間規劃專業者訓練時,更有效的納入環境規劃的觀念與操作。
  4.提供公部門與實務空間規劃專業者,進一步檢視目前規劃體制與方法之改善方向。

  本書在第一章緒論說明環境規劃理念與展望後,透過「生態系統與環境規劃」、「容受力觀念與成長管理」、「永續發展與空間規劃」與「地理資訊系統與土地使用規劃」等4章,協助讀者建立環境規劃中重要的系統與容受力觀念以及對新興議題的掌握,強化GIS工具在土地使用規劃中的應用能力。

  第六章在人文生態學的基礎下,具體的為讀者建立環境規劃中的自然與人文空間分析的能力後,延伸到第七章與第八章,說明國內外在前述各種分析下所進行的「土地分類」與「環境敏感地劃設與空間規劃」。

  第九章為本書中「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技術操作最重要的一章,不僅提供了土地適宜性分析源起與觀念,更為環境規劃年輕專業者的訓練提供一系列的操作程序與案例。最後,第十章回應了本次改版目標「全球環境變遷下的在地永續實踐」,為讀者提供都市化、環境變遷、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等新興議題與案例,並在都市環境規劃的新思維論述下,點出本書各章對應不同尺度空間規劃專業者的訓練重點,提供公部門與實務規劃工作者,進一步檢視並反思臺灣規劃體制未來可改善的方向。

  整體而言,本書適合都市計劃、景觀規劃、地政、以及生態保育等專業者,在因應全球環境變遷的前提下,一同努力將環境規劃理念與方法推廣至各層級與類型的空間規劃,做為臺灣在地永續實踐的空間策略。

本書特色

  ◆回應全球環境變遷議題的環境規劃方法
  因應氣候變遷議題,國際學界陸續提出的新思維與解方,其實都是根基於「環境規劃」的理念發展而來。本書接軌國際前瞻性觀念與策略,同時提供環境規劃知識範疇中必須掌握的關鍵規劃方法,觀念與操作並重,理論與實務性兼具。

  ◆各層級與類型空間規劃者都能應用的空間策略
  本書有效地納入「環境規劃」的觀念與操作於空間規劃訓練中,協助都市計劃、景觀規劃、地政、以及生態保育等專業者,將其推廣至各層級與類型的空間規劃,做為臺灣在地永續實踐的空間策略。

  ◆國土規劃體制轉型的因應及反思
  國土計畫法實施以來,國內的國土規劃體制與土地使用管理面臨極大的轉型契機,人與自然環境系統間的互動與容受力評估的過程如何落實於各層級空間規劃體制之中,本書提供了一系列的分析方法、操作程序與案例,並進階反思臺灣規劃體制未來可改善的方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俊霖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 副教授
  國立臺北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2008)
  專長:環境規劃、都市計劃、策略空間規劃、地理資訊系統、空間系統動態、都市環境分析

李盈潔

  國立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學程 副教授
  國立臺北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2013)
  專長:環境與景觀規劃、景觀生態、國土計畫、綠基盤與生態系統服務、能值評估

黃書禮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名譽教授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都市及區域規劃博士(1983)
  專長:環境規劃、國土計畫、都市生態系統、都市化與環境變遷、能值評估
 
 

目錄

序言

空間規劃專業者的環境規劃學習應用

第一章 緒論
1.1 環境規劃理念源起與發展
1.2 全球環境變遷
1.3 環境規劃範疇與內容
1.4 我國環境保育與國土規劃
1.5 結語:環境規劃的展望

第二章 生態系統與環境規劃
2.1 生態與系統觀念
2.2 維生環境與生態系統服務
2.3 生態學原理與環境規劃
2.4 景觀生態學與環境規劃
2.5 結語:自然解方

第三章 容受力觀念與成長管理
3.1 應用容受力觀念之緣起
3.2 容受力分析與都市成長管理
3.3 智慧型成長與國土計畫
3.4 容受力分析方法
3.5 生態足跡
3.6 結語:國土規劃中容受力觀點的省思

第四章 永續發展與空間規劃
4.1 永續發展之觀念
4.2 永續土地使用規劃
4.3 永續都市之理念與規劃
4.4 生態都市與都市代謝作用
4.5 結語:永續都市的新思維

第五章 地理資訊系統與土地使用規劃
5.1 地理資訊系統
5.2 疊圖分析之原理與程序
5.3 地圖模型之疊圖分析功能
5.4 景觀格局與景觀指數分析
5.5 土地使用模擬
5.6 結語:GIS 與土地利用規劃未來之展望

第六章 自然作用與土地使用
6.1 地質與土地使用
6.2 地形與土地使用
6.3 水文與土地使用
6.4 土壤與土地使用
6.5 生物與土地使用
6.6 人文與土地使用
6.7 結語:以生態為基礎的空間規劃

第七章 土地分類
7.1 土地分類觀念與發展
7.2 土地分類之原則與過程
7.3 多變量分析與土地分類
7.4 結語:規劃的土地分類作業需規劃師的判斷

第八章 環境敏感地劃設與空間規劃
8.1 環境敏感地的觀念、定義與分類特性
8.2 環境敏感地之管理
8.3 臺灣生態敏感地劃設
8.4 環境敏感地與國土功能分區的整合
8.5 結語:環境敏感地在國土計畫中之角色

第九章 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
9.1 適宜性分析之源起與應用
9.2 適宜性分析評估方法.
9.3 土地使用適宜性之原則與作業流程
9.4 案例:農地資源適宜性分析
9.5 結語: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之應用與未來發展

第十章 都市、環境變遷與空間規劃
10.1 都市化與全球環境變遷
10.2 都市因應氣候變遷之減緩與調適
10.3 都市環境規劃的新思維
10.4 結語:全球環境變遷下的在地永續實踐

附錄
一、土地使用適宜性示範教材
二、系統圖、容受力與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融入空間規劃程序訓練指引

參考文獻

索引

■Box 索引
Box 1.1 Ian L. McHarg
Box 1.2 環境績效標準(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standards)
Box 2.1 第二生物圈(Biosphere II)
Box 2.2 NBS case study: Bielefeld, Germany
Box 3.1 Carrying capacity
Box 3.2 智慧型成長倡議
Box 3.3 績效需求
Box 3.4 臺灣農地資源空間規劃示範計畫
Box 3.5 美國馬里蘭州以設施容受力制訂成長政策及土地使用計畫
Box 5.1 GIS 軟體中的地圖代數分析工具
Box 5.2 GIS 軟體中的資料重新分類工具
Box 5.3 GIS 軟體中的疊圖分析與關聯分析工具
Box 5.4 GIS 軟體中的區位量測與環域分析工具
Box 5.5 土地利用變遷模型之開發工具與門檻
Box 6.1 土地使用規劃所需瞭解的地質資料項目以及可研判的特性
Box 6.2 「水土保持技術規範」之坡度計算方法
Box 6.3 土地使用所需進行的地形分析及可研判的特性
Box 6.4 暴雨管理與逕流估算
Box 6.5 土地使用所需進行的土壤分析及可研判的特性
Box 6.6 萬用土壤流失公式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Box 6.7 國土利用調查土地使用分級分類表(109年版)
Box 7.1 土地分類vs. 土地評估
Box 7.2 澳洲的CSIRO與美國的ECOCLASS土地分類系統
Box 7.3 臺灣生態分區
Box 7.4 地表作用土地分類估算式
Box 7.5 土地分類中的適宜性分析觀念起源
Box 8.1 Center for Natural Areas of Smithsonian Institute環境敏感地分類
Box 8.2 簡易頻率年洪水量估計
Box 9.1 案例:新竹縣新埔鎮柿餅LESA適宜區位分派
Box 10.1 「都市化與全球環境變遷(UGEC)」主要研究議題
Box 10.2 Future Earth Taipei「臺灣永續都市研究議題」
Box 10.3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及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ssessment Report)
Box 10.4 都市型態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關係
Box 10.5 氣候變遷衝擊之韌性空間評估架構

 
 

作者序

  土地使用為人與自然環境間交互作用的表徵;土地使用規劃之目的在引導人類各項生活與生產活動的規模與區位。氣候、地質、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環境因素與人文活動,是影響土地使用類別、型態及區位分布的成因。早期的土地使用規劃作業係以順應社經需求為考量,1960年代環境意識覺醒,以容受力為中心理念的環境分析與土地使用適宜性評估成為都會區土地使用規劃的重要工作。

  “Ecological planning is the approach whereby a region is understood as a biophysical and social process comprehensible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laws and time. …… There should be an intrinsically suitable location, processes with appropriate materials, and forms ……”引自:Ian L. McHarg. “Ecology and Design”, in To Heal the Earth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1997.
本書作者黃書禮教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到Ian McHarg教授的啟蒙,於學成歸國後,除了進行環境規劃之教學與研究工作,並持續將生態土地使用規劃的觀念引入臺灣的空間規劃。1998年春天,黃書禮教授於洛克斐勒基金會在義大利的Bellagio Study and Conference Center駐院期間,完成了「生態土地使用規劃」之撰寫。

  自2000年「生態土地使用規劃」出版至今,全球環境變遷議題逐漸浮現,人類該如何減緩並調適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已成為當前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國際學界也因應氣候變遷議題陸續提出新的思維與解方,然而,所提出的新觀念都是根基於環境規劃的基礎所發展出來,皆屬於環境規劃理念的傳承。加以臺灣在2016年開始實施國土計畫法,國內的國土規劃體制與土地使用管理將有極大的轉型,此轉型也成為將人與自然環境系統間的互動與容受力評估的過程,落實於各層級空間規劃體制內的契機。因此,面對全球環境與氣候變遷,以及國內空間規劃體制的轉變,作者黃書禮教授邀請了李俊霖教授與李盈潔教授加入了「生態土地使用規劃」再版的修訂工作,並以「全球環境變遷與在地永續實踐」作為本書的副標題。本書適合都市計劃、景觀建築、地政等與空間規劃相關系所大三至研究所以上的學生閱讀。

李俊霖、李盈潔、黃書禮
2024年 六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056740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9 x 26 x 2.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遠流電子書展|單本79折、兩本75折|世界在變,你不能不變!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商務暢銷展_本本折20
  • 動植物展(止)
  • 存股族閱讀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