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致勝自序
前言 本書緣起
有一天,我的學生和我懇談,認真敦促我撰寫這本書,他們希望人們能夠使用我們的研究結果來改善生活。其實,我想做這件事已經很久了,但學生的敦促使它變成我的第一要務。
我的研究屬於心理學的一個傳統領域,旨在證明人類信念的力量。我們可能覺察這些信念,可能並未覺察,但它們顯著影響我們的期望,以及我們能否成功達成這些期望。這個傳統心理學的領域也證明,改變人們的信念,哪怕是最簡單的信念,能夠產生深刻的影響。
在這本書中,各位將會學到,一個有關你自身的簡單信念,操縱你人生很大的部分,這是我們在研究中獲得的發現。事實上,這個簡單信念滲透你生活中的每一部分,你對自身性格的認知,有很大部分其實是源自「心態」(mindset),那些阻礙你發揮潛能的東西,很多也可能是源自心態。
過去,從未有書籍解釋這種心態,教人們在生活中善用它的力量。閱讀本書後,你將突然能夠了解那些在科學、藝術、運動、商業等各領域的傑出人士,以及那些原本能夠、但最終未能有傑出表現的人何以至此。你將更了解你的伴侶、主管、親友、孩子,學習如何釋放你與孩子的潛能。
能和各位分享我的這些研究發現,我感到非常榮幸。除了研究對象,我在本書每一章加入很多取自新聞報導的故事,也包括我自己的生活體驗,幫助各位更了解心態的實際作用。在多數例子中,為了匿名原則,我把當事人姓名和個資加以修改;在一些例子中,為了更明確闡述一項要點,我把多人結合成一人。有些交談內容是根據我的記憶來撰寫的,我盡所能忠於原本內容。
在每章的最後,我附上一些指導技巧與方法,告訴各位如何應用該章學到的東西,辨察在背地裡操縱著你的人生的心態,了解心態如何發揮作用,以及若想改變心態的話,應該如何做。
在此,稍微提及有關書中文法的部分。我懂文法,也愛文法,但我在本書並未一貫遵循傳統文法,有時出於不拘泥和直接,希望非常講究文法的人能夠原諒這點。
我也在此對此一增訂版做出一些說明。出於必要,我在一些章節中加入了新的資訊。第5章(企業界)加入我們對組織心態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的,組織整體也有心態。我在第7章(父母、師長與教練的部分)增加了一節,探討「錯誤的成長心態」,因為我發現人們用許多有創意的方式來解讀、實行成長心態,但方法未必正確。我在第8章(改變心態)中,加入「踏上正確成長心態的旅程」這一節,這純粹因應讀者需求,很多人要求我提供相關資訊。我希望這些更新部分,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最後,我想利用這個機會,向所有幫助過我的研究工作和協助本書出版的人致謝。我的學生使我的研究生涯變得趣味盎然,我從他們身上學到非常多的東西,希望他們也有同樣的感覺。感謝支持我們的研究工作的組織,包含:威廉‧格蘭特基金會(William T. Grant Foundation)、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國教育部、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史賓瑟基金會(Spencer Foundation),以及雷克斯基金會(Raikes Foundation)。
藍燈書屋(Random House)出版公司提供了我所能期待的最佳支援團隊:韋伯斯特‧楊斯(Webster Younce)、丹尼爾‧門納克(Daniel Menaker)、湯姆‧裴利(Tom Perry),最重要的是我的編輯卡洛琳‧薩頓(Caroline Sutton)和珍妮佛‧賀薛(Jennifer Hershey)。你們對我的著作的期待,以及你們的出色建議,使一切變得大大不同。感謝我那超級優秀的經紀人吉爾斯‧安德森(Giles Anderson),以及幫助我和安德森保持聯繫的海蒂‧格蘭特(Heidi Grant)。
感謝所有提供我建議與反饋意見的人,特別感謝寶莉‧蘇爾曼(Polly Shulman)、理查‧杜維克(Richard Dweck),以及瑪莉安‧佩斯金(Maryann Peshkin)提供大量精闢的評語。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先生大衛,他的愛與熱情讓我的人生擁有特別的一面,他對本書的研究與撰寫提供了無比的支持。
我的研究工作聚焦於人的成長,它幫助我本身的成長,希望這本書也能幫助你成長。
心態致勝領導學推薦序
改變世界的新觀點
《心態致勝》作者卡蘿.杜維克
2006年一個重要的日子,瑪麗.墨菲走進我的辦公室。當時,她是史丹佛大學系上一位備受肯定的研究生,所以當她找我談話時我很高興,我迫不及待想聽她要說些什麼。當時的我完全不知道,那次談話之後我們會建立起密切的關係。
讓我為你介紹一下瑪麗之前的研究背景。數十年來,關於心態的研究顯示,讓人們相信自己的關鍵能力(例如智力)不會改變。就這樣,結案。我們稱這種想法為「定型心態」,同時發現這種心態往往會導致人們迴避挑戰,因為這些挑戰可能會暴露出他們的能力不足。人們把犯錯或挫折解讀為缺乏能力,因此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更容易放棄。但也有一群人,他們比較偏向「成長心態」,相信可以透過努力的工作、良好的策略,以及別人的諸多協助和支持,讓自己的能力愈來愈好。我們發現,這種信念往往會讓人們願意接受挑戰,進而提高他們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從錯誤和挫折中學習,然後更有效的堅持下去,從長遠來看取得更多成就。
那天瑪麗來我的辦公室,說了這樣的話:我喜歡妳的研究,我認為妳做的研究很重要,但妳一直只把心態看成是人們腦袋裡的東西。是的,人們確實有不同的心態,這部分的影響的確很大,但是環境、社會脈絡、文化和一個人身處的組織也可能有它們特有的思維模式,這些思維模式會體現在團體或組織主要的理念和實務當中,強烈影響內部的人,無論這些人自己的心態是什麼。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儘管人們會偏好某一種心態,但他們不會保持某一種心態不變。例如,雖然一個人通常傾向成長心態,但當他遇到重大挫折或失敗時,可能會陷入定型心態。但瑪麗的想法更深刻。她堅信,無論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態,他們置身的工作或學校環境都會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總是抱持著成長心態,但在某些地方,他卻無法運用這種心態。這些地方充斥著定型心態,或是她所說的「天才文化」(Cultures of Genius)。
為什麼工作中和學校裡會充斥著定型心態?因為這些組織在理念與實務上都擁抱著一個觀念:一個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無法隨著時間而成長。有些人很聰明,有些人不聰明。這樣的環境可能很在乎一個人是否馬上就有完美的表現,並認為不應該有混亂或艱難的時刻。比起真正的學習和成長,這種環境可能更重視天才。這樣的心態文化可能更重視看似有天才特質的人,而不重視它認定沒有天賦的人。此外,無論一個人抱持的心態為何,環境裡充斥的心態氛圍往往會勝出。當你身處的環境會用你聰不聰明、有沒有價值來衡量你的時候,你很難會去接受重大的挑戰,或者從挫折中學習與成長。
簡而言之,瑪麗傳達的訊息是:你所處的環境擁有自己的心態文化。這種心態文化可以是相信並重視人們能力的成長文化;又或者,它是一種相信並重視定型能力的文化,認為有些人更有能力,而有些人的能力(永遠)比較差。
瑪麗在我辦公室裡的這番談話,讓我非常興奮,馬上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嶄新又重要的想法,這個想法對學術研究來說很重要,對整體社會而言也很重要。於是我對她說:「我們來研究吧!」但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之前,瑪麗已經在進行她如今很有名的研究計畫。
在這項研究裡,瑪麗一再證明,懷抱成長心態、並將這種心態融入策略和實務當中的組織和團隊,將擁有更有動力、忠誠、彼此支持、懷抱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員工。這些員工也不太會欺騙、走捷徑或竊取別人的想法。在大學課程裡,創造成長心態文化的教師可以讓學生更有動力、學得更多,並得到更好的成績。這些成長文化尊重每一個人,支持他們發展能力,並創造條件來讓每個人都有能力帶來貢獻。在這些文化裡,偉大的想法和貢獻來自組織裡各個層級,而不只是來自被認為聰明、有才華或擁有「高度潛力」的人士。
這種觀點非常新穎,又很有價值。這表示,只是教導組織或課堂成員要保持成長心態已經不夠。以成長心態行事不再只是個人的責任。現在,組織或課堂的領導人也有責任創造成長心態的文化。在這種文化裡,領導人的實際作為會激勵、支持和獎勵成員的學習和成長。但瑪麗為我們帶來的影響不僅於此。她激勵所有研究心態的人去探討如何幫助人們創造這些文化,著手為教師或主管開發並嚴格測試可學習使用的有效做法。隨著時間過去,面對瑪麗的想法,我一開始的興奮之情變得愈來愈熾烈。
如今,瑪麗已和世界各地無數組織一起學習和工作,有些組織擁有「天才文化」,有些則是擁有「成長文化」。她清楚了解這兩種文化的樣貌和運作方式,以及這兩種心態如何發揮作用。在這本書裡,她分享這些引人入勝且極有價值的資訊,以便所有組織和團體都能走上成長之路,創造出支持每個人都能發揮潛力,並為整體生產力、創新和成功帶來貢獻的文化。想像一下,如果這樣的情景發生在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會是什麼樣的面貌。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實現這個目標。
《心態致勝》作者卡蘿.杜維克博士